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中药汤剂的正确熬制和服用方法

中药汤剂的正确熬制和服用方法

中药汤剂的正确熬制和服用方法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常用的剂型之一,熬制和服用方法的正确使用对于中药的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中药汤剂的正确熬制和服用方法。

一、熬制方法:1.选择合适的锅炉:中药煎煮需要使用炖锅或药锅,锅的选用应根据药材量来选择,要保证药材可以完全浸泡在水中。

避免使用铝制或镀锌锅炉,以免对中药产生不利影响。

2.药材准备:将需要使用的中药材按照处方和剂量准备好,注意对于散剂和草药,应先将其装入药袋或药盒中。

如果配方中有硬质物质,如矿石药石等,应将其研磨成粉末。

3.洗净煮器:在开始煎药前,应将煮器洗净,清除附着在锅底或壁上的杂质。

4.煎药水浸泡:将药材按照处方放入煮器中,加入适量的清水,药材浸泡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有些药材需要提前浸泡2-3小时。

5.煎药水煮沸:煮器用中大火煎煮至水面冒泡,然后转小火继续煮沸20-30分钟,直到汤剂浓缩到一定程度。

6.沉淀与取汤:煮熟后的药汁需要沉淀一段时间,通常是30分钟。

然后将汤剂小心地从上面盛出,避免搅动沉淀。

7.药渣处理:将沉淀下来的渣滓和煎过的药材一同处理掉,避免误服。

8.饮用药剂:将取出的药汤等冷却后稍微加热至温热的状态,方便饮用。

一般建议饭前30分钟或者饭后1小时内服用。

二、服用方法:1.遵循医嘱:在使用中药汤剂时,最重要的是遵循医生的嘱托,按照医生的处方和剂量进行服药,不可擅自增减剂量和用药时间。

2.喝药的时间:中药汤剂一般在早、中、晚各服1次,或根据医嘱的要求进行饮用药剂的次数和时间。

3.饮药温度:中药汤剂不宜过热或者过凉。

一般中药药温以38-42度为宜,避免热度过高刺激口腔和消化道,也不宜过凉以避免中药成分不能完全被吸收。

4.忌用冷热食物:饮用中药汤剂时,忌食过冷或过热的食物,避免影响药效。

6.禁忌人群慎用: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中药汤剂。

总之,中药汤剂的正确熬制和服用方法对于保证中药的疗效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熬制方法:
1、分配中药:根据诊断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中药用量药量应以伤寒论定;
2、洗米法:根据病情要求洗米,洗取清水;
3、开水煎煮:将中药加入清水,放入锅中,用慢火加热,沸腾后减小火力熬煮;
4、裹药熬煮:将中药和水放入药袋中熬煮;
5、蒸煮:用沙锅中加水加热,将中药放入沙锅,加盖封住, 用慢火蒸煮;
6、加条熬煮:将中药放入清水中加热,待熬煮,再放入条料,继续熬煮。

二、注意事项:
1、要选择优质的中药,以保证其药效。

2、按照药物方剂量熬制,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不宜过热,过熬过煎。

3、防止中药中毒,尽量使用新鲜的中药。

4、中药液要温热,不宜过热,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药液发酸后若能完全混匀即可服用,如果不能及时服用,应改用冷开水冲服。

5、煎煮时留意时间,在熬制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不要过度煎煮损失中药的药效。

6、学会熬制中药时的技巧,比如:增湿药如海参、蟹壳是先加热再熬煮,燥药和涩药如甘草则先熬煮后加热,以及煎药时要不断搅拌以保持药效等。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清洗:煎煮前一般无须清洗。

如果草药中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

2、浸泡: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3、用水:以水浸过药材表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4、火候: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

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

5、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6、复煎:一服中药在煎煮两遍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滋补类中药,可以煎煮3遍。

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煎煮3遍。

7、搅拌: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

中药材的煎煮技巧正确操作方能发挥功效

中药材的煎煮技巧正确操作方能发挥功效

中药材的煎煮技巧正确操作方能发挥功效中药作为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煎煮是中药制剂的常见方式。

正确的煎煮技巧可以确保中药材发挥最佳的功效,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容器:煎煮容器应该选择能够适应中药材数量的容器,保证药材可以充分地受热。

2.洗净煎煮器具:在开始煮药前,应该彻底清洗煎煮器具,确保没有污垢和异味。

二、煎煮方法1.正确的水药比:根据中药材的特点和处方要求,掌握好水药比的比例。

一般来说,常用的水药比为10:1,即10倍的水与中药材的重量。

但也会有例外,根据中医师的要求进行调整。

2.先水后药的顺序:在煎煮过程中,首先将水加入到煎煮容器中,然后再加入中药材。

这样可以确保药材受热均匀,充分释放药效。

3.材料浸泡:在水材比和顺序确认后,将中药材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确保药材能够充分地吸收水分。

4.冷水、热水两次煎:将浸泡后的药材隔水加热,煮至沸腾后,可以根据处方要求进行冷水、热水两次煎的方法。

这样可以充分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

5.火候控制:在进行煮药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火候。

一般来说,首次加热时采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煮药的时间和火候根据处方要求进行控制。

6.过滤煎汁:煮药完成后,需要将药渣过滤掉,只保留煎汁。

可以使用纱布或细网过滤器进行过滤,确保药汁干净透明。

三、注意事项1.遵照中医师的处方:中药煎煮的操作方式和火候都有可能因处方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因此,应该遵照中医师的处方要求进行操作。

2.药材质量检查:在进行煎煮前,一定要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检查,确保没有受潮、发霉或者有害物质等情况。

3.避免受潮:中药材在煎煮过程中容易受潮,应该避免受潮。

可以事先用纱布包好,避免接触水气。

4.避免过度煎煮:煎煮的时间过长会导致有效成分的损失,因此,要根据处方要求控制煎煮时间,避免过度煎煮。

正确的中药煎煮技巧可以确保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并在服药过程中发挥最佳功效。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煎服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服用方式,它通过将中药材加水煎煮后饮用,以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这种服用方式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而,中药煎服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下将详细介绍。

一、中药煎服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煎药器具:中药材煎煮需要选择合适的锅具,一般推荐使用铁锅或砂锅,不建议使用不锈钢、铝制或陶瓷锅。

锅具选择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材质不易溅沫,导热性好,底部均匀加热,不易破损。

2.中药配方准备:根据医生开方的中药处方,准备好各类中药材,将其按照比例混合。

3.清洗中药材:将每一味中药材用清水浸泡15-30分钟,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

可以带皮的可以不去皮,不带的要去皮。

注意不要有破损变质的材料。

4.泡制中药材:倒入适量清水,加入泡洗干净的中药材。

先大火烧沸,然后转小火慢煎,一般大约煎煮20-30分钟左右。

若中药处方中有特殊煎煮要求,比如加入酒类或者其他辅料,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操作。

5.滗去药渣:煎制完毕后,将药液倒入滗网中,去掉杂质和药渣。

6.饮用中药汤剂:将中药汤剂倒入杯中,温热时饮用。

二、中药煎服的注意事项1.遵循医生指示:中药煎服需要遵循医生的指示,根据医生开方的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准确服用。

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服用时间,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

2.煎药时间:中药煎制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可能会导致有效成分的丧失,过短则可能无法充分提取药性。

3.药材煎煮次数:中药煎煮一般可重复2-3次,第1次为主剂量,第2、3次为副剂量。

第一次的药汤最浓,适宜分为两次服用。

第二次的药汤次浓,适宜分为两次服用。

第三次的药汤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直接服用完毕。

4.常规保鲜:煎制好的中药汤剂最好当天服用完,不要放置过久。

如需分次服用,可以将剩余的中药汤剂分装冰冻保存,不要反复冷冻。

5.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中药煎服期间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大葱、生姜、大蒜等,以免影响中药的疗效。

药的煎服法及饮食宜忌

药的煎服法及饮食宜忌

药的煎服法及饮食宜忌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器皿为宜,严禁用铁器、铝器。

二、中药入煎前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药水用量一般浸过药面2---3厘米为宜。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的药在煮沸后再煮沸20---30分钟。

解表药、芳香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煮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分钟左右。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煎最好用热水适量,煎药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汁量:儿童每剂汁50---150毫升,成人每汁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将该药物煮沸10---15分钟后,再加入其它药物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物煮至预定量时,再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烊、冲药:用煎好的药汁将烊或冲的药物加入,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另吞药物:用药汁或温开水吞服
六、服药时间:汤剂一般饭后1-2小时服用,一剂药一天分两次服完。

婴幼儿可少量多次服用,但不宜在饭前后即服药。

七、小儿感冒、咳嗽、哮喘、食积时饮食宜清淡,以素食为主,忌油腻、海鲜、鱼虾、生冷、饮料、巧克力等。

煎药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煎药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煎药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煎药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水煎,分温三服"者,先用水煎煮一遍,把药汁取出,再加水煎煮二遍,与第一遍药汁混在一起。

每一次服药时,取三分之一的药量,温服。

"水煎,分温两服"者,则将两次煎好的药液分为两次温服。

除非医生特别注明,服中药多取温服。

2、医生未嘱付于食前、食后服者,则食前后服皆可,与饮食时间隔半小时左右为宜。

但补阳药要求在饭后服药。

不要在非常饥饿时空腹服中药。

3、药方中注明"泡水代茶饮"者,用中药直接泡开水服用。

泡中药的开水,当为初煮开的沸水,泡后加盖闷闭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才可服用。

一次要服光,再加第二次水。

第一泡时水多放一些,因药吸水。

再加水时,也要用开水。

一天服一剂,过夜不服。

也就是说,一付药在早上开始第一泡,喝完,再加水,再喝完。

将药渣弃去不要。

4、药方中注明"煮水代茶饮"者,泡药后先在火上煎药至沸腾,再文火煎煮五分钟,而后把药汁连同药渣倒入保温杯中,闷半小后服用。

可带药出差。

再加水时,用开水即可。

一天服一剂,过夜不服。

这种方法比常规的煎药法要省事许多,特别是对需要外出的病人。

5、有大量制附片的方子,在服药时先小口尝一下,以不麻为度。

如果麻嘴,要再煎一会儿。

服药时要小口慢慢地喝,不要一口喝光。

也可以在煎药时加一两勺蜂蜜,一起煎两个小时。

如果制附片的用量在15克以下,一般不需先煎,也不需久煎,合计煮药半小时即可。

6、如服中药恶心、呕吐的病人,宜小量频服。

用小勺慢慢地喝中药,并且,隔一会儿就喝一小口,以保证一定的服药量。

7、服中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舌麻,或者手麻、头晕、腹部剧烈疼痛,或是排便次数过多,患者自觉难以忍受时,可以热水调蜂蜜服下即可。

一般如果服药中病,则可能会出现不少反应,甚至症状会短时加重或全身无力等,最好咨询医生,不可随意停服或者另服西药,否则疗效难以为继。

切切不可因病情变化,私找民间土医滥服激素,以致于病情反复。

正确煎服中药有9大注意

正确煎服中药有9大注意

正确煎服中药有9大注意正确煎服中药有9大注意事项,一直为人们所忽视,中药的煎煮和服用对药效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服用和煎煮的方法不正确,所服用的中药就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或疗效大打折扣。

现普及一下正确煎服中药有9大注意供大家参考:1、注意药材冲洗:大多数中药材都有灰尘和杂物,为此在煎煮前宜先用水快速冲洗,以除去灰尘杂物。

如药材中有花、叶、果及肉类药材的,需要将其淘洗。

2、注意煎煮容器的选用:首选用砂锅、砂罐来煎煮中药,其次也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铝、铁、铜、铅等金属容器。

3、注意煎煮前浸泡:清洗后可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以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而种子、果实为主的药材可浸泡时间长些;夏天气温高时,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4、注意煎煮的用水量:煎煮药材时加水量一般以淹过药材表面2~3厘米为宜,质地坚硬的如何首乌、白芍等加水量可多些,质地疏松的药材如蒲公英、藿香加水量只须淹没药材即可。

5、注意煎煮的先后次序: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可以同时入煎,但有时需要特殊处理;如标有“先煎”的药材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药、贝壳类药物则应先放入锅中煎约30分种再与其他药物同煎;标有“后下”的药物应在其他药物煎煮得差不多时投入,只需煎沸几分钟即可;标有“包煎”的药材需用纱布包裹后煎煮。

6、注意煎煮火力与时间:一般药物未沸前用大火煎煮,沸后用小火使药物保持微沸。

如果是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等及芳香药物如藿香、佩兰等,一般用大火煮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10~15分钟。

如果是骨角类药如龙骨、贝壳类如牡蛎及补益药人参、白术等,一般用文火久煎。

7、注意服用时间:于饭前或饭后服1小时服用汤药,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煎好的中药汤剂一般应温服,但如果是寒症时宜热服,热症时应凉服。

8、注意服用技巧:为了避免浪费,一剂中药建议您可煎煮2~3次,一日三次服用。

如果有恶心、呕吐时应少量频服,可减少对胃部的危害,不致药入即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中药在煎煮的时候和服用的时候都有一些注意事项,我们平时要注意,否则可能达不到服用中药的效果,甚至还有害健康。

一、特殊煎法:
1、要求先煎的药物,应当先煎20-3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同煎;
2、后下的药物,应当待其它的药物煎沸后再加入同煎15分钟;
3、要求烊化的药物,应当先加少许水蒸化后,再兑入药汁同服;
4、冲服的药物,应当将药物粉末分次加入药汁同服。

二、服用中药饮食禁忌:
1、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性多温热,易耗气动火、伤阴动血。

如葱姜、蒜、胡椒、辣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食品,如若食用,会抵消药效,甚至促发炎症。

2、忌生冷食品:生冷食品容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取,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3、忌腥膻食品:很多中药均含有芳香物质,并赖以发挥治疗作用,尤以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为甚,而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宜。

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膻,往往影响药效。

4、忌饮浓茶:由于茶叶中含有单宁酸,浓茶里含的更多,与中药同服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取或破坏某些药效成分,药效会大大减低。

5、忌食萝卜:服用中药时不宜生吃萝卜(服理气化痰的药除外),
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尤其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人参的补益作用,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6、忌食油腻食品:油腻食品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

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服用中药期间,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物。

三、中药的服用方法:
1、药液温度:一般汤剂应当温而不凉时服用,但热性病者应当冷服,而寒性病者应当热服。

2、服药次数: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两次或三次服用。

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使药效持续;呕吐的患者或小儿宜小量频服。

3、服药时间:一般药物宜于饭后服用,滋补药宜饭前煎服,驱虫和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眠药宜睡前服,抗疟药宜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

四、中药汤剂保存:为了保证药品使用安全,密封真空包装的中药汤剂常温下保存期为7天,冰箱冷藏保存期为14天.若发现药液袋鼓起或药液变味,有气泡等异常现象则属于变质,不宜服用。

五、中药煎熬的方法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

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
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

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

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

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

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
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8.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

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

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提示:药物熬焦、熬糊的药液切忌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