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与介入治疗指南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与介入治疗指南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与介入治疗指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AS)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及时的紧急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与介入治疗指南旨在提供临床医生在处理ACAS时的指导。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迅速缓解冠状动脉阻塞、降低心肌缺血病变和改善患者病情。

紧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脏手术。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血栓溶解药物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抗血小板药物、抗心绞痛药物和抗凝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ACAS的急性治疗中。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方法之一。

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PCI可以快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损伤。

CABG适用于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如多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

4. 紧急治疗的时间窗口和临床评估对于ACAS的紧急治疗,时间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迅速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适当的治疗。

在评估中,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冠状动脉造影等都是重要的指标。

5. 医疗设施和团队ACAS的治疗需要在专门的医疗设施和团队的支持下进行。

优质的医疗设施需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并且有专业的医疗团队提供急救和治疗服务。

医疗团队应包括心内科医生、介入心脏病专家、急诊科医生和护理团队。

6. 术后护理和康复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来说,术后护理和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在术后护理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措施。

康复阶段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

总结: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紧急治疗与介入治疗指南提供了临床医生在处理ACAS时的指导。

这些指南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以及介入治疗的应用。

冠脉介入基本技能培训题库

冠脉介入基本技能培训题库

冠脉介入基本技能培训题库一、选择题1. 冠脉介入术是用于治疗哪种疾病的常见方法?- A. 心绞痛- B. 高血压- C. 糖尿病- D. 肺炎- Answer: A2. 冠脉介入术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段- B. 治疗心律失常- C. 预防高血压- D. 改善肺功能- Answer: A3. 冠脉介入术中常用的导管是什么类型?- A. 支架导管- B. 引流导管- C. 气管导管- D. 静脉导管- Answer: A4. 冠脉介入术的常见并发症包括以下哪些?- A. 出血- B. 血栓形成- C. 心律失常- D. 恶心和呕吐- Answer: A, B, C5. 冠脉介入术后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哪些?- A. 监测心电图- B. 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C. 督促患者多饮水- D. 提供止痛药物- Answer: A, B, D二、填空题1. 冠脉介入术是一种____________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方法。

- Answer: 介入性2. 冠脉介入术中,常用的扩张球囊可通过____________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段。

- Answer: 加压3. 冠脉介入术中,植入的支架可以____________冠状动脉,保持血流通畅。

- Answer: 支撑4. 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____________以评估血流情况。

- Answer: 冠状动脉造影5. 冠脉介入术的成功与否与____________密切相关。

- Answer: 患者的病情及手术操作技术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冠脉介入术的步骤。

- Answer: 冠脉介入术的步骤主要包括导管插入、造影、扩张和支架植入等。

首先,通过穿刺血管插入导管,将导管引入冠状动脉,以造影剂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狭窄部位。

然后,使用扩张球囊扩张狭窄段,以增加血管通畅度。

最后,植入支架来保持冠状动脉的血流通畅。

2. 冠脉介入术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如何预防并处理这些并发症?- Answer: 冠脉介入术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血栓形成和心律失常等。

介绍心内科PCI(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介绍心内科PCI(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介绍心内科PCI(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心内科PCI(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进行的治疗性介入手术,用于治疗冠心病等心脏血管疾病。

它具有微创、高效、恢复快等特点,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1心内科PCI的基本原理心内科腔内介入治疗(PCI)是一种通过导管在体表穿刺点进入血管内进行治疗的介入手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PCI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导管将血管内的狭窄或闭塞部位进行扩张,恢复血管的通畅性,以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

PCI手术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两个步骤。

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透视和血管造影技术观察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确定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狭窄或闭塞部位。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将支架等介入器械送至狭窄或闭塞部位,进行扩张和固定,以恢复血管通畅。

PCI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PCI手术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适用。

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开胸手术。

此外,PCI手术后需要进行一定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发生。

心内科PCI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体表穿刺点进入血管内进行治疗的介入手术,通过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这一手术技术的发展,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2心内科PCI的流程心内科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如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PCI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张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1)评估:在进行PCI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这些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PCI治疗,并确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

(2)血管造影:PCI的第一步是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冠脉介入治疗基本知识介绍

冠脉介入治疗基本知识介绍

心脏支架介绍
心脏支架是一种金属网状结构,用于支撑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壁,在血管内保持通畅,改善血液流通。
有哪些类型的支架
目前,常见的心脏支架类型包括药物洗脱支架、药物首次引导支架和生物激 活支架等,每种支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症。
支架放置的步骤
1
1. 导丝导航
使用导丝引导,将支架送达狭窄的冠状动脉段。
如何诊断冠心病
冠心病的诊断通常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冠脉造影等多种检查方法,综合判断冠状动 脉的狭窄程度及病变情况。
冠脉狭窄和闭塞的原因
冠脉狭窄和闭塞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和血管痉挛等,导致血液供应 不足,引发冠心病症状。
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是一项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使用X射线检查冠状动脉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的狭 窄程度和位置,为后续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冠脉介入治疗基本知识介 绍
冠脉介入治疗基本知识介绍
什么是冠脉介入治疗
冠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将特殊器械送入冠状动脉进行治疗的方法,用于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促进 血液流通。
冠心病介绍
冠心病是心脏供血不足所导致的一种心脏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等。它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 导致心肌缺血的结果。
冠脉支架再狭窄的处理
支架再狭窄是指血管内支架的狭窄程度再次增加,影响血液流通。处理方法包括球囊扩张术、药物治疗或再次 放置支架。
冠脉介入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
冠脉介入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心律失常、血管损伤等,尽 管风险存在,但在合适的情况下冠脉介入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5
1. 麻醉和准备
给予患者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并准备 好导管和介入器械。

医疗科普冠脉介入

医疗科普冠脉介入

术中规范操作,避免损伤血管和心肌 。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 识和配合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02
冠脉介入手术操作技巧
手术器械介绍与使用
指引导管
用于支撑和引导后续器 械进入冠状动脉,需选 择适合患者血管的型号

球囊导管
用于扩张狭窄的冠状动 脉,有不同尺寸和压力
范围可选。
支架
用于支撑扩张后的冠状 动脉,防止血管回缩和 再狭窄,有多种类型和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策略
并发症识别
熟悉并掌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感染等,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处理策略
针对不同并发症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04
药物治疗在冠脉介入中应 用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使用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合理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预防血栓形成。
意避免导管打结或嵌顿。
注意事项
保持导管稳定,避免过度弯曲 或扭曲;注意监测患者心电图
和血压变化。
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技术
球囊扩张
将球囊导管送至狭窄段,用适当压力 扩张球囊,使狭窄部位得到扩张。
支架植入
在球囊扩张后,将支架送至狭窄部位 并释放,支撑扩张后的血管。
后扩张
在支架植入后,可再次使用球囊进行 后扩张,使支架与血管壁贴合更紧密 。
远期预后影响因素探讨
生活习惯
患者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远期预 后的影响。
药物治疗依从性
患者术后是否按医嘱规范用药,对远期预后有重要影响。
伴随疾病
患者是否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对冠脉病变 的进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冠脉介入治疗基本知识介绍

冠脉介入治疗基本知识介绍

• 重要参数:cm:导管的长度 冠脉狭窄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常规程序:择期手术的病人一般先行单纯造影,然后再根据情况择期行治疗(现在很多技术熟练地方同时完成);
0mm;长度:10-40mm;
• 穿刺选择的动脉:股动脉,桡动脉
mm:球囊的长度和直径
纤维斑块的发展过程包括细胞的生长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
• bar:球囊的压力(NBP,RBP) 常用类型:JL(Judkins Left),JR,AL,AR,猪尾导管(仅造影用),多功能导管,搭桥导管
冠心病
• 主要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粥样硬化性斑块引起的狭窄影响了该冠 脉对所辖心肌的供血,供氧---即导致心肌 缺血
冠心病
• 易发病因素:

高血脂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性别

家族史

其他因素
冠心病
• 狭窄类型
• 向心性狭窄:斑块均匀分布,成圆周状排列。
造影下动脉在各个方位均显示狭窄。这种狭窄 较容易行介入治疗。
人体动脉系统的解剖
心 脏 的 基 本 解 剖
冠状动脉的解剖
左 主 干 : LM 左 回 旋 支 : LCX 左 前 降 支 : LAD 对 角 支 : D ia g 钝 缘 支 : OM 右 冠 脉 : RCA 后 侧 支 ; PL 后 降 支 : P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柔韧性。该特性与支架的通过性以及支架植入后对血管 的拉直程度有关。
• 径向支撑力:指支架撑开后对抗压力的能力。该特性
与支架植入后血管的弹性回缩有关。
• 可视性:处于最适状态,不太弱,不太强 • 可靠的扩张:协调一致

什么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什么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什么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冠心病,也就是冠状动脉硬化症的介入治疗是什么?一般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即PCI,用专业的医疗术语来讲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可以简称为冠脉介入治疗。

这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的斑状旋转术、激光血管成形术等技术。

这种治疗方法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是具有变革性的,开创微创性的心脏手术的先河,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得到大大提高,比起相对安全的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怎样进行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目的就是冠状动脉狭窄部中插入带有球囊的扩张管,向里面加压使球囊扩大,这样就会对冠状动脉壁上的斑点起到机械压迫和拉伸作用,从而扩张狭窄血管腔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

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可以采取给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给,从而使心肌缺血引起如胸痛或者胸闷的症状减轻甚至消除的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这个技术是冠状心脏病治疗的基本技术。

进入新世纪以来,冠脉治疗的设备条件也越来越好,性能好的新型支架等相关器材一一投入使用,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也不断地提升。

进行过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之后的一部分患者,扩张过的冠脉血管会再一次变得狭窄,这可能是出现了血管弹性低下、血栓形成等情况。

这样的情况必须起重视,因为胸痛和胸膜炎会相继复发。

因此,近年来,开发了减少支架植入后狭窄发生率的所谓“药物涂层支架”。

这样的支架表面涂有特殊的药,可以防止支架内再次狭窄的发生。

药物镀膜支架虽然价格比较高,但在临床使用时让患者更加放心。

二、哪些患者适宜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简单来说,“急性冠脉综合症”是介入冠状动脉性硬化症治疗的适应症。

根据患者一个人的情况,这种适应症也有区别和选择。

“急性冠脉综合征”会与冠心病介入治疗同时出现。

临床上把不稳定心绞痛、不同情况的心肌梗死结合起来称为“急性冠脉综合症”。

这些都是一样的病原理导致的,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一)各种类型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对于会有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来说,心绞痛时常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用药物已经无法控制改善病情。

冠脉介入诊疗及围术期的处理

冠脉介入诊疗及围术期的处理
冠脉介入诊疗及围术期的 处理
• 冠脉介入诊疗概述 • 冠脉介入诊疗术前准备 • 冠脉介入诊疗手术过程 • 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处理 • 冠脉介入诊疗案例分享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冠脉介入诊疗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冠脉介入诊疗是一种通过导管等器械对冠状动脉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技术。
目的
通过冠脉介入诊疗,医生可以对冠状动脉狭窄、阻塞等病变进行精确诊断,并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 风险。
血管损伤
在导管插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管 损伤等并发症,医生需及时调整导管 位置或停止操作。
04
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处理
术后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 压、呼吸等,以及心电图的变化。
伤口护理
定期检查手术部位的伤口,保持清洁干燥,避免 感染。
疼痛管理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适当的疼痛控制措施, 如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
出血
术后应密切观察是否有 出血症状,如局部肿胀、 淤斑等,如发现应及时
处理。
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注 意定期活动下肢,预防
血栓形成。
心律失常
术后应监测心再狭窄,需定期进行复 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05
冠脉介入诊疗案例分享
感谢观看
术后药物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如抗凝药、降脂 药等,患者应按时按量服用。
康复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散步、太极拳 等,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以降低冠心 病的复发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

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

(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

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

不伴有Q波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

(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

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

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

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病变特征 A型病变 B型病变 C型病变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是否成角不成角(<45。

)中度成角(>45。

但<90。

)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血栓形成无有————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脆性退行性病变成功率>85% 60%-85% <60%危险性低中等高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 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

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表2 病变的危险度分级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孤立性短病变(<10mm)管状病变(10-20mm)弥漫性病变(>20mm)对成性病变偏心病变瘤样扩张非成角病变中度成角(>45。

但<90。

)重度成角(>90。

)近段无弯曲近段轻至中度弯曲近段严重弯曲管壁光滑管壁不光滑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有桥状侧枝非开口病变开口病变左主干病变未累及大分支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不存在血栓少量血栓大量血栓或静脉桥退行性病变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即TIMI分级,原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像学分级,现常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流状况的评价。

TIMI 0级:血管完全闭塞,闭塞处远端血管无前向血流充盈。

TIMI 1级:仅有少量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使远端血管隐约显影,但血管床充盈不完全。

TIMI 2级:部分再灌注或造影剂能完全充盈冠状动脉远端,但造影剂前向充盈和排空的速度均较正常冠状动脉慢。

TIMI 3级:完全再灌注,造影剂在冠状动脉内能迅速充盈和排空。

四、完全血运重建和不完全血运重建完全血运重建的概念源自外科早期的经验,即对于>50%狭窄的所有≥2.0mm 血管均进行旁路血管移植,可以减少心绞痛、改善活动能力、提高5-7年的无事件生存率。

在临床实际中,许多患者不可能进行完全血运重建。

通常认为不完全血运重建是指1.5mm以上的冠状动脉存在>50%的残余狭窄。

以下两种情况均属于不完全血运重建:(1)术者仅扩张引起患者症状的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不扩张其它病变或血管;(2)患者的一处或几处病变根本不能扩张,或试行扩张失败。

与完全血运重建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中年龄较大、左心功能差和合并其它疾病者多见。

血运重建可以分为"解剖"血运重建和"功能"血运重建。

通过PTCA和CABG 达到相同的"功能"血运重建,长期预后相似。

对于左心功能差的患者,更强调完全解剖上的血运重建,而对于大多数左心功能好的患者则最好进行完全功能性血运重建。

原则上,对于所有的可以扩张的严重病变,只要安全,应做完全血运重建,首先扩张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再按病变的重要性依次扩张其它病变。

有时可以分期施治,会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若患者属手术高危或存在不能扩张的病变或功能上不重要的病变,可以不治疗相对不重要的血管病变。

如果患者为多支病变,手术危险性较低,做介入治疗的费用高,应选择搭桥手术。

进行不完全血运重建时,首先应判定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可以通过心电图和病变的解剖特点帮助确定。

病变不规则提示斑块破裂,病变处造影剂充盈缺损提示血栓存在,这些改变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或近期心肌梗死常见。

对于有些患者的病变难于判断罪犯病变。

术前行运动试验或同位素心肌显像、术中行血管内超声和多普勒血流测定以及压力导丝的应用均有助于判定罪犯病变。

对于多支病变的患者是否进行不完全血运重建一定要综合考虑,如心绞痛的严重程度、有无心力衰竭、是否合并糖尿病和经济条件等。

若患者系糖尿病合并三支病变,尤其为弥漫病变时,最好选择搭桥手术。

此外,还可以通过微创外科联合介入治疗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的目的,适合于前降支合并另外一支血管的局限病变,即小切口搭左内乳动脉-前降支桥,其它血管行介入治疗。

五、"支架样"结果是指单纯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20%,无内膜的撕裂或夹层,冠状动脉血流正常。

应用冠状动脉多普勒血流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或使用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有助于结果的判定。

正常的CFR应>2.5。

FFR 应>0.85~0.90。

有一些研究表明:球囊扩张后取得"支架样"结果,患者的不利事件少,如再狭窄率低和再次进行介入治疗者少。

常规的PTCA患者中,仅仅接近40%的患者达到满意的结果。

第二节冠状动脉支架冠状动脉支架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很快,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已成为心肌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

在许多医院的心导管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80%的病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

原因为:(1)植入支架后造影的影像非常好,急性期结果好;(2)由于支架能够治疗由球囊扩张引起的急性或濒临闭塞,使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明显提高;(3)支架可以降低再狭窄率,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4)植入支架容易操作;(5)支架的应用可以减少操作时间;(6)对于复杂病变,球囊扩张结果往往不理想,植入支架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这些广泛的应用归功于支架技术的完善、对植入支架血管壁损伤的深入理解以及辅助药物治疗的进步。

一、支架的分类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支架。

支架有很多种分类方法。

由于支架的设计不同,可以分为网状支架(wallstent)、管状支架、缠绕型支架、环状支架。

根据支架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316L不锈钢支架、镍支架、钽支架。

根据输送方式的不同,分为球囊膨胀性支架和自膨胀性支架。

根据特殊用途而设计不同的支架,如适合分叉病变的支架和适合分支的支架以及针对冠状动脉瘤或穿孔的带膜支架。

现在认为理想的支架应具备以下特征:(1)灵活;(2)示踪性好;(3)头端(profile)小;(4)不透x光;(5)抗血栓;(6)生物相容性好;(7)扩张性能可靠;(8)支撑力好;(9)覆盖好;(10)表面积小;(11)符合流体力学。

目前应用的支架中,没有一种支架能够完全满足上述所有特点,每种支架都有各自的特性,熟悉各种支架的特性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保证。

二、植入支架的适应证(一) 用于PTCA中发生急性或濒临闭塞尽管器械有了明显的改进,不断有新的方法问世,术者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介入治疗中急性闭塞的发生率并未减少。

急性闭塞的发生率为2~14%。

急性闭塞是指PTCA后靶血管血流呈TIMI 0级或I级。

濒临闭塞的定义意见不一,通常包括以下一种或几种:(1)残余狭窄3≥50%,(2)夹层≥15mm;(3)管腔外造影剂潴留;(4)心绞痛或ECG呈缺血性改变。

急性闭塞的原因为多因素所致,包括动脉夹层、弹性回缩、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和管壁内出血。

PTCA中急性闭塞又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搭桥手术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支架用于治疗急性闭塞,理由:(1)完全覆盖内膜撕裂片;(2)消除弹性回缩;(3)保证血管的几何形状。

应用支架治疗急性或濒临闭塞的成功率高,但支架内血栓形成和临床并发症较多,以后容易发生再狭窄。

强调治疗急性闭塞支架植入的时间,一旦已发生了急性闭塞再植入支架,较仅为濒临闭塞就植入支架,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大约高三倍。

OPUS研究表明直接植入支架与球囊扩张后出现问题再植入支架相比,后者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靶病变血运重建明显增加。

对于急性或濒临闭塞的病例,植入支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量选择管状支架。

对于由严重夹层引起者,支架的长度应足够覆盖夹层;支架的大小要适宜;应采取积极的抗血栓治疗。

有条件者可选择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

(二) 33.0mm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再狭窄率低支架的植入防止了弹性回缩,PTCA后发生的弹性回缩可以使最大获得管腔直径或横截面积减少32~47%,而植入P-S支架(第一代支架)仅回缩4~18%。

此外,支架的植入对于血管壁的重构有益。

已有多项研究对比了支架与球囊扩张对再狭窄的影响,证明了支架能够降低再狭窄。

但是,需强调应注意这些研究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STRESS和BENESTENT两项研究均选择局限性(≤15 mm)大血管病变(≥3.0mm),可以明显降低再狭窄率,减少临床事件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

这些结论不适合于长病变、多处病变、左主干病变及不同类型支架、植入多个支架等。

还需指出即使这些研究中包括的患者进行治疗时也应慎重,如荟萃分析BENESTENT 和STRESS I、Ⅱ中,<2.6mm和>3.4mm的血管植入支架,无论再狭窄还是临床事件发生,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无差异。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均因植入支架而受益,植入支架应有选择。

(三)局限的静脉桥血管病变搭桥术后的患者复发胸痛越来越常见。

搭桥术后第一年15%~20%的静脉桥闭塞,术后1~6年通畅率每年减少4%,至10年时,约50%的桥闭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