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要功能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
1. 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
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
”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
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 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
情境教学的方法

情境教学的方法情景教学法是教学方法之一,本次就从这一切入点入手,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所不知道的情景教学法的几种途径,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的,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有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
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
情景教学是根据教学任务,班组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
一般来讲,为教学创设的情境主要有生活展现情景、自由体验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生活展现情境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
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
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表演体会情境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
“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
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情境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

情境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2023年,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基于实践和情景的教学法,正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本文将对情境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进行阐述。
一、情境教学法的定义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践和情景的教学法。
它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和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下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学习过程放到学生身边,营造真实的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情境教学法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比如,在语言学习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和真实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言;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实验现场和实验操作要求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情境教学法的特点1. 实践性强情境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实践性。
通过将学习内容放到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方法带来的好处是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 情境真实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相关。
通过将学习内容嵌入到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3. 个性化教学情境教学法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其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设计情境,让学习过程更具个性化。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4. 控制变量法情境教学法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它将环境要素进行了控制,让学生只集中于所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减少了干扰。
控制变量法是情境教学法的一大优势,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和焦虑。
5. 综合性教学情境教学法是以场景设置为主要特点的教育方式。
它通常不限于单一学科领域,而是注重多学科的综合教学。
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整合知识,提高学习成效。
三、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应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
如何应用情境教学法

如何应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创造和模拟真实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什么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特点以及如何应用情境教学法三个方面来介绍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的定义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营造具体和实践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提供了一个开放和灵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情境教学法的特点1.真实性: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情感性: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
3.互动性:情境教学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针对性:情境教学法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目标的明确,旨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5.综合性:情境教学法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三、如何应用情境教学法1.创建真实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参观、访谈等方式,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和探索。
2.启发问题思维: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合作进行情境模拟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资源整合利用:教师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实物等,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参与和应用相关知识。
5.评估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思,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问题所在。
总结: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和创造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它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提供了一个开放和灵活的学习环境。
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与生活进一步提炼与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要功能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功能与暗示(或启迪)功能。
1. 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
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
”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
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
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 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与”。
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
(完整版)教法—情境教学法

语文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代表人物:李吉林)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作用:1.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2.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①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②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③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
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④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
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⑤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
“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
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
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
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
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
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
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
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情境教学法PPT课件

地理课中的情境教学
总结词
直观理解地理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VS
详细描述
地理课中,教师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 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环境 问题。例如,在讲解环境保护时,教师可 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污水处理厂或垃圾 填埋场,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保护环境 的重要性。
05 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与挑战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能够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创设适当的情境。
教师需要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包括情境的设计 、材料的准备、场地的安排等,同时还需要在情境教学中进 行有效的指导和评估。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在不同学科领域推广应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ppt课件
目 录
• 情境教学法简介 • 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 情境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案例 • 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与挑战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情境教学法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具体、生 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引 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 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特点
情境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启发性、情 感性等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01
02
0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情境教学法与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相契合,强调学生 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 非被动接受知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知 识相关的真实场景,促进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这一切都是悄悄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领悟的,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啊。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简单地讲,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入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当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时,必然回对作品产生亲切感。
即所谓“入境始于亲”。
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本文从情境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情景教学的主要应用范围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应用范围;方法一、情境教学的特点--------------------------------------------------------------------------------1(一)形真--------------------------------------------------------------------------------------1 (二)情切--------------------------------------------------------------------------------------1(三)意远--------------------------------------------------------------------------------------1 (四)理蕴--------------------------------------------------------------------------------------1二、情景教学主要应用范围-----------------------------------------------------------------------1 (一)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运用--------------------------------------------1 (二)情境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3 (三)、情境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3 三、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4 (一)展现生活,唤起回忆--------------------------------------------------------------------4 (二)对比强化法--------------------------------------------------------------------------------4 (三)音乐渲染法、图画再现情境-----------------------------------------------------------4 (四)课件再现法--------------------------------------------------------------------------------5 (五)表演体验法--------------------------------------------------------------------------------5 (七)质疑问难法--------------------------------------------------------------------------------6 (八)讨论法--------------------------------------------------------------------------------------6(九)结合热点法--------------------------------------------------------------------------------6 参考文献-----------------------------------------------------------------------------------------------8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这一切都是悄悄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领悟的,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啊。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简单地讲,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入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当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时,必然回对作品产生亲切感。
即所谓“入境始于亲”。
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本文拟从情境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一下情景教学的主要应用范围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一、情境教学的特点(一)形真即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神韵相似,达到“可意会,可想见”。
但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二)情切即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情感进入课堂”这极高的教与学的境界,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这一模式得以实现。
(三)意远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挥想象力。
情境教学讲究“情趣”和“意象”,情境不是图解式地机械地创设。
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示在学生眼前,给儿童造成“直接的印象”;在情境中,儿童激起的情绪,又成为需要的推动。
(四)理蕴即蕴含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
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教学的形式。
教学过程中,围绕教材中心创设一个或一组情境。
二、情景教学主要应用范围(一)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运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的积累。
”○1学生只有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现如今,教辅材料的大量涌现,使得学生理解词语与句子的方式单一,只会去简单地照抄。
一些老师也敷衍了事,过去就行。
而学生在这些资料上获得的概念是死的,时间一长,就又忘了。
反映在阅读理解上还是一窍不通,主题、内容的把握都牵强附会,甚至出现许多好笑的现象。
所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时,一定要让他们理解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的意思,文章中的字词表现的情感才是活的。
更何况汉语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情境教学法的效果显著。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教材为前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教学,增强学生的领悟力。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常用的情境教学方法主要是直观形象法和客观联系法。
1、直观形象法:通俗地讲,就是利用各种形象的实物、图画、多媒体技术并抓住汉字的自身特点进行释义来向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这样可以化解教学的难点,帮助理解那些接触少、意义深的词语,还节省了教学的时间。
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和《恐龙》这两篇文章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这两种离农村孩子较远的场景,使学生理解“珊瑚”、“恐龙”、“白垩纪”,体会到神奇之处;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放大特写图景,为学生创造鲜明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五光十色的海水”、“庞大的海龟”、“凶恶的三角龙”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映山红”、“油桐”、“新绿”、“明艳”、“突兀森郁”等词语就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图片来理解。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悟,在联想中理解了词语,领会了内容。
2、客观联系法:即联系生活体验、已学过的词语、上下文等综合手段,为理解词语而服务。
(1)联系生活体验感悟:文章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作者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领略作者的感情,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冰心老人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有一句是写那个小姑娘“忸怩地回答、又摆弄纽扣”,“忸怩”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你在生人面前表现的不自然、害羞就是“忸怩”。
(2)联系上下文:这是老师们最常用的方法了。
比如“骄傲”一词,在不同的文章语句中表现的意思就不一样。
在“他考试得了满分,很骄傲”和“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华夏儿女无不骄傲万分”中,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
当然,这是比较浅显的。
再如《穷人》这篇课文有这么一句:“恩,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其中“熬”是关键字,首先让学生明白在句中之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然后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用“忍受”、“支撑”、“坚持”、“挺”来替换,让学生在比较中讨论,说出“熬”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渔夫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
再让学生由“熬”字展开想象,想象他们以后的日子将怎样过,学生已被渔夫和桑娜的善良心灵感动,想像的闸门很快打开,滔滔不绝。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雪中送炭”是课文中表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的重点词之一。
按照词典的解释,“雪中送炭”是比喻别人在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
离开课文,就无从知道“雪中”指的是怎样一种情况,“送炭”送给对方什么东西,更无法理解朝鲜人民怎样雪中送炭的。
结合上下文,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课文中的“雪中”是指“敌机封锁,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陆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艰难处境。
“送炭”是指“大娘带领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的感人情景。
结合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不但确切地理解了这个词语,使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落到了实处,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情境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赞科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特别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
”○2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