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最新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最新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第10课过秦论1.归纳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4.鉴赏本文排比、对偶、夸张的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作者作品贾谊,世称贾生、贾长沙。

西汉著名的大儒,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卓绝、独步千古。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他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贾谊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其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写法借鉴1.《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给汉文帝提供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力透纸背的说理,援引史实的分析,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铺张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

3.借古讽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

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相关知识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3.后人对贾谊(史称贾生)的评价:①苏轼论贾谊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

分析《过秦论》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开篇的气势和论证方法。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贾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阅读《过秦论》开头部分,体会文章气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文章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的篇章结构,包括引言、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部分的五个自然段,了解其论证思路。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的篇章结构。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部分的论证思路。

第三章:论证方法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方法。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实例和数据,体会其论证效果。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

学生阅读文章,找出典型的对比论证和归纳论证。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探讨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中的主题思想,如批评秦朝暴政、强调仁义道德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观点和主张,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的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探讨文章主题思想的现实意义。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拓展阅读视野。

5.2 教学内容推荐与《过秦论》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第六章:文学技巧与语言特色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过秦论》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色。

《过秦论》导学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导学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背诵最后三段〖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对比论证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使用说明:1、依据“课堂预习”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能准确断句和诵读;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15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课前预学】一、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

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时代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二、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预习自测题】1、字音:崤(xi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黔(qián)首氓(mãng)隶隳(huī)鞭笞(chī)轸(zhěn)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孝公既没(mï)召(shào)滑俯首系(xì)颈践华(huà)为城劲(jìng)弩不及中(zhōng)人墨翟(dí)蹑足行(háng)伍朝(cháo)同列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î)长絜大比权量(liàng)力万乘(shâng)之势一夫作难(nàn)【整体研学】——————————————————————————————————————————————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一层:( 1-3段):写兴起的过程。

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膏腴()逡()镞()黔()氓()隶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探究案】探究一:1、阅读并翻译第一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窥周室()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 ) 外()连横而斗诸侯( )探究二:研读第一段: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过秦论》导学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教学参考1206 0907《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

2.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3.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关于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二.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教师版《过秦论》学案

教师版《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1、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重点)3.学习渲染、铺陈手法的作用。

(难点)【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背景学生自读《优化设计》52页,资源助读。

学生简介作者。

二、解题“过秦”指指出秦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史论,政论等文字。

三、分段朗读全文。

完成《优化设计》52页,读准字音。

四、整体感知文章速度全文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研读第1自然段。

(一)学生齐读后,完成检测。

1.解释字词:固:席、包、囊:是:务:内: 斗:2.翻译重点句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连横而斗诸侯。

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作者运用渲染、铺陈手法的作用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过秦论 导学案

过秦论  导学案
整体感知
学习主题
1.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新方法?
3.你发现了哪些新规律?
4.你还有哪些疑问、困惑需要解决?
20分钟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解读文意,体悟贾谊思想
【精读•思考】深入文本,讨论: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分享个性化阅读体验
2.在互助学习中,发现规律,总结归纳。
课标及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2.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有发现有创新;
3.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孟子,倾听哲人伟大心灵的回声。
2.品悟国学经典,增强个性阅读体验。
时间
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
问题引领(教师活动)
自主建构(学生活动)
8分钟
与大师对话
比较阅读,体悟哲人情怀
【比读•发现】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课题:《过秦论》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上课时间
2015年3月第2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预习案
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受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贾谊所处的时代,正属于西汉所谓的“太平盛世”时期,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

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

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
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生字
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
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
召滑()墨翟()瓮牖()度长絜大()
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约从离衡(2)合从缔交(3)制其弊
(4)陈利兵而谁何(5)倔起阡陌之中(6)赢粮而景从(7)百有余年(8)外连衡而斗诸侯(9)始皇既没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3)流血漂橹(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5)以为桂林、象郡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流血漂橹
(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4)序八州而朝同列(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6)追亡逐北
(7)却匈奴七百余里(8)约从离衡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外连横而斗诸侯(11)会盟而谋弱秦(12)以弱天下之民
(13)以愚黔首(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5)天下云集响应(16)赢粮而景从
5、指出句式类型并翻译
(1)聚之咸阳 (2)铸以为金人十二
(3)为天下笑 (4)以为桂林、象郡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6)陈利兵而谁何
(7)谪庶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8)然陈涉之子,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也
6、划分文章结构,了解作者论证
第一段:
兴第二段:
(一)兴亡过程:第三段:
亡第四段:
(二)灭亡原因:第五段:
探究案
二、重点、难点探究
1、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些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2、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3、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延伸迁移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思考:此诗选取了哪两个细节?说明了什么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