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学问点难点总结5篇共享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靠学校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指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育自己主动猎取学问、稳固学问的力气,制定学习打算,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期望能关怀到大家!
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1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面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兴盛,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猛烈。
(公民的定义:依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确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依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根底。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展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番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连续扩大公民大会
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根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舞公民承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公正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根底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根底。
(2)民主气氛制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
(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会动乱的隐患。
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2
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⑴背景:汉高祖为避开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稳固新建政权
⑵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即郡县,国即封国)
⑶影响:随着分封的诸侯国权力渐渐强大,严峻威逼了中心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
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⑶评价: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削减决策失误
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视,减弱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⑴措施: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作用:减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为了加强对宽敞疆域的管辖
⑵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局部地区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区,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心的节制。
⑶意义:
①加强了元朝的中心集权统治,稳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⑴目的:网罗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⑵选官制度:①汉朝----------察举制
★依据: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举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依据:士族门第
★影响: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成为其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③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头承受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头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意义: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局面,加强了中心集权;
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根底,;
③提高了官员的素养,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学的繁华
④促成了普遍长期的读书风气,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以严格的考试方式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确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缚了学问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创新,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缘由之一。
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3
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心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斗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加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根底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或许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义中心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稳固统一)
公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完毕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义中心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进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沟通、民族融合,稳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权,集于中心中心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
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心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
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行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行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心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关怀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
九卿(诸卿):中心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协作,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把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展朝议,最终由皇帝裁决,以削减决策失误。
3.利弊
利:确定程度上削减了君主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缺乏对皇帝的监视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间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心政府直接收辖。
一郡之内又分假设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把握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稳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4
一、北美独立战斗的背景——①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进展较快,成为经济进展主流,各殖民地间经济往来日益亲热,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②在长期的沟通、融合中,英语成为共同的语言,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根底上,美利坚民族开头形成,民族意识渐渐觉醒。
③18世纪上半期,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民族民想法识日趋增加(富兰克林和杰斐逊)。
④英国的殖民统治、束缚了北美殖民地社会经济的进展(主要冲突)。
二、波士顿倾茶大事(导火线1773.12)——①为了抵制英国殖民统治,殖民地人民开放了主动的斗争。
②1773年12月的一个夜晚,一群波士顿人登上一艘来倾销茶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把茶叶倒入大海,这就是“波士顿倾茶大事”。
③英国政府实行高压手段进展压制,激起北美人民更猛烈的反对。
④1774年,各地代表齐集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
商讨应付英国的方法。
三、独立战斗——①、1775年春英军与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交火,标志着北美独立战斗开头。
②、1775年5月其次届大陆会议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其次届大陆会议成为政权机构。
③、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独立(美国独立日)。
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斗的转折点。
⑤、法国、荷兰、西班牙参与对英作战,1781年10月北美英军在约克镇投降,1783年英国成认美国独立。
四、美国政体的确立——(1)背景:北美独立战斗成功后,美国建立了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政权。
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决心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政权,以便疼惜统治阶级的利益。
经过制宪会议的商量。
通过了1787年宪法。
(2)理论来源:是17世纪~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学说的第一次实践,
(3)内容:①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主权,依据三权分立学说把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法院和总统把握(作用:避
开了毁灭,防止权力过分集中)。
②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作用:否认了封建君主制),规定总统、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确定的民主性,其局限性在于允许奴隶制合法存在,不成认黑人、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
(4)1789年华盛顿中选第一任总统,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五、北美独立战斗的意义——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斗,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进开放拓了道路。
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产生了主动影响。
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5
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构造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化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承受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2)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夫制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根本特点
根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觉察很多技巧超群、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
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冶铁开头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制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知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进展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需明码标价.②汉代进展集中贸易的“市”有特地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展管理.④唐代“草市”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
中心.“夜市”比较繁华.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
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主见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头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影响:主动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进展,有利于加
强对农夫的把握,维护政治的稳定,稳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
进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把握.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
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进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制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展贸易的政策.
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一历史学问点难点精选总结5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