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热交换器第一部分.

合集下载

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体系标准目录模板(369个)

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体系标准目录模板(369个)
氧气站设计规范
133
GB50031-91
乙快站设计规范
134
GB50074-2014
石油库设计规范
135
GB50126-2008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哈收规范
136
GB50195-2013
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
137
GB50274-2010
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38
GB∕T1415-2008
73
GB/T20801.1-2020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一部分:总则
74
GB/T20801.2-2006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二部分:材料
75
GB/T20801.3-2006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三部分:设计与计算
76
GB/T20801.4-2006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四部分:制作与安装
77
GB/T20801.5-2006
61
GB/T985.4-2008
复合钢的推荐坡口
62
GB/T324-2008
焊缝符号表示法
63
GB∕T3670-1995
铜及铜合金焊条
64
GB/T8110-2008
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
65
GB/T983-2012
不锈钢焊条
66
GB/T9969-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67
GB/T5248-2016
154
GB/T12228-2006
通用阀门碳素钢锻件技术条件
155
GB/T12229-2005
通用阀门碳素钢铸件技术条件
156
GB/T12230-2005

压力容器标准目录总汇(1)

压力容器标准目录总汇(1)
18
112.
GB/T 230.2-2012
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
(A、B、C、D、E、F、G、H、K、N、T标尺)的检验与校准
24
113.
GB/T14975-2012
结构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21
114.
GB/T 28712.1-2012
热交换器型式与基本参数第1部分:浮头式
热交换器
27
18
64.
压力容器焊接实用手册
178
65.
压力容器工程师设计指南
128
66.
HG/T 20505-2014 HG /T 20507〜
20516-2014
HG/T20699-2014
HG/T 20700-2014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合订本)
380
67.
HG/T20679-2014
化工设备、管道外防腐设计规范]
29.
新华出版社
压力容器用不锈钢丨
120
30.
TSG03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导1

45
31.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导则_1
宣贯讲义
40
32.
特种设备典型事故案例集
(2005~2013)
138
33.
特种设备目录
10
34.
GB50067-2014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20
35.
TSG G7001-2015
序号
标准号
标准名称
定价
数量
小计
1.
TSG 21-2016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
GB/T 19000-2015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浮头式热交换器中,由于安装浮头法兰需要,圆筒内有一 圈较大没有排列管子的间隙,使部分流体由此间隙短路,使 主流速度及换热系数下降。而旁路流体未经换热就达出口, 与主流混合必使流体出口温度达不到预期数值。挡管和旁路 挡板就是为了防止流体短路而设立的构件。
☆挡管是两端堵死的管子,安置在相应于分程隔板槽后面的 位置上,每根挡管占据一根换热管的位置,但不穿过管板, 用点焊的方法固定于折流板上。通常每隔3~4排管子安排一 根挡管,但不应设置在折流板缺口处,也可用带定距管的拉 杆来代替挡管。
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规格范围广,工程中应用广泛。 缺点:壳侧不便清洗,只能采用化学方法清洗,检修困难,对较脏
或有腐蚀性介质不能走壳程。当壳体与换热管温差很大时, 可设置单波或多波膨胀节减小温差应力。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名称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
1 —外壳,2—管束,3、4—接管,5—封头 6—管板,7—折流板
图2.25 折流板的几何关系
2.2.4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仍用连续性方程, 经简化后计算公式为:
D 4M1.13M
πρw
ρw
2.3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1) 选用经验数据:根据经验或参考资料选用工艺条 件相仿、设备类型类似的传热系数作为设计依据。 如附录 A。 2) 实验测定:实验测定传热系数比较可靠,不但可 为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了解设备的性能。但实 验数值一般只能在与使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用。
焊在换热管上)。
图2.23 防冲板的形式
a) 内导流筒 图2.24 导流筒的结构
b) 外导流筒
★导流筒
❖ 在立式换热器壳程中,为使气、液介质更均匀地流入管间, 防止流体对进口处管束段的冲刷,而采用导流筒结构。

第十章管壳式换热器

第十章管壳式换热器

第⼗章管壳式换热器第⼗章管壳式换热器第⼀节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知识【学习⽬标】学习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了解该标准适⽤范围及相关定义、规定。

了解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法。

⼀、GB151《管壳式换热器》标准适⽤范围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规定了⾮直接受⽕管壳式换热器(已下简称“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要求。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1 “范围”⼆、换热器型号表⽰⽅法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第3章“总则”中,规定了换热器型号的表⽰⽅法。

1、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GB151图1)图10-1 AES、BES浮头式换热器1-平盖;2-平盖管箱(部件);3-接管法兰;4-管箱法兰;5-固定管板;6-壳体法兰;7-防冲板8-仪表接⼝;9-补强圈;10-壳体(部件);11-折流板;12-旁路挡板;13-拉杆;14-定距管;15-⽀持板;16-双头螺柱或螺栓;17-螺母;18-外头盖垫⽚;19-外头盖侧法兰;20-外头盖法兰;2、换热器型号的表⽰⽅法采⽤碳素钢、低合⾦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时,其管束分为Ⅰ、Ⅱ两级:Ⅰ级管束——采⽤较⾼级、⾼级冷拔钢管;Ⅱ级管束——采⽤普通级冷拔钢管。

⽰例:a )浮头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均为1.6MPa ,公称换热⾯积54m 2,碳素钢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4管程,单壳程的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6546.1500----AES Ⅰ b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700mm ,管程设计压⼒2.5MPa ,壳程设计压⼒1.6MPa ,公称换热⾯积200m 2,碳素钢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9m ,4管程,单壳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92006.15.2700----BEM Ⅰ c )U 形管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设计压⼒4.0MPa ,壳程设计压⼒1.6MPa ,公称换热⾯积75m 2,不锈钢冷拨换热管外径19mm ,管长6m ,2管程,单壳程的U 形管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196756.10.4500----BIU f )填料函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6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均为1.0MPa ,公称换热⾯积90m 2,16Mn 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2管程,2壳程的填料函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2256900.1600----AFP Ⅰ三、换热器部分定义及规定GB 151标准许多定义和规定是与GB 150⼀致的,以下内容摘录了⼀部分不同于GB 150的规定。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主要用于传递热量。

它由一个外壳和一束内在连通的管束组成。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热流体进入换热器的外壳,沿着外壳的一侧流动。

同时,冷流体通过内部的管束流动。

热流体和冷流体在管壳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热交换的过程中,热流体释放热量,使得其温度降低。

冷流体则吸收这部分释放的热量,温度升高。

这样,热流体的温度降低并流出换热器的外壳,而冷流体则温度升高并流入管束。

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管壳之间的热传导,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

外壳和管束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热交换的效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式,如逆流和顺流,来优化热交换过程。

总之,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热传导将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实现热交换的目的。

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发电厂、化工厂和空调系统等。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讲解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讲解
热交换器
戴季煌
热交换器2015.01
第一部分GB151-2014
1.修改了标准名称,扩大了标准适用范围:
1.1提出了热交换器的通用要求,也就是适用于其他结构型式热交换器。并对安装、使用等提出要求。
1.2规定了其他结构型式的热交换器所依据的标准。
2.范围:
GB151-201X《热交换器》规定公称直径范围(DN≤4000mm,原为2600mm)、公称压力(PN≤35MPa)及压力和直径乘积范围(PN×DN≤2.7×104,原为1.75×104)。并且管板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许多简化假定不符合。也给制造带来困难。TEMA控制壳体壁厚3〞(76mm)、双头螺柱最大直径为4〞(102mm)。
管板、平盖可采用堆焊或爆炸复合结构,当管程压力不是真空状态时,平盖亦可采用衬层结构。
9.2.1堆焊结构
用堆焊制作的管板与平盖,其覆层与基层的结合是最好的,但堆焊的加工难度大,中间检验、最终检验及热处理的要求高,堆焊一般有手工堆焊和带极堆焊两种方法。
(1)管板堆焊结构:其覆层完全可计入管板的有效厚度(以许用应力比值折算),与换热管连接采用强度焊时,有充分的能力来承受换热管的轴向剪切载荷。
例约定项目中晶间腐蚀试验,若介质易产生晶间腐蚀,钢管的材料要求,在设计文件中必须明确要求钢管在出厂检验时必须通过晶间腐蚀检验。
3)无缝和有缝不锈钢换热管订货技术条件
在NB/T47019.5-2011规定了GB13296《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和GB/T24593《锅炉和热交换器用奥氏体不锈钢焊接钢管》用作换热管时的订货技术条件。
剪切强度≥210MPa
1级,结合率100%
剪切强度≥210MPa
3级,2010
《压力容器用爆炸焊接复合板 第2部分:镍—钢复合板》

管壳式换热器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讲义

不兼作法兰时管板与壳体的连接结构
2、 浮头式、U型管式和填函式换热器的管板与壳体的连接 由于浮头式、U型管式和填函式换热器的管束要从壳体中抽出,以便进行清洗,故需将管板做成 可拆连接。
管板与壳体可拆结 构
6.2.5 管箱与管程分程(Tube box and tube split)
1、管箱与分程隔板 换热器管内流体进出口的空间称为管箱。管箱位于换热器的两端,将介质均匀地分布到各换热管 中,或将管内流体汇集后输送出来。为了便于清洗、检修管子,管箱应采用可拆结构。
4、U型管式换热器(U-tube heat exchanger)
换热器的管束弯成U型,U型管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在管箱中加有一块隔板。
U型管式换热器 优点:换热器只有一块管板,结构简单,造价便宜。管束可以抽出清洗,管子可以自由膨胀。 缺点:管内不便清洗,管板上布管少,结构不紧凑。管外介质易短路,影响传热效果。内层管子 损坏后不易更换。 U型管式换热器主要用于管内清洁而不结垢的高温、高压介质。壳层介质适应性强,常用于高压、 高温、粘度较大的场合。
2、 管间距(Tube spacing)
管板上两换热管中心的距离称为管间距。确定管间距既要考虑结构紧凑性、传热效率,又要考虑 管板强度和清洗空间以及管子在管板上固定的影响。对于正三角形排列,管间距应大于等于管子 直径的1.25倍,且不小于d0+6 mm。
最外层换热管的管壁与壳体内壁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 mm。
正三角形排列的管子
正方形排列的管子
组合排列法
当壳程为清洁、不结垢的流体时,宜选用正三角形排列。
壳程流体粘度较大或易结垢需定期清洗壳程时,一般采用正方形排列。
多程换热器,常采用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排列方法,以便安排隔板位置。对于直径较大、管子 较多,按正三角形排列管子总数超过127根时必须在管束周围的弓形空间尽量再配置附加换热管。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讲解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讲解
9.3有色金属
9.3.1铝及铝合金
(1)设计参数:p≤16MPa,含镁量大于或等于3%的铝和铝合金,-269℃≤t≤65℃,其他牌号的铝和铝合金,-269℃≤t≤200℃;
(2)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3)有良好的成型及焊接性能;
(4)铝和空气中的氧迅速生成Al2O3薄膜,故在空气和许多化工介质中有着良好的耐蚀性。
0.05~0.5
0.5~1.5
>1.5
6.3腐蚀裕量的考虑原则
6.3.1各元件受到的腐蚀程度不同时,可采用不同的腐蚀裕量。
6.3.2考虑两面腐蚀的元件:管板、浮头法兰、球冠形封头、分程隔板。
6.3.3考虑内表面腐蚀的元件:管箱平盖、凸形封头、管箱、壳体、容器法兰和管法兰的内径面上。
6.3.4管板和平盖上开槽时:当腐蚀裕量大于槽深时,要加上两者的差值。
(7)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壳体时,应在退火状态下使用。
9.3.4镍和镍合金
(1)设计参数:p≤35MPa;
(2)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可用到-269℃;
(3)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4)具有良好的成型性能。
(5)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受压元件时,应在退火或者固溶状态下使用。
9.3.5锆及锆合金
(1)设计参数:p≤35MPa;
5.设计参数
5.1压力
5.1.1压差设计
同时受管、壳程压力作用的元件,当能保证制造、开停工、及维修时都能达到按规定压差进行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和装有安全装置时,方可按元件承受的压差设计。
5.1.2真空设计
真空侧的设计压力,应按GB150的规定,当元件一侧受真空作用,另一侧受非真空作用时,其设计压力应为两侧设计压力之和,即为最苛刻的压力组合。
剪切强度≥140MP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端管箱和后端结构 2、换热管 3、管板 4、壳体 5、其他结构
1 前端管箱和后端结构


(1) 前端管箱 管箱的作用是将进入管程的流体均匀分布到各换热管,把管 内流体汇集在一起送出换热器。在多管程换热器中,管箱还 可通过设置隔板起分隔作用。 由换热器是否需要清洗和管束是否需要分程等因素决定管箱 类型,分两种基本类型: 1)封头型:图(a)接头少,适用较清洁的介质,因检查管子 及清洗时只能将管箱整体拆下,故不太方便; 2)平盖型: 图(b)在管箱上装有平盖,只要将平盖拆下即可进行清洗 和检查,所以工程应用较多,但材料消耗多; 图(c)是将管箱与管板焊成一体,这种结构密封性好,但 管箱不能单独拆下,检修、清洗都不方便,实际应用较少。
3、管板
管板作用是固定换热管束,并用来作为换热 器两端间壁将壳、管程流体相互分开,一般 多采用单层管板,但对有危险或腐蚀性的物 料或当管、壳程流体一旦相互渗漏就会产生 危险的场合,可采用双层隔板。
由于管板的受力情况复杂,影响管板强 的因素很多,因此管板厚度在计算条件不 同的情况下相差较大。依据我国管板计算 条件规定的管板厚度为:
浮头式换热器
优点:管内和管间清洗方便,不会产生热应力应变。 缺点:结构复杂,设备笨重,造价高,浮头端小盖在 操作中无法检查。 适用场合:壳体和管束之间壁温相差较大,或介质易 结垢的场合。
(四)填料函式换热器


这是一种使一端管板固定而让另一端管板 在填料函中滑动的热交换器,其结构如到2.4 所示,实际上它是将浮头露在壳体外面的浮 头式热交换器,所以又称外浮头式热交换器。 由于填料密封处容易泄漏,故不宜用于易挥 发、易燃、易爆、有毒和高压流体的热交换、而且 制造复杂,安装不便.因而此种结构不常采用。
Ⅱ、 管间距
(一)定义
管间距指两相邻换热管中心的距离。
(二)要求
管间距≥1.25d0,符合表2.3规定,便于管 子与管板间的连接,因为对于胀接或焊接 来讲,管子间距离太近,那么都会影响连 接质量。最外层管壁与壳壁之间的距离为 10mm,主要是为折流板易于加工,不易损 坏。
表2.3 常用换热管中心距/mm
管壳式换热器型号 按《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标准分类。
详细分类以及代号(英文字母)如下所示:
主要部件的分 类及代号:

现举例说明: 浮头式换热器 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mm,管称和壳称设 计压力为1.6MPa,公称换热面积为54m2,碳 素钢较高级冷拔换热管外径25mm,管长6m, 4管程,单壳程的浮头式热交换器,其型号 为: AES500-1.6-54-6/25-4I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封头管箱,公称直径700mm,管程设计压力 为2.5MPa,壳程设计压力为1.6MPa,公称换 热面积200m2,较高级冷拔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9m,4管程单壳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其型号为: BEM700-2.5/1.6-200-9/25-4I
主要部件:


碳素钢 低合金钢 不锈钢 金属材料 铜 铜镍合金 铝合金 钛等 聚四氟乙烯 非金属材料 陶瓷 石墨
(2)管束排列方式,管间距 Ⅰ、管束排列方式 排列原则: 1)要保证管板有必要的强度,管子和管板的 连接要坚固和紧密。 2)设备要紧凑,以减小管板和壳体的直径, 并使壳程流通截面减小,以提高壳程流体的 流速。 3)要使制造、安装和修理维护方便。
(四) 同心圆排列
按同心圆排列时,管距s既为两层 圆周之间的距离,也为圆周上管 子的间距;但直线间距与弧形间 距稍有差别,因而在圆周上布置 管子只取整数,所以各层圆周上 的管间距是不等的。使管板划线、 制造和装配困难。 优点是紧凑、靠近壳体处布管均匀,小直径换热器中 布管数比等边三角形多,但层数>6时,不如等边三角 形多。
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使用场合

适用场合:适用于壳程介质清洁,不易 结垢,管程需清洗以及温差不大或温差 虽大但是壳程压力不大的场合。
(二)U形管式换热器

U形管式热交换器(图2.2)的管束由U字 形弯管组成。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 板上,弯曲端不加固定,使每根管子具 有自由伸缩的余地而不受其他管子及壳 体的影响。
(二)正方形和转角正方形排列
正方形排列的管子
(三)组合排列法
在多程换热器中多采 用组合排列方法。即 每一程中都采用三角 形排列法,而在各程 之间,为了便于安装 隔板,则采用正方形 排列法,如右图所示。

对于卧式冷凝器,按转角等边三角形排列时,管 板的轴线与水平轴线间比较有利的偏转角,如图 2.10所示,可按下式计算: θ=30o-arcsin(do/2s) do:管子外径;s:管间距。 目的:减少液膜在换热管上的包角及液膜厚度。
小管径
大管径
(二)规格
(外径×壁厚),长度按规定决定
常用规格和尺寸偏差见国标GB151-1999附录C φ19×2、φ25×2.5和φ38×2.5mm无缝钢管 φ25×2和φ38×2.5mm不锈钢管
换热管 尺寸
标准管长系列1.0、1.5、2.0、2.5、3.0、4.5、 6.0、7.5、9.0、12.0m等
(2) 后端结构型式



1)固定管板 2)浮头 3)U型管 4)填料函
(3) 分程隔板
(一)分程原因 当换热器所需的换热面积较大,而管子又不能 做得太长时,就得增大壳体直径,排列较多的 管子。此时,为了减少管程流体截面积、增加 管程流速,提高传热效果,须将管束分程,使 流体依次流过各程管子。
填料函式换热器



优点: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造价低,管内和 管间清洗方便。 缺点:填料处易泄漏。 适用场合:4MPa 以下,且不适用于易挥发、易 燃、易爆、有毒及贵重介质,使用温度 受填料的物性限制。目前使用的都较小 且较少使用。
(五)其他类型管壳式换热器


滑动管板式 双管板式 薄管板式
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有前端管箱, 壳体和后端结构(包括管束)三部分。一 般按照结构分类: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U形管式换热器 结构分类 浮头式换热器
填料函式换热器 滑动管板式、双管板式、薄管板式等
(一)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优点:结构简单、紧凑、能承受较高的压力, 造价低,管程清洗方便,管子损坏时易于堵管 或更换。 缺点:不易清洗壳程,壳体和管束中可能产生 较大的热应力。
第二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2.1 类型、标准与结构

目前应用最广泛得一种换热器,又称列 管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


把管子和管板连接,再用壳体固定,就 构成管壳式换热器。 由壳体、接管、管束、管板(又称花板, 固定管子用)、顶盖(又称封头)、折 流元件等组成。
零部件名称表


换热器构件名称
换热器构件名称
U形管式换热器
U型管式换热器

优点: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承受压力能力强,不会产生 热应力。 缺点:布管少,管板利用率低,管子坏时不易更换。 适用场合:壳侧可以抽出管板和壳体清洗、管侧不易。特 别适用于管内走清洁而不易结垢的高温、高压、腐蚀性大 的物料。
(四)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的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而另一端的 管板可壳体内自由滑动,叫做浮头。此种又称内浮 头。 由于浮头可以滑动,管束膨胀是自由的,故当两介 质的温差较大时,化解管束和壳体之间温差应力的 应变。 浮头端设计成可拆结构,使管束能容易的装入或抽 出壳体。(也可设计成不可拆的)。这样为检修、 清洗提供了方便。 但该换热器结构较复杂,而且浮动端盖小,在操作 时无法知道泄露情况。因此在安装时要特别注意其 密封。 浮头端盖法兰造成管束和壳体间间隙大,不利于换 热。
(二)分程原则 ①各程换热管数应大致相等; ②相邻程间平均壁温差一般不应超过28℃; ③各程间的密封长度应最短; ④分程隔板的形状应简单。 (三)分程隔板
(四)分程方式
管程布置表
2 换热管束
(1) 换热管 (2) 管束排列方式、管间距
(1)换热管
管子的选用 (一)直径 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增大、结 构紧凑、金属耗量减少、传 热系数提高阻力大,不便清 洗,易结垢堵塞。 用于较清洁的流体 粘性大或污浊的流体大管径

由于走管程和走壳程的两种流体温度不同, 管子热膨胀和壳体受热膨胀的程度不同,当 两流体的温度差大于50℃时,如果将管束和 壳体焊成一体,则因两者受热膨胀程度差别 较大,可能将管子扭曲(当管内流体温度高 于管外流体时)或将管子从管板上拉松(当 管内流体温度低于管外流体时),介质泄漏。

为减少热应力,就要考虑采取热补偿措 施,通常在固管板式换热器中设置柔性 元件(如膨胀节、挠性管板等),来吸 收热膨胀差。
1-管箱(A,B,C,D,N型);2-接管法兰;3-管箱法兰;4-管板;5-壳程接管;6-拉 杆;7-膨胀节;8-壳体;9-换热管;10-排气管;11-吊耳;12-封头;13-顶丝;14-双头 螺柱;15-螺母;16-垫片;17-防冲板;18-折流板或支承板;19-定距管;20-拉杆螺 母;21-支座;22-排液管;23-管箱壳体;24-管程接管;25-分程隔板;26-管箱盖
管束与管板的连接


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是管壳式换热器生产中最主要 的工序之一。由于这类工程需耗费大量工时,更重 要的是,连接的地方在运行中容易发生故障。因此 ,发展高效率、高质量的连接技术已成为制造中的 重点研究课题。 根据换热器的使用条件不同,加工条件不同,连接 的方法基本上分为胀接、焊接和胀焊结合三种,由 于胀接法能承受较高的压力,特别适用于材料可焊 性差的情况。
换热管排列方式
(一)正三角形和转角正三角形排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