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核舟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是一篇以人类自身的力量为主要角色,用悬念和创意吸引读者的科幻小说。
这篇小说不仅发人深思,引发对未来的想象,同时也适合作为中学生们的阅读材料。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设计了以下的精品教学活动。
一、阅读理解:了解小说情节1.预读导入将第一章第一句也是小说全文的开头“是一天静谧而美丽的早晨。
“展示给学生答案,让学生思考,如何得知这是科幻小说,这句话为什么很有吸引力。
2.阅读过程中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读到重要情节时暂停阅读,带领学生展开思考,如:核舟的建造、核舟的起飞、过程中的细节、各种难题的解决方式等等,核对学生对情节的理解,帮助学生切实感受故事中的情节。
3.深度思考在阅读结束后,将一些重要的事件放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们总结情节,分析主旨思想,收获及感受。
二、言语运用:发现文学特色1.文学语言小说中不乏一些极具意境的文学语言,如“雾霭笼罩着整座建筑群,模模糊糊中透出晨曦的光芒;“黎明时分,万物复苏。
一只乌鸦高高飞起,展翅翱翔”等等。
老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好这些句子,将其展示在投影仪幕布上,让学生观赏句子,体会及感受这些文学特色。
2.文字游戏小说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核舟,另一个是能源。
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编写两段同义大作文,一份要以核舟为主题,一份以能源为主题;还可以设计文字游戏,如拼音字谜、成语接龙等等,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吸收语文的知识,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综合素养:探究世界面貌1.科学探究“核舟”建造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引导学生探究建筑工程学、物理学、天文学、航空航天学等学科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指引下,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了解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紧密联系。
2.地理探讨小说中的“核舟”构想从一个地方灵感启发,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小说情节,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图片、视频,探讨解释土地利用、合理城市布局、城市景观的意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1.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核舟记,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知识方面,学生可能对核舟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核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学生可能没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会有影响。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训练,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可能还有待提高。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机会去欣赏和体验艺术,才能够培养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展示一些关于核舟艺术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核舟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核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核舟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核舟的基本概念、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
过程:
讲解核舟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核舟的制作工艺、工具和材料,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4)互动式白板:教师使用互动式白板进行教学,方便学生参与和互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5)学习任务单:教师发放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核舟艺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核舟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1、教材根据《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
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
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感悟作者通过核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
-通过学习《核舟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对核舟寓意和象征意义的探究精神,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的文学艺术价值、文言文的特点和核舟的寓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核舟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更多的艺术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微小的艺术品?”比如一个小巧的核舟模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核舟记》的文学与艺术价值。
举例:针对倒装句,教师可通过例句讲解、练习巩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其用法。
(2)核舟寓意的深入理解:学生需要对传统文化、民间传说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深入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举例:教师可补充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如民间传说、成语故事等,帮助学生理解核舟的寓意。
(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提高: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式等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理解核舟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11*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关于微雕的信息和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核舟图片,图文结合,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幻灯片出示微雕作品)我国的微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如今有人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核舟记》,写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
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2.知识链接苏轼游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
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文中说的“清风徐,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其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1)重难字罔.(wǎnɡ) 贻.(yí) 八分有奇.(jī)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糁.(sǎn) 髯.(rán) 诎.(qū) 楫.(jí) 髻.(jì) 壬戌..(rén xū) 篆.章(zhuàn) (2)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用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左手倚一衡(hénɡ)木(“衡”同“横”,横着,与“纵”相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思想感情把握:理解作者通过核舟所表达的对工艺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举例:《核舟记》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句,重点讲解“因势象形”这一成语的用法及其在文中的含义,强调文言文的精炼表达。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如“核舟”、“奇巧”等词语,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章结构分析:理解《核舟记》的整体结构,包括开篇、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作手法欣赏:分析作者魏学洢在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如对比、排比、细节描写等,体会其艺术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
1.文章背景:了解魏学洢的生平及其创作《核舟记》的背景。
2.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词语释义: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核舟”、“罔不”、“奇巧”等。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其在现代文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
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雕刻技艺。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情感目标: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能够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专门惊奇吧?这确实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确实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深绝伦的微雕技艺的杰出展现。
(二)出示教学目标:(见前)(三)关于微雕:微雕又称米雕、细刻,有牙刻、竹刻、发刻之分。
这种雕刻,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米粒或在数毫米的头发丝上,镂刻书画诗词等内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精细的一门艺术。
微雕历史悠久。
在西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发觉了仅有丝米的微型刻字。
微雕工艺品的制作,需要艺人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运用雕刻工具的熟练技巧。
雕刻时,需要屏息静气,注意力高度集中,历来被称为“绝技”。
微雕工艺以苏州微雕为代表。
苏州张毓基所刻的《枫桥夜泊》诗和《兰亭序》象牙米刻,字迹清晰,笔法苍劲,令人叹为观止。
(微雕工艺品展现)(四)一读课文,摸索并讨论:1、核舟大小如何?2、在如此小的核舟上雕刻家怎么说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什么缘故?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形;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能够从下列角度开展:(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2)表达方式及语言对那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明显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现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聪慧,专门可能写成说明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核舟记》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及作者魏学洢的生平;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图像描绘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微雕艺术的欣赏和感悟,以及对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作者与背景介绍•文本解读与赏析•图像描绘与情景模拟•微雕艺术与文化拓展•主题探讨与情感共鸣•总结与作业布置一、导入新课活动设计:展示一张现代微雕作品的图片,如一枚硬币上雕刻的精美图案或一幅微小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惊叹于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在古代,有人能在一枚桃核上雕刻出一艘船,并且船上还有人物、景物和文字,你会相信吗?”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笔下,一起探访他笔下的那艘神奇的核舟——《核舟记》。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教师讲解:•简要介绍魏学洢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强调他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学者的地位。
•提及《核舟记》的创作背景,如核舟的来历、作者的写作动机等,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学生活动:•分组搜集更多关于魏学洢的信息,包括他的其他作品、家庭背景等,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分享。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魏学洢。
三、文本解读与赏析教师引导:•带领学生逐段诵读《核舟记》,注意语音语调,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解释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如核舟的整体布局、人物刻画、景物描写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文中景物描写、人物刻画和主题的理解,如核舟的雕刻技艺是否真实存在、作者的情感是否过于夸张等。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核舟记》的深层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
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方法】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新课学习1、自主学习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b、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想关情况?c、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d、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e、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好的缘由?f、通过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2、合作学习1)关于作者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揽镱摶骧铁饺龌銷鯪谫獲峥剥谬醞胪賁誕2)词语积累罔(wăng)贻(yí)有奇(jī)黍(shŭ)糁(shăn)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狭(xiá)3)朗读指导播放课件: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珠/历历可数也4)字词把握通假字播放课件: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诎右臂支船诎通曲:弯曲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5)词的活用播放课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型发髻。
简賣崂尴说鍆诛紜鰾騶嬌撈錛轾皲毆鲽勸6)重点句子播放课件: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7)译文: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荆絨璽繭8)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播放课件: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
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8)总结内容: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
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9)语言赏析播放课件: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明确:第一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宣明的对比。
第二、三句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得,一个神情专注,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氛围。
9)写作技巧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学生活动】1、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交流反馈三、巩固性练习: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
四、小结:《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虽短,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
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
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的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地说明。
这给我们作文以极大的启发。
五、布置作业A类:完成课后练习题B类:将口头说明文整理到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核舟记魏学洢(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