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卷(二)练习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二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二——语言答案【例1】(2014年湖北卷)(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分)【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例2】(10年湖南卷)【解析】本题考查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例3】(2007年四川卷)【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诗眼”的赏析解读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从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例4】(2013年天津卷)⑵“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⑵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例5】(2009年北京卷)【解析】本题考查辨别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从全词丰富的想象、雄浑的笔力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特点出发,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不难对风格和流派作出准确的判断。
【答案】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
巩固达标答案:1、(2013年湖北卷)⑴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3分)⑵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日希,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____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五首(其一)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抱负?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径溪罗隐径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张可久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①②③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钝。
葫芦提倒稳![注]①迷魂阵:元人以此代指妓院。
②睡馄钝:躺着的馄饨,比喻软弱站不起来。
③葫芦提:糊涂,亦代指喝酒。
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2

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1、“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参考答案: C【思路分析】此题考查意象的理解与积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以及意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过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为: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却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诗人对和平安定的渴望。
A出自《赠刘景文》,菊花虽残败凋谢但枝干仍挺拔劲节,表现出在困境中保持傲霜斗雪的气节。
B出自《过故人庄》,诗中的菊花盛开在优美恬静、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现出诗人对淳朴自然、闲适恬静的田园深厚的喜爱之情。
C出自《长安九日诗》,创作于南朝陈国归隋之后,抒发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和亡国之痛。
诗人想象故乡篱菊,表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D出自《饮酒(其五)》,“采菊”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表现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故选C。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金城北楼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 “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作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辛弃疾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
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
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
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
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
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
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
缘底,为什么。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 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 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 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16.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蕉柳宗元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撼槭无遗芳。
[注]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 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 “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 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15. 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文山卷后谢翱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第二节鉴赏诗歌的形象含解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时间:150分钟分值:153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野步[宋]周密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
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
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答案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安徽省蚌埠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猛虎行高启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
目光燑燑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
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着意描写山中寒风阵阵,乌鹊悲啼,为猛虎的出现蓄势,烘托出猛虎的森然可怖。
B.“燑燑”,火光明亮的样子,诗中指猛虎的目光像火一样明亮,突出了猛虎的贪婪凶狠。
C.第四句写将军一见到猛虎就大惊失色,以致惊掉了手中的弓箭,侧面表现出老虎的威猛。
D.猛虎出行,人已先知,山中百姓提前做好防护,日落前收回牲畜,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
16.有人评价第七句“虽曰可喜,然多可悲,意在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作简要说明。
(6分)安徽省宿州市2023届高三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赵子①(节选)韩愈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
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
及我迁宜春,意欲携以俱。
摆头笑且言,我岂不足欤?又奚为于北,往来以纷如?海中诸山中,幽子颇不无。
相期风涛观,已久不可渝。
今子南且北,岂非亦有图?人心未尝同,不可一理区。
宜各从所务,未用相②贤愚。
【注】①赵子即赵德,潮州人,揭阳,唐属潮州管辖,今属广东。
韩愈因谏宪宗迎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授袁州(即诗中说的宜春,今属江西)刺史,欲邀赵德同往,赵德拒之,韩愈作此诗以别。
②相:选择,区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为官之地远离长安,但他觉得幸运的是能够与赵德这样的朋友交往。
B.赵德拒绝同韩愈一起前往袁州,韩愈摆头笑问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
C.赵德自言早已和隐士相约去观海涛,不能因为随诗人去袁州而改变约定。
D.这首诗别具一格,既不表关心劝慰,也不抒不舍伤感,而是写人生见解。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南阳期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14.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15.(6分)两个字是“独”“空”。
(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己。
(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分)(意合即可)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制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焰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B15.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1 含解析

2-2-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对点练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解析】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
由此可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诗歌后面的注释,“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花李商隐【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解析】诗的前四句依次对应色美、味香、品高。
一方面从菊花本身的特征入手,另一方面联系人物的德行揭示菊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
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3.(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解析】一、二句中“回万里”“九龙盘”写汉江水势浩渺,一泻万里,支流众多,流域广大;第三、四句中,“豁中国”“飞迅湍”写其气势磅礴,景象阔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一)(全国卷用)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9分)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
(金)元好问②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③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人日:正月初七,古代佳节之一。
愚斋:张纬,字纬文,号愚斋,金亡后居燕京。
与元好问交谊深厚,书信往来频繁。
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
隐居不仕。
③草堂:杜甫晚年在成都居浣花草堂,有《人日》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说收到来信,使自己略感宽慰。
B.第二句写清晨览镜,看到自己胡须花白,感慨华年已逝,复国之志难酬。
C.在明月普照的高楼上畅饮燕市美酒,在梅花绽放的人日里吟诵杜甫的诗篇。
D.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景物变化万千,青年男女黛青脂红占尽一时风光。
2.本诗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
田县丞厅壁记》。
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颔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宦海生涯所经历的是非曲直无处分辩的心酸。
D.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2.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9分)
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
②太华,指华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
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C.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D.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辽阔壮远。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B B项“复国之志难酬”错,诗人并无复国的志向。
2.①“涧底”孤松不畏“岁寒”,枝叶如故,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格;②用孤松自况,表达自己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③用“殷勤留看岁寒枝”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要学习“孤松”品格,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
二
1.C C项,颔联是直抒胸臆。
2.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整联虚实结合,卒章显志,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的思想感情。
三
1.D D项分析错误,颈联写诗人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
关外黄河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
“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
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2.①孤寂、凄凉之情。
萧萧红叶、飘飘残云、淅淅秋雨使诗人顿感孤寂与凄冷。
②不舍之情,离别之愁。
长亭秋晚,把酒话别,依依不舍。
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却仍然梦到家乡的渔樵生活之乐,足见诗人的隐匿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