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虽然经常被等同起来,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截然不同的知识分子现象。
大多数著名的后结构主义者,尤其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 – 1984) 和雅克·德里达(1930 – 2004),都回避与后现代主义的任何联系。
只有 Jean-Fran ç ois Lyotard (1924 – 1998) 可以说跨越了这两个运动。
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特定的教义,也是一种感性或文化情绪。
它意味着与现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模式的决裂,连贯的意义和叙事的瓦解,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
在政治上,后现代主义通常被视为反映了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例如全球资本主义或反映文化差异而非统一的新社会运动。
虽然审美现代主义者经常将现代经验的碎片性质编织成一个统一体,但后现代主义者拒绝将统一性假设作为现代理性的形而上学残余。
后结构主义与整体分享后现代主义的不安,但它拒绝预示将取代现代的文化、政治或思想体验的新形式。
相当,的自我批评。
后结构主义者并不完全拒绝现代性的重要概念,例如知识、权利或主体性,但他们将这些概念置于一种批判之下,从而将它们从帝国或原始立场中剔除。
他们试图避免理性的极权主义和乌托邦式的自命不凡,并使它们受到永久的批判。
随着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和,突出后结构主义者包括德勒兹(1925 - 1995),罗兰·巴特(1915 - 1980),克里斯蒂娃和让-吕克·南希。
顾名思义,后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智力运动而兴起,以应对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中结构主义方法的缺陷。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 – 1913) 语言学和Claude Lé人类学中的 vi-Strauss 发展了将语言和社会行为分别解释为客观结构的产物的理论。
虽然结构主义者承认意义系统本质上是语言差异的任意系统,而不是跨时间或终极意义的反映,但根据批评者的说法,他们仍然犯有理性主义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意义的固定对象可以通过社会科学的客观化程序。
后结构主义哲学

后结构主义哲学
后结构主义哲学(Post-structuralist Philosophy)是对结构
主义哲学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和超越。
它主要关注对话、身份、权力、
知识以及现代性等概念的探讨和批判,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提出了一
种新的哲学视角,旨在打破传统哲学的框架,释放人类思想的无限可
能性。
结构主义哲学主要强调结构、规律和体系,声称人类行为和语言
有着固定的结构和规律可循,既定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文
化中,并且能够通过分析语言结构获得知识和见解。
而后结构主义哲
学主张反对这种认为,认为人类语言和文化的意义是不断演变和变化的,不存在固定和绝对的真理和价值,结构是模糊和流动的,不可能
通过破解其内部结构达到理解的目的。
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前驱之一是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和语言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可以通过分析其潜意
识中的欲望和冲突来理解,因此人类文化和语言本身就是充满着矛盾
和不稳定的。
后结构主义哲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法国,代
表人物包括费尔第、德里达、福柯等人。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如福柯的“权力知识关系”、德里达的“漂移”和“德夫屯”等,突破了对话、身份、权力、知识以及现代性等问题的传统认识,开启
了哲学新的研究和讨论的领域。
后结构主义哲学对人类理解、自我认识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醒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开放和探索的态度来面对我们的世界,增强我们对多样性、包容性和相互依赖的认识,促进跨学科和跨
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最终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16.1-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20世纪70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理论及批评最近发展动向的统称。
”(罗吉·福勒《现代批评术语词典》)“但在回顾这个运动的时候,我们通常追溯到1966年。
这一年,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结构主义大会上,宣读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论文。
这篇论文标志着与结构主义前提的明确决裂,因此很快就被看作是‘后结构主义’出现的标志。
”(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福勒说:“就像所有的这类复合词,它的含义还是模糊不清的。
它与结构主义的关系是继承还是替代?这是说,我们视后结构主义只是比它的先行者晚了一步,还是视为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两种方法都可以发现。
后结构主义涵盖了太多的实践,它是没法被界定的。
但它大致可被看作解构理论的某些内涵在各个研究领域的一种贯通……解构的效果并不限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相反它们强调了一种方法论上的转移,告别了本原论的解释、二元对立的秩序、固定的或封闭的意指活动,以及作为统一的主体的个人。
最近的精神分析,特别是鼓动了近年来新发展的雅克·拉康以及精神分析批评,是后结构主义形形色色的分支之一。
它还可能被追溯到诸如福柯和德勒兹那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分析,以及埃莱娜·西克苏或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
对‘读者’的诸说纷呈的阐述,如布鲁姆的‘误读’之类,可列入其中。
这样,在‘解构’名下的文学研究,自然也在其内。
巴特的生涯显示了向后结构主义的转移,如他在《S/Z》的嘲讽式的开端中特别强调的那样:‘据说有些佛教徒凭借苦修,可在一粒豆子里见出整整一片景观。
’如此有条不紊包容万物的模式曾是巴特本人60年代中期的勃勃雄心,也恰恰是后结构主义所予以否定的。
”(《现代批评术语词典》)福勒对后结构主义范围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
后结构主义在狭义上则主要是指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理论,它既是对结构主义传统的某种继承,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姿态的反讽,视结构主义把握符号世界的勃勃雄心为一场儿戏。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概述源于语言学研究的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的普遍方法,以具有客观结构的语言取代个体主体存在的人来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力图超越传统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和心理主义的的理论框架,它们或致力于寻求固定的结构,或强调结构的流动变化,或把结构主义理论用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在思想界形成了巨大影响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作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国际性思潮,结构主义还对后现代主义的一20世纪结构主义20为个体主体存在的人转向超越个体主体而具有某种“客观”结构和体系的语言。
结构主义实际上就是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中的普遍方法。
各派结构主义的的共同特征是从既定的语言结构(系统、模式、型式)及与之相应的思维结构出发来解释其所研究的领域的现象。
他们对结构概念的解释在如下几个方面有一致之处。
第一,认为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规则、秩序)由许多成分(要素、单元)组成,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而作为系统、整体的结构正体现了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和阐释这些关系,就可理解所涉及的领域的各种现象。
第二,把结构划分为深层与表层等不同层次。
第三,认为结构作为一种理智和观念的存在具有超越作为主体的个人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是无人格的。
第四,大都否定结构的历史性,认为结构超越时间性。
结构主义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也一直以法国为中心,但它很快成了一种国际性思潮而在西方国家流行。
二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模式索绪尔(的表层结构。
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社会理论把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是从法国社会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 Levi-Strauss,1908-)开始的。
他早年攻读法律、哲学和心理学。
主要着作有:《亲族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热带闲愁》(1955)、《结构人类学》(1955,1973)、《野性的思维》(1962)、《神话学》(1946-1971)。
后结构主义解构与认识

后结构主义解构与认识后结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它在20世纪后期兴起,并对传统的结构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解构。
后结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和符号系统的运作方式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后结构主义解构对认识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后结构主义解构的基本原理后结构主义解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试图揭示语言和符号系统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权力结构。
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和符号系统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社会和文化背景塑造的。
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主观的,并受到语言和符号系统的限制。
后结构主义解构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语言的多义性: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多义的,同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意义。
这种多义性使得语言无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误解和偏见。
2. 符号系统的权力结构:后结构主义认为,符号系统中存在着权力结构,某些符号被赋予了更高的权威和意义,而其他符号则被边缘化或忽视。
这种权力结构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使得某些观点和声音被压制或忽视。
3. 解构的批判性:后结构主义解构试图揭示和批判符号系统中的权力结构和偏见。
通过解构,我们可以暴露出符号系统中的隐含意义和偏见,从而实现对权力结构的批判和改变。
二、后结构主义解构在文学领域的应用后结构主义解构在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挑战了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权力结构。
后结构主义解构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多义性和矛盾,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解读框架。
后结构主义解构在文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解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是后结构主义解构的一种具体应用。
它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中的多义性和矛盾,从而挑战传统的文学解读框架。
解构主义批评试图打破二元对立和固定的意义,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2. 反叙事:后结构主义解构对叙事结构进行了批判和解构。
文学术语

1.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
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后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
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
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
后结构主义是针对历史相对论、意义与后文艺复兴的理性哲学批判的批判性理论,但反对结构性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强调片断不连续性,不相信历史进化和知识累积论.而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着想要成为霸权。
一些主要的后结构主义者有德里达、傅柯、罗兰·巴特(至少在后期的著作中)以及或许有争议的布希亚.2.解构主义在欧陆哲学与文学批评中,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
德里达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解构阅读西方哲学的方法。
大体来说,解构阅读是一种揭露文本结构与其西方形上本质(Western metaphysical essence)之间差异的文本分析方法。
解构阅读呈现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解读为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
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
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来相比较的话,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许多观点是被压抑与忽视的。
解构主义流派反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认为结构没有中心,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结构由一系列的差别组成。
由于差别在变化,结构也跟随着变化,所以结构是不稳定和开放的。
因此结构主义又被称为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认为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作品的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的特点
第一 后结构主义重解构 第二后结构主义是对传统的二元论逻辑的超越
第三后结构主义坚持反对总体性
第四后结构主义强调文本间性和学科界限的消失
谢谢!
பைடு நூலகம்
继承VS颠覆
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关系
后结构主义者与结构主义者最明显的区别是: 否定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而追求 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且不会格外推崇 某种阅读方法。
后结构主义既是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又是对 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结构主义自我 反思的结果。
后结构主义诞生的标志
后结构主义与语言学
虽然作为一种“反索绪尔主义”,但后结构 主义仍然关注语言学方法,只不过后结构主 义采取了不同于结构主义的策略。 在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中,不是强调所 指的优先性,而是更加关注能指方面;在对 文本的处理上,不再关注静态结构,而是着 眼于文本的能产性,并因此由规范描述转向 文本开放。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这个名称本身表明,它与结构主 义有直接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后”是一个历史 时间标记,也是一个理论逻辑标记:后结构主义产生 于结构主义之后,是对结构主义的调整、改造和反 拨,或是对结构主义某一方面的发展、扩充和超越; 由于二者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有人愿意将后结构 主义称为“新结构主义”或“超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及著作
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家:米歇尔•福柯、罗 兰•巴特、朱莉亚•克里斯蒂娃、雅克•拉康、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1961) 巴特的《符号学要素》(1967)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列维-施特劳斯提出的两种模式
❖ 有意识模式:
即社会成员能够认识到的社会或文化的表层结构。 具体讲,当人类学家深入研究某一民族的文化 时,这种模式就是指土著民族根据自己对本文 化的认识而向人类学家提供的情况,故也称 “家乡制模式”。其作用在于保存了现象,为 结构分析提供材料。但它不是真正的社会结构, 可能是片面的和错误的,甚至可能是一张隐藏 了真正社会结构的屏幕,因而不能用来解释社 会或文化体系。
❖ 从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符号的意义并不是它们 本身的内容所规定的,而是在一个纵横交织的关系网中,被 语言的结构所规定的。
❖ 结构主义文论作为结构思潮的一部分,一方 面是西方社会存在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也经 过了由索绪尔语言学到捷克结构主义,直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自身 发展过程,而对于结构主义文论自身发展过 程的了解,对于我们理解结构主义文论本身, 无疑是有益的。
❖ 解构理论有时也称为后结构主义,因为它采用费迪南·索 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 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 础。
❖ 后结构主义是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后出现的一 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 数个体系的世界。
❖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 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 论。
❖ 1962年,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出版了《野性的 思维》一书,书的最后一章“历史和辩证法”对存在主义哲 学的代表人物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的基本观点提出明 确挑战,引发了一场决定法国乃至西方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走向的学术论战,使结构主义取代存在主义成为当时占主导 地位的社会思潮。
什么是结构主义?
❖ 结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建立一 个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于客体的认识,从这个 角度看,结构主义具有了方法论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者把表面上“永恒的”、“固定 的”东西,揭示为特定社会状况下人为的、 暂时的建构物。 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把“语言”看成是 “浑浊”的而不是“透明”的,语言塑造的 世界永远只是一个文本。 对于后结构主义来说,“批评”(criticism) 与“创作”(creation)之间并没有明确的 区别:两种模式都被纳入了“写作” (writing)本身。
Post-structuralism
后结构主义
什么是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 改造结构主义的思潮。 后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方法论,是理论化的后现 代主义。 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 法国的巴特、福柯、拉康、索勒斯、德里达 等。
继承VS颠覆
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关系
后结构主义者与结构主义者最明显的区别是: 否定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而追求 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且不会格外推崇 某种阅读方法。
后结构主义既是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又是对 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结构主义自我 反思的结果。
后结构主义诞生的标志
时间:1966年10月 地点: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结构主义研 讨会。 宣言式论文:雅克•德里达-----《人文科学 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
后结构主义的特点
第一 后结构主义重解构 第二后结构主义是对传统的二元论逻辑的超越
第三后结构主义坚持反对总体性
第四后结构主义强调文本间性和学科界限的消失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及著作
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家:米歇尔•福柯、罗 兰•巴特、朱莉亚•克里斯蒂娃、雅克•拉康、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1961) 巴特的《符号学要素》(1967)
不知道结构主义者巴特,就无法理解后结 构主义的巴特
在《符号学要素》一书中,巴特用自己的语 言提出了“文本性”问题。他指出,所有结 构既可以用来解释对象,同时也可以成为被 解释的对象,因此不存在最后的源语言。 因为任何源语言都能被另一种语言解说,亦 即任何源语言背后都有另一种源语言,如此 不断后延,不断摧毁源语言的始源性权威。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这个名称本身表明,它与结构主 义有直接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后”是一个历史 时间标记,也是一个理论逻辑标记:后结构主义产生 于结构主义之后,是对结构主义的调整、改造和反 拨,或是对结构主义某一方面的发展、扩充和超越; 由于二者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有人愿意将后结构 主义称为“新结构主义”或“超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与语言学
虽然作为一种“反索绪尔主义”,但后结构 主义仍然关注语言学方法,只不过后结构主 义采取了不同于结构主义的策略。 在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中,不是强调所 指的优先性,而是更加关注能指方面;在对 文本的处理上,不再关注静态结构,而是着 眼于文本的能产性,并因此由规范描述转向 文本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