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抛光技术

合集下载

电解抛光工艺介绍

电解抛光工艺介绍

电解抛光工艺1.定义:电解抛光是以被抛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到电解槽中,通以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从而达到工件表面光亮度增大的效果。

2.原理:电解抛光原理现在世界各界人士争论很多,被大家公认的主要为黏膜理论。

该理论主要为:工件上脱离的金属离子与抛光液中的磷酸形成一层磷酸盐膜吸附在工件表面,这种黏膜在凸起处较薄,凹处较厚,因凸起处电流密度高而溶解快,随黏膜流动,凹凸不断变化,粗糙表面逐渐被整平的过程。

3.电解抛光优点:⑴内外色泽一致,光泽持久,机械抛光无法抛到的凹处也可整平。

⑵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

⑶增加工件表面抗腐蚀性,可适用于所有不锈钢材质。

4.电化学抛光所需条件及设备(1)电源:电源可选用双相220V,三相380V。

(2)整流器电解抛光对电源波形要求不是太严格,可选用可控硅整流器或高频整流器。

整流器空载电压:0—20v负载电压(工作电压):8—10v工作电压低于6v,抛光速度慢,光亮度不足。

整流器电流:根据客户工件大小而定。

(3)电解槽及配套设施(阳极棒)可选用聚氯乙烯硬板材焊接而成。

在槽上装三根电极棒,中间为可移动的阳极棒,接电源阳极(或正极),两侧为阴极棒,连接电源阴极(负极)。

(4)加热设施及冷却设备①加热可选用石英加热管,钛加热管。

②冷却可选用盘管,盘管可加热可冷却。

(5)夹具最好选用钛做挂具,因为钛较耐腐蚀,寿命长,钛离子对槽液无影响。

建议最好不要用铜挂具,因为铜离子进入会在不锈钢表面沉积一层结合力不好的铜层,影响抛光质量。

铜裸露部位可用聚氯乙烯胶烘烤成膜,在接触点刮去绝缘膜。

(6)阴阳极材料阴极材料选用铅板,阳极材料选用紫铜连接。

阳极比阴极为1:2—3.5之间。

阴极距阳极最佳距离为10—30厘米。

就目前来说,电解抛光主要针对不锈钢工件的表面光亮处理。

不锈钢工件又分为200系列,300系列,400系列材质,各系列材质有必须用针对性电解抛光液。

比如不锈钢200系列材质的不锈钢,必须用200系列的配方,此种配方无法适应300系列或400系列的不锈钢材质。

电解抛光技术(优.选)

电解抛光技术(优.选)

影响电解抛光效果的主要因素:一、电解抛光电解液,电解液选用的合理与否是直接影响电解抛光效果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1扩散系数小,黏度大。

2易与溶解下来的金属离子形成扩散速度更小的多核聚合配合物。

本身是一种黏膜稠的酸。

二、电解抛光电流密度和电压,通常应控制在极限扩散电流控制区,中阳极极化曲线的平坦区。

1低于此区的电流密度时,表面会出现腐蚀。

2高于此电流密度区时,因有氧气析出,表面易出现气孔、麻点或条纹。

3平坦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温度、配位剂的浓度和添加剂的种类而变化。

三、温度,温度对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曲线。

1电解液温度升高,极限扩散电流逐渐增大,当温度高于90度时,表面抛光的起始电流密度大,阳极铜片的溶解速度过快,因而铜片表面易生成点状或条状腐蚀。

2当电解液温度低于60度时,传质过程慢,抛光的起始电流密度太低,阳极铜片的溶解速度慢,溶解下来的离子不能很快地扩散开来,容易在阳极表面形成CU和HEDP的多核配合物,使用权铜片表面出现沉淀物膜槿麻点。

四、抛光时间。

1被抛光零件的材质及其表面的预处理程度。

2阳、阴极间的距离。

3电解液的抛光性能及温度。

4电抛光过程使用的阳极电流密度的大小及槽电压的高低。

5工艺上对抛光表面光亮度的要求等。

五、阳极、阴极极间距离。

1便于调整电流密度到工艺规范,并尽量使抛光件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得均匀一致些。

2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因电解液浓度高、电阻大、耗电量较大。

3阴极产生的气体搅拌是否已破坏了黏液层,降低了抛光效果。

六、抛光前工件表面状态及金相组织。

1被抛光工件表面的金相组织越均匀,越细密,(如纯金属)越有利于抛光过程的进行,而且抛光效果也越好。

2被抛光工件的材料为合金,特别是多组分合金时,抛光工艺的控制比较麻烦。

3当被抛光工件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特别是含有非金属万分时,就会使电抛光体系呈现出不一致的电化学敏感性。

4工件在抛光前表面处理得越干净越细密,越有利于电抛光过程的进行,越容易获得预期的抛光效果。

电解抛光工艺(3篇)

电解抛光工艺(3篇)

第1篇一、引言电解抛光工艺是一种利用电解原理,通过电解液中的电化学反应,使工件表面形成一层均匀、光滑、清洁的氧化膜,从而提高工件表面质量的一种表面处理技术。

电解抛光工艺广泛应用于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表面处理领域,具有高效、环保、经济等优点。

本文将对电解抛光工艺的原理、工艺参数、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电解抛光工艺原理电解抛光工艺的原理是利用电解液中的电化学反应,在工件表面形成一层均匀、光滑、清洁的氧化膜。

具体过程如下:1. 电解液组成:电解液主要由电解质、溶剂、添加剂等组成。

电解质是电解抛光过程中的主要反应物,通常为氧化剂,如硝酸、硫酸等。

溶剂用于溶解电解质,提高电解液的导电性。

添加剂用于改善电解液的性能,如提高抛光速率、降低能耗等。

2. 电解抛光过程:将工件作为阳极,阴极通常为不锈钢板或钛板。

将工件放入电解液中,通电后,工件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一层氧化膜。

氧化膜的生长速度与电解液成分、电流密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3. 抛光过程:电解抛光过程中,氧化膜的生长速度大于其溶解速度,从而使工件表面形成一层均匀、光滑的氧化膜。

随着电解过程的进行,氧化膜逐渐增厚,直至达到所需的抛光程度。

三、电解抛光工艺参数1. 电解液成分:电解液成分对电解抛光效果有重要影响。

合理选择电解液成分,可以提高抛光速率、降低能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常见电解液成分如下:(1)硝酸型电解液:适用于不锈钢、铝、铜等金属的抛光。

(2)硫酸型电解液:适用于碳钢、铸铁等金属的抛光。

(3)磷酸型电解液:适用于铜、铝等金属的抛光。

2. 电流密度:电流密度是影响电解抛光效果的关键因素。

电流密度过高,易产生局部过热,导致氧化膜不均匀;电流密度过低,抛光速率慢。

一般电流密度范围为0.5~2A/dm²。

3. 温度:电解液温度对抛光效果有较大影响。

温度过高,易产生气泡,影响抛光质量;温度过低,抛光速率慢。

一般电解液温度范围为20~40℃。

电解抛光的原理及应用

电解抛光的原理及应用

电解抛光的原理及应用电解抛光是一种利用电解液中金属离子被氧化为金属氧化物并沉积在工件表面的方法,来达到去除工件表面粗糙度,提高光洁度和光亮度的技术。

它与传统机械抛光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效果好等优势,因此在金属加工、航天航空、仪器仪表、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电解抛光的原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电解液、电流密度和工作电极。

首先是电解液,电解抛光的原理是在电解液中加入适量的酸、盐或碱,形成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溶液。

然后通过外加直流电源,在电解槽内建立直流电流,将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强制进行,使离子还原成金属。

最后是工作电极,电解液中的金属离子在作用电流下向工作电极聚集,经过金属离子在表面脱溶并重新约化为金属原子的过程,使工件表面产生新的氧化膜或沉积一层新的金属。

电流密度是电解抛光中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电解液中金属氧化物的形成速度和厚度。

适当的电流密度能够实现将金属离子均匀地沉积在工件表面,形成光滑的氧化膜或金属沉积层。

过高的电流密度会导致底层金属侵蚀,使工件表面不均匀,而过低的电流密度则会导致抛光效果不明显,影响抛光效果。

电解抛光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金属加工中,电解抛光可以用于去除工件表面的氧化皮、划痕、堆焊等缺陷,显著提高工件表面的光洁度和光亮度,减少后续加工工序。

其次,在航天航空领域,电解抛光可以用于飞机、导弹等金属表面的处理,增强金属表面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能。

再次,在仪器仪表行业,电解抛光可用于光纤连接器、光学镜片、光栅片等精密零部件的加工,提高其光学性能和使用寿命。

此外,电解抛光还可以用于电子设备的制造,如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的制备和处理。

总之,电解抛光作为一种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效果好等优势。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电解抛光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电解液的配置、电流密度的选择、工作电极的适配等,以确保抛光效果的良好和工件表面的质量。

电解抛光 标准

电解抛光 标准

电解抛光标准
电解抛光是一种常用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用于提高金属表面的光洁度和平整度。

有关电解抛光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电解抛光工艺参数标准:包括电解液的配方和浓度、温度、电流密度等参数的规定,以确保在进行电解抛光过程中能够获得稳定的效果。

2. 表面质量标准:对于不同材料和不同应用领域,对电解抛光后的表面质量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表面光洁度、平整度、无裂纹、无气泡等。

3. 操作规范标准:电解抛光过程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操作规范,确保安全性和工艺的可靠性。

操作规范可能包括设备安装调试、操作步骤、装卸工件要求、设备维护等内容。

4. 检测方法标准:为了验证电解抛光效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需要使用一些测试和检测方法进行表面质量评估,比如光学显微镜观察、表面粗糙度测试、化学分析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电解抛光标准可能会因不同材料、应用领域和行业要求而有所差异,可以参考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内部标准进行操作和评估。

电解抛光工艺介绍

电解抛光工艺介绍

电解抛光工艺介绍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电解抛光工艺1.定义:电解抛光是以被抛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到电解槽中,通以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从而达到工件表面光亮度增大的效果。

2.原理:电解抛光原理现在世界各界人士争论很多,被大家公认的主要为黏膜理论。

该理论主要为:工件上脱离的金属离子与抛光液中的磷酸形成一层磷酸盐膜吸附在工件表面,这种黏膜在凸起处较薄,凹处较厚,因凸起处电流密度高而溶解快,随黏膜流动,凹凸不断变化,粗糙表面逐渐被整平的过程。

3.电解抛光优点:⑴内外色泽一致,光泽持久,无法抛到的凹处也可整平。

⑵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

⑶增加工件表面抗腐蚀性,可适用于所有不锈钢材质。

4.电化学抛光所需条件及设备(1)电源:电源可选用双相220V,三相380V。

(2)整流器电解抛光对电源波形要求不是太严格,可选用可控硅整流器或高频整流器。

整流器空载电压:0—20v负载电压(工作电压):8—10v工作电压低于6v,抛光速度慢,光亮度不足。

整流器电流:根据客户工件大小而定。

(3)电解槽及配套设施(阳极棒)可选用聚氯乙烯硬板材焊接而成。

在槽上装三根电极棒,中间为可移动的阳极棒,接电源阳极(或正极),两侧为阴极棒,连接电源阴极(负极)。

(4)加热设施及冷却设备①加热可选用石英加热管,钛加热管。

②冷却可选用盘管,盘管可加热可冷却。

(5)夹具最好选用钛做挂具,因为钛较耐腐蚀,寿命长,钛离子对槽液无影响。

建议最好不要用铜挂具,因为铜离子进入会在不锈钢表面沉积一层结合力不好的铜层,影响抛光质量。

铜裸露部位可用聚氯乙烯胶烘烤成膜,在接触点刮去绝缘膜。

(6)阴阳极材料阴极材料选用铅板,阳极材料选用紫铜连接。

阳极比阴极为1:2—之间。

阴极距阳极最佳距离为10—30厘米。

就目前来说,电解抛光主要针对不锈钢工件的表面光亮处理。

不锈钢工件又分为200系列,300系列,400系列材质,各系列材质有必须用针对性电解抛光液。

电解抛光工艺

电解抛光工艺

电解抛光工艺
电解抛光是以被抛工件为阳极,耐腐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到电解液中,通电流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从而达到工件表面光亮度增大的效果。

1.电解抛光原理:
电解抛光原理当电流通过工件时,由于工件表面的不平整有细微的凹凸状,凸出部分电流密度要高于凹下部分,凹下部分又有抛光液中的保护成分保护,缓蚀速度又要比凸出部分慢得多。

因此凸起处电流密度高而溶解快,随着电解过程中电解液的不断流动,凹凸不断变化,粗糙表面逐渐被整平的过程。

2.电解抛光优点:
⑴内外色泽一致,光泽持久,机械抛光无法抛到的凹处也可整平。

⑵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

⑶增加工件表面抗腐蚀性,可适用于所有不锈钢材质。

3.电解抛光设备:
(1)电解设备有可控硅整流电源设备,此设备电解耗电量高。

(2)高频整流电源设备,这种设备是目前电解抛光使用最广泛,精度最高的电源。

4.工作电流电压:
工作电流电压跟抛光速度亮度有直接关系,这也是根据工件的大小决定使用多大的电流电压。

如果工件太小电压上去电流也是没办法跟上的。

5.电解槽及配套设施
可选用聚氯乙烯硬板材(俗称尼龙板)焊接而成,这种材料耐腐蚀性强,制作简单,成本低。

阴极的布置要根据工件的形状灵活布防,工件与阴极的最佳间距是15-25厘米,要均匀布置。

阴极材料选用不锈钢扁条焊接成网状布极,很多做小件的都是选用铅板作为阴极的布置,但是考虑到产品的多样化不能采用固定的布极模式。

电解液电解时候需要在60摄氏的温度左右进行,此时就需要加热装置了。

加热器选用石英管加热器加热,也有选用钛加热管。

很容易买到假的钛材加热管,几天就腐蚀坏了。

电解抛光剂的原理和应用

电解抛光剂的原理和应用

电解抛光剂的原理和应用1. 电解抛光剂的原理电解抛光是一种利用电解作用来去除金属表面氧化层的方法,通过在电解液中施加电压,并通过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流传导来实现。

电解抛光剂通常包含有机酸、氧化剂、界面活性剂等组分。

电解抛光剂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溶解金属氧化物:电解液中的有机酸能够与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发生反应,溶解氧化层并生成可溶性金属盐。

这使得金属表面得以还原,并去除氧化层。

•阻止再沉积:电解液中的界面活性剂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金属离子再次沉积在金属表面上,并减少表面的粗糙度。

•消除细微损伤:电解液中的氧化剂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填补金属表面的微观损伤,增加金属表面的光滑度。

2. 电解抛光剂的应用电解抛光剂在金属加工、装饰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2.1 金属加工领域电解抛光剂在金属加工领域中被广泛用于去除氧化层和表面杂质,以提高金属件的质量和精度。

以下是一些具体应用场景:•钢铁加工:电解抛光剂在钢铁加工过程中能够去除表面的火焰氧化皮、氧化层和污染物,使得钢铁表面更加光洁。

•铝合金加工:电解抛光剂能够去除铝合金表面的氧化层和毛刺,并增强铝合金的耐腐蚀性和表面光泽。

•不锈钢加工:电解抛光剂能够去除不锈钢表面的氧化层和锈蚀物,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和美观度。

2.2 装饰工业电解抛光剂在装饰工业中广泛应用于金属制品的表面处理,以增加金属制品的光泽和美观。

以下是一些具体应用场景:•珠宝加工:电解抛光剂能够将珠宝的表面氧化层去除,使其更加亮丽动人。

•五金制品:电解抛光剂能够去除五金制品表面的氧化层和污渍,提高五金制品的质量和外观。

•厨房用具:电解抛光剂能够去除厨房用具表面的黑色氧化层和污渍,使其恢复光亮。

3. 使用电解抛光剂时的注意事项在使用电解抛光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安全操作:在使用电解抛光剂时,需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

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并避免直接接触电解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电解抛光效果的主要因素:一、电解抛光电解液,电解液选用的合理与否是直接影响电解抛光效果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1扩散系数小,黏度大。

2易与溶解下来的金属离子形成扩散速度更小的多核聚合配合物。

本身是一种黏膜稠的酸。

二、电解抛光电流密度和电压,通常应控制在极限扩散电流控制区,中阳极极化曲线的平坦区。

1低于此区的电流密度时,表面会出现腐蚀。

2高于此电流密度区时,因有氧气析出,表面易出现气孔、麻点或条纹。

3平坦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温度、配位剂的浓度和添加剂的种类而变化。

三、温度,温度对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曲线。

1电解液温度升高,极限扩散电流逐渐增大,当温度高于90度时,表面抛光的起始电流密度大,阳极铜片的溶解速度过快,因而铜片表面易生成点状或条状腐蚀。

2当电解液温度低于60度时,传质过程慢,抛光的起始电流密度太低,阳极铜片的溶解速度慢,溶解下来的离子不能很快地扩散开来,容易在阳极表面形成CU和HEDP的多核配合物,使用权铜片表面出现沉淀物膜槿麻点。

四、抛光时间。

1被抛光零件的材质及其表面的预处理程度。

2阳、阴极间的距离。

3电解液的抛光性能及温度。

4电抛光过程使用的阳极电流密度的大小及槽电压的高低。

5工艺上对抛光表面光亮度的要求等。

五、阳极、阴极极间距离。

1便于调整电流密度到工艺规范,并尽量使抛光件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得均匀一致些。

2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因电解液浓度高、电阻大、耗电量较大。

3阴极产生的气体搅拌是否已破坏了黏液层,降低了抛光效果。

六、抛光前工件表面状态及金相组织。

1被抛光工件表面的金相组织越均匀,越细密,(如纯金属)越有利于抛光过程的进行,而且抛光效果也越好。

2被抛光工件的材料为合金,特别是多组分合金时,抛光工艺的控制比较麻烦。

3当被抛光工件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特别是含有非金属万分时,就会使电抛光体系呈现出不一致的电化学敏感性。

4工件在抛光前表面处理得越干净越细密,越有利于电抛光过程的进行,越容易获得预期的抛光效果。

不锈钢电解抛光技术专题一.电解抛光原理:电解抛光(electro-polishing)也称电抛光,是利用阳极在电解池中所产生的电化学溶解现象,使阳极上的微观凸起部分发生选择性溶解以形成平滑表面的方法。

它是一个复杂的阳极氧化过程,伴随着工件表面的溶解和和氧化,但又不同于阳极氧化。

电解抛光的抛光机理是:1. 黏膜理论:电解抛光在一定的条件下,金属阳极的溶解速度大于溶解产物离开阳极表面向电解液中扩散的速度,于是溶解产物就在电极表面积累,形成一层黏性膜,这层黏性膜的电阻比电解液的大,而且可以溶解在电解液中,它沿阳极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表面的微凸处的微黏膜厚度比凹处小,导致凸处的电阻也较小,从而造成电流集中,与微凹处相比,微凸处电流密度较大,电位升高,从而使氧气容易析出,有利于黏膜溶解扩散,加快了微凸部位金属的溶解。

随着电解抛光时间的延续,阳极表面上的微凸处被逐渐削平,使整个表面变得平滑、光亮。

2. 氧化膜理论:在电解抛光过程中,由于析出氧的作用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阳极表面呈钝态,但是,这层氧化膜在电解液中是可以溶解的,所以钝态并不是完全稳定的。

由于在阳极表面微凸处电流密度较高,形成的氧化膜比较疏松,而且该处析出的氧气也多,有利于阳极溶解产物向溶液中扩散,促使该处的氧化膜溶解加快。

在整个抛光过程中、氧化膜的生成溶解不断进行。

而且微凸处进行的速度比微凹处快,其结果,微凸处金属被优先溶解削去,使阳极表面达到平滑、光亮。

电抛光阳极过程的特点:电抛光过程根据金属表面的性质、溶液成分、工作条件,在阳极附近可能发生下列反应①阳极溶解,当进行电抛光时,金属表面的原子就转入到电解液中成为离子,阳极发生溶解: Me = Me(n+) + ne②氧化膜(或氧吸附层)形成,电抛光时,在阳极表面会生成一层氧化膜(或氧吸附层),此膜的厚度决定于金属的性质、电解液成分、工艺规范。

2Me(n+) +2OH- =Me2On +n H2O③气态氧的析出: 4OH- =O2 +2H2O +4e④溶液中还存在多种物质的氧化二.电极极化曲线(I-U曲线、钝化曲线)当工件基体放入电解池中并通以直流电的情况下,零件表面就会产生阳极极化现象,而且在阳极极化的工程中有一定的曲线规律—电极极化曲线① AB部分:电压增加,电流增长较慢,阳极表面未活化,不能正常溶解。

② BC部分,电流与电压成比例增加,阳极表面活化产生正常溶解,金属具有强腐蚀型表面。

③ CD部分,在C点附近曲线发生突变,当电压从小增加到U2时,电流强度会有所下降,说明金属表面氧化膜生成,电阻增大,金属表面开始形成黏液膜。

④ DE部分,随着电压的升高电流强度却保持不变,曲线出现水平部分,金属表面生成了黏液膜,具备抛光表面的条件,金属表面正常溶解可得到光泽的表面。

⑤从E点开始只要电压稍微增加,便引起电流强度的急剧增加,这是阳极上氧的析出的标志,虽然阳极表面得到光亮,但同时产生了腐蚀斑点(点状凹坑),电抛光过程受到破坏。

通过试验,当电解抛光时给EP槽施加至钝电压,电流就会按照阳极极化曲线的形式进行变化;把整流器调到稳压状态,调整电压到工件至钝电压,开机,电流就会从A点1S左右到达B点然后达到C点-电流的至高点,从C点降到D点—电流的稳定状态,电流持续稳定到达E点,电抛光过程结束。

从A点到达D点时间需要2-3S,整个稳定电流的抛光过程1-2M(根据工件材质而定)。

三.法拉第电解定律内容:在电解时,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和通过电解池的电量q成正比公式: m =q/(z×F )×M =M/(z×F) ×I×tm:电极上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kgM:参与反应物质的摩尔质量 kg/molF:法拉第电解常数:96485 C/molZ:电极反应的计量方程式中电子的计量系数t: 时间 SI:电流强度 A电极上每析出(或溶解)1 mol的任何物质所需的电量为96485 C,也就是说用同等的电量通过各种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时,在电极上析出(或溶解)各物质的质量与它们的摩尔质量成正比。

四.不锈钢的电解抛光不锈钢的电解抛光溶液,一般都为磷酸基溶液即以磷酸为主,硫酸为辅,其中还添加一部分添加剂。

1. 不锈钢电解抛光液的成分及其作用①磷酸磷酸是抛光掖中的主要成分,磷酸和磷酸盐的黏滞性都比较大,有利于微观凸起处金属的优先溶解,对金属的腐蚀性比较小,对获得平整光亮的表面起重要的作用。

②硫酸硫酸可提高电解液的导电率,改善分散能力,减轻对有色金属的腐蚀,提高钢铁工件的光洁度。

浓度过高,钢铁溶解速度过快,表面光泽性下降,浓度过低,容易使铝及其合金发生斑点状腐蚀。

③铬酐铬酐可促进金属表面氧化膜的形成,减轻和避免溶液对金属的腐蚀,提高整平作用,以获得光洁度高的表面。

2. 不锈钢电解抛光溶液的控制参数①温度不同的电解抛光液有不同的温度控制范围,温度升高有利于金属的溶解,但是有可能产生过腐蚀,降低表面的光泽性。

一般温度升高时要相应提高电流密度,才能保证工件表面的光洁度。

②电流密度电流密度也是工件在EP过程中一个重要参数,根据研究试验结果:奥氏体不锈钢电流密度15A-80A/dm2;马氏体不锈钢电流密度75A-82A/dm2。

电流密度要根据不同的工件材料选用不同的电流密度。

电流密度过高,氧气析出过多,难以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或稳定的黏膜,电极表面过热,电化学反应剧烈,容易产生腐蚀点和条纹;电流密度过低,阳极一直处于阳极溶解状态,也不能提高金属工件表面的光洁度。

③抛光时间在电解抛光过程中,抛光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它要根据电解抛光液温度的高低和电流密度的大小来定。

在一般情况下,抛光时间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钢铁工件可比有色金属工件的抛光时间长一些,工件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较高时,也应相应缩短抛光时间,必要时可反复多次进行抛光处理。

④搅拌搅拌可加快电解液的流动,促进金属表面滞留的氧气泡的排除,减轻金属表面的过热现象,从而有利于工件表面光洁度的提高。

生产一般采用移动阳极的方法,也有用压缩空气来搅拌电解液。

⑤槽内阴极板阴极板材料通常采用铅版,阴极面积一般稍大,以提高电流效率,阴阳极面积比通常为:1.1-1.5:1。

⑥电位在将抛光液的温度控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的前提下,如果电位太低,则无黏液膜形成,也无电解抛光作用发生,式样表面灰白;若电位略为升高时,虽有黏液膜的产生,但很不稳定,一旦形成也会立即溶入电解液中,也不产生抛光作用,仅有侵蚀现象产生;如果电位进一步增加,达到某一定值之后,才开始产生稳定的黏液膜,电解抛光才得以产生,并有氧气逸出,抛光效果逐步提高。

随着电位的持续升高,黏液膜的厚度也相应增加,薄膜层的电阻上升,抛光电流基本保持不变,在这种电位下,氧气逸出较为迅速,局部溶液升温很快,抛光效果效果最佳,光亮度显著增加,这一区域是电解抛光的最佳区域。

在这一区域中若电位很高,由于局部温度较高,抛光质量较好,但操作工艺不易控制,若电位再度升高,薄膜被击破,电阻反而下降。

此时,便有凹坑出现、抛光效果变差。

总结:抛光温度、抛光时间、抛光电流密度、抛光电位、电解抛光液的比重,这几个参数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其余几个因素相应的变化。

提高温度和电位,可以提高溶液的导电能力和金属的溶解速度。

但在一定的电位下,电流密度同时也会随着溶液导电能力和金属溶解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在高电位作用下,必须采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抛光任务,反之,在低电位作用下,电流密度必将减少,抛光时间则须延长,但不能太长,否则会产生侵蚀现象。

总之,电解抛光是一个受前处理、抛光温度、电位、时间、电流等综合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应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用,适度掌握各种条件,才能获得最好的抛光效果。

五.不锈钢电解抛光液的配方1.磷酸基溶液配方1通用性好,适于碳钢、低合金钢和不锈钢,是应用最广泛的电解液配方2适于1Cr18Ni9Ti之类的奥氏体不锈钢配方3适于1Cr13之类的马氏体不锈钢,也可用于镍、铝的电抛光配方4适于不锈钢,抛光质量中等,溶液使用寿命很长不需作再生处理配方5适于不锈钢,抛光质量好,溶液使用寿命较长,主要用于手表等精密零件配方6适于不锈钢,低合金钢、高合金钢、铸铁等,强烈搅拌可改善抛光质量。

配方7适于除含钨的高碳钢以外的大多数普通钢,钢合金元素最高允许含量为镍3.75%钼0.5%铬1.4%锰1.75%钒0.3%配方8适于碳纲及含锰、镍的摸具钢。

钢铁磷酸基溶液电抛光工艺规范六.不锈钢电解抛光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1.麻点(过腐蚀点)目前麻点是不锈钢电解抛光最大的问题点,这种现象受到很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有:电流密度分布不均、气体逸出不畅、电解液成分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