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检测研究进展讲解
肝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癌 发病 率位 于第 5位 , 死亡率 位 于第 3位 , 并有逐 年
上 升 的趋势 。肝 癌 的发 病 主 要 和病 毒 性 肝 炎 、 肝 硬
白聚 糖 一 3 ( G P C 3 ) 、 微小R NA( mi R NA) 等作一 综述 。
关键词: 肝癌; 肿 瘤标 志物 ; 诊 断
DO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3 ~ 5 3 4 X. 2 0 1 3 . 0 1 . 0 0 9
旦
疸垄查
堡
第3 3 卷 第1 期
I n t J D i g D i s , F e b r u a r y 2 5 , 2 0 1 3 , V o 1 .3 3 , N 0 .i
・ 2 9 ・
・
综述 ・
肝 癌 诊 断 的肿瘤 标 志 物研 究进 展
赵 睿 王启 之
AF P — L 3对 于 诊 断 肝 癌 的 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分 别 为 6 0 和 9 0 . 3 l 3 ] , 并且 文献 报道 肝 癌 患者 肝 脏切 除 后 AF P — L 3 <1 5 % 的 1年 、 3年 和 5年 的 生 存 率 为 1 0 0 、 1 0 0 和9 1 . 7 , 而 AF P - L 3 >1 5 A 患者 的生 0
1 0 ~ 1 5 , AF P — L 3> 1 5 即 可 诊 断 肝 癌_ 2 ] 。
的治疗效 果 。因此 , 早期 诊 断 对 改 善肝 癌 患 者 的 预
原发性肝癌新型血清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

原发性肝癌新型血清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三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 占75%~85%、ICC 占10%~15%。
本文中的“肝癌”一般指HCC。
原发性肝癌诊断传统的血清标志物血清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
血清AFP≥400μg/L,在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而血清AFP 轻度升高者,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或进行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
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DCP)、血浆游离微RNA(microRNA,miRNA)和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也可以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特别是对于血清AFP 阴性人群(证据等级1,推荐A)。
基于性别、年龄、AFP、PIVKAⅡ和AFP-L3 构建的GALAD 模型在诊断早期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6%和93.3%,有助于AFP 阴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证据等级2,推荐A)。
目前已有基于中国人群大样本数据的优化的类GALAD 模型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原发性肝癌新型血清标志物miRNA近年来,“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包括循环游离微RNA(Circulating cell-free microRNA)、循环肿瘤细胞( CTC )、循环肿瘤DNA(ctDNA)等,在肿瘤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
肝癌“液体活检”也取得较多进展,相比于血清AFP 等临床常用血清学分子标志物可能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CTC 检测可以成为一种肝癌预后预测和疗效评价的临床新工具。
有报道,外周血EpCAM+ CTC 具有干细胞样特性,是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检测CTC对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及放射治疗后肝癌复发和进展具有预测作用;不同部位的CTC 能预测不同转移类型;动态检测CTC 可以用于监控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
l, t .V sua d tea rw c 4]Is R, mpnk J un e a acl e ohll o hf — a 1 r n ig a
t r a d t r c p o .KDR.i h ma b a n is e f r s h mi o n i s e e tr n u n r i t u a t ic e c s e
医学创新 2l  ̄ 月一 箜!鲞箜 ! oo
P f r t k ea.Crua eerh 2 0 ,2 3 :0 . ae r ei t rt i l R sac ,0 3 9 ( ) 3 8 t so n h c r
!
塑: 堡 :Q : : : ! 2
o eerl l dFo & Meaoi 2 0 ,3 9 1 5 . f r a Bo l C b o w t l m,0 2 3 ( ):0 4 b s
[ jS n okY .A lren m e f h r—tr t k —id cda— 8 u gWo u a u b r ot e so e nu e n g os m r
( ) 20 9 :0 .
[ 6]B c ekH,A k r Wis e ce T, es r n C,e a.E pes no agnoei t 1 xrsi f ni i n一 o p t
1,a g o o ei 一2,a d t e e t r f rmi d e c r b a re y o — n ip it n n i r c p o s at d l e e r la t r c e e c u i n i t e a . Ame i a J u n l f a h l g- 0 0,1 7 l so n h r t r n o r a o P t o o y,2 0 c 5
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摘要】临床上,原发性肝癌为成年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因其手术后的复发率、转移率相对较高,治疗预后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早期诊断和治疗为对原发性肝癌治疗成果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解的目的,从多角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目前临床上,对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原因、发病原理还不是十分清楚。
有研究指出[1],原发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等化学致癌物质以及水土等因素有关。
临床上将原发性肝癌分成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其中结节型的发生率最高。
多数患者会合并出现肝硬化,巨块型肝癌多表现出单发大块状。
病理组织包括有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混合型。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被证实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解的目的,从多方面展开了综述,详见下文。
1 肝癌的肿瘤标记物目前用来对原发性肝癌进行诊断的肿瘤标记物包括有: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谷氨酰转肽酶、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透明质酸等。
1.1 甲胎蛋白研究证实[2],甲胎蛋白属于胎儿蛋白的一种,是胎儿所特有的一种蛋白,在4-8周胎龄的胎儿卵黄囊中产生。
胎龄到10-20周时,血清甲胎蛋白达到峰值,在3g/L左右,以后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出生后2年,会降低至1-20ug/L,直到成年。
对于甲胎蛋白的检测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电化学发光法。
研究与实践证实,甲胎蛋白为对肝细胞癌进行诊断最具有特异性的一种肿瘤标记物,阳性率在60%-80%之间。
如果甲胎蛋白水平超过500ug/L,时间持续1个月,或者是剂量大于20Ug/L,时间持续超过2个月,排除活动性肝炎、妊娠、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此时能够对原发性肝癌予以确诊。
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AFP 由于糖链结构上的差别,其 分 子 存 在 异 质 性,目 前 认 为其至少有3种异 质 体 (AFP-L1、AFP-L2、AFP-L3)。 有 研 究 认为,AFP-L3比 AFP 具有更高 的 特 异 性,其 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分别 为 36% ~96% 和 89% ~94%。 而 且,一 些 研 究 表 明, AFP-L3与肝功能不佳、肿瘤低分化 程 度 及 生 物 学 恶 性 行 为 相 关。因此,AFP-L3 有 可 能 成 为 比 AFP 更 好 的 预 后 预 测 标 记物。 3 异 常 凝 血 酶 原 (DCP)
1 AFP AFP 是目前诊断 原 发 性 肝 癌 最 重 要 的 肿 瘤 标 记 物 ,已 被
广 泛 用 于 肝 癌 的 普 查、诊 断、判 断 治 疗 效 果 和 预 测 复 发 中,但 AFP 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 较 差,据 文 献 报 道 阳 性 率 仅 为 60% ~ 70%,并存在徦阳性。为 了 提 高 肝 癌 患 者 的 诊 断 阳 性 率,不 少 学 者 认 为 ,联 合 检 测 几 种 血 清 肿 瘤 标 记 物 以 提 高 肝 癌 患 者 的 诊 断率是必要的。 2 甲 胎 蛋 白 异 质 体 (AFP-L3)
血清中 GP73水平显著升高。在一项 研 究 中,与 肝 硬 化 患 者 相 比,144例肝癌患者的血清 GP73水平显著升高。GP73诊断肝 癌的敏感性为69%,特异性 为 75%。 对 于 早 期 肝 癌 (T1:单 个 结节,直径小于2cm;T2:单个结节,直径位于2~5cm 之 间 或 小于3个结节,且每个直径小于3cm)的 诊 断,GP73 的 敏 感 性 (62%)显著优于 AFP(25%)。而且 AFP 水平低于20μg/L 的 肝癌患者中,有 57% (32/56)的 患 者 GP73 水 平 显 著 升 高。 从 而提 示,肝 癌 患 者 血 清 中 GP73 水 平 明 显 增 高,并 且 对 于 诊 断 早期肝癌,GP73可能 优 于 AFP[4]。Cassandra因 此 提 出 GP73 可能成为更好的诊断肝癌尤其是早期肝癌的血清标志物。 6 磷 脂 酰 肌 醇 蛋 白 聚 糖-3(GPC3)
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分析

关 键词 : 肿 瘤标 志物 ; 原发 性 肝癌 中图分 类 号 : R7 3 5 . 7 ; R7 3 o . 4 3 文 献标志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7 4 1 4 . 2 0 1 4 . 0 3 . 0 4 8
性 和 AF P 阴性 时 , 原发性肝 癌惠者 F E R R, C A1 9 9 和 C A 1 2 5都 有 较 高 的 阳性 率 ; 三 种 不 同 组 合 的 肿 瘤 标 志 物 对 原 发 性 肝
癌 患 者检 测 的 异 常 率 分 别 为 8 5 . 6 , 8 9 . 4 和 9 1 . 5 。结 论 肿 瘤标 志 物 阴性 时 不 能 排 除 原 发 性 肝 癌 , 但 组 合 检 测 可 提 高原 发 性 肝 癌 的诊 断 率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o f t u mo r ma r k e r s f o r e a r l y d i a g n o s i s i n p r i ma r y h e p a t o e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a .
CA 1 99, CA 1 2 5, CA 7 24, FER R a nd N SE) i n i nd i v i d ua l we r e 6 4 .2 , 1 9. 6 , 7 5. 9 , 7 8 , 4 . 2 , 43 . 8 a n d 22 .2 r e —
s p e c t i ve l y i n pa t i e nt s wi t h pr i ma r y he p a t o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o ma .W he t he r t he AFP wa s p os i t i ve or ne g at i v e, po s i t i ve de t e c t i o n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对疗效、转移和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肿瘤标 志物 ;疗效;转移 ; 预后
中图分类号 :R 3 . 75 7 文献标 识码 :B di 033 6i n17 — 6 9 0 1 1 1 2 o: . 6 .s. 4 4 5 . 1. . 5 1 9 s 6 2 00
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 ,多层螺旋 c T平 扫加增 强 、磁共振 从病变处脱离入血 的微量肝癌细胞 的标志 。肝癌患者外周血 中
平扫加增强 、多普勒超声加造影检查 ,可发现肝脏毫米级的肝 A P m N F — R A的基 因拷贝数 与肝癌患者肝 内外转移有 明显相关 . 癌 ,结合常用 的诊断性肿瘤标记物 ,多可 明确诊断 。根据肝癌 而肝 炎及健康对照 组外 周血 中 A P mR A均未表达 .表明其 F— N 诊断标准 ,只要两种影像学诊断阳性 .即可诊断肝癌 [.甚至 可作为患者外周血 中是否存 在肝癌细胞和发生微转移的早期灵 2 ] 无需肿瘤标记物 阳性 。目前对于肝癌 的治疗有许多种方法 ,如 敏 指 标 。血 清 A P mR A 对 肝 癌 患 者 可 能 有 判 断 预 后 价 值 , F— N 何判定对于不 同肿瘤哪一种 方法疗效最好 ,何时进行下一阶段 其表达水平 与门脉癌栓 、肿 瘤结节和直径 、肿瘤 T M分期 以 N 的治疗 ,采取何种方法 ,某一 阶段发生转移的几率 ,对肿瘤 的 及患者生存期相关 l 3 _ 治疗后预后 的评估 ,目前仍是难题 ,需要寻找更多 、更适合 的 肿瘤标记物 。本文对近几年有较大研究进展的肿瘤标志物综述 2 y—c enn at i
胞功能相关抗原一 与浸润淋 巴细胞结合 ,降低癌细胞间的黏附 的血供和促进肝癌细胞 浸润及转移 。肝癌细胞在快速生长过程 1 力 .从而随着淋 巴细胞 的迁移脱离母 瘤进 入血液循环 ,并在 穿 中对氧和营养 的需求量过大 ,易导致癌组织 内缺血缺氧 ,而缺
肿瘤标记物检测诊断肝癌的研究进展

1 甲胎 蛋 白及 其 变异 体 甲胎 蛋 白( —F t rt n A P 是 T t nr a e po i, F ) o e a f o a i
1 4年发 现 的 一 种 肿 瘤 相 关 抗 原 。它 是 迄 今 9 6
为止发 现 最 早 而 又 应 用 最 广 的肿 瘤 标 志 物 。 某 些直 径 1m 的 原 发 性 肝 癌 ( r a e a — c P m r H pt i y o
维普资讯
Jun l fC ez o dclC  ̄ g S p.0 2. o . . o ra h nh uMeia o e e e t2 0 V 14 No 3 o
・
综 述 ・
肿 瘤 标 记 物 检 测 诊 断肝 癌 的研 究 进 展
a o等 研 究 了 3 1 6 例 研究 表 明 , 据 其 糖 链 糖 基 化 不 同 可 分 为 3 诊 断 中有 重 要 价 值 。St 根 F A P— 对 型: 工型见于 良性肝病 , 岩藻糖化 A P和葡糖 肝 硬化 患者 的 A P—L 、 F +R , 其 中 F 4例 F 0 gm 胺 化 A P都 很 低 ;Ⅱ型 见 于 P C, 藻 糖 化 2 血 清 A P>3n/ lL 或 + 高 于 临 F H 岩 P+ A P较 高 , 葡糖 胺 化 A P很低 ; F 而 F Ⅲ型 见 于 转 界值 的患 者 回顾 分 析 表 明 L 、 J 百 分 含 移 性 肝癌 , 岩藻 糖 化 和 葡糖 胺 化 A P都 很 高 。 量 的变 化早 于 影像 学 上 的 改 变 , 中 8例 早 3 F 其 根 据 A P糖 链 与各 种 植 物 血 凝 素 的 亲 和力 不 个 月 , 例 早 6个月 , 早 1 月 , F 6 7例 2个 3例早 1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检测研究进展【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化学致癌物及环境因素等所造成的慢性肝脏损害均可诱发原发性肝癌,其恶性度高,容易复发及转移,预后差,而且早期诊断较困难,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目前认为HCC是多因素、多基因、多突变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开发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细胞因子在HCC发生、增殖与发展同样存在着密切关系,原发性肝癌的生物标志物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监测肿瘤进展、疗效判定、复发和存活率的判定十分重要。
因此,寻找有效的原发性肝癌生物标志物是医学工作者多年以来的努力方向,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除了甲胎蛋白外,近年来a—L一岩藻糖苷酶、1一谷氨酰转肽酶、铁蛋白、血清胆碱酯酶等肿瘤标志物,由于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可能不久以后会成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的重要依据。
本文就近年来关于PHC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1. 甲胎蛋白I alpha feto protein 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胎肝合成的,AFP在胚胎的12一14周合成达高峰,血清浓度可达1—3 g/L,胎儿出生后,基因表达即关闭,出生1天后,血清浓度降至正常水平,约为5.8彬L,但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AFP基因表达开放,血清中AFP浓度显著升高。
因此AFP成为诊断肝癌的首选标志物。
其阳性值设定为>400ug/L,AFP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60%一70%的PHC患者表现为AFP的显著升高[1]。
但AFP诊断PHC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相当多的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FP值在200ug/L以上。
Gupta等[2]发现AFP对丙型肝炎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41%一65%和80%一94%。
此外。
部分良性肝病、生殖系统和胃肠道的一些恶性肿瘤中AFP值也升高。
而且在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PHC患者中,AFP水平明显低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者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3]。
这说明单独应用AFP诊断PItC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须和其他PHC血清标志物进行联合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HCC的传统标志物,然而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较低。
近年很多研究报道,不同肝细胞组织分泌的AFP糖链结构存在差异,根据不同糖链的AFP与小扁豆凝集素的亲和力不同,可将AFP分为AFP-L1、AFP—L2、AFP-L3,AFP-L1主要存在于良性肝病中,AFP-L2来自孕妇,而AFP—L3为肝癌细胞所特有,AFP.L3是HCC诊断的高特异指标,被称为新一代肝癌标志物【57】2. a—L一岩藻糖苷酶(a—L—Fueosidase AFu》a—L一岩藻糖苷酶(AFIJ)是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细胞和体液中,参与体内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分解代谢,肝、肾等组织中活性较高。
当这些组织出现病变时,会引起血清中的AFU活力增高。
Tangkijvanich[4]早期报道表明在PHC患者中AFU阳性率为75%,并且AFP在PHC患者中钓活性明显高于继发性肝癌及肝硬化患者。
AFU及AF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敏感性及特异性各有所长。
血清AFU活性与肝癌直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小肝癌组血清AFU阳性率(70.8%)显著高于AFP阳性率(37.5%)【5】’;血清AFU活性与AFP水平无相关性,AFP阴性的PHC患者,其血清AFU的阳性率可达80.8%。
因此两者协同应用,将显著提高阳性率,并可降低AFP阴性PHC的漏诊率。
AFP、AFU联合检测可以大大提高PHC诊断水平,其灵敏度可达86.2%,与单一检测AFP(64.5%)或AFU(76.6%)比较,具有显著意义(P<0.05)【6】。
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组经过相应治疗后,血清AFU水平明显下降(P<0.01),因此,可以认为血清AFU值测定对PHC疗效观察有积极的监测作用。
3.1一谷氨酰转肽酶(GGT)1一谷氨酞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是y一谷氨酰循环中的关键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和体液中。
GGT在体内以肾脏含量最高,肝和胰次之,小肠、心肌和其他组织中较低。
正常肝组织中GGT活性较低,多分布于细胞浆、细胞膜及肝内胆管上。
GGT从胆道排泄,半衰期为7—10 d,但酒精性肝病时,半衰期可达到28 d【7 】。
由于前列腺中该酶含量十分丰富,并能释放入血,故正常男性GGT高于女性。
运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可将GGT 分为13条酶带(13种同丁酶),其中Ⅱ带只见于肝癌患者称为特异性肝癌同工酶,它们在诊断PHC方面较AFP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关报道表明GGTⅡ对PHC诊断的敏感性为74.0%,特异性为82.2%,其诊断PHC的敏感性为43.8%【8】。
4.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铁蛋白是由网状内皮系统(肝、脾、骨髓)的吞噬细胞释放,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血清中,以肝实质细胞含量最多。
SF参与细胞内铁蛋白和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生成,参与免疫调控过程。
由于肝脏含有丰富的铁蛋白,也是清除循环中铁蛋白的场所,因此,SF测定也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非器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
Impcz JB等在1997年就已报道,铁蛋白诊断PHC的敏感性为71.3%,特异性为48.6%(相应AFP的敏感性为58.8%,特异性为97.4%),认为血清铁蛋白可作为PHC的相关抗原。
国内的报道其敏感性在50.8%一88.O%之间[9-11],也有人认为AFP阴性或低值的原发性肝癌患者sF明显增高[12]。
5.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
CHE)胆碱酯酶分为两种:(1)真性胆碱酯酶(ACHE)即乙酰胆碱酯酶;(2)假性胆碱酯酶(PCHE)或称丁酰胆碱酯酶,存在于肝、胰、子宫、中枢神经白质等处,是血浆中固有的酶,能水解丁酰胆碱,但难水解乙酰胆碱[13,14]。
血清中的胆碱酯酶主要是PCHE。
PCHE由肝脏生成后分泌入血,反映肝实质合成蛋白的能力,与血清白蛋白的减低大致平行,但比白蛋白更敏感地反映病情变化。
由于CHE主要在肝脏产生,因此当PHC出现肝功能损害时,CHE活性将降低[15]。
PHC也可见PCHE升高,原因可能是肝细胞产生PCHE[16]。
由于我国HBV与HCV感染率较高,而PHC的发生又与其密切相关,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提高生存率。
6. AGGF1( angiogenic factor with G and FHA domains 1)基因AGGF1( angiogenic factor with G and FHA domains 1)基因是 2004 年Tian 等在对 1 例染色体发生了(t5;11)( q13. 3;p15. 1)平衡位点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病人进行精细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时,在染色体异位染色点克隆到的一个新基因[2]。
该基因在血管内皮细胞高度表达,所编码的蛋白在体外展现出强烈的血管生成能力。
故被初步定性为一个新的血管生成因子。
持续的肿瘤血管生成是肝癌的主要标志和特征之一,与肝癌的生长、侵袭、转移及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18-19],在哺乳动物中存在三种甲基化酶,DNMTl、DNM33A 和442000 DNMT3B。
已经报道在乳腺癌中存在甲基化酶表达异常,目前在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DNMTl表达也可见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
研究表明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存在DNA甲基化酶1异常表达,而且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DNMTl异常表达与患者恶性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关系,表明乙肝感染可通过甲基化途径导致肝脏恶性肿瘤发生,是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在肝癌预防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价值【20-24】。
7. 微小RNA( microRNA,miRNA)近年来研究发现微小RNA( microRNA,miRNA)在肿瘤研究领域有广阔的前景,在肝癌细胞中亦普遍存在miRNA 的表达异常,它们扮演着“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角色[25]。
现已发现与肝癌密切相关的miRNA 有miR -122、let -7、miR - 125a、miR - 139、miR - 145、miR - 223、miR -224、miR - 221 和miR - 21 等,它们都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目标靶点[26]。
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NA 含量比较肝癌组织中的miR - 122、miR - 199、miR - 451 含量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9. 842 ~16. 984,P ﹤0. 05);肝癌组织中的miR -181、miR - 21含量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27-29]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研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预期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表观遗传学成为了近年来基因调控机制研究的热点,包括乙酰化、甲基化、miRNA 等均可调控基因的转录和翻译[30]。
其中,miRNA 是一类进化上保守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在体内广泛表达,能够通过与靶基因3′- UTR 结合来参与mRNA 的降解或阻碍mRNA 的翻译[31]。
大量证据显示一些miRNA 在肝癌中表达失调,且发现miRNA 通过一些通路或基因调控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转移、侵袭和细胞周期[32]。
8. Ⅳ型胶原酶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中,Ⅳ型胶原酶(包括MMPs-2、MMPs-9)主要参与Ⅳ型胶原的降解,而后者是ECM(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所以肿瘤侵袭转移的能力与其产生或诱导产生Ⅳ型胶原酶的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MMP-2、MPP-9 被认为是参与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乙肝引起的肝癌的过程中,MMPs起到了重要的作用8.1.MMPs 的生物学特性及结构MMPs由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结缔组织细胞等合成与分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能分解纤维类胶原的酶,MMPs 是一组具有类似结构和共同生物化学性质的金属依赖性蛋白水解酶超基因家族,是ECM的主要降解酶系统,可以降解几乎所有的ECM 成分。
MMPs家族中已被发现的成员近30 种,根据MMPs的作用底物不,分为五类:(1)间质胶原酶类(2)Ⅳ型胶原酶(明胶酶) (3)基质溶解素类(4)膜型MMPs (membrane-typ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类(5)其他MMPs。
其结构组成:(1)信号肽疏水区(2)前肽结构域(除了MMP-14,其余前肽结构域N 端含有信号肽)(3)催化结构域(4)铰链区与类红血素结核蛋白区(5) 疏水跨膜结构域[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