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操作步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确定手术部位:通过检查结果确定病患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
- 术前检查:对病患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评估病情和确认手术的可行性。
- 术前准备:准备手术所需的设备和材料,确保手术室环境卫生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
2. 麻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以下是麻醉的具体步骤:
- 局部麻醉:在手术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病患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
- 镇静药物:根据需要,在手术过程中给予病患镇静药物,使其保持舒适和松弛状态。
3. 手术操作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穿刺:在手术部位进行穿刺,将导丝引入冠状动脉。
- 导丝引导:通过导丝将导管引入冠状动脉,定位到狭窄或闭
塞的部位。
- 扩张治疗:使用导丝引导下的球囊扩张器,扩大血管狭窄处
的通路。
- 植入支架:将支架导入扩张的血管,使血管保持通畅。
- 结束手术:确认支架位置和血流情况,将导丝和导管取出,
处理穿刺口。
4. 术后护理
完成手术后,病患需要适当的术后护理:
- 监测:密切观察病患的心脏功能和血流情况。
- 保持休息:手术后病患需要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和剧烈运动。
- 用药: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
- 定期复诊:术后定期复诊,检查血压、心电图和冠状动脉情况。
以上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大致操作步骤,具体操作应由专业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手术前和术后的细节护理也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径路使用导丝和气囊扩张支架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方法。
以下是关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指南:
1.指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用于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且存在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其他冠心病相关症状。
2.检查与评估:在进行介入治疗前,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等,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3.手术准备和操作:介入治疗需要在心导管室进行,患者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和静脉麻醉。
手术过程涉及导丝的穿刺、导丝导入冠脉、放置气囊扩张支架等步骤。
4.术后管理和护理:患者在介入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包括监测血压、心电图、心肌酶等指标,以及观察是否出现并
发症,如血管穿孔、血肿、心律失常等。
5.抗血栓治疗: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抗血栓治疗,通常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以预防再狭窄和血栓
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都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治疗指南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制定。
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导致冠状动脉开口病变逆行撕裂;另 外导管开口部骑跨、顶壁、同轴性差
时、推注造影剂过猛、在主动脉内无
引导钢丝时粗暴进行器械推送导致的 主动脉内膜撕裂。
•5、心律失常 冠脉造影过程中出现心
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很常见,多数呈一 过性,不产生临床后果;有些如AF或 Af会产生血流动力学异常,需积极处
理;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或心室停搏 可危及生命,需紧急处理。
•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类似于 股动脉但发生率极低,共约0.06%~2%。 独有并发症为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 塞;桡动脉、内乳动脉、腋动脉破裂、 无名动脉破裂导致纵隔血肿,可以压 迫气道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前臂 挤压综合征。
•桡动脉中层平滑肌受а肾上腺受体控 制,容易发生痉挛。桡动脉术后有一
•无血流临床表现:胸痛加剧、心电图 ST段弓背向上抬高、血压降低、心率 减慢、心源性休克,甚至出现心脏停 搏和室颤、死亡。
• 无血流的急救处理:任何机械措施均无效,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 学稳定和迅速恢复冠脉血流,前者包括升压药的应用,后者包括
冠脉内给予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钙拮抗剂(异搏定或合心爽)
•大多数夹层不会引起并发症,许多未 治疗的夹层可以存在3~6个月以上。 另外夹层对再狭窄无影响。PTCA引导 钢丝、球囊导管扩张引起的和支架植 入后的冠状动脉夹层视血管大小和供 给心肌的范围、夹层的类型和急性闭 塞的风险和危害,决定是否植入支架 闭合夹层,一般均可植入支架闭合夹 层。如夹层未闭合应该积极使用抗血 小板治疗、肝素和凝血酶抑制剂。
•(3)、房颤或房扑 冠脉造影过程中 出现的房颤或房扑一般来说与基础心
脏病本身有关,与导管操作关联不大
或难以确定,除非导管直接刺激了心
房。若心室率过快时可出现血流动力
介绍心内科PCI(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介绍心内科PCI(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心内科PCI(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进行的治疗性介入手术,用于治疗冠心病等心脏血管疾病。
它具有微创、高效、恢复快等特点,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1心内科PCI的基本原理心内科腔内介入治疗(PCI)是一种通过导管在体表穿刺点进入血管内进行治疗的介入手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PCI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导管将血管内的狭窄或闭塞部位进行扩张,恢复血管的通畅性,以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
PCI手术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两个步骤。
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透视和血管造影技术观察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确定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狭窄或闭塞部位。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将支架等介入器械送至狭窄或闭塞部位,进行扩张和固定,以恢复血管通畅。
PCI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PCI手术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适用。
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开胸手术。
此外,PCI手术后需要进行一定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发生。
心内科PCI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体表穿刺点进入血管内进行治疗的介入手术,通过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这一手术技术的发展,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2心内科PCI的流程心内科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如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PCI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张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1)评估:在进行PCI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这些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PCI治疗,并确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
(2)血管造影:PCI的第一步是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及其处理

03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血管损伤
血栓形成
采用合适大小的鞘管,尽量减少鞘管对血管 的损伤。
术后充分抗凝,拔管后压迫止血,并观察肢 体的血供情况。
血管栓塞
腹膜后出血
避免使用过大的球囊,术后充分抗凝。
避免损伤腹膜后血管,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 。
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如抗凝、抗炎等,以促进患者尽快康 复。
05
结论
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的影响
并发症影响患者健康
冠脉介入诊疗是常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但并发症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健康威胁,严 重时可危及生命。
增加医疗费用
并发症的发生会导致患者治疗周期延长,增加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
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及其 处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 •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冠脉介入诊疗 并发症及其处理策 略
提高冠脉介入诊疗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分析并发症的预防 、诊断、治疗及护 理措施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冠脉介入诊疗并发症是指在进行冠状动脉 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 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等操作过程中出现的 意外情况和不良后果。
3%。
心脏穿孔
03
心脏穿孔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由介入操作不当引起,发生
率较低。
全身并发症
出血
出血可由血管损伤、抗凝治疗不当 引起,发生率约为5%-10%。
感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护理

出血与血肿的预防与处理
出血和血肿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诊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
恢复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预防措施包括在手术前评估患者 的凝血功能,手术过程中保持压 迫止血时间充足,以及术后加强
观察和护理。
一旦发生出血和血肿,应立即采 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重新加压 包扎、局部冷敷等,以控制出血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护理工作至关重要,需要密切观
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护理技巧
02
掌握正确的护理技巧和方法,如心理护理、伤口护理、康复指
导等。
团队协作
03
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确保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THANKS
感谢观看
伤口清洁与消毒
定期清洁和消毒手术伤口,保持伤口干燥,预防感染。
康复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散步、慢 跑等。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 康复信心。
饮食与生活建议
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 果。
2024-01-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护理
汇报人:可编辑
目 录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简介 • 术前护理 • 术中护理 • 术后护理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一种通 过导管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或阻 塞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方法。
并发症处理案例分享
患者情况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护理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是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以及为冠心病的诊治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的介入性诊断技术。
介入治疗(PCI)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对体内的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
不用切开人体组织,就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外科手术治疗或内科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冠脉造影、PCI术相关宣教,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2、手术前至少4小时禁止饮食,不禁水/药。
3、术前行心电图、血常规、血型、凝血、肝肾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等。
4、术前护士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行试验前要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5、穿刺部位在股动脉,要进行会阴部备皮,穿刺部位在挠动脉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6、对于肾功能异常者术前12小时进行水化。
7、术前给予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
8、协助患者练习床上使用便器。
(二)术后护理1、术后返回病室后嘱患者患侧肢体保持伸直,避免弯曲。
同时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及温度的变化,如发现动脉搏动消失、皮肤苍白、发凉或肢体肿胀时,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2、对于行桡动脉穿刺术者,应嘱其抬高患肢、减少活动,随时注意患肢皮温及有无肿胀情况。
常规6小时撤除压迫器。
3、通知医师查看患者,行床旁心电图检查,遵医嘱进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2~3L/min,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4、术后补液1000~1500m1或嘱患者多喝水,以加速造影剂代谢。
5、观察局部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疼痛等情况。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留置鞘管时,应注意鞘管周围有无渗血,常规术后4~6小时内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APTT小于50~70秒时,通知导管室医师拔除鞘管。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基础知识

100mg iv; 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
12、术前6小时禁食水,但常规口服药 可以服用
13、术前应纠正病人电解质紊乱和酸碱 平衡失调
14、稳定血压、控制血糖等
15、疑有冠状动脉痉挛者,术前2-3天 服用钙拮抗剂和/或硝酸酯类药物
阶段二:冠状动脉支架术
支架置入术拓宽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但不能从根本上防治再狭窄。使靶血管中远 期再狭窄率比单纯球囊扩张术下降了15% 。 阶段三: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应用 DES的临床应用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的 里程碑。
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BMS与DES的选择
小结
详细询问病情,认真筛选,严格把握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结合病情和辅助检查,认真进行术前 讨论
初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 评价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落实造影剂
的选择和用量、及术前术中药物准备等
小结
完善的术前检查和准备,可以减少手 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冠状动脉造影手术 成功的关键和前提!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三阶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1959年Sones利用特制的尖端呈弧形的造影 导管,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进行主动 脉造影,无意中将造影剂直接注入右冠状动脉 内使其清晰显影;
这一偶然事件开创了冠脉介入技术的新纪元。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1966年Amplatz、1967年Judkins进一步 改进了导管顶端形状、弧度和导管插入技术, 结合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
介入心脏病学简介
是通过经皮导管技术进行心脏病诊断和治疗 的学科,为过去20多年临床医学领域中发展 最快学科之一。其突出的特点是大量新概念 与新技术、新器械不断涌现,并迅速广泛和 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成为与药物治疗,外科 手术并驾齐驱的治疗手段,使冠心病快速和 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 病等主要病种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4 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二什么是冠脉造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
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
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曹妃甸区医院如何开展起的CAG
1 呼吁
2 与北京安贞医院合作
四冠状动脉的正常解剖
LM、LAD、LCX、RCA
五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以诊断为主要目的:
1不明原因的胸痛,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临床怀疑冠心病。
2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顽固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新发传导阻滞;有时需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
3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者鉴别往往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
4 PCI或CABG后复发心绞痛。
5心脏手术前,年龄>50岁,易合并有冠状动脉畸形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干预。
6无症状但疑有冠心病,在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汽车司机、警察、运动员及消防队员等或医疗保险需要。
以治疗为主要目的:
1稳定型心绞痛或OMI,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
2不稳定型心绞痛,首先采取内科积极强化治疗,一旦病情稳定,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无效,一般需紧急造影。
对于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自发性为主,伴有明显心电图的ST段改变及梗死后心绞痛,也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
3发作12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发病在12小时以上仍有持续性胸痛,拟行急诊PCI手术;如无条件开展PCI术,对于AMI后溶栓有禁忌的患者,应尽量转入有条件的医院。
AMI后静脉溶栓未再通的患者,应适时争取补救性PCI。
对于AMI无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梗死后1周左右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
AMI伴有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应尽早在辅助循环的帮助下行血管再灌注治疗。
对于高度怀疑AMI而不能确诊,特别是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
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包炎的患者,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
4无症状性冠心病,其中对运动试验阳性、伴有明显的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5 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或高度怀疑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存在不稳定斑块。
6原发性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左主干病变或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可能性较大的均属高危人群,应早期进行血管病变干预治疗,需要评价冠状动脉。
7 CABG后或PCI术后,心绞痛复发,往往需要再行冠状动脉病变评价。
六冠状动脉造影的禁忌证
1对碘或造影剂过敏。
2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3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
4电解质紊乱。
5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 1977年首先施行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此后,PTCA技术从欧洲到美洲迅速被推广,适应症不断扩大。
与之相关的工业产品也迅速发展,各种操作设备(如:导管、球囊)不断改进以适应不同病变的处理。
2 1986年,Puol和Sigmart将第一枚冠脉支架置入人体。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显著减少PTCA的再狭窄,可以处理夹层和急性血管闭塞,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又一个里程碑。
3 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投入临床,使支架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使冠脉介入治疗又进入到一个新的纪元。
4 可吸收支架
八介入治疗指征
1 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
2 UP和NSTEMI的高危患者,提倡尽早介入治疗。
高危患者主要包括:
①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治疗时活动耐量低下;
血心肌酶指标升高;
②心电图新出现的ST段压低;
③出现心力衰竭或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反流恶化;
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⑤持续室速;
⑥6个月内接受过介入治疗;
⑦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3 STEMI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IRA:
(1)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行PCI直接开通IRA。
直接PCI可以及时、有效和持续的开通IRA。
建议“进门-球囊开通”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
对于12小时内(特别是3-12小时内),特别是对于有溶栓禁忌的患者,如有条件应行直接PCI。
对于发病超过12小时,但仍有缺血症状、心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也建议行直接PCI。
对于发生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可将时间放宽至36小时。
而对于发病已超过12小时,且无缺血症状的患者,则不建议行PCI。
(2)转运PCI:首诊医院无行直接PCI的条件,而患者不能立即溶栓,则转至具备PCI条件的医院行直接PCI。
(3)补救PCI:溶栓失败后IRA仍处于闭塞状态,对于IRA所行的PCI。
(4)易化PCI:发病12小时内,拟行PCI的患者于PCI术前有计划的预先使用溶栓或抗血小板药物,以尽早开通IRA。
九技术分类
1、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3、冠状动脉旋磨术(rotational atherectomy)
4、冠脉内血栓抽吸
5、切割球囊成行术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