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功能虚拟化白皮书-中文版 v1.2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目录一、网络技术发展之势 (4)二、网络技术发展之策 (6)(一)求解最大值问题(Maximization),追求极致网络 (6)1.性能提升 (6)2.能力增强 (7)(二)求解最小值问题(Minimization),追求极简网络 (9)1.简化制式 (9)2.节能降本 (9)3.降复杂度 (10)(三)求解化学方程式(Fusion),追求融合创新 (11)1.云网融合 (11)2.网智融合 (12)3.行业融通 (13)三、结束语 (16)缩略语列表 (17)一、网络技术发展之势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爆发拐点,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造福于广大用户的日常生活。
加快推进5G 为代表的国家新基建战略,引领网络技术创新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
面向近中期网络技术发展,中国移动认为以下技术发展趋势值得关注:性能极致化:随着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的快速发展,产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提升通信网络速率、时延、可靠性等性能,延伸网络覆盖,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万物互联多样化通信需求。
算网一体化:从云计算、边缘计算到泛在计算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类个性化的算力服务。
算网一体化已经成为ICT发展趋势,云和网络正在打破彼此的界限,通过云边网端链五维协同,相互融合,形成可一键式订购和智能化调度的算网一体化服务。
平台原生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5G云化的浪潮下,产业融合速度加快、网络业务迭代周期缩短。
云原生理念及其相关技术提供了极致的弹性能力和故障自愈能力,获得业界认可。
未来云平台将向云原生演进,为电信网元及应用提供更加灵活、敏捷和便捷的开发和管理能力。
网络智能化:人工智能正在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人工智能的完善成熟促使其与网络的融合不再是简单的网络智能叠加,而是实现网络智能的内生化,切实提升网络运维效率和运营智能化水平,达到降本增效的实际效果。
VRRP技术白皮书

VRRP技术白皮书VRRP技术白皮书摘要本文介绍了VRRP的产生背景和实现方式,并结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VRP平台列举了实现VRRP功能的典型组网方式及配置。
关键词VRRP、Master、Backup、IP 地址拥有者(IP Address Owner)1 概述1.1 VRRP产生背景随着Internet的发展,人们对网络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对于终端用户来说,能够时时与网络其他部分保持通信是非常重要的。
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VRRP)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能够保证终端用户与网络的联系可靠、稳定、不中断。
一般来说,主机通过设置默认网关来与外部网络联系,因为这样配置非常简单。
如图1:VRRP技术白皮书network10.100.10.1Router AEthernethost 110.100.10.1host210.100.10.1host 310.100.10.1图1 常用网关配置图网络上的主机设置了一条缺省路由(10.100.10.1),该路由的下一跳指向主机所在网段内的一个路由器RouterA,由RouterA将报文转发出去。
这样,主机发出的目的地址不在本网段的报文将被通过缺省路由发往RouterA,从而实现了主机与外部网络的通信。
然而,万一RouterA出现故障,主机将与外界失去联系,陷入孤立的境地。
遗憾的是,仅仅在网络上多加一台路由器并不能解决问题。
大多数主机只允许配置一个默认网关;同时,不管网络上存在多少个路由器,对于目标是其他网络的报文,主机只能使用已经配置好的那个默认网关。
有一种解决方案是运行动态路由协议,如RIP、OSPF,或者是ICMP路由发现协议等。
但是,要想在每一台主机上都运行动态路由协议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涉及到管理问题、安全问题、平台对协议的支持问题等等。
VRRP的出现使解决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它不改变组网情况,不需要在主机上做任何配置,只需要在相关路由器上配置极少的几条命令,就能实现下一跳网关的备份,不会给主机带来任何负担。
Overlay技术白皮书

Copyright © 2014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 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本文档中的信息可能变动,恕不另行通知。
目录
1 概述 ······························································································································1 1.1 产生背景 ·····················································································································1 1.2 技术优点 ·····················································································································2
虚拟机规模受网络规格限制 在大二层网络环境下,数据流均需要通过明确的网络寻址以保证准确到达目的地,因此网络设
备的二层地址表项大小(即 MAC 地址表),成为决定了云计算环境下虚拟机的规模上限,并且因为 表项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效性,使得可用的虚机数量进一步降低。特别是对于低成本的接入设备而言, 因其表项一般规格较小,限制了整个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虚拟机数量,但如果其地址表项设计为与核 心或网关设备在同一档次,则会提升网络建设成本。虽然核心或网关设备的 MAC 与 ARP 规格会随 着虚拟机增长也面临挑战,但对于此层次设备能力而言,大规格是不可避免的业务支撑要求。减小 接入设备规格压力的做法可以是分离网关能力,如采用多个网关来分担虚机的终结和承载,但如此 也会带来成本的巨幅上升。
iMaster NCE-Campus VxLAN技术白皮书

iMaster NCE-Campus VxLAN技术白皮书文档版本01发布日期2020-07-08目录1 概述 (1)1.1 产生背景 (1)1.2 技术/方案特点 (2)1.3 关键术语解释 (2)2 关键技术介绍 (3)2.1 SDN网络架构 (3)2.1.1 SDN网络架构的三层模型 (3)2.1.2 SDN网络的优势 (4)2.2 OverLay网络技术 (4)2.3 VXLAN技术介绍 (5)2.3.1 VXLAN技术背景 (5)2.3.2 VXLAN技术原理 (7)2.4 VXLAN方案及其实现原理介绍 (10)2.4.1 分布式VXLAN方案实现原理 (11)3 华为iMaster NCE-Campus整体方案介绍 (13)3.1 整体方案关键部件 (13)3.2 iMaster NCE-Campus典型组网 (14)3.2.1 分布式VXLAN网络组网 (14)3.2.2 集中式VXLAN网络组网 (15)3.2.3 集中式VLAN组网 (16)3.2.4 用户网关在Fabric外VXLAN组网 (17)3.3 Fabric出口组网能力的多样性 (18)3.3.1 外部网络类型 (18)3.3.2 边界网关节点与外部设备的典型组网 (20)3.4 iMaster NCE-Campus典型业务流量 (24)3.4.1 访问DHCP等公共服务资源 (24)3.4.2 访问internet外部网关 (25)3.4.3 虚拟网络(VN)之间互访 (26)3.4.4 用户网关在外部网关设备 (27)3.5 用户接入典型组网 (27)3.5.1 有线用户认证 (27)3.5.2 无线用户认证 (29)3.6 iMaster NCE-Campus方案特点 (30)3.6.1 子网网段赋予业务属性 (30)3.6.2 网络按需实时交付 (32)3.6.3 有线无线深度统一 (33)1 概述1.1 产生背景1.2 技术/方案特点1.3 关键术语解释1.1 产生背景随着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园区网络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企业园区网络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
5G总体白皮书2.0 中文版 v1

摘要5G致力于应对2020后多样化差异化业务的巨大挑战,满足超高速率、超低时延、高速移动、高能效和超高流量与连接数密度等多维能力指标。
FuTURE论坛5G 特别兴趣组(SIG)围绕着“柔性、绿色、极速”的5G愿景,以“5+2”技术理念,重新思考5G网络的设计原则:1)香农理论再思考(Rethink Shannon):为无线通信系统开启绿色之旅2)蜂窝再思考(Rethink Ring & Young):蜂窝不再(no more cell)3)信令控制再思考(Rethink signaling & control):让网络更智能4)天线再思考(Rethink antennas):通过SmarTIle让基站隐形5)频谱空口再思考(Rethink spectrum & air interface):让无线信号“量体裁衣”,以及6)前传再思考(Rethinking fronthaul):通过下一代前传接口(NGFI)实现柔性无线接入网(RAN)7)协议栈再思考(Rethinking the protocol stack):实现差异化接入点灵活配置以及BBU和远端无线系统功能优化围绕上述理念,FuTURE论坛5G SIG 在5G网络架构、RAN和空口研发方面的取得了显著进展,本白皮书对相关成果做出总结,特别介绍了用户中心网络(UCN)和软件定义空口(SDAI)两个核心概念。
UCN架构有如下四个特征:•RAN重构:为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接入技术组合、提升组网效率,传统的蜂窝边界将允许动态重构调整、传统的协议栈以及基带功能将被切分并以最优的方式分布在重构的RAN网络节点和相关子系统上;•边缘提升:以支持超低的端到终端延迟(低至1ms),高效的数据分流、分发、本地移动性、各种边缘业务(包括RAN上下文开放使能的跨层优化),以及移动边缘云;•CN-RAN再划分:以支持融合多制式技术、低的端到端延迟(不超过10ms),并充分利用控制转发分离(SDN)和软硬件解耦(NFV)的优点;•网络切片即服务:支持通过SDN/ NFV实现多个垂直子平台,并能够通过一种更强大的水平平台实现多个垂直子平台的融合;对于有效地满足“互联网+”的挑战和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Nutanix虚拟化白皮书

资源规划 根据CPU确定虚拟机的初步部署与存储可用性
实时移植 在Nutanix集群的主机间移植虚拟机,实现零停机时间
跨Hypervisor移植 在运行不同Hypervisor的虚拟环境之间轻松移植虚拟机
自动化HA 如出现节点故障,自动重启健康节点虚拟机 融合备份/灾难恢复 创建集群本地快照和/或复制至远程集群,用于备份与灾难恢复
Nutanix虚拟化
Nutanix Acropolis是一种全面的基础架构平台,提供企业级存储、计算与虚拟化服务,可用于任何应用。作为全面集成的IT解决方案, Acropolis杜绝了需要单独部署及管理的传统数据中心产品带来的成本与复杂性问题。为提高灵活性,企业专业人员可以自由选择 VMware vSphere®、微软Hyper-V®或Acropolis的内置虚拟化功能,以期在Nutanix上运行企业应用。
Acropolis拥有原生集成的Hypervisor - Acropolis Hypervisor(AHV),这种管理程序以经过验证的开源KVM技术为基础,经过安全硬 化处理。Acropolis平台还包括Acropolis应用移动架构(AMF),这是一种具有高可用性和伸缩性的管理层,可轻松实现工作负载在 Hypervisor和不同运行时间环境之间的移植。
丰富的生态系统
大型技术领袖社区意识到了降低数据中心成本与复杂性的必要性。Nutanix及其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已完成了大规模测试,确保运行 于Nutanix Acropolis的应用与来宾操作系统实现高性能,且无需改变虚拟机。
应用与操作系统 微软Windows Server,SharePoint,Exchange,SQL Server,Lync,Dynamics,Citrix NetScaler VPX,XenApp,XenDesktop, AppSense,Ubuntu Linux,CentOS Linux,SUSE Linux
2020中国移动弹性SD-WAN技术白皮书

当前 Overlay 隧道技术存在多种,源自数据中心的 VxLAN,源自网络的 IPSec、 GRE 等。对于现有的隧道来说,流量在指定源、目的端点之间进行转发,不具备 指定或变更任何转发路径的能力。换一句话说,如果流量需要被差异化对待,则 不同流量需要被引入到不同隧道中,而往往一条完整的路径需要多条隧道拼接而 成,并且隧道的配置涉及到源、目的两个不同的设备。综上,如果要为海量客户 的不同业务提供精细化服务,基于现有技术的实现将会非常复杂。
1
中国移动弹性 SD-WAN 白皮书(2020)
1 概述
传统企业广域网是企业通过租用运营商链路或自建链路,解决地域大跨度范 围的总部、数据中心、分部、办事处以及移动办公等各级节点间互联互通的企业 私有网络。近年来,企业数字化变革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演进,同时,云计算 和网络虚拟化等新技术逐渐成熟,这一切都对传统企业广域网的网络架构和业务 模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的企业广域网在组网、应用体验保证、安全 等方面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SD-WAN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一种 把 SDN 运用到广域网实现企业上云、组网的技术。
企业应用的基础设施部署方式发生了变化,可以选择自建的数据中心承载应 用,也可以选择公有云提供的 IaaS 或 SaaS 服务来承载。对于企业自建数据中心 及其他知道企业总部、办事处等节点的广域互联,可以通过私有专线网络连接其 他广域节点,也可以基于 Internet/4G/5G 的加密安全隧道连接,还可以同时部 署两种以上混合的方式互连。企业公有云的应用基础设施部署,有的是通过服务 提供商提供的专线云连接实现用户站点和公有云的互通;也有的是通过 Internet 的加密安全隧道连接。
白皮书-VMware vCloud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概述

VMware vCloud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概述为虚拟化计算环境提供联网和安全性白皮书vCloud Suite 这些基本的网络连接和安全功能可提高运营效益、改进敏捷性和控制力,并支持延展到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
与 VMware vCenter Server™ 和 VMware vCloud Director® 实现管理集成,可降低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和复杂性。
图 1. vCloud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解决方案概览vCloud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的关键功能• 防火墙 — 有状态的检测防火墙,可在虚拟数据中心边界应用,也可在虚拟网卡 (vNIC) 级别上直接在特定工作负载前应用。
专门设计的防火墙规则表可用于实现 VMware vCenter™ 对象的易用性和自动化,以便轻松创建可靠的策略。
有状态故障切换功能则可实现关键业务应用的高可用性。
• VPN — 符合行业标准的 IPsec 和 SSL VPN 功能,可安全地延展虚拟数据中心的范围。
通过站点间 VPN 支持,用户能以较低成本链接多个虚拟数据中心并实现混合云计算。
SSL VPN 功能则通过审核者与合规监管者希望采用的堡垒主机方法,对虚拟数据中心进行远程管理。
• 负载平衡器 — 基于虚拟设备的负载平衡器可扩大应用交付规模,而无需使用专用硬件。
负载平衡器位于虚拟数据中心的边缘,支持对大量应用进行基于 Web 、SSL 和 TCP 的横向扩展。
• VXLAN — 与 VMware vSphere® Distributed Switch™ 共同使用的技术,用于在不连续集群或单元中创建第 2 层逻辑网络,而无需使用 VLAN (需要多播)。
这样,您就能将应用扩展到多个集群和单元中,从而提高计算利用率。
• 检测 — 细化的网络流量遥测,有助于快速排除故障及响应突发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功能虚拟化----概念、益处、推动者、挑战及行动呼吁目标本文是由网络运营商撰写的无版权白皮书。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概要的描述网络功能虚拟化(不同于云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的益处,推动者及面临的挑战,以及为什么要鼓励国际间的合作,来加速推动基于高市场占有率的行业标准服务器通信解决方案的开发和部署。
推动组织和作者AT&T: Margaret Chiosi.BT: Don Clarke, Peter Willis, Andy Reid.CenturyLink: James Feger, Michael Bugenhagen, Waqar Khan, Michael Fargano.China Mobile: Dr. Chunfeng Cui, Dr. Hui Deng.Colt: Javier Benitez.Deutsche Telekom: Uwe Michel, Herbert Damker.KDDI: Kenichi Ogaki, Tetsuro Matsuzaki.NTT: Masaki Fukui, Katsuhiro Shimano.Orange: Dominique Delisle, Quentin Loudier, Christos Kolias.Telecom Italia: Ivano Guardini, Elena Demaria, Roberto Minerva, Antonio Manzalini.Telefonica: Diego López, Francisco Javier Ramón Salguero.Telstra: Frank Ruhl.Verizon: Prodip Sen.发布日期2012年10月22至24日,发布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OpenFlow世界大会, Darmstadt-德国。
目录报告综述 (3)简介 (5)定义 (5)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关系 (6)应用实例和用户案例 (6)网络功能虚拟化带来的收益 (8)电信业版图的改变 (10)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推动者 (10)云计算 (10)行业标准服务器 (11)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挑战 (11)建议/行动呼吁 (13)联系信息 (15)参考文档 (16)专业术语 (16)后记 (16)报告综述网络运营商的网络通常采用的是大量的专用硬件设备,同时这些设备的类型还在不断增加。
为提供不断新增的的网络服务,运营商还必须增加新的专有硬件设备,并且为这些设备提供必需的存放空间以及电力供应; 但随着能源成本的增加,资本投入的增长,专有硬件设备的集成和操作的复杂性增大,以及专业设计能力的缺乏,使得这种业务建设模式变得越来越困难。
另外,专有的硬件设备存在生命周期限制,需要不断的经历规划-设计开发-整合-部署的过程,而这个漫长的过程并不为整个业务带来收益。
更严重的是,随着技术和服务创新的需求,硬件设备的可使用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这影响了新的电信网络业务的运营收益,也限制了在一个越来越依靠网络连通世界的新业务格局下的技术创新。
网络功能虚拟化的目标用以面对和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在手段上可以利用IT虚拟化技术,将现有的网络设备功能整合进标准的行业IT标准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等这些位于数据中心的设备,以及网络节点和最终用户处。
我们相信网络功能虚拟化能够用于固网传输及无线传输的任何数据层的包处理层以及控制层上。
我们想要强调的是,网络功能虚拟化是软件定义网络(SDN)很强的补充。
这个两者之间是互利的,但又非相互依赖。
网络功能可以在没有SDN的配合下实现虚拟化和部署,SDN也同样如此,可以独立实现。
网络功能的虚拟化能够带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诸多好处:●通过整合设备和利用IT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来降低设备成本,及能源消耗。
●缩短传统运营商的创新周期,加快业务推向市场的速度。
基于软件的开发部署模式使得功能演进的开发模式变成可能,基于硬件模式的那种需考虑硬件投资经济性的限制也不再适用。
网络功能虚拟化能够使得网络运营商显著的减少业务的成熟运行周期,加速业务上线速度,提高创新能力。
●容许不同的应用程序、用户、租户使用统一平台登录不同版本或不同租户的网络设备,这种能力能够使网络运营商在不同的服务和不同的客户侧共享资源。
●基于地理位置或者客户群的针对性服务成为可能,能够根据具体需求来快速的扩展或者降低服务能力。
●形成一个广泛,多样的产业链,并鼓励开放性。
它可以开放虚拟一体设备市场给单纯的软件商,自由开发者或者研究人员,鼓励这些开发者带来更多的创新,在很低的风险下带来新的服务以及新的收入。
为使上述益处得以实现,目前有很多技术上的障碍需要面对和解决:●要使虚拟网络设备具备高性能,并且具备在在不同的硬件供应商及不同虚拟层之间的移植迁移能力。
●实现与原有网管平台定制硬件设备的共存,同时能够有一个有效的升级至全虚拟化网络平台的办法,并能够使网络运营商的OSS/BSS业务系统在虚拟化平台继续使用。
OSS/BSS的开发将迁移到一种与网络功能虚拟化配合的在线开发模式,而且这是SDN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管理和组织大量的虚拟化网络设备(并要同时兼顾现有的管理系统),要确保整体的安全性,避免被攻击或者错误的配置等等。
●只有所有的功能能够实现自动化,网络功能虚拟化才能做到可扩展。
●确保具有合适的软硬件故障恢复级别。
●能够有能力从各类不同的供应商中选择服务器,虚拟层,虚拟设备,并将其整合,且不会带来过多的整合成本,也不至于被绑定于单一供应商。
本文的作者相信(并且有例证显示),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障碍的方案是可行的,或者说可以有办法解决,并建议要将IT和网络行业的经验以及资源整合,共同努力达成一个广泛的共识,确认一个标准的以及可以解决技术障碍的通用架构,整个架构必须具备可互通性及有着足够的经济规模。
为加快进度,在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新的拥有开放成员的以网络运营商主导的行业规范组织(ISG),他们将去解决本文所概略提到的网络功能虚拟化方向的技术障碍。
ETSI ISG(行业规范组织)的正式的流程已经启动,期望能够在2012年11月中旬完成。
为了明确网络功能虚拟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期望获得业界基于本白皮书的广泛意见及反馈。
结束- 报告综述简介网络运营商的网络通常采用的是大量的专用硬件设备,同时这些设备的类型还在不断增加。
为提供经常需要新增的网络服务,运营商还必须重新增加新的专有硬件设备,并且为这些设备提供必要的存放空间以及电力供应; 但随着能源成本的增加,资本投入的增长,专有硬件设备的集成和操作的复杂性增大,以及专业设计能力的缺乏,使得这种业务建设模式变得越来越困难。
另外,专有的硬件设备存在生命周期限制,需要不断的经历规划-设计开发-整合-部署的过程,这个长期过程并不为整个业务带来收益。
更严重的是,随着技术和服务创新的需求,硬件设备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这阻碍了新的电信网络业务的运营收益,也限制了在一个越来越依靠网络连通世界的新业务格局下的技术创新。
定义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 NFV)的目标是改变当前的网络运营架构模式,利用IT虚拟化技术,将现有的各类网络设备功能整合进标准的工业IT设备,如高密度服务器,交换机,存储(以上可以放于数据中心),网络节点,以及最终用户处,如图一所示。
这将使传统网络传输功能可以运行在不同的IT工业标准服务器硬件上,并且可以使之可迁移,实例化,按需分布在不同位置,而无需做新设备的安装。
图一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愿景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关系如图二所示,网络功能虚拟化与软件定义网络是高度互补,但并不完全相互依赖。
网络功能虚拟化可以无需SDN独立实施,不过,这两个概念及方案是可以配合使用,并能获得潜在的叠加增值效应。
图二NFV和SDN之间的关系网络功能虚拟化的目标可以仅依赖于当前数据中心的技术来实现,而无需应用SDN的概念机制。
但是通过SDN模式实现的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的分离,能够提高网络虚拟化的实现性能,易于兼容现有存在的系统,并有利于操作和维护工作。
网络功能虚拟化可以通过提供容许SDN软件运行的基础设施来支持SDN,而且,网络功能虚拟化与SDN一样有这个共同的实现方式:使用通用的商用服务器和交换机。
我们将会和一些SDN组织共同努力合作,如开放网络基金会组织(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 ONF),他们的很多工作内容也再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应用实例和用户案例网络功能虚拟化可应用于移动或者固网传输的任何数据层的包传输,以及控制层。
如下列出了一些可能的用例(非特定排序):交换层部分:BNG,CG-NAT,routers.●移动网络部分:HLR/HSS,MME,SGSN,GGSN/PDN-GW,RNC, Node B, eNode B.●用户侧功能模块,如家用路由器以及如机顶盒类的家庭虚拟化环境。
●通道网关部分:IPSec/SSL VPN gateways.●流量分析:DPI, QoE measurement.●服务保障,SLA监控,测试,调试。
●NGN: SBCs, IMS●融合及全网功能:AAA 服务器,策略及变更控制平台。
●应用层优化:CDNs, Cache Servers, Load Balancers, Application Accelerators.●安全功能:Firewalls, virus canners, IDS/IPS, spam protection.对于分辨那些虚拟化后能产生最大效益的网络功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如下是作者列出的一些应用案例(非特定排序):●基于软件的DPI技术,提供增强的流量分析功能,以及多维度的报告,并展现使当前可用设备用于实际在线业务下的可能性。
基于软件的DPI方案可以轻易普及部署在网络中,提供更好的分析能力,具有简化的部署,升级,测试机制,可横向扩展来应对负载的变化.●IP接入节点的实现及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基于标准服务器的CG-NAT和BRAS(宽带接入服务)能力,使硬件重利用成为可能,满足对硬件能力提升的要求。
●使服务和接入能力虚拟化,当前的服务是通过放在最终用户现场的各类专有设备来完成的(家庭环境,小型办公室,以及大型企业都是如此),这些设备包括但不限于:防火墙,web安全,IPS/IDS, 广域网加速及优化设备,路由器。
家庭环境的虚拟化应用包括路由器,交换机,以及机顶盒设备等,并可简单无缝的迁移到IPV6上去,这些设备的虚拟化,减少了能源消耗并且避免了因宽带业务以及服务的升级而带来持续的硬件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