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备课 长亭送别2班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2专题 《长亭送别》教案2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3、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4、整体感知,把握莺莺在别离时的微妙心理。
5、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2、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课前播放李叔同先生作词的《送别》,营造氛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之恨自《诗经》开始就有描写。
六朝时江淹的《别赋》则对离别之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其开篇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中的,点出了离别的本质所在。
在江淹看来,离别是会让人的灵魂也为之飞扬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心爱的人要别离了,他们是怎样畅叙别情的呢?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
二、介绍有关知识1、中国古代戏剧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种类:①元杂剧、②明清传奇(注意区分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代表作:(元)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三次发展高潮:元杂剧的勃兴;明中叶传奇的繁荣;清中叶花部繁盛2、关于元曲地位:清·焦循:“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元专录其曲”种类:杂剧、散曲(小令、套曲即套数)3、了解关于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包括许多场次。
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教案2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教案2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长亭送别》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长亭送别》的情感表达和主题;3.学习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诗歌《长亭送别》的情感表达;2.分析探讨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长亭送别》的情感表达;2.分析探讨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多媒体设备;3.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询问学生对于《长亭送别》这首诗的初步了解和看法;2.通过展示《长亭送别》的诗歌内容和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话题;二、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20分钟)1.学生齐读诗歌内容,了解其基本情节和情感表达;2.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诗人通过对别离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的思考和情感交流。
三、分析修辞手法(30分钟)1.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和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2.针对每一种修辞手法,老师都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在课堂上从诗歌中找出相关的例子,并讲解给全班听。
四、总结归纳(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汇报,共同总结和归纳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2.老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本课的学习目标;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阅读《长亭送别》并思考同学离别的情感表达,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其他的离别诗歌,进一步扩展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的编写依据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长亭送别》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2.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亭送别是什么意思吗?”2.作者介绍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3.诗歌解析让学生自由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起承转合。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第一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描述长亭所在地的自然风光,为学生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二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感慨离别的情感。
第三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以萧萧班马鸣作结,营造离别时的悲凉氛围。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离别之情、友谊之情等。
5.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6.作业布置让学生熟读并背诵《长亭送别》。
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鉴赏文章,要求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任务,如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重难点补充:1.重点补充:在分析诗歌的结构时,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尝试划分诗歌的层次,例如:“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表达了什么情感?”在逐句解析诗歌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这句诗中的‘孤蓬万里征’是什么意思?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难点补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诗人在送别时,除了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还隐含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情感或思考?”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诗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它如何让诗歌更加生动?”“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很好,这位同学提到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场景会让你们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这就是长亭送别的场景,今天我们将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感受古人的离别之情。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
能力目标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调控一、导入二、元曲、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三、生词释义四、理清故事情节一、欣赏品评曲词二、艺术特色一、莺莺形象分析二、明确主题三、深化拓展三、布置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理清故事情节教学程序: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情人间的别离,难舍难分。
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倒“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元曲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为“一代文学之胜”。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也可以这么说: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
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散套)和小令。
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
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高二语文必修5第二专题+《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启发性学案备课:杨文婷审核:许长宇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
3.认识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2.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及对当代年轻人的指导意义。
学习课时:二课时预习案一、文学常识(见补充材料)。
二、初读文本,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课文开头至“凄凄惶惶的寄”。
(1)北雁南.飞(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3)马儿迍迍..的行(4)却.告了相思回避..(5)松.了金钏(6)减.了玉肌(7)只索..昏昏沉沉的睡(8)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2.“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至“专听春雷第一声”。
(1)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2)俺今日将.莺莺与你(3)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4)奈时间..怎不悲啼3.“霎时间杯盘狼藉”至结束。
(1)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2)伯劳东.去燕西飞(3)虽然眼底..人千里(4)且尽生前..酒一杯(5)最难调护,最要扶持..二、再读文本,整体感知:节选部分可分为几个部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解决预习案中的练习,并完成预习案中整体感知。
2.分析主人公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解决预习案中的字词翻译。
二、对预习案中整体感知进行解读。
三、分析崔莺莺形象:品味下列曲词,说说他们表现了崔莺莺什么样的感情,反映了她什么样的性格?(1)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端正好》)(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朝天子》)(3)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五煞》)(4)你休忧“文齐服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高中语文必修五备课长亭送别课件

THA需要阅读与《长亭送别》相关的文章 或书籍,例如:古代戏曲、诗歌、小说等 。同时,学生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 背景,以及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这些 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05
教师总结
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能够理解长亭送 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 作和讨论,提高合作 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 力。
高中语文必修五备课长亭送别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课堂活动 • 课后作业 • 教师总结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时代背景
介绍《长亭送别》所处时代的文 化背景,如明代的社会风俗、文 学发展等。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汤显祖的生平经历 、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
教学目标
小组讨论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情感和 心理的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小组讨论
让学生探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 表达方式,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提 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长亭送别》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理解人 物性格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情能力。
人物形象
介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崔莺莺、张君瑞等,分 析其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
艺术手法
讲解作品的艺术手法,如 情景交融、心理描绘等, 分析其对于表达主题的作 用。
02
课文解析
文章结构
起承转合
文章开头引出送别场景,接着描述送 别的过程,然后转折到离别的情感, 最后收束全文,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X莺莺对X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X莺莺对X生的爱之深切。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是化用了谁的诗句?
提示:X仲淹《苏幕遮》。
6、“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三)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五、分析杂剧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三)运用想象,以“话别”为题,将话别之境改写成话剧片断。(提供一例)
四、赏读第四部分:“惜别目送”(别后情思)
(一)赏析【一煞】
1、【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先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X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X手法表现了X莺莺因X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这里是表现X莺莺目送X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六、朗读课文,感受《长亭送别》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二)人物之美
1、莺莺的深情之美。
2、X生的钟情之美。
3、红娘的热情之美。
(三)情境之美
1、借途中之景传感伤之情。
2、借席上之境传愁苦之情。
3、借席后之境传叮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面: 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作用: 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
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这两句话写出了莺莺怎样的心境?
“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 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 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马鸣之处,正 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 骑马远去的亲人, “无声”和“有声” 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 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提问:这首曲子化用了谁的词?有何作 用?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余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以绮丽开阔之景写浓挚深长之情 )
作用:化用诗词加深了意境
提问:“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你认为哪几个字用的好?
[小梁州]体会张生之情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 罗衣。
临别叮嘱
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莺莺和 张生终于可以互诉私情,试想,你就 是莺莺或张生,你会对他或她说些什 么?
惜别目送[一煞]选取了那些意
象?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有何作 用? 意象: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
长 亭 元送 王别
实 甫
·
二、分析矛盾冲突,体会人物之美。
戏剧讲究矛盾冲突,那么本折戏的矛盾焦点 是什么?
本折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 态度上。
老夫 人:
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驳落呵 休来见我”“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 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 回来者。”
原来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
从从以上他们对于上京赶考的不同态度上, 可格以以 特看征出是莺什莺么这 ?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 上
他 珍重爱情 们
对莺
于莺
上
京 赶
轻视功名
叛逆性格和对爱情 的执著,闪耀着反 抗封建礼教的思想 光辉
考: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送别场面)
赴亭惜别
把酒饯别
第
临别叮嘱
残照离别
[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 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 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1恨归去得疾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恨 (马儿忳忳的行 车儿快快的随)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3此恨谁知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借景抒情夸张,身心交瘁
长亭饯别
【脱布衫】也有环境描写,写了一幅什 么图?在这里有何作用?
(以情衬景)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谢 谢长亭
元送 王别
实 甫
·
前暮似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两情缱绻,充满了别离的哀伤和凄美
三、体会四个场面的情境之
美 送别途中
[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所写的环境起到什么作用?
意象: 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
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特征: 作用:
一句一景,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 物
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 恨。感伤悲凉。
平泉一中 韩立新
·
长 亭 元送 王别
实 甫
一、整体把握,体会故事之美
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和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遇,彼此 一见倾心。为了能与莺莺亲近,他寓居于普救寺的西 厢房。叛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莺莺。老夫 人当众宣布:谁能退贼兵,就把女儿莺莺嫁给谁。张 珙挺身而出,写信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 军杀退孙飞虎,老夫人却违约赖婚。张珙因失望而病 倒。莺莺在侍女红娘的 帮助下,毅然与他私下结为夫 妻。夫人得知后大怒,却无计可施,被迫许嫁,但须 张珙应试得官才能成亲。最后,张珙中了状元,与莺 莺正式结婚。
张生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
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在求取 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
提问:在对待上京赶考的问题上,莺莺 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 句加以体会。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 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意象:
飒飒秋风、纷飞黄叶, 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作用:
渲染因离别而产 生惆怅凄凉之情。
在送别途中,途中之景无一不是莺莺传情记恨 的标志,而在离筵席中,杯盘酒菜都供传情, 请找出有关句子加以体会。
“将来的酒和食,尝着似土和泥。”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
泪”
(夸张比喻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染”用得好!枫林红本是自然现象,在充 满着离愁别绪的莺莺眼里,尽是离人的斑斑 血泪。
“醉”也用的好!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 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泪”字,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 字是情。只一“泪”字, ,就使全篇景物 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
(借景言情,情景交融)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 ‘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 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 归’。”
解读莺莺的心情:
一结:担心张生落第。怨功名
二结:担心张生安危。念羁旅 三结:担心张生变心。忧重娶 四结:担心今后的人生。愁别离
夸张,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 、无以复加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