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拿出一平面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镜子》

《有趣的镜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镜子的平面镜特性,知道平面镜可以成像。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3.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
三、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镜、物体(如玩具、水果等)、光源(如手电筒、台灯等)。
2.学具:每组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拿出一个平面镜,让学生观察镜子里自己的样子。
2.提问:你们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镜子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1.教师将一个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让学生观察物体的位置和镜像的位置。
2.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物体和镜像有什么关系?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光源照射在物体上,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影子。
4.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影子是如何形成的?5.教师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是因为光线反射形成的,物体在平面镜前,光线经过物体反射到镜子上,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形成了镜像。
(三)动手操作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一面小镜子。
2.学生自主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效果。
3.学生交流实验心得,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教师提问:你们在实验中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什么疑问?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五、教学反思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亲自体验了平面镜成像过程,加深了对成像原理的理解。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发挥得当,既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又及时解答了学生的疑问。
4.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
在交流环节,学生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心得,提高了课堂互动性。
5.教学评价及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1.实验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实验。
1.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
2.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保证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中学物理 Vol. 37 No. 222019年11月•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卖验的改进与创新沙琦波(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浙江宁波315040)摘要:本文针对现有的平面镜成像装置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过改进成像物体、反射面、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的角度, 探■究物体在多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使书中的平面镜成像规律具有普适性,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该装置更适合学生 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科学探究,反复尝试,值得推广.关键词:平面镜;成像;自制文章编号:1008 -4134(2019)22 -0013 中图分类号:G633. 7 文献标识码:B 平面镜成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也为后面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提供重要的感性认识•与之相对应的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是掌握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基石,依据新课改理念,“平面镜成像”一节的教学最好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即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并通过系列情境性的探究活动,促使他们对原有认识上形成的平面镜成像 前概念进行加工、修正与深化,然后进一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探索研究,逐步建立平面镜成像的科学性规律•鉴于此笔者对“平面镜成像”探究实验进行了如下的改进和创新.1教材原有实验的局限1. 1 虚像位置判断的缺陷浙教版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华师大版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当物体放于 平面镜前时,透过玻璃板可以观察到镜中的像,拿一 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无法承接到像,所以此像为虚 像,拿一个与物体相同的物体放在像的位置,可以探究得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在镜面的后方,像到镜 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 与镜面垂直,即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但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发现透过玻璃板隐约可以看到前后两个虚像,这样使得无法准确确定像的位置,究其原 因:主要是玻璃板有厚度造成的.1.2 课堂上使用时的缺憾依据新课改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来操作本实验时,发现教材中的装置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 点不足:其一是蜡烛或者棋子为成像物体时,由于物 体本身左右对称,所以实验中学生不好判断像和物的 左右对称性;其二是蜡烛燃烧后会变短,再用和原来I ; j 882-52 探究平St®*图1蜡烛一样高的蜡烛,用等效替代法就不好判断像和物 的大小关系;其三是按照书中的装置方便的是探究平面镜垂直于水平面的成像情况,而无法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探究物体不与镜面平行或者物体不在 镜子正前方的成像规律.2自制平面镜成像实验仪器2. 1自制平面镜成像仪器的原理运用组合法如图3所示,用大量角器把贴有汽车膜的薄玻璃板和贴有方格纸的塑料板巧妙地加以组 合,使之可以调整和改变平面镜与承放物体平面之间 的夹角•并且用F 型塑料激光雕刻物体代替棋子或蜡烛作为探究的成像物体进行实验,便于比较像和物相 对于平面镜的对称性•将平面镜和承放物体平面之间 的夹角调整到一定角度并固定即可实现探究物体在 各种放置情况下平面镜成像规律,如何解决技术难题?笔者巧妙地将量角器中间镂空一圈弧形滑槽并 加装蝶形螺钉.2.2自制平面镜成像仪器的主要结构平面镜采用薄透明玻璃板一块,在其一面贴上深色汽车贴膜,自粘方格纸2张,同样大小的塑料板2块,将方格纸粘在两块玻璃板上,将薄玻璃板固定在2作者简介:沙琦波(1980-),女,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13•2019年11月Vol. 37 No. 22 中学物理图3 图4证.那么像的位置你们觉得有没有规律呢?学生:它始终在镜子后方•而且物体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所以我猜想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教师:这是大家的猜想,我们一起用实验来证明.(教师拿出一面大镜子和一支笔示范)我们怎么比较镜中的笔和我这支真的笔的大小关系呢?同桌讨论一下.块塑料板中间,将大量角器用3个蝶形螺钉通过量角 器的弧形滑槽固定在塑料板和薄玻璃板的侧面如图4 所示•通过旋转蝶形螺钉改变承放物体平面与平面镜 的夹角•成像物体采用F 型塑料激光雕刻物体.2.3 本实验装置的创新之处该装置的三个平面可旋转蝶形螺钉自由转动,这 样既可以探究平面镜垂直于水平面时成像的规律,也 可以探究物体不在镜子正前方或者物体的放置平面 与平面镜有一定角度时候的成像情况,这样的装置应 用更加广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探究得 到的平面镜成像规律更具普适性.F 型塑料激光雕刻物体由于上下左右自身都不 一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好比较像与物在形状上的对 称性.而且成像清晰,也没有蜡烛燃烧时的空气污染. F 型塑料激光雕刻物体底部嵌进了一块小磁铁,方格 纸与塑料板之间又有薄铁皮,这样F 型成像物体便可 以在塑料板面上随意移动和固定,操作简便.平面镜采用薄透明玻璃板贴上深色汽车贴膜,可 以有效避免由于玻璃有厚度而造成的重影现象,方便 寻找像的位置.本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 动脑筋思考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 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3使用自制平面镜成像装置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 方法3. 1 联系实际、应用迁移,创新设计实验装置教学片段如下:教师:同学们已经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像,那 么,镜中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甲:镜子中的像和物体等大,我举左手,像举 右手,所以我猜想像和物体左右相反•但是像是正 立的.学生乙:我觉得当我靠近平面镜,我镜中的像看 起来变大了,所以我认为像与物不等大.教师:这些是大家关于像和物大小以及形状上对 称性的猜想,到底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实验来验学生:把笔拿到像的位置上去比大小.教师:(按照学生说的操作,发现镜子前的笔一拿 开,它的像也不见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好方 法,既不用拿走镜子前的笔,又可以判断像与物体大小关系呢?学生:拿一支与原来镜子前物体一样的笔当作物 体与像去比大小.教师:同学说得很好,这就是等效替代法•我们用 一个与镜子前成像物体一样的物体代替前方物体去 和像比大小•(接着教师按照学生说的操作,发现在镜 子前面只看见像,却看不见移过去的那一支笔)•那么我们可以怎么改进这个实验呢?学生一时想不出来,教帅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一个 实验,让学生观看,从中受到启发.教师播放水中蜡烛实 验视频如图5所示.视频中 教师将水倒入玻璃杯并加满,但是蜡烛的火焰却没有 熄灭•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图5视频中镜头拉远,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看到的透明玻璃板后的景物不是真燃烧着的蜡烛.燃着的蜡烛在玻璃 板的前面•通过视频播放的水中蜡烛实验,学生自然 而然想到了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为了方便比较像和 物的大小关系,我们也可以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板.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猜想像与物是左右相反的, 那么对于成像物体我们有没有要求呢?学生:为了区分方向,我们可以选用上下左右都 不对称的物体.教师:(教师拿出F 型塑料激光雕刻物体)如何放置物体呢?物体一定要与镜面平行吗?学生:随意放都会成像,都可以探究像与物的 关系.教师:(按照学生说的操作,发现有时候物体不在 水平面上,很难找到像•)我们可以怎么改进呢?学生:成像的物体所在的平面最好能动.教师:一般的玻璃板有厚度,我们看一下成像的 • 14•中学物理Vol.37No.222019年11月时候会有重影现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进呢?学生:在其一面贴上深色汽车贴膜.教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结果只能看到一个像.最后,教师按照学生的设计拿出自制教具(如图4所示).设计思想:联系实际,通过观察镜中的像,建立像与物的关系的猜想,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了完成探究实验,教师不停地启发,适时追问,借助水中蜡烛实验来让学生迁移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使学生明确要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研究在各种放置情况下所成的像需要怎样的实验装置,以及如何避免重影现象.3.2小组合作组装实验仪器,操作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教学片段如下: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把我们的平面镜成像实验仪器安装好并开始探究.学生组装好如图6所示,将一个F型成像物体放于平面镜前的方格纸的任一交叉点上,透过平面镜看到镜后面的虚像,学生再把另一个大小形状一样的F 形物体放到虚像的位置进行比较,多次实验,得到平面镜垂宜于成像物体所在平面时的成像规律.接着,学生调节平面镜与成像物体所在的平面的夹角使之成锐角如图7所示,探究物体不与镜子平行时的成像规律•将一个F型成像物体放于平面镜前的方格纸的任一交叉点上,同样透过平面镜看到镜后面的虚像,学生再把另一个大小形状一样的F型物体放到虚像的位置进行比较,多次实验,得到平面镜与成像物体所在平面成锐角时的成像规律.最后,学生调节平面镜与成像物体所在的平面的夹角使之成钝角,探究物体不在镜子正前方时的成像规律•放上F型成像物体,以及用另一个完全一样的F 形物体找像时,可以得到如图8的情况.多次实验,便可以得到这种情况下的成像规律.教师:同学们综合三种情况的探究实验,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相对镜面是对称的•设计思想: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后,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自主发现规律•而且借助改进和创新的自制教具,探究多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使得书中的结论更具普适性.图83.3由“三维到二维”,从实践探究到思维探究教学片段如下: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制教具实验探究得到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光学问题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画光路图法,现在请你用作光路图的方法,在白纸上画出F型物体所成的像好吗?学生通过光的反射定律作图,找到了像,从理论上也分析得到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等大,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即像与物相对镜面对称.设计思想:从实际的利用自制教具探究,从三维空间来认识平面镜成像,到让学生自己画光路图从二维空间上来认识像,培养学生从实验到理论分析,动手动脑学科学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以上是对平面镜成像创新实验应用的部分教学片段•从学生课后反馈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检测数据获知,该实验在教学各方面基本都优于传统的平面镜成像实验仪器的课堂教学•特别体现在以问题为主导、以探究为主线、以拓展学生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经过课堂的反复尝试应用,效果特别理想.参考文献:[1]曾新基.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改进[J].中学物理,2017, 35(06):27+37.[2]陈刚.也谈“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改进[J].湖南中学物理,2019,34(07):55-56.[3]李绪玉.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过程改进[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12):59.[4]张兴叶.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反思[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12):94.[5]左薇薇.以趣促思,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激情——以“平面镜成像”为例谈初中物理的教学优化〔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10):74-75.[6]韩玉玲.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改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08):34-36.(收稿日期:2019-06-12)•15•。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8年级上册第15课平面镜成像(教师版含解析)

第15课 平面镜成像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2.会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3.认识“虚像”;4.会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释现象;5.了解生活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例子。
1.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2.通过光的反射作图解答平面镜成像规律;3.初步建立“虚像”的概念;4.会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答实际问题。
知识点01 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成像规律是:(1)像与物大小相等;(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实像、虚像)。
具体总结就是十个字:等大、等距、垂直、对称、虚像。
如图。
2.虚像是指射入眼睛的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的集合点形成的像,如上图所示;虚像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但不能用光屏接收;实像既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看。
3.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反射面为平面的叫平面镜,反射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叫球面镜。
4.利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做凸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常用作汽车观后镜来扩大视野。
5.利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做凹面镜;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常用作太阳灶、探照灯等。
【知识解析】平面镜成像原理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交而形成的,如图所示。
点光源s在镜后的像s’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所以s’叫做s的虚像。
如果把光屏放在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成在屏上。
2.解释:照镜子就是这样的原理。
可以说,只要利用到平面镜,就一定是反射。
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所以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虚像与物体等大,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所以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平面镜》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的殿堂。要从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中转变过来,综 述
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法手段,充分认识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一堂灌中退出,课堂应
是Hale Waihona Puke 与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像《平面镜》这样贴
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
四、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的作用以及它们的应
用
分组讨论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发
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边玩边学.玩中学,本就是
青少年的特点,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其效果反而更好,
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学生的智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 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支蜡烛和玻 璃的位置。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 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的位置。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两支蜡烛每次实验中的位置,观察两支蜡烛连 线与镜面的关系。 小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镜面 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成的是虚像。 5、交流与评价: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平面镜》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平面镜》
称
本节内容涉及一个重要的探究实验,要注重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使
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 教材分析
特点、成像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通过本节教学应使
《苏科版八年级3.4平面镜教案》的教学方法及实例

本篇教案是基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错觉的问题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包括平面镜的定义、性质、成像规律及应用等方面。
一、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识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镜子呢?引导学生回答。
2.观察积累教师拿出一张白纸,大声问道:“这张白纸,你们能看到它吗?”用手挡住课桌边的日光灯,“这时,你们看见了吗?”接着,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将它的光投射到那张白纸上,“你们看见它了吗?”观察、思考一会儿,学生会发现,只有当光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回眼睛时,才能看到物体。
接下来,教师请学生观察一些反光镜。
展示反光镜平面和凸面镜。
引出平面镜这一知识点的讨论。
3.概念讲解根据教材提示,通过绘制实验图,讲解平面镜的概念及特点。
4.观察互动请学生观察实验和应用中平面镜的形状,对其进行描述。
5.实验操作请学生手持平面镜,观察自己的头部、手部等部位并描述成像情况。
6.师生互动请学生自行研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并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找出规律巩固知识点。
7.学以致用接下来,按照教材的练习题要求,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目。
并引导学生合理应用知识点。
二、教学方法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真实问题和实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趣味性强的学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研究平面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进一步了解问题、考虑解决方法,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问题和现实为引,轻重结合、摆事实讲道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从问题中寻找答案,教师和学生进行理性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解决问题,进而发现知识点和规律,使理论和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
3.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创意、思考,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和拓展视野的习惯;4.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构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环境,注重教育学生的情感、心智等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能力和思想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探究能力。
《平面镜成像》教案5

《平面镜成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的建立.【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过程】123(2)平面镜的应用a、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实例。
牙医用的平面镜4演示实验2: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凸面镜,多媒体展示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板书设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一.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成像原理: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1)利用平面镜成像(2)改变光路三.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设计--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的探究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从《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提问的引导,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自主设计出如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下册 2.5.2 光的反射和折射——平面镜成像(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2章对环境的感觉2.5-2光的反射和折射——平面镜成像目录 (1) (3) (5) (8) (10)一、平面镜1.平面镜(1)表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叫作平面镜,如日常生活中的镜子、一些平面的玻璃、表面十分平整的金属面等。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光源S向周围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视觉,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S',人感觉光好像是从点S'发出的,S'就是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但实际上光线在镜面发生了反射,并没有到达镜子的后面,镜子后面的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因此是虚像。
虚像实际并不存在(不能在屏上显示),因此画虚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要用虚线表示(如下图所示)。
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正立的虚像;②无论远近,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③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体的连线和镜面垂直;⑤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
(4)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①用反射定律作图(如图甲所示),先画出从发光点S发出的一条任意的入射光线,用反射定律作出它的反射光线,再用同样的方法作出另一条反射光线,最后作出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所得的交点S',即是点S 的像。
②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如图乙所示),过点S作一条与镜面垂直的线,与平面镜的交点为O,再在另一侧截取与SO等长的线段OS',S'就是S的像。
【易错提示】虚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因此没有光从虚像上射出来,不能用光屏承接。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用光屏承接。
二、球面镜1.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如下图所示。
反射面是球面的外表面的镜属于凸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内表面的镜属于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发散,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该凸面镜的虚焦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说课稿〔优秀篇〕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说课稿各位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内容。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平面镜在生活中比较常见。
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
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4、教材处理采用”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5、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4)实验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拿出一平面镜,问:“同学们知道平面镜有什么作用吗?”学生回答:“可以照自己的像。
”教师接着又问:“平面镜在镜后成的像跟自己的大小相等吗?当你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呢?与平面镜的距离如何变化呢?镜后的像真实存在吗?”提问完一
连串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回答问题。
听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小组先讨论如何实验,才能证明到老师提出的疑问,但只是少数学生唱主角,其他人附和一下;有的小组则立即将玻璃板竖起,在玻璃板前放一枚棋子,玻璃板后的棋子随便放任一位置,也不知道他们心中想证明什么。
十分钟后,教师宣布实验结束,提问各小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得出的结论,被叫到的学生张口就是:“我是这样实验的”“我觉得答案应是什么”,而不是“我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
教学反思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根据这种教学理念在教授“平面镜成像”这个内容时,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
教师提出两个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的问题(1)今天这堂课你最有兴趣研究的问题的是什么?(2)在
今天的实验探究中你最得意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在本节课的引入以及两个实验探究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能够体现善于欣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自己在学习中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