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阅读指导1(生)

合集下载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

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手段,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诗歌的特点:1.2.1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挑选,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1.2.2 情感真挚: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3 想象丰富: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2.4 形式多样:诗歌有各种形式,如绝句、律诗、词、赋等。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分类与历史背景2.2 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人物。

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3.1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抽象的意境。

3.2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3.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3.4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5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第四章:诗歌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诗歌的背景: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4.2 把握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的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提炼出诗歌的主题。

4.3 分析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构思。

4.4 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技巧。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5.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意象与意境的解读6.1 意象的构成: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取、组合和创造,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2 意境的营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叠加、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渲染来营造意境。

6.3 案例分析:以具体诗歌为例,解读其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体会诗歌的美感。

古代诗歌鉴赏 比较鉴赏古诗词答题方法指导 课件ppt优质精选

古代诗歌鉴赏 比较鉴赏古诗词答题方法指导 课件ppt优质精选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构思(结构)。 具体地说,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古诗词中表达方式通常用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少用记叙和说明这 两种表达方式。特别要注意描写中的白描。 古诗词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因 篇幅原因,少用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要识别出来,且知道其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范围较为广泛,常用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反写、虚实结合(想象和联 想)、用典故、渲染、衬托、抑扬等。这些手法的意思要知道,识记可用顺口溜——“景象反常,点 燃衬衣”。拿到一首诗,当感悟不出其表现手法时,可调出顺口溜,一一快速对照,这样,可以马上 识别出表现手法。 属于结构方面的有句式的倒装结构,篇章中的铺垫、伏笔、照应、悬念、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借古讽今等。 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解答此类 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三、比较炼字 【答题思路】 此类也包括不同诗歌间炼字比较,同一首诗歌不同版本不同字的比较,不同评论家对炼字的评判 比较等。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性、凝练性要靠语言来达成,所以,品味诗人的遣词造句妙 处,就是炼字。 怎样炼字呢?首先要善于识别值得炼的词语,一般说,诗句中首选炼动词,其次是副词,再次是 叠词,最后才是名词。 其次要知道炼字的思维。诗歌中值得炼的词语的妙处,妙就妙在其形象和凝练上,丰富的内涵凝 成一个词语,故而,对鉴赏者来说,我们炼字的过程就是凝练展开,如同将茶叶泡开一样。 最后,还要养成固定的答题习惯(模式)。所谓的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各自词语的妙处即可。 首先是指出该炼的词语(题干已明确的,此步骤应省略);第二步是解释该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第三 步是指出该词语有无活用、修辞情况;第四步,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该句;最后一步(关键), 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比较技巧 【答题思路】 鉴赏古诗词,总的说来说有两大块:一是该诗词表达了什么情感(写了什么),二是该诗词用什 么技巧表达情感的(怎么写的)。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很重要。所有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都是为了达成诗歌语言形象、凝练这一本质的。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1节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1节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 古诗词中, 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 《雨 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如唐代白居易 《南 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 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 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审题提示 要回答对诗意理解的题目,须先扫清文字障碍,
如吕诗中的“霜前”、范诗中“小寒”都是指秋天,吕诗中 的“东风”是指春风,范诗中的“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 的花。木芙蓉,又名拒霜,秋天开花。其次,应明确写物 诗,往往有作者感情的寄寓,即托物喻人,以物抒情;再 次,要明确写其他花对表现木芙蓉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题干
要求结合三、 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 重点就锁定 在“隐者”过着“怎样的隐居生活”上,然后可结合 三、 四句中的重点字词和头脑中储备的“隐士”形象加 以分析、 概括。 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 户, 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 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 写烘托隐者随性自然的形象。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08· 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 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 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 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 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 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编者按: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我们也要学会鉴赏作品,那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作为大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

2. 理解一些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

3. 发掘古代诗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分析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了解古代诗人的风格和特点,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如何从文化和思想层面解读古代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浏览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或朗读几句古代诗歌进行导入,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习2.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与汉赋、唐诗的区别,包括内容、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不同。

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代的古代诗歌的变革。

2.2分析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以唐诗、宋词为例,通过对著名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例如:拟古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及闲适的田园生活、对故巷儿女的爱情之类系列。

2.3诗人的风格和特点阅读古代诗歌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 总结3.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

3.2 解答学生对诗歌的疑惑和问题。

3.3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的发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方法1. 旁征博引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引用现代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

2. 对比分析法。

通过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案例教学法。

基于唐宋诗词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向学生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古代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案例中欣赏古代诗歌。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语文复习指导通用版第四章古诗文阅读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语文复习指导通用版第四章古诗文阅读

抓关键字句
品析语言风格
第一节 古代诗歌阅读
知识点三 古代诗歌语言
1.炼字题、炼词题 (1)抓动词。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中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 形象生动,更具动态美。 (2)抓形容词。考生要注意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和活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3)抓数量词。诗(词)人精心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唐代诗 人齐己《早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显出 此梅不同寻常。 (4)抓表颜色的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 ”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 明的立体感。
第一节 古代诗歌阅读
知识点二 古代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景物形象 (1)把握景物形象的色彩。可从景物形象的色彩角度感受景物形象的内涵以及诗人的情感 。 (2)把握景物形象组合的特点。可以从景物形象组合的方式上把握景物形象的内涵以及诗 人的情感。 (3)识记描写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适、 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4)掌握写景的主要技巧,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远近高低等角度位置变化。
命题探究
2.文言文基础知识方面常考的考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词类的活用。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命题探究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包括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的考查, 主要是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指导(一)
古诗鉴赏题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一、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主要景物,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点明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
孤寂冷清等)
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分析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只答“表达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二、诗歌意象分类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3.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3. 莼羹鲈脍。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4.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5. 杜鹃鸟。

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古诗中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的青睐,有人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诗人常以菊花寄托自己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2.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纯净洁白、坚强、不屈不挠、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3. 松柏。

松柏耐寒,常被用作歌颂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也以它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 竹。

常被视作坚定顽强、不畏逆境、不屈不挠的象征。

5. 黍离。

“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以及亡国之悲。

6. 冰雪、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对友人亦可)。

2. 莲。

与“怜”音同,与“偶(藕)”相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3.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向往,或对家乡的思念)
1. 投笔。

指弃文从武。

班超投笔从戎。

2. 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 楼兰。

诗人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 柳营。

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

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 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化汉朝。

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6. 羌笛。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涌起思乡之情。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2. 东篱。

古诗中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3.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另外:鹧鸪鸟,常寓离愁别绪、旅途艰辛、衰败之景;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小楼,思念、闲适;船,漂流、自由;关山,思家;飞鸟,自由、孤凄无伴、漂泊无依;冰雪,喻高洁;乌鸦,常寓衰败荒凉;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昆山玉,喻人才;折桂,指科举及第;采薇,指隐居生活;南冠,代囚犯。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

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寒蝉又是悲凉的同义词。

《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三、真题演练:
1.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

(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古诗鉴赏题第二种类型:炼字型
一、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真题演练:
1.南浦别白居易
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菩萨蛮李白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