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和放射性复习要点和习题答案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及辐射探测学1-4章答案

第一章 习题答案1-1 当电子的速度为18105.2-⨯ms 时,它的动能和总能量各为多少?答:总能量 ()MeV ....c v c m mc E e 924003521511012222=⎪⎭⎫ ⎝⎛-=-==;动能 ()MeV c v c m T e 413.011122=⎥⎥⎥⎦⎤⎢⎢⎢⎣⎡--= 1-2.将α粒子的速度加速至光速的0.95时,α粒子的质量为多少?答:α粒子的静止质量()()()u M m M m e 0026.44940.9314,244,224,20=∆+=≈-= α粒子的质量 g u m m 2322010128.28186.1295.010026.41-⨯==-=-=βα1-4 kg 1的水从C 00升高到C 0100,质量增加了多少?答:kg 1的水从C 00升高到C 0100需做功为J t cm E 510184.41001184.4⨯=⨯⨯=∆=∆。
()kg c E m 1228521065.4100.310184.4-⨯=⨯⨯=∆=∆ 1-5 已知:()();054325239;050786238239238u .U M u .U M ==()()u .U M ;u .U M 045582236043944235236235==试计算U-239,U-236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
答: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MeV .uc .c ,M m ,M ,B n n 774845126023992238922399222==⋅-+=()()()[]MeV .uc .c ,M m ,M ,B n n 54556007027023692235922369222==⋅-+= 也可用书中的质量剩余()A ,Z ∆:()()()()MeV ....,n ,,B n 806457250071830747239922389223992=-+=∆-∆+∆= ()()()()MeV ....,n ,,B n 545644242071891640236922359223692=-+=∆-∆+∆=其差别是由于数据的新旧和给出的精度不同而引起的。
选修3-5《原子核与放射性核能》考点知识解读

原子核与放射性 核能考点知识解读考点1. 衰变有关问题剖析:(1)α衰变的一般方程为X A Z →Y A Z 42--+42He 每发生一次α衰变,新元素与原元素相比较,核电荷数减小2,质量数减少4.α衰变的实质是某元素的原子核同时放出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即氦核).(核内He n H 42101122→+)(2)β衰变的一般方程为X A Z →Y A Z 1++01-e .每发生一次β衰变,新元素与原元素相比较,核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β衰变的实质是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变成质子时放射出一个电子.(核内110011n H e -→+), +β衰变:e Si P 0130143015+→(核内e n H 011011+→)(3)γ射线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同时产生的、γ射线不改变原子核的电行数和质量数.其实质是放射性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时,产生的某些新核由于具有过多的能量(核处于激发态)而辐射出光子.[例题1] 钍核Th 23290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变成铅核,则( )A.铅核的符号为Pb 20882,它比Th 23290少8个中子 B.铅核的符号为Pb 20478,它比Th 23290少16个中子 C.铅核的符号为Pb 20882,它比Th 23290少16个中子 D.铅核的符号为Pb 22078,它比Th 23290少12个中子解析:根据质量数守恒有232=6×4+M ,得M =208;根据核电荷数守恒90=Z +6×2-4, Z =82; 中子数相差(232-90)-(208-82)=16 答案: C【变式训练1】铀(U 23892)经过α、β衰变形成稳定的铅(Pb 20682),问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共有多少中子转变为质子( ) A .6 ; B .14; C .22 ; D .32解析:U 23892衰变为Pb 20682,需经过 8 次α衰变和 6次β衰变,每经过一次β衰变就会有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所以共有6个中子转化为质子. 答案:A考点2.核反应方程有问题剖析:1.无论何种反应方程必须遵守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规律,有些核反应方程还要考虑到能量守恒规律(如裂变和聚变方程常含有能量项)2.核反应方程中的箭头→表示反应进行的方向,不能把箭头写成等号 3.写核反应方程必须有实验依据,决不能毫无根据地编造。
原子核和放射性衰变

原子核和放射性衰变一、原子核结构1.质子:带正电荷,质量约为1个原子单位;2.中子:不带电,质量约为1个原子单位;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量约为10-27米3。
二、放射性衰变1.阿尔法衰变:原子核放出一个阿尔法粒子(即氦核),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2.贝塔衰变: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贝塔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3.贝塔+衰变: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同时放出一个正电子(贝塔+粒子)和一个中微子;4.伽马衰变:原子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放出伽马射线。
5.定义:放射性物质衰变到其原有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6.公式:N = N0 * (1/2)^(t/T),其中N为当前放射性物质数量,N0为初始数量,t为时间,T为半衰期。
四、放射性应用1.核电站:利用核裂变反应产生热能,驱动发电机发电;2.医学: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癌症治疗、放射性示踪等;3.地质探测:放射性元素分布用于地层划分、资源勘探等。
五、核裂变与核聚变1.核裂变:重核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大量能量;2.核聚变:轻核融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大量能量。
六、核安全与防护1.核辐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粒子辐射和电磁辐射;2.辐射防护:采用屏蔽、距离防护、时间防护等方法;3.核事故:核泄漏、核爆炸等,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七、核能前景与挑战1.优点: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2.挑战:核废料处理、核安全、核扩散等。
八、中学生必知知识点1.原子核结构;2.放射性衰变类型及特点;3.半衰期及其应用;4.核裂变与核聚变;5.核安全与防护;6.核能前景与挑战。
习题及方法:1.下列关于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 原子核中只有质子C. 原子核中只有中子D. 原子核可以分为质子和电子2.放射性物质经过一个半衰期后,剩余的放射性物质数量是:()A. 原来的一半B. 原来的四分之一C. 原来的八分之一D. 原来的十六分之一3.在核反应中,下列哪种反应是放能的:()A. 阿尔法衰变B. 贝塔衰变C. 贝塔+衰变D. 伽马衰变4.原子核由____和____组成。
第十二章原子核和放射性1

4 3
R03
V A
表示原子核中每一个核子所占的体积
R0 表示核子的体积的球半径。
原子核的密度 设原子核的质量为M,则密度为
M V
M
4 3
π
R
3
1.661027 A
4 3
π
R 30 A
31.661027
4(1.21015)3
= 2.3×1017 kg·m-3
三、原子核的角动量和磁矩 (angular momentum and magnetic moment of the nucleus)
不稳定的核将以衰变方式自发地过渡到稳定的核。原子核 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能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又叫不稳 定的核素。
第二节 原子核的衰变
12.2 Nuclear Decay
核素
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 放射性核素 (radioactive nuclide)
1.原子核的角动量(angular momentum of the nucleus)
原子核中所有核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的矢量和 就是原子核的总自旋角动量。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 核角动量矢量的大小为
PI I(I1)
I 为原子核自旋量子数。
I = 0,1/2,1,3/2 , … ,整数或半整数。
N4π eh m p5.0 51027JT1
原子核
表12-1 一些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I
(N) 原 子 核 I
(N)
n
1/2 -1.912 80
14N
1 +0.403 65
1H
1/2 +2.792 55
15N 1/2 -0.282 99
人教版初中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五章《原子核》知识点复习(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我国科学家为解决“玉兔号”月球车长时间处于黑夜工作的需要,研制了一种小型核能电池,将核反应释放的核能转变为电能,需要的功率并不大,但要便于防护其产生的核辐射。
请据此猜测“玉兔号”所用核能电池有可能采纳的核反应方程是( )A .32411120H+H He+n →B .235114192192056360U+n Ba+Kr+3n →C .238238094951Pu Am+e -→ D .274301132150Al+He P+n →2.质子、中子和氘核的质量分别为m 1、m 2和m 3。
当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的能量是(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 ) A .123()m m m c +- B .123()m m m c -- C .2123()m m m c +-D .2123()m m m c --3.朝鲜“核危机”举世瞩目,其焦点问题就是朝鲜核电站采用的是轻水堆还是重水堆.因为重水堆核电站在发电的同时还可以产出供研制核武器的钚23994u P 这种23994u P 由铀23992U 衰变而产生.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23994u P 与23992U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B .23994u P 与23992U 核内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C . 23992U 经过2次β衰变产生23994u PD . 23992U 经过1次α衰变产生23994u P4.K -介子方程为0ππK --→+,其中K -介子和π-介子是带负电的基元电荷,0π介子不带电。
一个K -介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匀强磁场中,其轨迹为圆弧AP ,衰变后产生的π-介子的轨迹为圆弧PB ,两轨迹在P 点相切,它们的半径K R -与πR -之比为2∶1,如图所示,0π介子的轨迹未画出,由此可知π-介子的动量大小与0π介子的动量大小之比为 ( )A .1∶1B .1∶2C .1∶3D .1∶65.一个静止在磁场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3015P ,放出一个正电子后变成原子核3014Si ,在图中近似反映正电子和Si 核轨迹的图是( )A .B .C .D .6.某原子核A 先进行一次β衰变变成原子核B ,再进行一次α衰变变成原子核C ,则( )A .核C 的质子数比核A 的质子数少2B .核A 的质量数减核C 的质量数等于3 C .核A 的中子数减核C 的中子数等于3D .核A 的中子数减核C 的中子数等于57.恒星向外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其内部发生的各种热核反应.核反应方程为448224He He Be γ+→+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核反应为裂变反应B .热核反应中有质量亏损C .由于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所以质量也是守恒的D .任意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总是相等的8.在匀强磁场里有一个原来静止的放射性碳14,它所放射的粒子与反冲核X 的径迹是两个相切的圆.圆的直径比为7∶1,碳14的衰变方程是( )A .14410624C He X →+ B .14115606C e X -→+C .14014617C e X -→+ D .14212615C H X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B .温度升高,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半衰期减小C .原子核发生β衰变后原子序数不变D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比天然放射性物质短的多,因此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 10.一个静止的铀核,放射一个α粒子而变为钍核,在匀强磁场中的径迹如图所示,则正确的说法( )A .1是α,2是钍B .1是钍,2是αC .3是α,4是钍D .3是钍,4是α11.某科学家提出年轻热星体中核聚变的一种理论,其中的两个核反应方程为,112131671H+C N+Q →,115121762H+N C+X+Q →,方程式中Q 1,Q 2表示释放的能量,相关的原子核质量见下表: 原子核 11H 32He42He 126C137N 157N质量/u1.0078 3.0160 4.0026 12.0000 13.0057 15.0001A .X 是32He ,Q 2>Q 1B .X 是42He ,Q 2>Q 1 C .X 是32He ,Q 2<Q 1 D .X 是42He ,Q 2<Q 112.钍核23290Th 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变成铅核,则A .铅核的符号为20882Pb ,它比23290Th 少8个中子B .铅核的符号为20478Pb ,它比23290Th 少16个中子C .铅核的符号为20882Pb ,它比23290Th 少16个中子D .铅核的符号为22078Pb ,它比23290Th 少12个中子13.研究表明,中子(10n )发生β衰变后转化成质子和电子,同时放出质量可视为零的反中微子e ν。
人教版初中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五章《原子核》知识点(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B .β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C .氢弹利用了核聚变反应D .查德威克发现了质子2.放射性同位素14C 在考古中有重要应用,只要测得该化石中14C 残存量,就可推算出化石的年代,为研究14C 的衰变规律,将一个原来静止的14C 原子核放在匀强磁场中,观察到它所放射的粒子与反冲核的径迹是两个相内切圆,圆的半径之比R :r =7:1,如图所示,那么14C 的衰变方程式应是( )A .14104642C Be+He → B .14140651C Be+e → C .14140671C N+e -→D .14131651C B+H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钍的半衰期为24天。
1g 钍23490Th 经过 120 天后还剩0.2g 钍B .一单色光照到某金属表面时,有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延长入射光照射时间,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会变化 C .放射性同位素23490Th 经α、β衰变会生成22286Rn ,其中经过了2次α衰变和 3 次β衰变D .大量处于n =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产生4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汤姆孙最早提出的B .铀核(23892 U )衰变为铅核(20882 Pb )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C .一个氢原子从量子数n =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最多可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这束光的强度太小 5.质子和中子质量分别为m 1和m 2,当它们结合成氘核时,产生能量E ,并以γ射线的形式放出.已知普朗克常数为h ,真空中的光速为c ,则氘核的质量和γ射线的频率的表达式分别为( ) A .122(),E Em m c h -+ B .122(),E Em m c h+- C .122(),E h m m c E++ D .122(),E E m m c h++ 6.太阳内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4个质子(11H)聚变为1个氦核(42He)的热核反应,核反应方程是141242H He X →+,这个核反应释放出大量核能.已知质子、氦核、X 的质量分别为1m 、2m 、3m ,真空中的光速为c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方程中的X 表示中子(10n) B .方程中的X 表示电子(01-e)C .这个核反应中质量亏损124m m m ∆=-D .这个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2123(42)E m m m c ∆=--7.K -介子方程为0ππK --→+,其中K -介子和π-介子是带负电的基元电荷,0π介子不带电。
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和衰变

钡铀云母
翠砷铜铀矿
斜水钼铀矿
铀钙石矿
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 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大于等于83) 。
放大了1000倍的铀矿石
天然放射现象
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 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质以外,还有些什么性质呢? 这些射线带不带电?
D
返回
要点提炼
1.原子核人工转变的两大发现 (1)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N+ He→ + H (2)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 Be+ He→ C+
三、核反应
2.核反应的条件:用一定能量的粒子,如α粒子、质子、中子甚至用光子去轰击原子核. 3.核反应的实质:以基本粒子(α粒子、质子、中子等)为“炮弹”去轰击原子核(靶核X),从而促使原子核发生变化,生成新原子核(Y),并 . 4.核反应遵从的守恒定律:在核反应中, 和 守恒.
C
2.下列有关物理学史的叙说,正确的是( ) A.α粒子的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内部还有复杂结构 B. 天然放射性现象揭示了原子核内部还有复杂结构 C. 质子和中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 C
3、将天然放射性物质放入顶端开有小孔的铅盒S里,放射线便从小孔中射出,沿带电平行金属板A、B之间的中线垂直于电场方向进入电场,轨道如图所示,则: 轨迹 是射线, 轨迹 是射线, 轨迹 是射线. 板带正电, 板带负电.
α射线
与α射线偏转方向相反的那束射线带负电荷,我们把它叫做β射线. β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β粒子)组成,进一步研究表明β粒子就是电子. β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很容易穿透黑纸,还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图文答案(2)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图文答案(2)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X 为未知放射源.若将由N 、S 磁极产生的强力磁场M 移开,发现计数器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射线粒子数保持不变;若再将铝薄片也移开,发现计数器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射线粒子数大幅度上升.则X 为( )A .α、β混合放射源B .α、γ混合放射源C .纯β放射源D .纯γ放射源2.关于原子、原子核以及核反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可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且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B .一个氢原子从n =3的能级发生跃迁,可能只辐射1种频率的的光子C .10个23592U 原子核经过一个半衰期后,一定还剩5个23592U 原子核没发生衰变 D .核泄漏事故污染物铯(Cs)137能够产生对人体有危害的辐射,其衰变方程为1371375556Cs Ba+x ,由方程可判断x 是正电子3.如图所示,一个静止的铀核,放在匀强磁场中,它发生一次α衰变后变为钍核,α粒子和钍核都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1是α粒子的径迹,2是钍核的径迹B .1是钍核的径迹,2是α粒子的径迹C .3是α粒子的径迹,4是钍核的径迹D .3是钍核的径迹,4是α粒子的径迹4.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B .核聚变反应方程,表示质子 C .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D .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能够解释氦原子光谱的特征5.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B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的温度有关C .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D .α、β和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弱6.由于地震、山洪等原因将大量的金丝楠及其他树种深埋,经千万年碳化、氧化、冲刷形成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植物“木乃伊”,又叫碳化木,俗称乌木,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与12C的比例与大气中相同,生命活动结束后,14C衰变为14N,14C的比例持续减少,其半衰期约为5700年,现通过测量得知,某乌木样品中14C的比例恰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原子核和放射性通过复习后,应该:1.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2.掌握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3.掌握核衰变的规律和衰变常量与半衰期4.了解射线与物质作用及防护5.课后作业题14-1 如果原子核半径公式为R=1.2×10 -15A1/3 (A为质量数),试计算:①核物质的密度;②核物质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
解: ①原子核的质量M可表示为M=Au=1.66×10 -27A(u为原子质量单位),而原子核的半径R=1.2×10 -15A1/3,则其体积V为V=πR 3 =×3.14×(1.2×10 -15A1/3)3 =7.24×10 -45A由密度的定义可得核物质的密度为ρ=M/ V=1.66×10 -27 A/7.24×10 -45 A kg·m -3 ≈2.3×10 17 kg·m -3②由质量数A和体积V可进一步得到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n为n=A/ V= A/7.24×10 -45A m -3 =1.38×10 44 m -314-2 计算2个2H原子核结合成1个4He原子核时释放出的能量(以MeV为单位)。
解: 核反应中质量亏损△m=2m D-m He =(2×2.013553-4.002603)u=0.024503u,对应的能量为△E=△m·c2 =0.024503×931.5MeV=22.82MeV14-3 解释下列名词:(a)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质量亏损;(b)核衰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电子俘获、内转换;(c)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放射平衡、同位素发生器。
答: (a)①同位素:原子序数Z相同而质量数A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相同的位置,这些核素称为同位素。
②同质异能素:原子核通常处于基态,但也有些原子核处于寿命较长的亚稳态能级,与处于基态的同原子序数同质量数的原子核相比,这些处于亚稳态的原子核叫做同质异能素。
③结合能:当核子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称为它们的结合能,它也等于原子核完全分解为自由核子时所吸收的能量。
④平均结合能:若某原子核的结合能为△E,核子数(即质量数)为A,则两者的比值△E/A叫做平均结合能,其大小可以表示原子核结合的稳定程度。
⑤质量亏损:原子核的静止质量要比组成它的核子的静止质量总和要小一些,这一差值叫做质量亏损。
(b)①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地进行多种方式的变化,并释放能量,这种变化称为核衰变。
②α衰变:原子核放射出氦核He (即α粒子)的衰变叫做α衰变。
③β衰变:它包括β- 、β+、电子俘获三种。
β-衰变:当原子核内中子过多,质子偏少时,其中一个中子会自动转变为质子,原子核放出一个电子(即β-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这叫做β-衰变。
β+衰变是:当原子核内质子过多,中子偏少时,其中一个质子自动转变为中子,发射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发射出正电子(即β+粒子),这叫β+衰变。
电子俘获:在中子过少的原子核内,质子也可以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发射中微子,而转变成中子,这叫电子俘获。
④γ衰变:原子核处于激发态时,会跃迁到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这时发射出γ光子,形成γ射线,这种衰变叫做γ衰变。
⑤电子俘获:在中子过少的原子核内部,质子也可以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发射一个中微子,而转变为中子,这种衰变叫做电子俘获。
⑥内转换:在某些情况下,原子核从激发态向较低能态跃迁时,不辐射出γ光子,而把这时释放的能量直接交给内层电子,使电子从原子中飞出,这种现象称为内转换。
(c)①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在数量上衰变掉一半所经历的时间,叫半衰期,它是一个反映放射性核素衰变快慢的物理量。
②平均寿命:对于数量确定的放射性样品,在全部衰变之前,其平均生存的时间叫平均寿命,也是一个反映放射性核素衰变快慢的物理量。
③放射性活度:在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核的个数叫做放射性活度,又叫放射性强度,其大小反映了放射源发出射线的强弱。
④放射平衡:在放射系中,母体和各代子体是共存的,在母体A的半衰期远大于子体B的半衰期的情况下,当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子体每秒衰变的核数等于它从母体衰变而得到补充的核数,子体的核数不再增加,子体和母体的放射性活度相等,这种状态叫做放射平衡。
⑤同位素发生器:利用放射平衡,从长寿命的核素不断地获得短寿命的核素的装置叫做同位素发生器,通俗名称为“母牛”。
14-4 在α、β-、β+、电子俘获衰变中,各产生的子核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是怎么变化的?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何变化?答: α衰变,与母核相比,其子核的原子序数Z减2,质量数A减4,在元素周期表中前移了2个位置;β-衰变,与母核相比,其子核的原子序数Z增加1,质量数A保持不变,在元素周期表中后移了一个位置; 习题14-5附图β+衰变和电子俘获,这两种衰变的子核质量数与母核相同,但原子序数都减1,在元素周期表中前移了一个位置。
14-5 为什么在同种β衰变中β射线的能谱是连续的?内转换电子的能量分布是否也是连续的?答: 因为β衰变所释放的能量主要为β粒子和反中微子所共有(子核质量大,其反冲能量可忽略不计),但是能量在它们之间的分配是不固定的,β粒子所具有的能量可以从零到最大值E0之间的各种数值,形成一个连续的能谱,如本题附图所示。
且能谱中大约以能量为E0/3的β粒子最多,β粒子的平均能量接近E0/3。
一般图表上所给出的β射线的能量都是最大能量E0。
而内转换电子则是原子核从激发态向较低能态跃迁时不辐射γ光子,而把这部分能量直接交给内层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产生的,所以其能量分布是不连续的。
14-6 32 P的半衰期为14.3天,求它的衰变常数和平均寿命。
解: 已知半衰期T=14.3天=14.3×24×3600s≈1.24×10 6 s,根据它与衰变常数λ的关系可得λ=0.693/T= 0.693/1.24×10 6 s -1 =5.59×10 -7 s -1又根据半衰期T与平均寿命的关系,可得≈1.44T=1.44×14.3天=20.6天14-7 1.0μg纯32 P的放射性活度是多少居里?经过多少天32 P样品的放射性活度衰变到原来的1/8?(32 P的半衰期为14.3天)解 : ①根据放射性活度的定义以及衰变常数λ与半衰期T的关系,放射性活度A可表示为A=λN=0.693 N/ T , 32P的半衰期为T=14.3天=14.3×24×3600s≈1.24×10 6s,1.0μg纯32 P含有原子核的个数N=1.0×10 -6×6.022×10 23/32=1.88×10 16个,代入上式得A=0.693×1.88×110 16 /1.24×10 6 Bq≈1.051×10 10 Bq≈0.284Ci②这时需要应用半衰期T表示的放射性活度公式A=A 0 , 已知A= A 0,T=14.3天,代入上式得A0 = A0 , A 0)3 = A 0 , 3=t/14.3故放射性活度衰变到原来1/8所经历的时间为t=14.3×3天= 42.9天。
14-8 131 I的半衰期是8.04天,它在12日上午9时测得的放射性活度为15mCi,到同月30日下午3时,放射性活度还有多少?解: 从12日上午9时到同月30日下午3时,经历的时间为18天6小时,即t=18.25天,已知原来的放射性活度A0 =15mCi, 131I的半衰期T=8.04天,则经18.25天后的放射性活度变为A= A0=15×()18.25/8.04 ≈15×()2.27 mCi≈3.11mCi 14-9 1.0g的Ra ,其放射性活度为0.98Ci,求Ra 的半衰期(1年等于3.1557×10 7 s)。
解 :1.0g的Ra含的原子核个数为1.0×6.022×10 23 /226=2.66×10 21 个,放射性活度A=0.98Ci=0.98×3.7×10 10 Bq=3.63×10 10 Bq,根据放射性活度公式A=λN=0.693N/T,可得Ra的半衰期为T=0.693N/ A =0.693×2.66×10 21 /3.63×10 10 s=5.08×10 10 s≈1609年14-10 利用131 I的溶液作甲状腺扫描,在溶液出厂时只需要注射0.5mL就够了,如果溶液出厂后贮存了16天,作同样的扫描需要注射多少毫升?(131 I的平均寿命为11.52天)解: 已知 131 I的平均寿命为11.52天,由=14.4T的关系,可得它的半衰期T为T=/1.44=11.52/1.44天=8天假设出厂时0.5mL的溶液中131 I原子核个数为N0,贮存16天后,其131 I原子核个数变为N= N0= N0·=N0也就是说,经16天后0.5mL溶液中只有出厂时的131 I原子核数的1/4,因此要达到同样的扫描效果,需要2mL的溶液。
14-11 一个含有3H的样品,放射性活度为0.01μCi,问该样品中3H的含量是多少克?(3H的半衰期为12.33年,1年=3.1557×10 7 s)解: 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T、放射性活度A、原子核的个数N三者之间有以下关系A=0.693N /T, 根据题意,式中的A=0.01μCi=0.01×3.7×10 4 Bq=370Bq,半衰期T=12.33年=12.33×3.1557×10 7s=3.89×10 8s,由此可得,该放射性样品中含3H原子核的个数N 为N=AT/0.693=370×3.89×10 8 /0.693 个=2.08×10 11个因此该放射性样品中含3H的克数为m=3×2.08×10 11 /6.022×10 23 g=1.04×10 -12 g14-12 一放射性物质含有两种放射性核素,其中一种的半衰期为1天,另一种的半衰期为8天,开始时短寿命核素的放射性活度为长寿命的128倍,问经过多长时间后两者的放射性活度相等?解: 已知长寿命核素的半衰期T1 =8天,短寿命的半衰期T2 =1天,设长寿命的核素开始时的放射性活度为A0,根据题意,这时短寿命的放射性活度为128A0,则长寿命的和短寿命的放射性活度可分别表示为A1 = A0= A0, A 2 =128 A0=128 A0经历一定时间t后,两者相等,即A1 = A 2,则由上面两式可得A0=128 A0, t/8-t =128=-7 , t/8 - t= -7, 解得,t=8,即经过8天后两者的放射性活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