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这里专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另一种商品表示)低于另一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说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称相互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的国际价格或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意义:①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基础②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③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获利缺陷:不具有普遍性2.比较优势模型下,均衡的相对价格是如何确定的?3.如何分析比较优势下自由贸易的贸易利得?94.对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误解?(1) 劳动生产率和竞争优势(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到达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
(2) 贫民劳动论(the pauper labor argument)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的,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3) 剥削(exploitation)若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使其福利恶化。
5.多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模型相对工资是如何确定的?(不考)6.专业分工会进行的那么彻底吗,为什么?--不会原因:①多种要素的存在会减弱分工的趋势②国家保护民族产业③运输费用的存在(导致一些非贸易品)7.论述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①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而现实中不存在②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并据此认为一个国家始终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③忽略了各国资源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④忽略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国际贸易的原因*意义:更全面的解释了国贸基础,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参与国贸提供了理论依据8.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机会成本递减
W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 单位的某种产品,所 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 品的数量逐渐递减, 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 本递减,此时PPC凸 向原点。
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 C,所必须放弃W的数 量逐渐递减。
C
图1-4 机会成本递减
三、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假设商品价格等于成本,则小麦(对布匹)的相对价 格(Pw/Pc)=小麦的机会成本( ΔC / ΔW) 。
案例
单位劳动投入 产品 大米 小麦 棉布 钢铁 中国aLi 10 10 20 20 美国 a′Li 10 5 4 2 相对劳动生产率
a′Li/aLi1 0.5 0.2 源自.1第三节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 穆勒是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提出的相互需求原理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 的说明和补充。 互惠贸易的范围——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贸易条件的决定——相互需求程度 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条件
案例
国家 美国 法国 中国 泰国 布aLc 2 5 9 8 小麦aLw 0.5 2 6 8 布的相对成本aLc /aLw 4 2.5 1.5 1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
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但有许多种产品:M种,分别用1 ,2……M表示。
中国和美国都能生产也需要消费这M种产品,那么按照比较优势,中国和美国各自应该
一、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 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 较优势原理,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 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而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 本,那么两国应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 的产品。这种生产上的重组会扩大整个世界经济 的规模,通过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经 济学中最优美的理论是比较优势”。 迈克尔•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比如说乔丹 能用两小时修剪完草坪,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 他能拍一部运动服装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2 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他隔壁的小姑娘凯丽 能用3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在同样的3小 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工作并赚30美元。
比较优势理论是1817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 大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其《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背景: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但 政权仍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于是,在工业资 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除 了政权的争夺外,经济方面的斗争主要表现在 《谷物法》存废问题的争论上。1815年,英国 通过了一项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谷物法》, 根据这项法律,当国内谷物价格高于80先令1 夸特时,禁止外国谷物输入。在地主阶级力图 保存《谷物法》的同时,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 求废除《谷物法》。就在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 要从理论上论证谷物自由贸易优越性的情况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例证:比较优势
国家 毛呢 酒 英国 40 60
(人/天)
国家 毛呢 酒 葡萄 20 牙 10
毛呢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0.67(40/60) 葡萄牙为2(20/10) 酒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0/40)葡萄 牙为0.5(10/20)
国际经济学完整题库不含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一、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2.自由贸易论3.绝对优势论4.比较优势论5.机会成本6.机会成本递增7.生产可能性边界二、判断题(在括号内填“√”,表示正确;填上“X”,表示错误)1.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是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 )2.重商主义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弊得失是完全相反的,你之所得就是我之所失。
( )3.我们墨西哥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得不到什么好处,美国工厂的生产效率太高了,它有那么多的计算机和机械工具,它的工程水平也太发达了。
我们需要关税,要么我们什么也不出口。
()4.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这是绝对差异论的基本观点。
( )5.在现实社会中,当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可以始终保持不变。
( )6.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要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着价格差异,那么各国间的国际分工仍能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
( )7.国际贸易形成的范围是:国际比价必须在两个参加贸易的国家贸易前的国内比价之间。
( )8.如果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具有同样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即使各国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嗜好差异,也不会导致国际贸易。
( )9.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上的各点切线的斜率即为机会成本。
( )10.晚期重商主义的观点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11.一位美国参议员写了下面一段话:“贸易被认为是能够提高所有参与国收入的,至少亚当.斯密或大卫.李嘉图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12.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13.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14. 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三、不定项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作为独立的经济学分支科学,有自身的特点。
下列不属于这些特点的是A.国际经济学不同于区域经济学。
B.国际经济学理论的选择并不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 第一篇 宏观经济学导论 59页PPT文档

假
劳动是唯一要素且同质
设
条
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件
完全竞争市场
无货币因素
无运费、交易费用、关税壁垒
4
二、绝对优势的概念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
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 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 就具有绝对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 具有绝对劣势。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1、是用来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技术和 资源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产品或劳务 的最大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2、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或 向外凸出)的曲线。
21
22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3、边际转换率:是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 绝对值,用来表示每多生产一单位X而少 生产Y的数量(即X产品的机会成本)。
29
五、贸易模式
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即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 出口其相对劳动生产率比较高,或相对价格和相对机会
28
四、贸易的起因
1、贸易的根本起因: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如果假设a Lw / a Lc > a Lw* / a Lc* a LC / a LW < a LC* / a LW* 则Pc/Pw<Pc*/Pw*
2、贸易的直接起因:产品的相对价格。在没有国际贸易 时,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他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5、两国的技术水平是固定的。 6、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7、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8、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p=c) 9、两国间进行自由贸易。 10、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11、贸易必须是平衡的。
国际经济学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 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评价与比较
比较成本学说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禁止粮食进口; 围绕《谷物法》 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 论争; 李嘉图1817年出版《 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 “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 劳动价值论” 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 “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 比较成本”
大卫 李嘉图 (1772—1823)
李嘉图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 面临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 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 还能否发生呢? 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 有利呢?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 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 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假如 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 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呢?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经济学之父
(1723—1790)
绝对成本的前提条件
采用2× × 模型 即两个国家A和 , 模型, 采用 ×2×1模型,即两个国家 和B,每个国家均能生产两种 产品X和 ,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产品 和Y,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假设条件 (1)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 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 以自由流动;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不变; 机会成本 (6) 不存在交易成本 运输成本 ,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 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交易成本 自由流动; (7) 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完全竞争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增口是任 加赚有何 本取限国 国别的家 财国,金 富金只银
银有储 才靠量 能出都
本国同 国购时 金买要 银别限
国制 商或 品禁 支止 出本
鼓励出口 限制或禁止进口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三、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四个特点:
将劳动分工推广到国际领域,认为国际分工也会提高整个 社会的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
机会成本不变 简单直观 不能解释一国两产品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两产品劳动
生产率均低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评价
进步性: 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国际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局限性: 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一)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
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 政策主张: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 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 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 货币财富。 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部分)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2.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第一节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国际经济学02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 第二节 比较利益理论——相对技术差异论 第三节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节 比较利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曹吉云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1
Adam Smith (1723-1790) 曹吉云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曹吉云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19
曹吉云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20
四、相对技术差异论的特点和局限性
1.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相对技术差异论将自由贸易 的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比较利益理论的 解释范围大大扩展; 2. 相对技术差异论可以部分地解释当今世界经济 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 基础; 3. 相对技术差异论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并且假定 只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强调只有劳动创造价 值,具有局限性。
曹吉云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7
三、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图形说明
布 50 1:1 30 20 O 1:1 2:1 152025 50 小麦 40 20 12 O 70 80 100小麦 1:2.5 布 100
结论:参加贸易的原因在于两国同种商品 价格有差别;这种差价使参加贸易的双方 有利可得;只要贸易的国际价格在两个参 加贸易的国家贸易前的国内比价之间,参 加国就可以从贸易中获利;一旦贸易固定 化,各国间建立在各自技术优势基础上的 国际分工就可以形成;国际分工以及由此 带来的各国的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 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曹吉云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23
二、假定条件 ①两国生产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的技术完全相同, 生产需要资本和劳动力,其生产函数都是线性齐次的, 即生产过程中规模收益不变; Q F ( K , L) Q F ( K , L ) F (K , L ) ②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并 且总量不变各国生产要素总量不变; ③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完全替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一节
一、绝对成本理论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一节
一、绝对成本理论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间存 在的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 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
根据(2-7)式可知,X产品的机会成本为aY/aX。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一、基本分析工具
(四)生产均衡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意一点的斜率绝对值就是边 际转换率(MRT)。
生产实现均衡的条件是在生产均衡点上边际转换 率等于产品的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pX=PX/PY。
在图2-1中,(1)如果MRT=aY/aX=pX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一、基本分析工具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增加1单位的某产品的产量所必 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产量。
生产从M点转移到N点,那么这时增加X生产的机 会成本就是以Y的生产减少量来衡量的,即机会 成本为-Δ Y/Δ X。 机会成本可以用通过M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 切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即-dY/dX。
(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2)一国之内的劳动是完全同质的;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二、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设
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 (3)在一国之内劳动可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 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4)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5)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7)两国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即生产函数不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一节
二、比较成本理论
(二)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 产上较之另一国都处于劣势,也可以实现互利 的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与出口其绝对 优势相对较大或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同 时进口其绝对优势相对较小或绝对劣势相对较 大的商品。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认为,每个 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1)如果X产品为低档物品,则在X的相对价格
为pW时,A国的消费均衡点必然处于C1点的左边。 X产品的过剩供给曲线SS1就会出现正的斜率。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五、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
1、收入效应与过剩供给曲线
(2)如果X产品为正常物品,但其收入效应较
小,则在X的相对价格为pW时,A国的消费均衡 点可能处于通过C1点和EA点的垂直线之间。此 时SS1曲线具有更大的正斜率。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三、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与 比较优势
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生产达到均衡; (2)消费达到均衡; (3)市场出清。
以上三个条件可分别使用如下三个表达式表示:
MRT=PX/PY(2.10)
MRS=PX/PY(2.11) XC=XP,YC=YP(2.12)
(7)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一、基本分析工具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一、基本分析工具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2-7)式可以表示为图2-1中 的直线AA′,其中X产品的最大 产量为A点,Y产品的最大产量 为A′点;直线AA′左边的区域是 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 产量组合,直线AA′上的点是生 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的最大的 产量组合。
第二章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从绝对成本理论到比较成本理论 第二节 比较成本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 第三节 比较成本理论的经验检验与评价
本章提要
思考题
总目录
第二章>>第一节
第一节 从绝对成本理论到比较 成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的产生
亚当·斯密:抨击了重商主义思想,首次提出了 自由贸易理论,即绝对成本理论,阐述了国际分 工的原因、方式及效果。 斯密对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第二,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 贸易的基础。
pA=aY/aX=p*A时,国
民供给曲线为BC段
pA>aY/aX=p*A时,国民
均衡点就是A点
pA<=aY/aX=p*A,此时的
供给曲线为DC段
pA<=aY/aX=p*A时,国
生产均衡点就是A′点
民供给曲线为OAB段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节
四、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一)国民供给曲线
1、收入效应与过剩供给曲线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三、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与 比较优势
一般均衡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相切的切点。 这里以A国为例说明封闭经济一般均衡解的确定。 为什么切点EA是A国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点呢? p*A<p*B,这表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导致 了两国封闭经济的均衡相对价格的差异,或者说, 封闭经济的均衡相对价格差异反映了比较优势所 在。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五、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
(二)考虑收入效应的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 需求曲线
1、收入效应与过剩供给曲线
如果开放经济之后,A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由pA上升 到pW,则A国的生产均衡点由EA点转移到A点,此时 X产品的产量达到其最大值XM,但A国的消费均衡点 则随着X产品的收入效应的不同而存在三种情况。
相同; (8)两国的消费偏好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二、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设
根据以上假设和(2-7)式可知,A、B两国 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别为: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三、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与 比较优势
假设A国在X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 在Y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即
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节 比较成本理论的新古典 经济学分析
一、基本分析工具
(一)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一、基本分析工具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一定的生 产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 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假设:
(1)经济社会只生产X和Y两种产品,生产要
图2-4 A国X产品的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四、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二)国民需求曲线
pA=aY/aX=p*A,消费均衡点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 AA′上的EA点,X产品的需求量为X0; pA=p1>aY/aX=p*A,X产品的需求量为X1;
pA=p1<aY/aX=p*A,X产品的需求量为X2。
图2-4所示的A国X产品的国民需求曲线MN,它是一 根斜率为负数的曲线,即X商品的国民需求量随着 X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五、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
在X产品的某个相对价格水平下,如果X产 品的国民供给量XP与国民需求量XC之差大 于零,就说X产品存在过剩供给(Excess Supply);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五、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
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到图2-5(b)所示的B国X产 品的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注意,图2-5 (b)的横坐标为XC-XP,它同图2-5(a)正好相反。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五、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
(二)考虑收入效应的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 曲线 下面开始考虑收入效应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即 同时考虑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对于消费均衡的影 响。 1、收入效应与过剩供给曲线 假设相对于B国而言,A国X产品具有比较优势,A 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AA′,封闭经济均衡点为EA 点,封闭经济均衡时X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A,X产品 的产量和需求量分别为X0,此时A国的福利水平可 以使用社会无差异曲线U1来表示。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一节
二、比较成本理论
(一)比较成本理论的产生
大卫·李嘉图:1815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保 护贸易的法律,即《谷物法》。这项法律对于 地主阶级极其有利,但对于工业资产阶级却是 极其不利的,因为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 农产品,而高昂的谷物价格势必引起劳动力价 格的上涨和利润的降低。因此,工业资产阶级 强烈要求废除《谷物法》。就在英国工业资产 阶级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论证谷物自由贸易优越 性之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第二章目录
第二章>>第二节
一、基本分析工具
(五)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主要有两种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