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白话文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白话解说

道德经全文白话解说

道德经全文白话解说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经典”。

它是由老子所著,共计五千多字,以短小精悍的语言,深刻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本文将尝试以白话解说的方式,对道德经进行全文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含义。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限制,无法以言语描述或命名。

只有通过心灵的洞悉和体悟,才能领悟到道的真谛。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的观点。

美和恶、善和不善是相对的,无法孤立存在。

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出彼此的价值。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

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偏袒任人唯亲,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才能使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特性。

道是无所不在的,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只有抛弃偏见和冲突,才能实现和谐与平衡。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仁慈的思想。

天地万物都没有仁慈之心,但圣人应该以仁慈之心对待百姓,以慈爱之心执政,关怀百姓的疾苦,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关心和保护。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谦虚的思想。

谷神不死,指的是不显露自己的功绩,不张扬自己的才能。

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就。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天地之所以能够永恒存在,是因为它们不自我追求,不自我生长。

只有不自我追求,才能实现长久的存在。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守静无为的思想。

水具有柔软的特性,能适应万物,无论大小。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由81章组成,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下面是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析及通俗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法被言语所定义的思想。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亲,无欲无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奥妙。

而人们对于道的认知有时是模糊的,难以言表,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变化来领悟。

通俗译文: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道,因为它超出了言语的范畴。

宇宙的开始没有名字,万物的来源有一个名字。

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东西,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对于美和善的思考。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与丑恶相对比而产生的,对于善的认识是通过与恶相对比而产生的。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行事无为,不言教,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功成而炫耀。

圣人不张扬自己的成就,所以永远不会离去。

通俗译文:大家都知道美是美的,所以就会对丑恶感到厌恶。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就会对不善感到厌恶。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做事情无为,不说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为此而存在。

《道德经》原文和白话文

《道德经》原文和白话文

《道德经》原文和白话文《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为。

【译文】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楸狎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白话文《道德经》白话文1那不可言说、不可解释的最根本的存在,我把它称之为“道”。

无法给这个最根本的存在命名,姑且把它命名为“道”吧。

天地万物刚开始产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名字。

我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是他们存在的另一次开始。

天地万物知道自己已经被命名了吗?没有;对他们来说,存在和不存在,有名字和没有名字,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但如果我们不给他们命名,我们又如何认识事物的微小差别?有和无,存在和不存在,他们的区别是非常微妙的。

微妙就微妙在:这种区别只对于人才有意义。

2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美,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美的标准,可这个美的标准是恶的;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善,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善的标准,可这个善的标准是不善的。

美有了标准,善也有了标准,人们借此把许多事物排出在美和善之外,这岂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恶和不善?美和丑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善和恶互相对立,又互相彰显。

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成立。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上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

圣明的人绝不有意地制定标准,使本来和谐的事物互相对立起来。

事物会自己发生变化,生长和死亡遵循他们内在的规律,何必去故意地干预他们?你不去干预他们,他们的生长才最为完美。

3不崇尚贤能,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竞争;不珍贵黄金和宝玉,人们就不知道自己原来很贫穷;在人们的心中放上了这样那样的渴望,而又无法满足他们,痛苦和不满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普遍滋生。

所以幸福的社会是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心境恬淡,食物充足,欲望淡漠,身体强健。

人们不知道贤能是好的、而且黄金和宝玉是可贵的。

人们仅仅满足于自身的快乐和健康。

这样的社会与其说是没有政治的,不如说已经达到了政治的最高境界。

4是“道”在统领着世上的万事万物。

“道”是如何进行统领、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得呢?我想,“道”像一个自我展开的无边胸怀,使万事万物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锋利的,它承受他们的锋利;混沌的,它接受他们的混沌;它和最光明的东西一起闪光,和最昏暗的东西一起昏暗。

它隐藏在事物的背后从不显露自己。

5天地不知道有仁爱,所以天地把世间万物看作无分别的芻狗;圣人知道有仁爱,所以圣人把黎民百姓当作芻狗。

圣人自以为有权安排芻狗的命运。

天地之间,像一个巨大的橐轮吗?天地的胸怀,也像“道”的胸怀一样,虚而不盈,去而弥远,无动不出,似往实来。

天地的胸怀如此宽广,在天地之间做一只芻狗,岂不幸运?圣人的胸怀像一只屈曲的斗笠,做圣人的芻狗,岂不悲惨。

6我们无法窥视那万物所从产生的门户。

这门户在哪里?造物者也是以雌雄交配的形式创造万物吗?这门户是天地的根本,万物的源头;它永远生生不息,而不会厌倦。

7天长地久。

天地为什么能长且久呢?因为天地并不是自生的。

圣明的人把自身放在他人的身后,却因此引导了他人;他们不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仅属于自己的,反而生存得更加真实;他们没有小私,反而成就了大私。

8最高的善就像是水一样。

水孕化了万物却不与万物争空间,它们自动地流淌进低贱的泥塘里。

水之善,就像是那至高无上的“道”。

守住自身的善良,心像一片空旷的山谷;与人为善,言语诚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能做的事;顺应事物的运行规律。

何必强与人争,那不是自寻烦恼吗?你希望能牢牢地把握住的,不是你所拥有;你所爱悦的,必不能长保。

这满堂的黄金和美玉,只是偶尔寄存在你这里。

富贵荣华,是穿在你身上的锦绣衣裳;你为它们感到骄傲,总有一天你也会脱下它们。

让别人去羡慕你的黄金美玉和锦绣衣裳吧!你要知道,只有身体是属于自己的。

10身体和精神,能始终结合在一起不使分离吗?摒弃欲望,忘怀形知,体内只剩下一丝呼吸之气,能使自己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弱而纯洁吗?你的身体上已经沾染过人生的尘土了,不可能再把它擦拭干净。

要想有益于社会,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不做。

天地在不停地运转,你怎么能无所行动?观察的眼睛曾经睁开过,又怎么能说自己一无所知?不能放弃的,你就要好好地珍惜它;额外获得的,别把它们看的太重要;拥有但不占有,这才是合乎自然的道德。

11把车幅和车毂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车轮。

车幅和车毂不存在了,我们得到了车。

揉抟粘土制作器皿。

粘土不存在了,我们得到了器皿。

在墙上开一个门,凿一扇窗户。

窗户和门打开了,我们才得到了家。

木条、粘土和墙洞,当他们失去自我的时候,才是他们为人所用的时候。

色彩太绚丽了,人们反而辨不清颜色;音律太和谐了,人们反而忘记了乐曲;食物太可口了,人们反而忘记了营养;驰骋追逐令人身心俱狂,目的却并不在于猎物;那一心向往却难以得到的,使人行为逾规忘记了耻辱。

圣人不屈从于感官的诱惑,所以他们才能成为圣人。

13人们太重视成功和失败了,直到大难加身,他们才能够醒悟事物的根本。

为什么那么看重成功和失败?成功了,他们就高兴;失败了,他们就伤心。

他们完全忘记了事物的根本。

什么是事物的根本?——自身的完善才是事物的根本。

你的心灵完善了,整个世界会跟着你一起完善;你的智慧完善了,整个世界会随着你一起提高。

14视而不见,曰希;听而不闻,曰夷;抟而不得,曰微。

希、夷、微,这是事物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如何理解这三种境界?——你仰视着他,发现他无比高大;你俯视着他,发现他非常渺小;你去追逐它,它永远在你前边;你转过身去,你又跟随在你身后。

它没有形体,像你的心灵一样。

他是一种精神,但这种精神自远古时就开始孕育,从你出生的时候就寄存在你的心里。

15我们的祖先,当他们开始孕育这种精神的时候,他们还叫不出这种精神的名字。

他们的心犹豫不安,就像跋涉在冬天里的山川;在邻居面前他们不敢停留,在自己的家里他们也像是在作客。

这种精神就像是捧在手里的一块冰,一不小心它就会融化;但如果能使它成长起来,这精神会成为全人类的至宝。

它具有冰的魂魄,像冰一样坚硬,绝不沾染尘土,永远熠熠生辉。

它还具有水的温润,滋生万物,润泽原野,孕化出无限的生机。

16空虚如深谷,安静如高山。

万物都在变化,可是“道”保持不变。

那不停地变化着的,有一天会归复于静止。

动生于静,变生于常,生发于息,他们的归宿是永恒的安静。

生命是一个由动至静的过程,人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你自己是自己的惟一主宰,这对你是最重要的真理。

“道”启示给你的是:你就是你自己的王、自己的天;道运行在天地之中,也运行在你的身体里,直到你死去。

17至高无上的,是道;其次是爱;再次是畏;再次是侮辱和毁伤。

爱你该爱的人;畏你所敬的人;远离侮辱和毁伤。

道不可言说;爱不能穷尽;但是敬畏应该适可而止。

别把侮辱强加给别人;也不接受来自别人的侮辱。

像道一样自然,做你该做的事。

18道就是自然。

忘记了道的自然本性,你就会相信虚假的仁义;把你的智慧用在虚假的仁义上,你就远离了自己的幸福。

自然是永远真实的,社会却可能是完全虚假的。

在虚假的“仁义”的社会里,没有真实的感情:孝不真实、忠不真实、义不真实、仁也不真实。

19如何恢复社会的真实?——大家摘下仁义的假面具,把智慧用在有价值的事物上。

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互相信任;用不着费尽心机,别人的幸福原来并不妨碍你的幸福。

20最高的智慧,是无忧。

顺应自然与违反自然,差别有多大?善于恶,相去有多远?苦与乐,靠什么把他们分开?众人你挤我撞,好像是去分享一次免费的大餐;又像是去占领赏春的高台。

只有一个人最愚蠢,他不知道哪里有免费的大餐,不相信高台上才有春天。

他蠢得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不知道该跟着谁走。

他的心智开而复闭,睁着眼不知道观看,长着耳朵不知道倾听。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众人都瞧不起他。

可是他说:我无忧。

21那最高的“道”,至高无上的“德”,为什么只为他一个人所拥有?别人如果也知道这“道德”的好处,岂不是要来抢夺?——他也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啊,可为什么大家不来分享呢?恍兮惚兮,“道”中有“德”,“德”中有“象”。

此“象”明明白白,大家都看得见,为什么却装做并不认识?他们不知道,那就是所有人的普遍的幸福吗?22不害怕委曲自己,你就终能成就那至德之“道”。

水会在低洼处聚集,你要先在那里等待。

人们穷困到极点,才会幡然醒悟。

跟大家保持住距离呀!否则你也会疑惑,守住你心中的“道”,为大家先做出榜样。

不用去招摇,那不明智。

不要太骄傲,那也没有用处。

别自悲,相信自己会成功。

也别自赏,你不能期待着回报。

如果有人来问你怀抱的是什么,分一份给他们吧。

不要害怕有人来抢劫,“道”会自己保护它自己。

23道是真实的,自然也是真实的。

疾风和骤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是谁带来了疾风和骤雨?是自然,也是天地。

天地尚且不能掀起持久的疾风骤雨,人怎么能维持长久的强盛不衰?要了解道的本源,道隐藏在自然的身后;要了解自然的规律,这规律就运行在事物之中。

遵循道的本质,像道一样岿然不动;顺应自然的规律,好像自然是一个仁慈的君主。

24抬起脚后跟,人就无法站立;跑得太快,人就无法走得很远。

两眼紧盯着自己,人反而不认识自己了;你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别人却来否定了你的判断;你自矝自赏,大家却把称赞送给了别人。

道要求人给自己解下“自我”的负担。

放下自我,你才能与道同行。

25什么是道?道浑然如一,诞生在天地之前。

道寂然自处,独立而不可更改。

道孕生了世间万物,却一点不会减少。

道运行在万物之中,却从来不会磨损。

“道”是它的真实地名字吗?我想称呼他的另一个名字“大”,但“大”也不足以表示“道”的真实面目。

道既“大”且“远”,我忽然看不清它的形迹,它却蓦然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人能够与道为伍,身寄丘壑之间而神游天地之际,人不也是域中之一大吗?然而,人终究不能超越自己的身体。

人只能寄身丘壑,取法天地,顺应自然。

26轻捷以沉重为他的根本;安静是浮躁的内在保障。

有道德的人生活在世上,言语庄重、举止安泰;面对美好的事物仍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可是,那些身系天下安危的万乘之主,却举止轻浮、言谈失据,他们又怎么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27美好的行为不为世人察觉,就像是车轮在地上压过却不留下辙痕。

善良的言语令人愉快,就像是新熟的水果没有一点瑕疵。

最好的忠告不是出自你的智慧,它从人的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

坚守自己的立场,在关键的事情上绝不动摇。

必要的时候,让你的心成为一个死结;任何人——包括你自己,都解不开它。

最高尚的行为是:帮助所有的人,不嫌弃最低贱的人。

最杰出的智慧是: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不以任何人为负担。

不要试图做别人的老师。

善良是不能够学习的;而道德也不能当作礼物送给别人。

28事物有强大的一面,也有其柔弱的一面;大地上有高山,也有溪谷。

阳光下到处都是暗影;阳光越明亮,暗影越昏暗。

成功和失败形影不离;一个人的荣耀会成为另一个人的耻辱。

在成功处据守;在耻辱处安身。

29想要改变世界,你必须有所行动。

世界不是哪一个人能主宰的;你只能改变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