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课标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解析】本题考查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水平层级D。
第一问主要从“雨雪隔榆溪”“狐迹、天寒、地暗”能够看出。
第二问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由“从军度陇西”知是士卒远征,“别路”与之对照,当指告别家乡之路。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仔细研读诗句,体会“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的意象的含义,避免错解。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水平层级D。
第一问对表达技巧的理解,一定离不开诗句的内容,所以要结合两句诗的意义分析其“好处”。
第二问通过对全诗的理解不难看出是征人思乡。
考生往往在第一问上犯难,其实,理解了诗句的内涵,其表达效果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关键还是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上。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但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是生动的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大纲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
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2019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

2019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附答案详解)一、(2019年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答案:14 C解析:诗歌内容的具体理解。
诗人领略许道宁的画作所表现的辽阔万里的意境,“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5.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副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2019年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项

2019 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项【一】【新课标I 卷】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品德,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 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庄严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B、第三句要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勇往直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照。
D、朝廷对考生寄托了殷切的希望,期望他们可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认可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赖其余考官来达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代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参照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威严沉寂;③增强作者充满期望的愉悦之情。
【分析】14、试题剖析: B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流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诚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15、试题剖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成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 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荒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假定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进出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朝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以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能否?”李揆怕被拘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朝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正确贴切,由于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特别相像。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2018-10-18 08:33:10)转载▼标签:教育分类:高中语文试题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王安石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
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
”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
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 “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 “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 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5. 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4. C15. 观点一:同意。
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不同意。
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注】东禅庄院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苏轼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备考古诗鉴赏精选试题参考答案(7页)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备考古诗鉴赏精选试题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9.银川一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行经华阴崔颢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3分)()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
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
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
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
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15.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6分)(2019.湖南师大附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
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15.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2019.眉山一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12~13小题。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王安石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
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
”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
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5、有人认为,诗的尾联就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您就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您的理由。
【答案】14、C15、观点一:同意。
这两句就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不同意。
这两句诗就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注】东禅庄院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A.作者苏轼就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她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
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
“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
15.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6分)答案:14.(3分)D 【解析】“‘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错,数亩荒园指的就是女王城东禅庄院,就是饯别的地点。
15.(6分)尾联虚写,回忆“去年今日”,前一年苏轼赴黄州,凄风苦雨的途中,只有梅花相伴,细雨断魂,暗寓迁谪之感。
(3分)而一年以前的孤独与凄凉正好与今年朋友送别的深情厚谊形成对比,即不只就是回忆“去年今日”,也就是在写“今年今日”,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与寂寥。
(3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南歌子吕本中【注】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就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吕本中(1084-1145),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宋廷南渡后,诗人流寓江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A.这首小令抒写了旅途风物与诗人感受,词情凄清伤感,但格调清新流利,读来凄伤却不压抑。
B.词作开头两句写早行情景,意境与晚唐诗人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很接近。
C.词中由“晓霜”写到“残菊”,由“残菊”联想到“重阳”,又由“重阳”联想到眼前处境,思绪曲折。
D.过片“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写出诗人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凄然之意卓然。
15.这首词与纳兰容若《长相思·山一程》题材相类,但思想情感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答案:14.(3分)D 【解析】“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错误。
15.(6分)不同之处:纳兰词抒写了身飘天涯,思亲无眠的寂寞感伤。
吕词则抒写了(1)羁旅行役,思亲感伤。
(2)佳节独处,寂寞无眠。
(3)家国沦亡,归而不得,忧时伤乱,痛苦深沉。
(答出纳兰词特点给2分,答出吕词特点给4分,共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苏轼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木芍药:牡丹花。
殿:在最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就是快要、而不就是想要的意思。
D.作者瞧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瞧出。
15、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B(“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错,应该就是表达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
)15.拟人。
“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赞美。
对比。
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善解人意,延续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
借物抒情。
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
(每点2分)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12、下列对全诗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3分)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就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就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13、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
(6分)答案:12.C(尾联属于直接抒情)13、“过”有“路过、经过”之意(1分),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1分);“摇”即“摆动、轻摇”之意(1分),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1分),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安闲、平与)的心境(2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春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就是(5分)( )( )A、“屠”字写得尤为精妙。
“屠”就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E、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就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她宁愿不去。
15、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答案】B D【解析】B项,“对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在本诗中并没有依据。
D项,“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不正确,这四字其实表达了作者想要帮助苦热中天下百姓的豪情,整联抒发了作者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博大胸襟。
15、【参考答案】对比(衬托),作者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巧妙得当。
比拟,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
反问,第四句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感情色彩强烈。
虚实结合,诗人将现实中的“暑旱苦热”与想象到的昆仑、蓬莱,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相结合,丰富了内涵,突出了暑旱之苦。
(答出三点并分析即可)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钜鹿赠李少府高适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注释】投壶: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
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胜者罚负者饮酒。
损益:对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A.首联中李少府的“薄宦”与其“时誉籍籍”形成对比,突出李少府的声名卓著。
B.尾联中“神仙”指李少府。
诗人以此称之,包含着对李少府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思就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瞧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D.全诗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意,风格不同于其边塞诗的雄壮浑厚。
15、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
(6分)答案:14、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为可以以李少府为典范来辨明朋友的好坏。
15、慷慨大方。
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与她人分享,由此可见,她就是一个慷慨之人。
射艺高超。
“投壶华馆静”就是说,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侧面表现其投壶技艺的高妙。
潇洒不羁。
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
(每点2分,共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1--12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她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就是非。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就是( )(3分)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就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1.C【解析】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就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1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1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就是今夜为悲,她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就是否残毁为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