心理健康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

合集下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 正确认识自我, 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 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 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 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分段目标中小学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可以分为: 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 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 15岁~17、18岁)。

在我国, 小学基本上是处于童年期, 初中基本上是处于少年期、高中基本上是处于青年初期。

因此, 我们侧重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 制订相应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小学阶段是对儿童来说是一个特殊阶段, 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时期儿童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化上, 他们刚刚开始步入学校, 需要接受正规教育和系统的学习, 并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和学校管理;在认知能力上, 他们开始掌握规范的、书面的语言, 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的思维;在人际交往上, 他们开始有同学、集体的观念, 并参与集体活动, 开展一些有意识的人际交往活动。

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②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③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自觉性, 逐步提高他们的分析、思维的能力;④培养他们开朗、自信、诚实、合群、乐学、自立的良好个性。

二、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与心理逐步发展和成熟, 这时期学生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初中生开始出现青春期的躁动, 开始有对异性产生朦胧感, 有向往异性的行为倾向;在个性上逐渐发展成熟, 但不稳定, 且容易出现两极分化( 如情感丰富且脆弱, 个性不稳定;遇到挫折容易出现自闭心理, 爱好易于转移, 个体易于烦躁) ;在人际交往上, 不爱交友, 不愿与父母沟通;在自我认识上, 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但自我评价不全面, 存在“自我中心”的意识强与社会适应能力弱之间的心理矛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

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课程性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又是他们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二、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

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活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三、设计思路《标准》的确立是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确定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发布日前,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进一步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为了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情况、实验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共20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纲要》不仅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

《纲要》在正确分析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纲要》强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纲要》明确提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5) 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前儿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 理辅导,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早进行心理教育,防止问 题的发生。
(6) 促进家长和教师保持良好、积极、健康的心态, 促使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Page 3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1)
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
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
Page 8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 惯
(1)
Page 9
(3)
•开展丰富多彩的
户外游戏和体育活
(2)
动。
•良好的卫生习
惯。
• 建立科学、规律的日常 生活习惯。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4.对学前儿童进行初步的性教育
1. 小班
(1) 情绪情感
(4) 意志品质
Page 4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 中班
(1) 情绪情感
(2) 自我意识
(3) 人际交往
(4) 意志品质
Page 5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大班
(1) 情绪情感。 (2) 自我意识。 (3) 人际交往。 (4) 意志品质。
Page 6
(2) 培养学前儿童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3) 培养学前儿童的交往能力和关爱他人的品格,让他们 不仅学会关心自己、爱护自己,更要同情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 特别是父母、老师和同伴。
Page 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4) 培养学前儿童广泛的兴趣,保持学前儿童的好奇 心,激发其求知欲,训练学前儿童的思维,开发学前儿童的 智能和创造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一、指导思想:为了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广泛深入的开展,今年我校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及环境因素,特制定我校在这次心理健康教育月。

二、活动时间:20xx年5月18日——5月25日三、活动主题:快乐成长,创建美好的学习生活。

四、活动目的:1、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健康情感。

2、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上进心,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和谐发展的平台。

3、营造校园心理教育的氛围,扩大心理教育的影响;引导家长参与到心育队伍中来,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活动对象:全体师生六、活动内容:1、组织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周一升国旗时组织国旗下的讲话,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力,营造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氛围。

2、组织一次主题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会,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主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心理困惑,达到释疑解惑、减压减负的目的。

活动内容可从网上观看一些心理教育视频。

活动时间20xx年5月24日下午活动课,黑板写上主题“快乐成长,创建美好的'学习生活”。

3、开展一次创意比赛。

组织开展心理艺术创意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心里涂鸦、心里漫画、心里动漫等艺术创意比赛,达到宣泄情绪、缓解压力、调节心理平衡的目的。

三四五年级每班上交3幅优秀作品,A4纸张大小。

4、写一封倾诉信。

四五年级组织学生给父母或者老师写一封信,或倾诉心声,或分享快乐,或分担苦恼,释放心理压力,调节情感体验。

每班上次3篇优秀作品,稿纸自备。

5、观看一次主题电影。

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观看《背着爸爸去上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四五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作文稿纸自备。

活动时间周末由家长陪同观看。

七、活动要求:各班活动资料于5月29周一完成上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内容与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内容与方法

2.注意力辅导 (1)注意品质的提高 (2)加强对学生活动目的性的辅导
3.记忆力的培养 (1)帮助学生进行记忆转化 (2)让学生掌握记忆的策略 (3)加强学生记忆的信心
4.想象力的训练 (1)提高想象的目的性、主动性 (2)充分发挥其创造想象 5.思维力的训练 (1)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2)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强化不相容反应 不强化不合适的行为,而是强化与 不良行为相对抗的行为。
4.原则 (1)多用正强化,少用负强化 (2)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要改变哪
些不良行为,建立哪些行为方式 (3)强化物和方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 (4)强化可伴随必要的说理辅导
谢谢!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1.学会调适 (1)调节 处理个人内部精神生活的各方面 重点是个人内心体验
(2)适应 处理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 重点是人的行为 2.寻求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提高认知能力
2.提高情绪自我调控能力 3.培养健全的意志 4.塑造完善的个性 5.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 6.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职业、青春期、心理问题
(5)事后分析讨论,表达感受
(二)价值观辨析(价值澄清) 1.内涵 在教师安排下,学生通过辩论、讨 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 来检查自己行为模式,并把自己行为模 式与他人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
2.理论基础 3.具体方法和适用对象 (1)小组讨论 针对某一情境,提出问题,分成 小组,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然后组与组之间辩论,最后教师总结。
(5)魔术商店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帮助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空椅子表演 适合于社交方面困难的学生 镜像法 独白法
4.步骤 教师 剧本 扮演者 观众 舞台 (1)设定目标,确定情境 (2)对角色扮演做解释 (3)教师指导学生发展情节,

每个年龄段的健康教育指导

每个年龄段的健康教育指导

每个年龄段的健康教育指导
《每个年龄段的健康教育指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健康教育指导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健康教育指导:
1. 婴幼儿(0-2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需求是良好的营养和日常护理。

母乳喂养或优质配方奶粉是最佳选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烟草和化学品的暴露。

2. 孩童(3-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大量的锻炼和健康饮食来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每天刷牙、洗手和规律的睡眠。

3. 青少年(13-19岁):此时的青少年需要应对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变化。

他们应该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并注意生活饮食的均衡和充足的睡眠。

4. 成年人(20-65岁):成年人需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定期体检和适量的运动。

他们还应该关注饮食、控制体重和避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5. 老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医疗和日常护理,如定期的医生检查、规律的用药和注意安全问题。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需要不同的健康教育指导来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特定的需求和注意事项,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并尊重这些差异,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关注和照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行为方式、性格、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偏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和矫治,使学前儿童的智能、情感、性格习惯、行为方式与周围的现实环境平衡协调,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小班:
日常生活中愿意与人交往,初步体验与老师、小朋友共同相处的乐趣;知道自己的性别。

中班:
主动与人交往,会使用礼貌用语,能与同伴合作、谦让,能感受同伴的喜与忧;愿意参加各类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初步学习简单评价与同伴的行为。

大班:
能大方、文明地与人交往,以积极恰当的方式参与或发起活动;尊重别人的意愿,比较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习解决活动中同伴间的纠纷,并学会评价自己与他人,愿意学习同伴的优点,与同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初步理解性角色期待。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1、情绪情感
小班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2)愿意向接近的人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在集体活动中能用简单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自己高兴或生气,能觉察到他人明显的情绪状态。

中班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参加各种游戏活动感到高兴,不长时间闷闷不乐。

(2)愿意向接近的人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并能在不同的对象前表露出不同的情绪。

在集体活动中能用简单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能根据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小事闷闷不乐、生气、赌气。

能分辨他人用不同的方式所表示的情绪,并依此做出正确反应。

大班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

能积极热情地参加各种活动,对参加各种游戏活动感到高兴,不乱生气、赌气、乱发脾气。

(2)愿意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并会选择合适的场所和对象来表露自己的各种情绪。

能用恰当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能根据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时,能自己排解。

能分辨他人用不同的方式所表现的情绪,并依此做出正确反应。

2、自我意识
小班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喜欢或常用的物品,知道自己的家庭、所在班的基本情况。

(2)能举出几项自己会做的事情、几种自己喜欢的人和物品。

能按要求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中班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身体特征,知道自己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所在班、所在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知道自己能力和特长,初步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

(2)能举出几项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能说出自己的优点、特长,能举出几种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和物品。

努力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使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环境保持一致。

大班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简单的生理状况,知道自己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所在班、所在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知道自己能力和特长,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初步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点,初步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和不能够做的事情,能说出自己的优点、特长,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分析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能列出几种自己喜欢人和物品,喜欢参加的活动和爱做的事情。

能主动根据环境和活动的变化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喜欢参加竞争活动,对成功和失败反应适度。

3、人际交往
小班
(1)喜欢与周围的人交往,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告诉给他人喜欢参与同伴的游戏。

(2)会和同伴轮流玩,交往时,会使用少量的不同方式获得成功,有时会自行解决与同伴间的冲突。

能被同伴接受,有1、2个要好的朋友。

中班
(1)交往欲较强,常常主动与同伴交往,经常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或想法告诉给他人;愿意并能与陌生人交往,关心他人,有同情心。

(2)会使用商量、轮流、交换等交往手段,能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交往获得成功;有时会自行解决与同伴间的冲突。

能被周围人接受,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大班
(1)交往欲较强,常常主动与周围人交往,经常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或想法告诉给自认为重要的人;能主动与陌生人交往,主动关心他人,有同情心,能尊重和宽容别人。

(2)能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策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交往策略较多,能根据不同情景选择一些方法使交往获得成功;遇到一般冲突时能自己合理解决,且会帮助别人解决。

被大家喜欢,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4、意志品质
小班
(1)打针、轻微磕碰时不哭闹,能向自己亲近的人提要求;能在集体面前讲话、唱歌和表演。

(2)做事或参加活动时,一般情况下注意力集中,能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在成人的鼓励下,能坚持做有一定难度的事。

中班
(1)打针、轻微磕碰、寒冷、黑暗时不哭闹,能向认识的人提要求;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话、表演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别人提出无理要求时,不予理睬。

(2)学习和集体活动时注意力集中,能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做事失败后能在成人的鼓励下,再次尝试;能较长时间作一件自己愿做而有一定难度的事。

大班
(1)打针、轻微磕碰、寒冷、黑暗、委屈时不哭闹,能向周围的人提要求;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话、表演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接受合理的建议;别人提出无理要求时,会反抗;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能据理力争。

(2)学习和集体活动时认真、注意力集中,做事失败后继续尝试;能较长时间做有一定难度的事。

能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不受外界的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