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课《七律·长征》(部编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针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教师可运用图片、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象。
(2)词汇的运用:学生在理解词汇的基础上,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这些词汇。
-举例: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句子创作,巩固记忆。
(3)诗歌朗读的情感表达: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正确表达出来,是教学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七律·长征》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诗句意境。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词汇解析:讲解生词、成语,如磅礴、逶迤、腾细浪、走泥丸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3.诗句意境:分析诗句描绘的景象,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让学生体会长征的艰苦与壮美。
4.了解作者: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5.历史意义:简述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举例: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分组练习等形式,指导学生把握情感,注意语调、语气等方面的运用。
(4)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学生对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教师深入讲解。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会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图片、红军长征的图片、视频等)诗歌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介绍)学生分组讨论用的卡片和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播放红军长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红军长征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 引入课题: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诗歌——《七律·长征》。
”二、新课呈现1.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问:“你们读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2. 理解诗歌内容: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重点讲解“万水千山”、“五岭逶迤”等意象。
3. 学习重点字词:教师点拨“逶迤”、“磅礴”等字词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字典或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这些字词。
三、深入探究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某一意象或某一诗句。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 诗歌朗读比赛: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评价其朗读的韵律和情感。
3.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四、拓展延伸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七律·长征》的格式,创作一首描写自己生活中克服困难的诗歌。
2.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经历,培养坚强意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5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像。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看着课题,同学们从中知道了什么?再读《七律·长征》,看谁能否有新的发现?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这样的诗叫做——《七律·长征》。
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
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词。
1934年,红军主力因为国民党的围剿,被迫从根据地撤出进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到达了陕北。
毛泽东同志回顾这一年来红军走过的路程,他诗兴大发,长征结束,满怀豪情地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觉得怎样读才会读得更好。
(读得有感情、有气势,读仔细,注意多音字。
)在读音上,同学们都注意了,还有在感情上也要注意,七律是一首诗,还得注意它的停顿,也就是节奏。
再读这首诗,要读准字音,感受节奏,还要融入感情。
三、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让咱们更近地走进这首诗吧!一边轻读这首诗,一边想一想,找一找,毛泽东向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长征路线?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红军走过哪些地方?(“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走过了这么多地方。
学生读。
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 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七律·长征》是⽑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诗。
全诗⽣动地概述了⼆万五千⾥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5课《七律·长征》课⽂原⽂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沙]即⾦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段。
④[云崖]⾼耸⼊云的⼭崖。
⑤[⼤渡]即⼤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位于四川、⽢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泽东。
【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1 教学⽬标: 1.认识“逶”、“迤”等6个⽣字,会写“崖”、“渡”2个⽣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中读出磅礴的⽓势,并背诵课⽂。
3.体会中国⼯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万五千⾥长征的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势。
(2)了解⽂章点⾯结合写场⾯的⽅法。
教学准备: 1.巧渡⾦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课时 ⼀、导⼊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带⼊红军长征的艰苦岁⽉。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由⼋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联,共四联,分⾸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七律.(lù)云崖.(yá) 等闲.(xián)
B.逶迤.(yí) 铁索.(suǒ) 泥丸.(wán)
C.长征.(zhēng) 磅.礴(páng) 磅.秤(páng)
D.岷.山(mín) 蒙.骗(méng) 乌蒙.(méng)
二、比一比,再组词。
证()涯()岷()丸()
证()崖()眠()执()
二、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一课时
一、B
二、证明征用天涯山崖岷山睡眠丸子执着
三、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二课时
一、默写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这首诗的颈联是,。
3.强化主题、升华主旨的句子是,。
二、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
磅礴——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
________诗。
5.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
第二课时
一、1.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1.等闲:寻常,平常。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
5.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