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管理专题典型案例分析
法律金融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诈骗案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秩序。
本案例以某银行贷款欺诈案为例,对贷款欺诈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二、案情简介某银行在办理一笔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时,发现贷款申请人甲提交的贷款申请材料存在虚假信息。
经调查,甲通过伪造身份证、虚假收入证明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
甲在贷款期间,利用银行贷款购买房产,将房产出售后携款潜逃。
该银行发现贷款欺诈后,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法律分析1. 贷款欺诈的法律构成贷款欺诈是指贷款申请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贷款欺诈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贷款申请人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2)贷款申请人在贷款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3)贷款申请人骗取银行贷款数额较大。
在本案中,甲通过伪造身份证、虚假收入证明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其行为符合贷款欺诈的法律构成。
2. 银行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某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未对贷款申请人的贷款申请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导致贷款欺诈行为发生。
因此,某银行应承担以下责任:(1)退还贷款本金及利息;(2)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3)赔偿贷款申请人因此遭受的损失。
3. 金融机构的防范措施为防范贷款欺诈,金融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贷款申请人身份验证,确保贷款申请人的真实身份;(2)严格审查贷款申请材料,对申请材料中的虚假信息进行核实;(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异常贷款行为进行监控;(4)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四、结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贷款欺诈案件,通过对该案的法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贷款欺诈行为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损害了金融机构和贷款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为防范贷款欺诈,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秩序。
金融法律案例解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法律纠纷案件也日益增多。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秩序,我国司法机关对金融法律案件进行了大量的审理。
本文将以一起金融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对案件进行分析和解析,以期对金融法律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简介(一)案情简介原告甲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与被告乙银行(以下简称“乙银行”)于2015年签订了一份《贷款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银行贷款人民币1000万元,贷款期限为一年,利率为年利率6%。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如约向乙银行支付了贷款本金。
然而,在贷款到期后,甲公司未能按时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
乙银行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支付贷款本金、利息及违约金。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甲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2. 乙银行主张的违约金是否过高;3. 甲公司是否应当支付逾期利息。
三、案例分析(一)甲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公司未能在贷款到期后支付贷款本金及利息,已构成违约。
因此,甲公司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二)乙银行主张的违约金是否过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数额。
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本案中,乙银行主张的违约金为贷款本金及利息的30%,是否过高,需要结合实际损失进行判断。
首先,乙银行提供的证据表明,在甲公司违约期间,乙银行因甲公司未支付贷款本金及利息,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
其次,根据我国《贷款通则》的规定,逾期贷款的罚息为每日万分之五。
本案中,乙银行主张的违约金并未明显超过罚息,且考虑到甲公司违约给乙银行造成的损失,乙银行主张的违约金并无明显过高。
因此,法院认为乙银行主张的违约金合理,支持乙银行的主张。
金融管理综合应用案例的分析

金融管理综合应用案例的分析引言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管理综合应用方案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一个好的管理综合应用案例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模式,还可以在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收益。
本文将以某企业为例,探讨其在金融管理综合应用方案中的具体实践,以期帮助其他企业和组织更好地解决金融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企业背景该企业是一家生产和销售文具用品的企业,拥有员工300多人,年产值约为1000万元人民币。
在金融管理综合应用方案中,该企业困扰最深的问题是怎样有效地管理財務和收支平衡,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由于毛利率低,企业常常面临资金短缺的困扰,因此优化借款流程和资金管理也成为该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解决方案该企业的管理者们意识到,需要引入某些技术和工具以为解决他们的金融问题。
首先需要做的是优化资金管理流程,使银行出现金更加方便快捷。
于是,他们引入了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和支付宝等财务管理工具。
借助这些金融工具,企业成功与不同的供应商、客户和金融机构合作,并实现了资金的合理分配。
应用ERP系统后,企业的生产线得以实现自动化操作,如物流、质量管理和库存管理。
同时,ERP系统会对生产和销售流程中的相关财务和会计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通过在财务方面的自动化处理,该企业更好地掌握了财务状况并可以快速做出决策,避免了对企业短期借款造成的财务压力。
此外,该企业还通过使用智能财务管理工具来优化其财务管理流程。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会计师可以更快地进行银行对账、税收申报和财务分析等工作,并且不再需要手动处理资金交付、帐单和财务分析等任务。
这样,企业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业务发展中,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效果展现在ERP系统和智能财务管理工具的帮助下,该企业实现了资金管理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和财务管理自动化等领域的优化。
这种综合应用的模式使得企业在资金流动、生产效率和业务状况方面获得了大大的提升。
法律类金融类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金融机构”)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金融机构。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创新的加快,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问题逐渐凸显。
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持续攀升,严重影响了其经营状况和风险控制能力。
为了应对不良贷款问题,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风险管理、优化资产结构、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金融机构在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法律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处置效率,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二、案例分析(一)案例描述1.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主要形成于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引发贷款违约。
(2)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评估不够严格,导致不良贷款形成。
(3)金融创新不足: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导致客户转向其他金融机构,引发不良贷款。
2. 不良贷款处置措施为了处置不良贷款,金融机构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强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加大了对贷款风险的监控力度,严格贷款审批流程,降低不良贷款形成。
(2)优化资产结构:金融机构通过出售、重组等方式,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不良贷款占比。
(3)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手段,如诉讼、仲裁、债务重组等,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3. 法律问题及应对在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金融机构遇到了以下法律问题:(1)诉讼时效问题:部分不良贷款已超过诉讼时效,金融机构在诉讼过程中面临败诉风险。
(2)合同纠纷问题:部分借款人因合同条款理解不同,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
(3)担保问题:部分不良贷款存在担保不足或无效担保,导致金融机构在处置过程中面临损失。
金融监管案例分析报告

金融监管案例分析报告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中,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有效的金融监管能够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金融监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一、案例一:某银行违规放贷事件(一)背景与经过某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信贷审批程序,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评估不足,导致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
该银行的信贷员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在审核借款人资料时敷衍了事,甚至故意隐瞒一些重要的风险信息。
同时,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对信贷业务的审查流于形式。
(二)影响与后果这一违规放贷事件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
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三)监管措施与处理结果金融监管部门在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对该银行进行了现场检查,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的处罚,包括罚款、警告、吊销从业资格等。
同时,要求银行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完善信贷审批流程,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二、案例二:某证券公司内幕交易案(一)背景与经过某证券公司的部分员工利用未公开的重大信息,进行内幕交易,获取非法利益。
这些员工通过与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员勾结,获取了公司即将发布的重大资产重组等内幕信息,并在信息公开前大量买入或卖出相关股票,从而赚取巨额差价。
(二)影响与后果内幕交易严重破坏了证券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这种行为不仅导致市场资源的错误配置,也削弱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三)监管措施与处理结果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监测和调查取证,发现了这一内幕交易行为。
对涉案的证券公司和相关人员进行了严厉的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并对责任人处以高额罚款和刑事处罚。
同时,加强了对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监测和打击力度,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
银行金融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原告”)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被告”)于2010年签订了《借款合同》,约定原告向被告提供人民币2亿元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
合同约定贷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6%,还款方式为分期偿还。
然而,由于被告经营不善,未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
截至2015年,被告尚欠原告贷款本金及利息共计人民币1.5亿元。
2015年,原告向被告发出《催收通知书》,要求被告在规定期限内偿还全部贷款。
但被告未予理睬。
无奈之下,原告于2016年将被告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被告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并支付逾期利息及律师费。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原告是否可以依据《借款合同》要求被告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2. 被告是否构成违约?3. 原告要求被告支付逾期利息及律师费的主张是否成立?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后认为:1. 根据《借款合同》的约定,原告有权要求被告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
被告未按约定偿还贷款,已构成违约。
2. 被告的行为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因此,法院判决被告偿还原告贷款本金及利息。
3. 关于原告要求被告支付逾期利息及律师费的主张,法院认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金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当事人请求支付逾期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至于律师费,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由违约方承担律师费。
因此,法院判决被告支付原告逾期利息及律师费。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银行金融法律关系,以下是对本案的分析:1. 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借款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具有法律效力。
原告有权依据《借款合同》要求被告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
2. 违约责任的承担:被告未按约定偿还贷款,已构成违约。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王雨田)

辅修金融2班 2011142121 王雨田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一、中航油案例分析(一)案例介绍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option),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
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6月,陈久霖曾经在新加坡表示,原油现货并未短缺,高油价只是暂时现象,并列举2000年油价高涨时,美国政府释放石油储备,压低油价的例子。
就在其发表上述讲话只是,纽约原油期货一举突破43美元,创21年历史新高。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从10月26日到11月30日,公司累计亏损大约3。
9亿美元,此外,公司未结束其余交易盘口所遭受的损失约为2.6亿美元。
2011年11月30日,由于国际油价在10月份的猛涨,导致公司必须为平仓的衍生商品盘口注入庞大的保证金。
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中航油10月10日首次向母公司中油集团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二)原因分析1.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是本事件发生最金融衍生品交易在带来巨大的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中航油的管理者在进行期权交易时由于缺乏期权期货专业知识和风险管理意识,未曾尝试通过期货市场来帮助控制风险。
2.赌徒心理赌博中输的人一般会丧失理性而是决策草率,导致输局,从而更想反本。
陈久霖在判断失误后,并没有吸取教训,咨询专业人员,而是坚持自己的判断、存在赌徒心理。
真实金融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一家银行发生了一起贷款诈骗案。
犯罪嫌疑人李某以虚假的身份信息向银行申请贷款,骗取银行巨额资金。
该案涉及金融法律问题复杂,具有典型性。
二、案情简介1.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30岁,无业。
2. 李某通过伪造身份证、户口簿、工作证明等材料,向某银行申请贷款。
3. 银行在审查过程中,未发现李某提供的材料存在虚假信息,批准了李某的贷款申请。
4. 李某获得贷款后,将部分资金用于个人消费,其余资金转移至他人账户。
5. 银行在贷款到期后,多次催收无果,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法律分析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贷款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在本案中,李某通过伪造身份信息,骗取银行贷款,其行为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2. 银行的责任认定(1)银行在审查过程中,未发现李某提供的材料存在虚假信息,存在一定的过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五条的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贷款业务的审查和管理。
银行在审查过程中,未能发现李某提供的材料存在虚假信息,说明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缺陷。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合同,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仍订立合同的,该合同无效。
在本案中,银行在明知李某提供的材料存在虚假信息的情况下,仍批准贷款申请,存在一定的过错。
3. 案件处理结果(1)李某因贷款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
(2)银行因在审查过程中存在过失,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人民币20万元。
四、案例分析1. 本案反映了金融机构在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
银行在审查贷款申请过程中,未能发现李某提供的材料存在虚假信息,说明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缺陷。
2. 本案提醒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贷款业务的审查和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题的设计模式及典型案例解析(一)金融资产专题在金融资产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计算题的主要选材。
【典型案例1】甲公司于2005年初购入乙公司债券,该债券面值为1000万元,票面利率为3%,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该债券尚余期限5年,甲公司为此项投资支付了买价911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8万元,甲公司有能力而且有意图将此投资持有至到期,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含报酬率经测算为 4.86%。
该债券发行方有提前赎回的权力,2007年初甲公司预计乙公司将于2007年末赎回该债券本金的一半,剩余债券本金于到期时偿还。
2008年末该债券的可收回价值为455万元,2009年9月15日甲公司抛售该债券,售价为480万元。
请根据上述资料,作出甲公司如下账务处理:(1)2005年初购入债券时;(2)计算2005年末、2006年末实际利息收入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3)根据乙公司的赎回计划调整2007年初摊余成本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4)计算2007年12月31日的实际利息收益并编制2007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和一半本金的会计分录;(5)计算2008年末的实际利息收入并编制有关会计分录;(6)编制2008年末减值计提的会计分录;(7)编制2009年出售时的会计分录。
【答案与解析】(1)2005年初购入债券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贷:银行存款91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81(2)计算2005年末、2006年末实际利息收入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2005年的会计分录如下:计提利息收益时:借:应收利息3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4.66贷:投资收益44.66收到利息时:借:银行存款30贷:应收利息302006年的会计分录如下:计提利息收益时:借:应收利息3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5.38贷:投资收益45.38收到利息时:借:银行存款30贷:应收利息30(3)根据乙公司的赎回计划调整2007年初摊余成本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①2007年初实际摊余成本=949.04(万元);②2007年初摊余成本应为=(30+500)/(1+4.86%)1+15/(1+4.86%)2+(15+500)/(1+4.86%)3=965.74(万元)③2007年初应调增摊余成本=965.74-949.04=16.7(万元)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6.7贷:投资收益16.7(4)计算2007年12月31日的实际利息收益并编制2007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和一半本金的会计分录计提利息收益时:借:应收利息3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6.93贷:投资收益46.93收到利息时:借:银行存款30贷:应收利息30收回本金时:借:银行存款 5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500(5)计算2008年末的实际利息收入并编制有关会计分录计提利息收益时:借:应收利息 15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8.46贷:投资收益23.46收到利息时:借:银行存款15贷:应收利息15(6)编制2008年末减值计提的会计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36.13(=491.13-455)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36.13(7)编制2009年出售时的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480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36.13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8.87(=81-14.66-15.38-16.7-16.93-8.46)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500投资收益25【典型案例2】甲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为建造专用生产线筹集资金,有关资料如下:(1)2006年12月31日,委托证券公司以7764万元的价格发行3年期分期付息公司债券,该债券面值为80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4.5%,实际年利率为5.64%,每年付息一次,到期后按面值偿还,支付的发行费用20万元,发行期间冻结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为11万元。
(2)生产线建造工程采用出包方式,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动工,发行债券所得款项当日全部支付给建造承包商,2008年12月31日所建造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3)假定各年度利息的实际支付日期均为下年度的1月10日,2010年1月10日支付2009年度利息,一并偿付面值。
(4)所有款项均以银行存款收付。
(5)乙公司于2006年12月31日自证券市场购得甲公司改行的公司债券,面值为2500万元,支付交易费用12万元。
经测算此债券的含报酬率为5.41%。
2007年末受市场利率提高的影响,该债券发生贬值,经测算此债券的可收回价值为2100万元,2009年3月1日乙公司将此债券出售,售价为1900万元,假定无相关税费。
要求:(1)作出甲公司有关该债券的会计处理;(2)作出乙公司有关此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答案及解析】(1)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①甲公司每年的利息费用计算表②甲公司每年的会计分录如下:2006年12月31日发行债券借:银行存款 7755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45贷:应付债券——面值 80002007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借:在建工程 437.38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77.38应付利息 3602008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借:在建工程 441.75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81.75应付利息 3602009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借:财务费用 445.87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85.87 应付利息 3602010年1月10日付息还本借:应付债券——面值 8000应付利息 360贷:银行存款 8360(2)乙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①乙公司2006年12月31日购入甲公司债券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25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61.75银行存款2438.25(=7764×2500/8000+12)②乙公司2007年的利息收益计算表③2007年12月31日乙公司计提利息收益借:应收利息112.5(=2500×4.5%)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9.41贷:投资收益131.91④2007年末该债券的账面余额为2457.66(=2438.25+19.41),相比此时的可收回价值2100万元,发生贬值357.66万元,应作如下减值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357.66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357.66⑤乙公司2008年的利息收益计算表借:应收利息112.5(=2500×4.5%)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11贷:投资收益113.61⑥2009年3月1日出售该债券时:借:银行存款19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23(=61.75-19.41-1.11)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357.66投资收益201.11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2500【典型案例3】甲公司于2006年1月2日购入乙公司于1月1日发行的公司债券,该债券的面值为1000万元,票面利率为10%,期限为5年,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
该债券投资被甲公司界定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甲公司支付了买价1100万元,另支付经纪人佣金10万元,印花税2000元。
经计算,该投资的含报酬率为7.29%。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完成以下甲公司以下业务的会计处理。
(1)2006年初购买该债券时;(2)2006年末计提利息收益时;(3)2006年末乙公司因债务状况恶化,预计无法全额兑现此债券的本息,经测算甲公司所持债券的可收回价值为1010万元;(4)2007年末计提利息收益时;(5)2008年初甲公司因持有该债券的意图发生改变,将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当日其公允价值为900万元。
(6)2008年末计提利息收益时(7)2008年末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700万元;(8)2009年末计提利息收益时;(9)2009年末乙公司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已达到事实贬值,经认定此时的可收回价值为500万元;(10)2010年初甲公司将此债券出售,售价为450万元,假定无相关税费。
【答案与解析】(1)2006年初购买该债券时;①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成本=1100+10+0.2=1110.2(万元);②2006年购入该债券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利息调整110.2贷:银行存款1110.2(2)2006年末计提利息收益时;备注:②=①×7.29%;③=1000×10%④=①+②-③相关会计分录如下:借:应收利息1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9.07投资收益 80.93(3)2006年末乙公司因债务状况恶化,预计无法全额兑现此债券的本息,经测算甲公司所持债券的可收回价值为1010万元;由于此时的摊余成本为1091.13万元,相比此时的可收回价值1010万元,发生贬值81.13万元,分录如下:借:资产减值损失81.13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81.13(4)2007年末计提利息收益时;备注:②=①×7.29%;③=1000×10%④=①+②-③相关会计分录如下:借:应收利息1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6.37投资收益73.63(5)2008年初甲公司因持有该债券的意图发生改变,将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当日其公允价值为900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000――利息调整64.76(=110.2-19.07-26.37)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3.63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81.13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利息调整64.76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64.76(6)2008年末计提利息收益时备注:②=①×7.29%;③=1000×10%④=①+②-③相关会计分录如下:借:应收利息10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34.39投资收益65.61(7)2008年末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700万元;由于此时的摊余成本为865.61万元,相比此时的公允价值700万元,发生贬值165.61万元,由于此时没有证据表明此贬值是非暂时状态,因此应作公允价值调账处理,分录如下: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65.61(8)2009年末计提利息收益时;备注:②=①×7.29%;③=1000×10%④=①+②-③相关会计分录如下:借:应收利息10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48.97投资收益51.03(9)2009年末乙公司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已达到事实贬值,经认定此时的可收回价值为500万元;由于此时的摊余成本为651.03万元,相比此时的可收回价值500万元,发生贬值151.03万元,另外,此时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借方余额为249.24万元(=165.61+83.36),即此暂时贬值应一并认定为正式损失,具体处理如下:借:资产减值损失400.27(=151.03+249.2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51.03(10)2010年初甲公司将此债券出售,售价为450万元,假定无相关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