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意象诗歌鉴赏大全

古代意象诗歌鉴赏大全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
比方,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当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我在此整理了古代意象诗歌鉴赏,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古代意象诗歌鉴赏11、蝶恋花·春景苏轼?〔宋代〕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际何处无芳草。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
燕子在天空飘舞,清亮的河流围围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忧,处处都可见茂密的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听见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悦耳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渐渐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损害。
2、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宋代〕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通栏)独上高楼,伫栏长倚,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充满天际。
碧绿的草色,迷漫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谁能理解我悄悄凭倚栏杆的心愿?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
与他人对酒高歌,才感到牵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
我慢慢消瘦衣带宽松也不懊悔,为了她我情愿一身憔悴。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宋代〕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厨通:橱;销金兽一作:消金兽)薄雾充满,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一作:人似)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芳香溢满双袖。
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古代诗歌鉴赏详解课件

意象分析法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 化内涵,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意象分析法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强调对诗歌中 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通过 对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同时,意象分析法还能够提 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咏史
咏史诗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通过对历 史的描绘和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见解 和对现实的讽刺。如《泊秦淮》中的“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了对历 史悲剧的重温与警醒,以及《赤壁》中的“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则以独 特的视角评价了历史事件。
边塞与战争
边塞
边塞诗以边疆地区为背景,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和边塞将士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边 疆的热爱和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如《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展现了边疆的荒凉与险峻,以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纷纷暮雪下辕门,风
目录
• 古代诗歌概述 • 古代诗歌的语言艺术 • 古代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 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 古代诗歌鉴赏实践 • 古代诗歌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古代诗歌概述
古代诗歌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代诗歌指的是中国古代的诗歌 作品,包括从《诗经》、《楚辞 》等早期诗歌到唐诗、宋词等各 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特点
古代诗歌注重意境、情感和语言 的精练,强调韵律和节奏感,多 采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
古代诗歌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古代诗歌起源于古代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 骨文和铜器铭文。
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
古代诗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卓越的艺术创作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几个经典的古代诗歌作品为例,对其进行鉴赏和解读。
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登上高楼,俯瞰群山起伏和黄河壮丽奔流的景象。
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广阔的自然景观,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不断追求。
作者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一眼就能抓住诗意,感受到壮丽景色背后蕴含的情感。
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清静的夜晚为背景,通过对明月光线的描写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通过简短的诗句,李白巧妙地将内心情感与外部自然景物相结合,使读者在沉静的夜晚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登高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描绘,表达了杜甫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思考。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沉浸在美景中的深深忧虑之情。
杜甫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和富有节奏的词句使整首诗情感丰富而雄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经典古诗赏析

经典古诗赏析经典古诗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作、⽣活中,许多⼈对⼀些⼴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经典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1、李频——《渡汉江》 岭外⾳书绝,经冬复⽴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注解 岭外:⼤庾岭之外,就是⼴东。
译⽂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讯全⽆; 经历⼀个寒冬,⼜到⽴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近,⼼中越发不安; 遇⼈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
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听到环的消息,⽽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理,熨贴⼊微;不事造作,⾃然⾄美。
2、陈⼦昂——《送魏⼤从军》 送魏⼤从军 陈⼦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追六郡雄。
雁⼭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昂诗鉴赏 这是⼀⾸赠别诗,出征者是陈⼦昂的友⼈魏⼤(姓魏,在兄弟中排⾏第⼀,故称)。
此诗不落⼀般送别诗缠绵于⼉⼥情长、凄苦悲切的窠⾅,从⼤处着眼,激励出征者⽴功沙场,并抒发了诗⼈的慷慨壮志。
⾸⼆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句暗⽤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任的豪情。
此处“匈奴”借汉时的匈奴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
诗⼈⼜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作魏⼤,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既表明了诗⼈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暗⽰魏⼤从戎,是御边保国的正义之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
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王者所更居也”,此处代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
“六郡”,指⾦城、陇西、天⽔、安定、北地、上郡。
“六郡雄”,原指上述地⽅的豪杰,这⾥指西汉时在边地⽴过功的赵充国。
古代诗歌鉴赏(了解常用名词术语)

意象特点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 村景物以及隐居的生活情趣为主, 常见意象有山水、田园、草木、
花鸟、渔樵、农事等。
情感表达
这类诗歌往往表达对大自然的热 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以及归隐后的闲适与宁静。同时, 也常寄寓诗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
态度。
表现手法
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古代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 《诗经》中的风、雅、颂等篇章。
宋代及以后
宋代及以后的诗歌在继承唐代诗歌的基础 上,更加注重理性和思辨,同时也涌现出 了苏轼、辛弃疾等杰出的诗人。
汉代
汉代出现了乐府诗,以民间歌谣为基础, 经过文人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诗歌体裁。
唐代
唐代是古代诗歌的巅峰时期,出现了李白 、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 品代表了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排比
指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句式、结构的有规律排列。排比的运用能够形成诗歌的气 势美和节奏美,增强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比喻与拟人
比喻
指诗歌中通过相似的事物来打比方, 以便更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比喻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
指诗歌中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类 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拟人的运用 能够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 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 名诗人,他的田园诗以 自然为题材,表达了诗 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 向往。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 主义诗人,他的《将进 酒》、《庐山谣》等作 品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 高成就。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的《春望 》、《兵车行》等作品 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 人民疾苦,表达了诗人 深沉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

抒托 情物 的言 区志 别与
借 景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4、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 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 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一些常用表现手法
1、象征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惜春的判词)“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还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 晴,内含感情的“情 ”。
9、设问与反问
设问:用问题引入,牵动全篇,承上启下,深化主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 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 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 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 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 让读者去想像。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古代诗歌鉴赏意境大全

古代诗歌鉴赏意境大全1. 唐诗意境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之一,其诗歌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意境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唐诗意境示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之涣《登鹳雀楼》- 春江花月夜,穿越千年人未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山色空翠微,云间野径迷。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 宋词意境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时期,其代表性作品之一就是宋词。
宋词以其婉约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宋词意境示例:- 泪到眉头尽是春。
——李清照《如梦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无晴野水长天白。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3. 元曲意境元曲是中国古代戏剧形式之一,其以其抒情的曲调和细腻的描写而备受喜爱。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元曲意境示例:- 江河水清,菊花黄。
——关汉卿《汉宫秋》- 世间此意无人想。
——郑光祖《南柯一梦·移家别》- 古井无波平,沙塔一声倒。
——郑光祖《拜师》4. 先秦诗经意境先秦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之一,其以其质朴的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赢得了文学界的赞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先秦诗经意境示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采薇》- 天作高山以临北海。
——《北方有佳人》- 列子往寇,岂不尔思?——《螽斯》以上是一些古代诗歌中的意境示例,展示了古代诗歌作品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象。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请注意,以上摘录的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古代诗歌意境鉴赏还需要详细学习和理解。
古代诗歌鉴赏完整PPT课件

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把握诗歌情感
通过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 达,可以把握作品的主旨 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析诗歌主题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和中 心思想,可以深入理解作 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探究诗歌价值
在把握情感和理解主旨的 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诗歌 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对后 世的启示意义。
06
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传承
在艺术领域中的影响与传承
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语言 美,更在于其意境美、情感美等方面, 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诗歌中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对 后世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许多艺术家从古代诗歌中汲取灵感, 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绘画、音乐、舞蹈 等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了人类艺术 宝库。
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与传承
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 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独
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通过翻译和介绍古代诗歌,可以 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和独特魅力,增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古代诗歌中的普世价值和人类共 同情感可以跨越国界和民族,成 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欣赏和传承
的文化遗产。
THANKS
感谢观看
《山居秋暝》、《鸟鸣涧》 等。
作品特点
王维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空 灵悠远为主要特点,善于运 用白描手法和画意构图展现 自然之美和田园之趣。
艺术成就
王维的诗歌和绘画相互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 后世的山水田园诗派产生了 重要影响。
白居易及其作品分析
白居易简介
代表作品
作品特点
艺术成就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 义诗人之一,与元稹一起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 白”,与刘禹锡并称“刘 白”。他的诗歌通俗易懂, 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常州期末三、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苏轼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9.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
(6分)10.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
(5分)镇江期末(一模)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9.《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10.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无锡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蓝耕会饮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9.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
(5分)10.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
(6分)苏州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月杜甫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9.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10.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6分)徐州期末(一检)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9.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5分)10.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6分)宿迁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杜甫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注】骅骝:赤色的好马。
歘(xū)见:忽见。
9.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韦偃作画造诣高深的?(5分)10.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
请作具体分析。
(6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北楼宴集权德舆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
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①。
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
心忆旧山②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
【注】①落帽孟参军:东晋名士孟嘉在聚饮中帽子被风吹落而不知,同饮者作文戏之。
孟嘉虽醉而神志不乱,读文后即作文酬答。
满座之人读其文,皆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②旧山:故乡,故居。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10.请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5分)泰州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9-10题。
过蛮洞①宋之问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江行②司空图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
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行纪添新梦,羈愁甚往年。
何时京洛路,马上见人烟。
注:①本诗作于宋之问贬任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时。
②司空图左迁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本诗作于其由宣州赴洛阳任职途中。
9.两首诗首联所绘之景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10.《过蛮洞》一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古代诗歌鉴赏常州期末三、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苏轼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9.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
(6分)10.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
(5分)9.首联点明早春时节:(1分)颔联写自己“病后”的状态:(1分)颈联写友人相邀,自己欣然应约,同去寻春:(2分)尾联写寻春的结果,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
(2分)10.对时光流逝、年老多病的感叹:对友人相邀寻春的高兴喜悦;对郊原浩荡春色的喜爱:病后,在郊原春色的感动之下,内心的开朗和豁达。
(每点1分。
答出四点给5分)镇江期末(一模)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9.《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10.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9.忧国忧民,忧春去(感到时光飞逝);无所适从,徘徊立于芳洲上。
(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5分)10.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②以拟人手法,以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随波逐流,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之情。
(1点3分,任意两点6分)无锡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蓝耕会饮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9.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
(5分)10.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
(6分)9.(5分)(1)登高望远,突出蓝水辽远,玉山高耸,意境开阔:千润“落”,两峰“寒",点明深秋萧瑟,暗含诗人凄慧悲凉之情。
以壮景写袁情。
(前2点各2分,第3点1分共5分)10.(6分)借会饮欢笑反衬悲:借壮阔萧瑟秋景渲染悲:借人事难料直抒悲。
(每点2分,共6分)11. (8分)苏州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月杜甫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9.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10.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6分)9.(4分)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
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他乡,至老未还。
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作准备。
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
10.(6分)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
②“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
③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
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
(每点2分,答满6分为止)徐州期末(一检)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9.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5分)10.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6分)9.(5分)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1分);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2分);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2分)。
④想像(虚写):别后情景;⑤俯仰结合:去、雁为仰,蒹葭、寒流为俯。
评分建议:每点1分。
只答手法不结合诗句简析者得0分。
10.(6分)①弟弟遭贬;②路途遥远;③行路艰难;④惜别友人。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宿迁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杜甫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注】骅骝:赤色的好马。
歘(xū)见:忽见。
9.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韦偃作画造诣高深的?(5分)10.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
请作具体分析。
(6分)9.(5分)答:作者先对韦偃做总体评价“画无敌”;(2分)其次通过写画家作画的过程轻松、洒脱、迅捷来表现其作画的精湛;(1分)再次通过画家做画工具“秃笔”,侧面表现其技艺的高超;(1分)再后通过画的两匹马生动形象来表现作画水平的高超。
(1分)10.(6分)答: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
(2分)表现作者渴望人才被选拔,能够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
(2分)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本色相符。
(2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北楼宴集权德舆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
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①。
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
心忆旧山②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
【注】①落帽孟参军:东晋名士孟嘉在聚饮中帽子被风吹落而不知,同饮者作文戏之。
孟嘉虽醉而神志不乱,读文后即作文酬答。
满座之人读其文,皆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②旧山:故乡,故居。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10.请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5分)9.(1)秋景萧瑟而伤怀;(2)仰慕名士而不遇;(3)思乡怀人而难归。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选取典型景物“蟋蟀”“茱萸”。
(1分)从听觉、视觉和心理感受等角度(2分,写出听觉和视角才可以得1分,心理感受1分),描绘了蟋蟀悲吟、寒气侵人、酒泛茱萸、主客已醺的宴集景致(1分,意思相近即可),间接抒发了主人公的愁怀(1分)。
泰州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9-10题。
过蛮洞①宋之问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江行②司空图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
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行纪添新梦,羈愁甚往年。
何时京洛路,马上见人烟。
注:①本诗作于宋之问贬任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时。
②司空图左迁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本诗作于其由宣州赴洛阳任职途中。
9.两首诗首联所绘之景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10.《过蛮洞》一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6分)壮阔奇丽(2分)。
前诗描写山岭重叠缭绕、溪水绵延横斜的壮丽景色,为下文进一步写过蛮洞所见的瑰丽景象做铺垫(2分);后诗描写吴楚间辽阔的地域、高远的天空与火红的枫树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反衬下文冒雨江舟夜行所流露出来的凄惶无助之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