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500字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1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
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
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
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
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
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着,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着作当中。
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
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5篇)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5篇) 细细品味⼀本名著后,⼤家⼀定对⽣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呢?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家分享。
《理想国》读后感1 正义,我们应该怎么做? 柏拉图在讨论正义的时候,⼤概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桑德尔也在研究关于正义的问题。
据说,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说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对正义充满疑惑。
这就更让柏拉图想不通了,⾄少在他看来,《理想国》⾥,关于正义的问题已经⼀劳永逸的解决。
从什么是正义的讨论,到如何建⽴⼀个正义的城邦,让所有公民各司其责的⽣活在理想的国度中,柏拉图差不多给了世⼈⼀份理想国建设指南,在这份指南⾥,他⼏乎讨论了⾃⼰能想到的⼀切细节,从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领导⼈的培养,从妇⼥的地位,到孩⼦的教育……简⽽⾔之,后世的⼀切政治意识形态,都能在他这⾥找到源头,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把这⼀切建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整个关于正义的讨论中。
完美吗?很完美。
柏拉图对⾃⼰的这套理论⾃信吗?不见得。
因为所有的讨论完成后,他不得不讲⼀个灵魂转世的故事,威逼利诱,劝⼈做正义的事。
那么,什么是正义的⾏为?⼆⼗⼀世纪的我们显然不会完全同意柏拉图的答案。
这个被⼀代⼜⼀代思想家,反复思考的⼤问题,⾄今也没有⼀个标准答案。
⾄于该怎么做,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好在,⼈们在⼤多数时候并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只⽤谋⽣就够了。
《理想国》读后感2 在《理想国》这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对话引出:理想国是由卫国者、⼠兵、普通公民组成的;三类⼈各司其职,为了城邦的利益⽽努⼒。
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加通俗:每个⼈的价值就是做好⾃⼰的⼯作,为国家、为整个⼈类的发展做贡献。
这真的是⼀种伟⼤的思想!但是,或许是这句话太过宏⼤,或许是我的思想境界不够,也或许是在这个社会分⼯⾼度发达的时代⾥⼈们已经很难从⾃⼰的职业中找到满⾜,我总是感到⾃⼰⽆法像柏拉图说的那样,⼀直怀有这样⾼尚的信念,不动摇地度过⾃⼰的⼈⽣;也总是感到困惑,感到痛苦,总是在想什么才是⼀个⼈真正的意义。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共3篇)_读后感_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共3篇)高中暑假:《理想国》读后感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
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
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
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
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
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
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

《理想国》读后感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理想国》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欢迎大家分享。
《理想国》读后感1《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
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
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
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
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
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相关推荐《理想国》读后感(通用32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国》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国》读后感篇1《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
书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
但同时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理想国》的时候也说:“这本书根本就不是一部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最伟大作品。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这本震古烁今的伟大作品时,我的关注点更多的就集中在了书中表现出的教育思想上。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讨论“正义”与“不正义”为起点展开了自己构建理想国家的宏大蓝图,在柏拉图的笔下,个人的“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而一个国家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以此使城邦及城邦中的个人成为节制、勇敢和智慧的“善”的存在。
要想实现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的目的,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家就必须由一个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把国家交付于这样的人手中,才能维持这个理想国度最本真的善的品质。
然而这个万能的近乎神圣的“哲学王”究竟从何而来呢?虽然柏拉图承认这个理想城邦和这种哲学家式的统治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依然尽自己所能的把塑造这种理想城邦和哲学王的最大可能展现给了读者,一方面他求诸“神迹”——在书中让苏格拉底把自己从民众中超脱出来的现实解释为神的帮助;另一方面则很现实的把解决难题的途径指向了教育——在书中他对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培养哲学王的教育方法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哲学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读后感5篇

《理想国》读后感篇1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
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
曾经因为看莎士比亚文集,对几乎是纯对话的文体心存恐惧,觉得这样的作品会因为情节的缺乏而造成兴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现在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对情节没有过去那样依赖,还是译者的水平,还是柏拉图语言中所达到的妇孺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还是我自己的愚昧无知欢乐多,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
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柏拉图(尽管书中的主要谈话者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出现,但由于柏拉图是《理想国》的作者,我愿意将他当作柏拉图。
或者说,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话中的思想。
)有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
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时候看辩论赛的惯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们这样的一种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
我愿意在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的对话中思考,愿意在柏拉图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中联想,仿佛我的脑子是在转动着,尽管时不时地因为不理解而需要倒着转几次,但因为引导我的人是如此有魅力和说服力而使我乐于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感受一种许久没有过的阅读的快感。
肯定的,以我现在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和能力,我对理想国精神实质的理解是相当肤浅和粗陋的,甚至都没有触及问题的皮毛极可能是隔靴搔痒。
我不可能有见地地发表对理想国的看法的,也没有办法很系统的说出它有什么好来,说出它的价值所在。
我只是觉得很快乐罢了,因为觉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给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间,开卷有益,能领会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理想国,这也是许多传世巨著的共性吧。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理念论为核心,描绘了一副正义的城邦蓝图,对整个西方政治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理想国的1500字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一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
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
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
(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
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优秀4篇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优秀4篇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篇一在该书中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
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
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
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
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
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
柏拉图先是探讨出城邦的正义,进而推及到个人。
在他看来,正义是各司其职,互不侵扰。
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不过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热忱于寻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这就涉及到了真理问题。
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那些只爱好具体事物如美的声调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见而无知识,只有那些认识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将其与具体事物区分开,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
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说明,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
他又通过“线”的比喻进一步将两个世界划分为4个部分:第一,影象;第二,影象所像的实物;第三,数理对象。
灵魂将影象的实物作为影象来研究,它只能从假设出发下降到结论;第四,理念。
灵魂从假设出发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象而是使用理念来作系统研究。
前两个部分属于可见世界,后两个部分组成了可知世界。
与此相应,灵魂的状态也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就是想象或猜测、信念、理智和理性。
柏拉图通过“洞穴”的比喻指出,认识的4个阶段并不是后天学习的发展过程,而是“灵魂的转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500字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500字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
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
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
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理想国》读后感.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500字
《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
书中不仅讨论到正义,还讨论到优生优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
读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
毁之誉之,各求所安。
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却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
否则断章起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了。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
柏拉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
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做“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
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自己坚强的核心正义与美德,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读《理想国》无疑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浅薄的认识以为只会立书著作,玩文字游戏;以为其文字读来定是诘屈聱牙;以为研究哲学只是极小部分人热衷的事业。
令人讶异的是,本以为哲学,何况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辉煌巨
著一定玄之又玄,艰深难读,或许使普通读者有如坠云端不知所踪之感,更甚者头昏脑胀,挫败感顿生,不可卒读。
事实不尽然。
我所拜读的是郭斌等人的译本,据说是青年读者较为喜爱的版本,不仅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译出了原书的神韵,加之原著采用一问一答的辩论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节奏紧凑,引人入胜。
柏拉图的辩论被称为诡辩,曾言“你不可能在辩论中战胜我”。
柏拉图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论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
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魂梦以之,不能忘怀。
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共著对话二十五篇。
该书读起来,文字温暖,情感饱满,并且令人感动。
我想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给世人带来的感动和信念。
柏拉图第一卷开卷不久即开始讨论究竟正义是什么。
他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辩论,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
他认为个人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在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这大概就是柏拉图要表达的正义。
但我想当时正义的定义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哲学正是一门充满哲辩的一门
科学,同样与时俱进。
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社会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是正义?正因为南京地铁有那个正义的女生,偷拍者才未得逞。
因为这个社会充满正义,酒店女生最终未被拖走。
重要的不是辩论,是你所持有的观点是否正确。
智者统治国家,武士保卫国家,平民负责生产。
仅此而已。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
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
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
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
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