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按题材)
2013年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学生练习用)

2013年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用)即景抒怀诗(9首)一、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二、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三、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四、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五、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8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六、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诗歌鉴赏题材

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妇闺情诗
常见情感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 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 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常见情感 有两大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一类 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 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 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 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 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 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析: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 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 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 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鉴赏要点
• 1、抓题目,弄清凭吊的人、地方或事件 • 2、寻找古今人物事件的链接点 • 3、分清表达方式和基本内容,抓议论句
情感1: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 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 负,建功业,得遂心愿, 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 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 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 怀人 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煮酒把盏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
鉴赏要点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 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 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 归隐的情怀。 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鉴赏【知识梳理】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hàn]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古代诗歌8类题材归纳例析

1.常见标题
[由个性到共性]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
为题目。
2.常见意象
咏物诗的对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
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
蕴、精神进行吟咏。 3.常见情感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 教
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诗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春日秦国怀古(2011·全国卷) 周 朴①
情境诗(山水田园诗和即事 景 抒怀诗)。
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大致的分类,有些诗歌可以同时 化为两类。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既是送别怀人诗的佳作, 又是爱情闺怨诗的精品;边塞征战诗中有很多羁旅思乡的杰 作,比如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朝王之涣的《凉 州词》;很多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也可以并入即事(景)抒怀诗的范畴。
河让他生出历史沧桑感,想到了古代帝王刘裕、英雄人物孙权。《春 日秦国怀古》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 泾水、春草、 _古__碑__、__苍__山__、__残__阳__、__绿__树__、__黄__沙____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
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3.下列对《春日秦国怀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 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B.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 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 C.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 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景色旷 远苍凉,令人神往。 D.看到这荒凉的景色,诗人劝谏统治者如果不能爱民施行 仁政,大唐的结果会和大秦帝国一样。
古代诗歌体裁分类鉴赏

山水田园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以世称“庾开府”。
1.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 2.读注释:①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交代写作背景②中唐诗人刘禹锡“永 贞革新”失败,介绍作者情况③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 3.读诗句,明手法: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手法:用典,双关。②[景、 事](写景) 手法: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哀景写哀情。(叙事)在赴任路上看 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感慨昔盛今衰。 4.定情感: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 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边塞征战诗的题材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函光为题材的诗。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 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 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 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 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咏物言志诗的题材特征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 情 (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 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 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 咏。 (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 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诗歌鉴赏复习

•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 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 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 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 不可。 •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 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景与情 的“契合点”。
小结:山水——风光优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田园——生活恬然
•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 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 然为代表。
•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 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 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 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 联往往对仗工整。
•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壮志未酬,抒 •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
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多情自古伤离别 惜别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 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 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 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 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 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 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 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 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八大题材

• 3.下列对《春日秦国怀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
• 4.常用技法 •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 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 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 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 5.语言特色 • ①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 ②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 • ③浑厚悲凉,如杜甫的《登高》《旅夜书怀》; • ④深沉委婉,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 B.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 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
• C.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 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景色旷 远苍凉,令人神往。
• D.看到这荒凉的景色,诗人劝谏统治者如果不能爱民施行 仁政,大唐的结果会和大秦帝国一样。 解析:选C “令人神往”错误,看到这荒凉的景色, 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 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故C项不正确。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 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春日秦国怀古(2011·全国卷) • 周 朴①
•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孟浩然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边塞军旅诗
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 豪放而见长。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 感情: 1、反映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 2、表现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意志和豪情。 3、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 4、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 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八)闺怨 诗 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 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 尽之味。 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 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 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 (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 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 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一)山水田园诗
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多用白描手法。 感情:1、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2、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 3、对现实不满,寄情山水。 4、流露隐逸避世之情。 5、寄寓诗人生活的感悟。 代表作家: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 归。 常见思想情感:羁旅行役者,或宦游在外,客居他乡的 孤独;或旅途劳顿、辛苦,漂泊流离的辛酸、凄凉;或 佳节来临,或久戍边关,表达思乡之愁;抒发郁郁不得 志,仕途失意,前途渺茫之忧伤之情,凝聚了诗人的人 生感叹(时光流逝、壮志难伸、怀才不遇、被打击的愤 懑) 表达技巧: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 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 2)表现手法:①用典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高考诗 歌鉴赏专题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3 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思考:诗句是通过那些意象和事物怎样 抒发情感的?
“雨”烘托伤感氛围。
“柳”“留”谐音,表 达不舍分别之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衬托出彼此真挚 的情意。 前两句借景抒情, 后两句以物衬情。表达出 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B、情深意长的勉励、安慰、祝愿兼及惜别之意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借景抒情,日暮昏、 黄云罩、被风吹、雪花乱,烘托 后两句直抒胸臆,一反凄 出悲凉之气。 清缠绵之悲,表达出豁达豪放 之情和对朋友的祝福。
C、以惜别为题,实则写景或抒情(坦陈心志,表 达远大的志向或抱负、天涯漂泊之感、悠悠思古 之情等)。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2 送别抒怀诗 •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 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 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 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送别书怀诗特征一:描述一个经典的古 代告别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典型意 象)?
• (3)修辞手法:拟人 •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 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 第二句使用拟人手法,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 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到 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的叹 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 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 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 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面对着这荒 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 下一点痕迹? • 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象征、衬托、比喻、对偶等手法 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发思古之幽情,绘当今之状况
——咏史怀古诗
怀古咏史诗的特征: 1.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 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情感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 情;悲吟古人际遇,感伤己之情怀(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怀人伤己)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 今(怀古伤今)或昔盛今衰的伤感 ,物事人非的沧桑;或对历 史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 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结构上: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常见术语: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 4.用典:
• • • • • •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5、视听结合:
4边塞征战诗
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 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 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 “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 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 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 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征战诗典型 意象: 人物: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 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 云、雨雪、风沙; 器物: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 刀铩、刁斗、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 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 阳关、凉州、楼兰。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音乐:《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咏物抒怀诗的两种类型:一、 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好和 情趣。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
二、托物寓意,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节操。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 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 “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 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表明了自 己的志向。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 ——岑参
2、描写艰苦的戍边生活和激烈紧张 的战争场面。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 下 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 军 行 》王昌龄
• ②对比 •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 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 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 ③虚实结合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④联想想象 •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 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 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内容情感
1、描写边塞荒凉悲怆或雄奇壮阔的山川景色,歌颂边塞 得大好河山。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王维 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到的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画 征逢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面开阔,意境雄浑。国学大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 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名句。
• 4、【常用的技巧手法】
“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1)抒情方式:①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②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吊古伤今 借古抒怀 怀人伤己 《桂枝香》金陵怀古词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 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 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 , 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 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 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 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 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 重蹈历史之覆辙。
3、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 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 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 军 行》 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 白
4、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 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6、送别友人时或惜别感伤, 或壮别感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题材分类
标题特征 内容情感 意象特征 代表作家
表现手法
1 咏物抒怀诗特征: 1、标题:以物象为题;如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所咏物的形态、色泽、气味、声音等特 征,挖掘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表达自己的志 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 的评价。 3.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表现 手法上看,是托物言志和象征,从修辞角度看用拟人, 比喻;从描写方法上看,除正面描写外,还常用侧面 烘托)
D、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 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 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雨霖铃》)
何人不起故园情
3、羁旅思乡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 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 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 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