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二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f002d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0.png)
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
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
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 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 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表现手法例说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衬托、 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 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 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 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 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 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 写哀情(乐情)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 的关系。
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 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 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 士登场作铺垫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直抒胸臆: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 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景物形象-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课件

4. 猿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5. 杜鹃鸟。“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 山。”“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 声里斜阳暮。”
6. 斜阳(夕阳、落日),“夕阳无限好,只是 近黄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征 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01
咏物与写 景的区别
02
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 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诗 中的景物描写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 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 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 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 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方法
1.看写景的顺序:高低、远近、内外、整体局 部;俯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2.看描景的角度: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 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的特点
3.看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情景结 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解:①吕本中:南宋著名诗人,理学家。②木芙蓉,又名“木 莲”“拒霜”③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顽强坚韧、高洁从容的形象,即使风吹雨打,也按自 己的本性,自开自落;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恶劣环境,也要坚持走自己 的道路的态度。范诗写的是孤独辛苦仍然豪迈乐观的形象,木芙蓉辛苦 孤独心酸,处境凄凉,即使霜欺雪压,但不怨天尤人,寄寓了作者少年 时昂扬的精神和志存高远的情怀。
2022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诗歌鉴赏(二)(陕西).

2022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诗歌鉴赏(二)(陕西)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致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画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妙处。
(5分)答: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8.(5分)答: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捷、气概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猛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2分)如此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1分)9.(6分)(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概专门、呼之欲出的描画(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精湛技法的颂扬之情。
(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画,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无能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如何样的景色?9.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8.(2分)用“丽”字,表现了春天阳光普照,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专题七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讲 语言

(2)注意赏析角度:鉴赏诗歌中某些词的表达效果, 可先从词性上进行思考,“卷”“吼”都是动词,我 们可以分析这两个词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的,体现 了事物怎样的特点。“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 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是 视觉角度;“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 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是听觉角度。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一)诗歌大意要读懂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 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 别时的哀怨感情。
样卷 边送别的,所以“折柳”为“关键”。得分:2分 失误类型:理解有误,分析不到位 失分探因:第一联是听曲,“折柳”为《折柳曲》,
专家 听的是《折柳曲》,不是去“折柳”的动作。这里
评卷 没有分析好,故扣1分;由听曲到思乡二者之间的 联系分析不到位,再扣1分。
一.思维趋向 1.指出诗(词)眼。一般是指全诗(词)中最为传神,最
[解析] 分析“催”字的用法要从其前后文分析,要从修辞 手法方面分析,还要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 “催”从修辞手法上来说,是拟人,“兰舟”“催发”显得 委婉。“催”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则更加表现了“依依不舍” 之情。 [自组答案] “催”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步骤一) 作者用“兰舟”来催他们出发,(1分)(步骤二)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两两依依不舍的心情。(1分)(步骤三)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2

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
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
人。”“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
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 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 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
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 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
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
然之中。
烘托渲染:人物心境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shū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这首诗作者用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 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 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
5. 虚实关系:虚实相生、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化无形为有形 6. 主次关系:欲擒故纵、欲扬先抑、正侧、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7. 拓展关系:联想、 想象、 铺陈、铺垫、起兴 (赋、比、兴)
难点突破 (一)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 ,一写繁华,一写悲苦,抒发了诗人在他乡 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用的是“以乐 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以哀景写乐情
专题 古诗鉴赏经典6大题材(二)【咏史诗、送别诗、边塞诗】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 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 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 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古抒怀,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和壮志难酬之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 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 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 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 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B项,结合首联,可看出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 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 惊神伤”。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 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 者相距遥远; ②借景抒情,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 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借古讽今,抨击社会现实或讽谏当朝 统治者,同情百姓。
石头城 刘禹锡
•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古代诗歌鉴赏(二)

古代诗歌鉴赏(二)——赠友送别类和思乡怀人类一、赠友送别类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最后两句极富意味,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送别[唐]储光羲河桥送客舟,河水正安流。
远见轻桡动,遥怜故国游。
海禽逢早雁,江月值新秋。
一听南津曲,分明散别愁。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河桥送客舟,河水正安流”一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新课标全国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二)——2022届高考语文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全国卷】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二)考点12 表达技巧(一~五的第2题)考点13 思想感情(六~十的第2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每篇诗歌的选择题4分,问答题6分。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月夜①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诗人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
②帝王州:都城长安。
③原诗是一首七律,诗人时任翰林学士。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第一首诗中,“羁病”交代了诗人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诗人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诗人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別时茫茫江浸月”。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过江夜行武昌山闻黄州鼓角①苏轼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渡吴王岘②。
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③,半杂江声作悲健。
谁言万方声一概④?鼍愤龙愁为余变。
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
他年一叶溯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注]①本诗作于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任职时,时众乡亲父老送别至江边,州中有名士随诗人上吴王岘,或陪其往九江、同游庐山。
②吴王岘:在武昌西山下,三国时吴王孙权建避暑宫于此,故名。
③出塞曲:这里指悲壮的鼓角声。
④“谁言”句,语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万方声一概,吴道竟何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呼应标题,描写清风明月之夜泛舟渡游吴王岘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