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家族到底多有钱】袁世凯家族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谋国者的雄才与悲哀:一个真实的袁世凯高一历史组整理近代中国焦灼于国家灭亡危局的一些中流砥柱,在濡染了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之后,试图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把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模式和生产方式中的一部分,移植到中国来。

这样的移植,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

慈禧太后先是镇压了狂飙突进的百日维新,又在20世纪初支持了在内容上几乎与1898年的改革几乎雷同的改革,其核心依然是采用“西法”,但她并无改革的诚意,这场喧闹的表演最终只落实到3项具体改进——废除科举、建立现代学校和派送学生出国。

对于随后的立宪运动,慈禧太后和醇亲王采取的都是拖延策略,因为他们从未考虑过在中国真正引入君主立宪制。

在辛亥革命的烈焰中即将覆灭的清廷,因为要倚赖袁世凯的力量,将最高军事权力拱手交给了他。

很快,袁世凯当上总理大臣,组建了自己的内阁。

革命党人同意袁世凯就任共和国大总统的前提是,他必须支持共和。

宣誓拥护共和时,袁世凯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并庄严承诺“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背叛共和以及上演帝制复辟的丑剧,令袁世凯背上了可耻的罪名,“袁对宪法的嘲弄,对议会非法的操纵,施用的贿赂、威胁、谋杀,以及监禁等手段,无可挽回地侮辱了公众的人格,也为此后十年的法律失调与社会无序,留下了隐患”(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阎锡山认为,鼓动袁世凯称帝的,是想要继承大统的长子袁克定、妄图封侯的清廷旧官僚、指望陷袁于不义的副总统黎元洪的羽翼和企图将中国推入分崩离析的帝国主义。

民国初年,世人称袁世凯为:中国的拿破仑,中国的华盛顿,中国共和之父。

民国初年,世人称袁世凯家族为“民国第一家”。

很快,袁世凯成了窃国大盗、卖国贼……我们能否同时也看看,这个时代罪人在与日本签订屈辱的《二十一条》时,到底有过怎样的交涉?他真的一个“不”字也没说过吗?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詹天佑修建的中国第一条铁路,跟他是怎样一种关系?当南京政府反对保护私有财产时,北京方面做了什么?民国初年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跟他又有什么关系?探究一个人怎样在历史的演进中被赋予不同的形象,犹如一次探险,对于袁世凯这样复杂的人物,更需要做深入、细致的探寻,以避免简单的判定。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袁世凯,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中国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也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有人说他是卖你国贼;还有人说他是爱国英雄,有人说他是卖友求荣的的小人等等。

为何对一个人的评价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几个人。

历史极为复杂,评价历史人物,很难用一个框框来简单地评其一生是非功过,也不能仅仅简单地根据他的动机如何,而应该根据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而定,我们只有事实求是地对历史人物从事活动的事实活动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或者基本上得到符合实际的论断。

袁世凯出生在书香门第世代官宦的大家族,少年聪颖好学,性格刚毅,好武学。

青年从戎,胸有大志,他曾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随军入朝,锋芒初露,奠定了他的军事基础。

袁世凯从1903年起在中国搞军事现代化,在华北组建了6个师的新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

他先后雇佣了德国、日本的教官,并且办了步、炮、骑、工兵,甚至设立了现代化的通讯兵学校。

北洋系军事人才济济,有5个先后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或总理。

袁世凯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巡警制度的人。

19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里没有巡警,维持治安由驻防军或衙役负责。

租界出现以后,中国人看到西方的警察。

1902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期间,在直隶省城保定建立了巡警总局和分局,并参照外国拟定了中国最早的《警务章程》。

1905年,清廷在北京、天津也建立了巡警制度,4年后,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

直隶总督任上,袁世凯推行新政的主要成绩是支持创办实业、发展商业,地点主要在天津。

1900年以前,天津民族资本企业不过四五家,袁世凯重用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总局,几年后发展到一边办厂,一边办相关学堂,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的实业中心,其中机器造纸、织造、电灯、自来水、烟草企业,特别是年产水泥20万桶的启新洋灰公司,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赵焰2014-03-14相较于曾国藩和李鸿章,袁世凯更复杂,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首先,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影子,中华传统文明尤其是中原文化的诸多特质,在袁世凯身上表现得异常充分;其次,袁世凯还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袁世凯身上,既有儒、道、法的气场,正与邪的混合,也有阴与阳的起伏。

2014-03-14袁世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时代里——它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事,因为袁世凯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警惕和自省。

当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人在1916年的夏天躺在灵柩里回归故土的时候,他甚至付不起自己的安葬费。

尽管北洋政府在财政巨大赤字的情况下,拨了五十万元用于陵墓的建设,但这一笔费用由于袁克定和田文烈控制规模不力,远远不能满足安葬的需要。

最后,他的弟子和手下,不得不又个人凑了二十万,用于弥补他安葬的漏洞。

这个生平一直幻想着流芳千古的河南人,最后竟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地步:看起来庄重肃穆,其实只是敷衍了事。

尴尬地躺在“袁林”之中,面对如此结局,袁世凯若地下有知的话,会永远合不上眼睛的。

2014-03-14袁世凯在晚清登上权力的巅峰,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上天的有意为之: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让他择机冲天而起,有所作为;最后,又毫不留情地让他一败涂地,遗憾终身。

注:对袁我是一直搞不懂为什么会称帝的,虽然之前有讨论过,但总感觉理由不是那么充分。

2014-03-14有很多人联系到袁世凯的出生环境、多变的性格以及末代权臣的地位,以为袁世凯在整体上像极了曹操。

真实的情况是,袁世凯的性格和命运,与其说像曹操,不如说更像其远祖袁绍(袁世凯家族,就是三国袁绍的遗脉)。

注:像袁本初?本初同志志大才疏,就是有个好出生,不然哪里有机会和曹孟德在一起逐鹿天下啊。

袁世凯好像没这么好运吧?2014-03-14自袁耀东到袁世凯这一代,四代袁家男性主人,几乎没有活过六十岁的,这四代的三十余个男人当中,先袁世凯而死的十四人当中,有十三人都是死于虚龄五十八岁以前,仅袁世凯的四叔祖死于六十岁。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袁世凯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

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有他率领的北洋集团实力强大,南方革命军攻打不利,不得不与之密谋约定,只要推翻清帝就奉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履行承诺,逼宣统退位。

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

父祖多为地方豪强。

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

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

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经南北议和,就任首任大总统。

但于1916年悍然复辟,称洪宪皇帝,激起全国人民的讨伐之声,南方革命军人在原云南都督蔡锷的领导下,组成护国军北上讨袁,导致北洋严重分裂,从而失败病亡。

袁世凯观其一生,有辉煌,有失落,有阴谋,有阳谋。

在其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历经钻营,背叛,以退为进,直到最后复辟身死其实要客观的评论。

从庆军开始,其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上司的肯定升迁,不光因为其家世甚好,与其钻营迎合之术分不开的。

在翁同稣和李鸿章政治斗争中,先于维新党支持交好,得到光绪帝的赏识,并授予在天津新军的起家之本,从而造就了近代最大的军阀集团!在其今后的政治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枪口一转将维新党,甚至皇帝拉下马,因此有得到了慈禧太后,李鸿章,荣禄的后党的赏识,并因为其迎合之术成为李鸿章的接班人,得到当时最为庞大和先进的集团------北洋集团掌舵人!最后又利用北洋的各种国际关系和军事实力,逼迫辛亥革命的革命军与其密约将清政府彻底推向灭亡,结束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袁世凯祖孙三代成就三个“家”

袁世凯祖孙三代成就三个“家”

诗本事簿注 》中讲述了一则掌故 :
1 9 1 5 年9 月1 6 日, 袁世凯寿辰 ,
切 皆 由此 发 轫 。
Hale Waihona Puke 新 华宫 内, 家人列 队行礼 。少长男
女, 各照辈次, 分班拜跪 。 孙 辈行 列
中, 有个上了年岁 的女 佣 人 抱 着个 孩 子, 也 跪 在 人 群 中行 礼 。 袁 世 凯 觉
1 9 3 4 年 又获 得 该 校硕 士 学位 。
豪门, 却 并非 从小 锦 衣 玉食 , 恰 恰 相 反, 粗茶淡饭 , 补丁 衣 服 , 这 些 对他 来 说都 是 习以为 常的 事情 。 袁 家骝 天 生 聪 慧 ,学 业 成 绩优 秀 。在 袁 克 文辑 录 的诗 文 集 《 豕尾

击、 辱骂以及各种势利的白眼; 第二 重悲剧来 自袁 府内部 。 袁 氏家 族是
民 国第 一 家 , 大 户人 家 的 各 种 道 德 规范严厉 得近乎苛刻 , 嫡 出的 子 女
处 正 宗 地位 , 这个不 用说 , 各房 姨 太
未奉允许, 不敢 入宫。 ” 袁世凯略一
沉吟, 发 话 说 :“ 即刻 令 儿母 迁 进 宫 里, 候 我传 见 。 ”
声 ,问 :“ , ' b J L 母 亲 何 人 ?”姨 太 太 回答 :“ 小儿 的 母 亲 现 居 袁 府 外 , 因
为袁 世凯 的后代 , 除了承受 丧失亲
人 的悲 痛 外 , 还 必 须 承 受 人 间 的攻
袁 家 子女 自然 是 特 殊 关照 。每 年 寒 暑假 ,刘 懋 颐 都 要 给 袁家 骝 补 习 三 角 、几 何 、微 积 分 等 ,因此 袁 家 骝
为天人 ,遂娶之为妾 ,不久薛丽清

袁世凯到底有什么“本事”袁世凯传简介

袁世凯到底有什么“本事”袁世凯传简介

袁世凯到底有什么“本事”袁世凯传简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他26岁成为朝鲜交涉通商事务全权代表,是北洋军阀的鼻祖,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后因称帝及卖国等行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而袁世凯是这场革命紧挨伟人不过的一个人物。

抛开对他脸谱化的简单认识,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厚黑袁世凯的厚黑是家传的。

他的叔父,也就是他的养父袁保庆,曾当过江宁盐巡道,纵横官场很有一套。

有一年,袁保庆过生日,家里唱堂会,请来苏州诸多名角献艺。

戏演到高潮,袁保庆触景生情,对只有十来岁的袁世凯说第二段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官场犹如戏场,你看台上演的这些忠孝节义、生死离别,何等生动逼真,使人闻之动心,观之泣涕,但这一切都是假的。

戏子之难,就难在把假做成真。

官场也是这样子,最大的本事就在于做工装假的做工技法。

若无此本事或本事不佳堪忧的话,不但被戏子取笑,被百姓看不起,在官场里也混不下去。

”该文对袁世凯影响很大,多年之后,他仍然记忆犹新。

袁世凯的“厚”集中体现在他的巴结儒生上。

他极力巴结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的第一辆汽车就是老袁送的。

他巴结慈禧是很下工夫的。

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太后回到北京。

由于八国联军的毁坏,宫人的很多陈设都被抢走和毁坏了,过惯了奢侈过惯集体生活的慈禧太后命当时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筹措资金。

这时直隶的很多地方的确没完全恢复秩序,就是立即向百姓顾不上代扣也来不及。

他为了迎合太后,除了已设法筹集了筹措一些款子外,还产品设计了一个生财计划,就是从那些肥缺官员身上刮油。

袁世凯派幕友立传京津的几家银号管事来署。

这些银号的管事者一听袁宫保有请,以为好事来了,便欣然而往。

见面之后,老袁假称有大批公款要存放生息,但要利息3分。

管事贪其存款数额巨大,但又以贷款利息太高为嫌,忙赔笑说道:“小号存款,月息向来最多8厘,3分数目实在太高,实在无力担承。

”老袁笑着说:“真的吗?那也好,公款就按8厘照算,但其中有我私人存款几十万,难道不肯特别优待吗?”管事们极力辩解,为了取信,他们说某藩台存款若干万,某道台存款若干万,都是个人存款。

袁氏家族兴衰脉络——袁世凯孙女袁家倜讲述家族风云

袁氏家族兴衰脉络——袁世凯孙女袁家倜讲述家族风云

其余都是裹足的。 三位女子来 时都 已成
分 3 0 银元 。袁世凯 搞洪 宪帝 制时 , 0元 他还 刻了 “ 皇四子” 印,自比雍正 。 之 可 惜好景不长 , 96 1 1 年袁世凯去世时 , 这 个儿 子 , 一夜 间 由 “ 皇四子 ” 变成 了寻
年, 无法裹足 , 奈只得仿照从前京剧 无
鲜姨太太 中的一个。当年 , 她本是作为
有保镖 的千金大小姐 ;“ 文革” 抄家后 , 她被下放农村 , 成为劳动妇女 ;改革开 放后, 她靠买原始股起 家 , 了天津西 成 餐厅 的女老板 。如今 已有 8 岁 高龄 的 8
她, 仍在打拼 。 近 日, 记者走进了这座袁 氏家族 目
袁 氏家族兴衰脉络
袁 世 凯孙 女 袁 家 讲 述 家 族 风 பைடு நூலகம் 倜
★ 记 者 /宋 佳
天津 市成 都道 4 号 , 座英式 小 0 一
抽大烟 , 找乐子 , 穷困潦倒而亡 。 ”
袁家儿孙 共计 7 9人
袁家倜是袁世凯 四子袁克端之 女。 袁世凯 一生正式 娶进 门的有一妻九妾 ,
袁家的女人里 , 是没有 的。 现在的生活 让我很快乐。 袁家倜在 天津做了 2 年 ” 4 的政协 委员, 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扶贫 救灾 , 她总 是冲在最 前面 , 为天津的经
济发展做了不少贡献 。
2 个孙女 , 5 袁家儿孙共计 7 人 。 9 袁家倜 的父亲袁克端 , 是袁世凯的 四姨太吴 氏所生。 氏是袁世凯三位朝 吴
袁家倜两个姐姐命运也很悲 。 很 “
父有 着 ‘ 女儿 为重 ’ 的思想 , 里的男 家
孩都有小 名, 但女儿他都不 允许起 。 他 认为女儿是别人 的人 , 同时也 是他攀亲

袁世凯观后感

袁世凯观后感

《袁氏当国》观后感自古乱世出豪杰,但也不乏所谓的奸臣枭雄。

回顾近代中国,可谓乱之又乱,腐朽的清王朝被列强任意欺凌,弄得泱泱大国民不聊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影片的主人公袁世凯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袁世凯家庭背景很不错,家中几代都有人当官,用现代时髦的话说袁世凯是个十足的官二代。

袁世凯从小就受官僚文化的熏陶,曾今也为科举而努力过,但正如许多文人一样,他失败了。

书本似乎不是袁世凯的最爱。

经人介绍他进入了军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此后他进入朝鲜平乱,在朝鲜开创了一番事业,直至后来回国奉命训练新式军队。

而正是此次练兵,为袁世凯后来权倾朝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辛亥革命时,他的北洋军所向披靡,堪称中国精锐,这也使得他成功地当上了民国大总统。

然而在这光辉的事业背后,他也干了不少坏事。

告密荣禄,出卖光绪皇帝,使得戊戌变法付诸东流;残杀义和团,镇压起义;与日本秘密签署二十一条,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登基称帝等等不义之举也是他在后世人眼里就是一个卖国贼,屠夫。

然而评价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深深影响者近代中国的大人物,我们应公正地,辩证地看待他。

看完《袁氏当国》后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北洋大佬。

在他人生的奋斗阶段做的实事中其中就有许多近代中国首创的事,就拿小站练兵来说,这支为数不多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军队,装备了德国新式的枪炮,聘请了德国优秀的教官来以先进的方法来训练士兵,并且还改变旧式军队的建制,建立了以镇-协-标-营-队-排-棚的新式陆军建制,让中国军队从冷兵器时代完全步入热火器时代,是我国军事史上重要的转折,袁世凯在建军这方面可谓功不可没,是时代的伟人。

不仅如此,他的功绩还包括增练新军,创办巡警,整治吏治,提倡实业,修建铁路,废除科举,广兴教育(特别是许多新式军事学堂)等都为近代中国及以后中国发展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他的手下像段祺瑞,冯国璋,张勋,曹锟等都是后来北洋政府的骨干。

袁世凯的不世功勋无法掩盖它背后的你争我斗,尔虞我诈以及残酷的屠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世凯家族到底多有钱】袁世凯家族读后感
袁世凯的起居饮食 1913年春,袁世凯自迁入 __后,直至病逝的三年时间中,他仅出过三次 __。

一次是1913年10月10日,赴太和殿宣誓就任大总统;一次是1914年9月28日,赴孔庙祭孔;另一次是同年12月23日至天坛行祭天大礼。

袁世凯每次出 __,仪銮警卫与前清帝王并无二致。

比如至天坛行祭天礼,自新华门至天坛沿途要“戒严净街”,用黄土垫道。

袁世凯乘坐汽车,四周大队骑兵前呼后拥,威严十足!
袁世凯的年俸,法定为36万元,这在当时居各 __总统年薪之冠,比美国总统高一倍多(美国总统年俸美金7.5万元,折合银元15万元)。

此外,袁世凯还每年领公费48万元,交际费36万元。

然而,这只是表面规定的数字,他的法外收入要比年俸多得多。

在如此的“高收入”下,袁世凯的饮食标准也毫不逊色。

有一次,一位官员看见袁世凯吃饭,菜式简单:鲫鱼两尾,大馒头一个,米糊一碗。

袁取调料撒入糊中,搅拌而食。

这位官员说,大总统饭食简单,值得全国官员效法。

谁知旁座的知情人开口了。

他说:你不要单看是鲫鱼两尾,那是洹河鲫,由河南远道运到京城。

至于袁世凯所食的调料,既不是胡
椒粉,也不是姜末,而是东北上等鹿茸研成的细末。

这位知情人这样一说,在座的各位才恍然大悟。

袁家的万贯家财
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袁世凯也 __,为袁氏家族积累下万贯家财。

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总统府清点他的主要遗产包括:现款、股票、房产、地产、贵重细软等几大宗。

袁世凯去世后,他的现金财产析17股,分给儿子。

每个儿子得一股,计12万元。

袁克定因系长子,需代父主持家政,独分40万元。

15个女儿每人分到嫁妆费8000元。

仅此一项,计银元244万元。

至于股票,主要是北京自来水公司、开滦煤矿和启新洋灰公司三大家的。

北京自来水公司、扩建的启新洋灰公司和开滦煤矿都是袁世凯命其亲信周学熙创办的。

这三家公司都曾以“报效”的形式,一次性
拨给袁家大量的股票。

袁世凯身后,袁家诸子靠这些大企业的股票收息,每年分得大量的花红。

此外,袁世凯生前也购置了大量房产和田地。

加上股票收益,在清末,袁世凯的私人财产已逾二千万元。

不过,家大业大,不劳而获,也难免坐吃山空。

所以,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袁家基本上靠典当祖先遗产为生,差不多算是败落了。

(摘自《文摘报》xx.5.19)B⑨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