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L Di 2b1 b2 b b 当Di 1000mm时,b 3mm;当Di 1000~ 2600 时,b 4mm b1 Di 600mm时,b1 3mm;Di 600mm时,b1 5mm b2 b2 bn 1.5mm bn Di 700mm时,bn 10mm;Di 700mm时,bn 13mm.
4、分程隔板 优点: 1、改善长管结构 2、提高流速,增强对流换热 缺点: 1、结构复杂,工作稳定性差 2、阻力增大 3、隔板占去位置,减少换热管布置 4、隔板位置在壳程会形成短路空间,不利于 流体充分换热 5、流体穿过隔板垫片短路的机会增多
4、分程隔板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纵向隔板 作用:壳程分程 设置要求:在U形管壳式热交换器中常用,一般 不超过两块 优点:增强湍流流动,提高流速,强化传热 缺点:1、结构复杂,安装难度大 2、阻力增大 3、容易泄漏 4、隔板两侧存在热泄漏
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管子排列 常用排列方式: 1)等边三角形排列(正六角形排列法)法、同心 圆排列法和正方形排列法。
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组合排列 在多管程热交换器 中,多可采用组合 排列,由于分程隔 板占据布管空间, 实际布管需要作图 确定;
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转角排列法
管板与壳体的连接分可拆和不可拆两种
管板厚度受材料强度、介质压力、温度和压差、温 差以及管子和外壳的固定方式和受力状况等因素影 响。如何选取按照国标GB151-99规定执行。
2.1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
3、管板
管板与管子用胀接法连接时,管板的最小厚度(不包括腐 蚀裕量)规定,见下表; 当用焊接法连接时,最小厚度要满足结构设计和制造的要 求且不小于12mm.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折流板 作用:使流体横流过管束,增强换热 支撑管束,防止管束振动和弯曲 设置要求:由于折流板只是限制流动,所 以折流板和壳体间可以存在漏流,因而在 结构布置及安装上较易实现。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折流板的形式 弓形折流板(最常用) 盘环形折流板 扇形折流板 管孔形折流板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螺旋折流板
■通常普通的弓形折流 板能造成曲折的流道 系统(Z字形流道), 这样会导致较大的死 角和相对高的返混。
■提出了一种新方案, 即建议采用螺旋状折 流板
■设计原理:将圆截面 的特制板安装在“拟 螺旋折流系统”中, 每块折流板占换热器 壳程中横剖面的四分 之一,其倾角朝向换 热器的轴线,即与换 热器轴线保持一定倾 斜度。相邻折流板的 周边相接,与外圆处 成连续螺旋状。
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8)布管限定圆
对于固定管板,U型管 热交换器
DL Di 2b3
b3 固定管板式, U型管式热交换器管束 最外层换热管表面至壳 体内壁的最短距离 b3 0.25d且不小于8mm。
2.1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
3、管板 作用:布管,分隔不同的换热介质(非传热部件)
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 胀接法: 工作参数较低,使用压力低于4MPa,温度低 于300℃。 焊接法: 高温高压条件下
其它:爆炸胀接、爆炸焊接、液压胀管、粘胀法等
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管子排列
原则: 1)保证管板有必要的强度,而且管子和管板的连 接要坚固和紧密; 2)设备要尽量紧凑,以便减小管板和壳体的直径, 并使管外空间的流通截面减小,提高管外流体的流 速。 3)制造、安装和修理、维护简便。
当壳程进出口接管距管板较远,流体停滞区过大时, 应设置导流筒,以减小流体停滞区,增加换热管的有效换热 长度。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防冲板 作用:防止高速流体冲刷入口管束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导流筒 作用:(1)流体均匀流入 (2)防止冲刷 (3)减小接管处的死区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进出口设计
管程:考虑流型对于压降和换热的影响 壳程:考虑对管束冲击、磨损、振动等
弓形折流板 1、布置: 上下方向交替排列 气相或液相清洁物料时适用 左右方向交替排列 气、液共存或流体中带有固体物料时适用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弓形折流板 2、结构设计: 间距:间距过小,阻力过大;间距过大, 不能充分横掠,换热效果差,具体见P50表 2.5 缺口高度:弦高取壳体内径20~45%,一 般取25% 厚度:一般较管壁厚一倍,最薄约3mm, 见P50表2.6.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弓形折流板 3、安装固定: 配套结构: 拉杆、定距管 拉杆单侧固定, 用螺纹拧入管板, 定距管确定折流 板间距,最后一 块折流板用螺母 固定。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弓形折流板 拉杆直径和数量:见P51表2.7,最小直径 10mm,最少数量4根。(计算时要考虑拉 杆所占流通截面面积)
2.1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
3、管板
2.1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
4、分程隔板
作 用:管程分程 设置要求: 1、每一程管数大致相等,保证流通截面积一致,减少阻力 损失。 2、隔板形状力求简单,密封长度尽量短 3、所采取的程数有1、2、4、6、8、10、12 等七种程数。 4、设计中避免温度交叉现象 5、相邻程间平均壁温不超过28℃.
2.1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
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管子外形: 尽量采用光管。特殊管形在强化换热等特殊场合才 有应用。 管子直径: 尽量采用标准管径,在结构和经济性方面均有 好处; 管子长度: 尽量采用标准管长或将其等分。 管子材料: 应根据工作压力、温度和介质腐蚀条件确定, 可选用碳钢、不锈钢、铜、塑料和石墨等。
整圆型折流板
即能支撑管子,又能让流体流过管孔,流体从间隙 流过时,产生射流,形成湍流,强化壳程传热同时 对管子有冲刷和自清洁作用,从而消除管子结垢和 垢下腐蚀。
折流杆
图1 折流杆的结构形式

折流杆式支承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中代替折流板的折流杆式支 承结构 ( 1)使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方向主要呈 轴向流动,消除了弓形折流板造成的传热 死区。 (2)由于壳程介质为轴向流动,没有弓形 折流板那么多转向和缺口处的节流效应, 因而流动阻力比较小,一般为传统弓形折 流板的50%以下,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课后总结

管壳式热交换器基本部件有哪些,选 用原则和优缺点分析?结构部件有哪 些,设计原则和功能分析?
小直径管?长管?管子排列?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挡管 设置在分程隔板后面,防止壳程流体流 动短路影响换热效果。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旁路挡板 减小管束外环间隙的流动短路,用在浮 头式热交换器中。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防冲板和导流筒
设置防冲板和导流筒遵循的条件
(a)非腐蚀性的单相流体,ρυ2>2230kg/(m s2)。
(b)其他流体,包括沸点下的液体, ρυ2>740kg/(m s2)。 有腐蚀或有磨蚀的气体、蒸汽及汽液混合物,应设防冲 板。



(3)结垢速率变慢,延长了操作周期。 (4)消除了弓形折流板造成的局部腐蚀和磨 损(或切割)破坏,改善了换热管的支承情 况和介质的流动状态,消除或减少了因换热 管的振动而引起的管子破坏,延长了换热器 的使用寿命。
管壳式热交换器结构

支持板 没有折流板安装要求时,可以布置一 定数量的支持板来支撑换热管,防止产生 过大挠度。见P50表2.6
1、壳体
2.1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
壳体型式在传热计算之前确定,是管子、管板设计 的基础 设计要求: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 节约ຫໍສະໝຸດ Baidu料等要求,制造、安装、运输、 维修力求方便 设计方法: 内径按标准选取,无缝钢管159、273、325; 钢板卷制400、500、600、800及以上。 选用合理长径比,一般取4~25,通常选用6~10, 立式热交换器取4~6。
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管子间距 管板上两根管子中心线的距离称为管间距, 其大小主要与管板强度和清洗管子外表所需间隙、 管子固定方式等有关。 间距太小,不能保证焊接质量和胀管强度要 求;钢制管壳式热交换器最小管间距按书中表2.3 所示。
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8)布管限定圆 布管限定圆是由于热交换器 管束外缘需要受壳体内径限 制而提出的一个定义,进行 热力计算时需要应用,其数 值根据壳体内径和热交换器 结构型式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