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
美术学中的中国美术发展史

美术学中的中国美术发展史中国美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石器绘画到现代的油画、水墨画等多种形式,中国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探讨中国美术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艺术的发展古代艺术是中国美术学发展的起点。
早在距今几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石器绘画。
这些石器绘画以简洁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表现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青铜器上的纹饰和图案,不仅具有装饰的功能,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古代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壁画和绢画上。
壁画是古代人们在墓葬和宫殿等地绘制的,以描绘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为主。
绢画则是以绢布为载体的绘画作品,多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
这些作品以线条简练、色彩淡雅、意境深远而著称,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绘画的繁荣与衰落宋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繁荣时期。
北宋时期,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如李唐、范宽、郭熙等。
他们的作品以写意山水和花鸟为主,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变化和意境的营造。
宋代的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绘画逐渐衰落。
元代时期,蒙古族统治者带来了外来文化,绘画艺术开始受到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如蒙元画派。
明代时期,绘画艺术进一步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一些西方绘画的影响,如线条的使用和透视的运用。
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绘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三、近现代美术的崛起近现代美术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美术学的新阶段。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论,开启了绘画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的画家,如齐白石、徐悲鸿等,通过学习西方绘画的技法,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作品。
20世纪初,中国美术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如水墨画、油画等。
水墨画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为基础,注重形式的变化和意境的营造。
古代中国画学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中国画学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古代中国画学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画艺术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文化、宗教、生活等各个领域。
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与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和哲学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古代中国画学的发展和演变。
一、绘画的起源和初期发展相传,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绘画。
据《史记》所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曾经画出了五岳图,反映了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神灵以及自己的文化和信仰的认识和表达。
此后,绘画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和记录文字之外的重要载体,逐渐发展壮大。
西周时期已出现了彩陶,春秋时期又出现了壁画、玉器、漆器等,说明中国古代绘画已得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到了东周时期,随着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绘画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周武王时期,传说中的著名画家顾恺之在创作《百步图》时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意境和技巧。
在此后的数百年中,绘画艺术得到了日益精湛的发展,历经了唐、宋和明清等朝代,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画学的发展和演变1.笔墨纸砚的革新中国画学的发展和演变与笔墨纸砚等工具的革新密切相关。
在前期的绘画技术中,墨汁、毛笔、宣纸等独特的工具组合为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同时也为画家们创造出了非常独特的绘画风格。
唐代以后,随着丝绸成为宣纸和毛笔的普及材料,中国画绘画风格开始趋向柔和和轻盈。
明朝时期又产生了硬笔繁复的作品,其中的白描和工笔花鸟画便成为中国画发展中的重要分支;而清代时期则出现了彩墨并用的花鸟画与山水画,提高了中国画的审美性。
2.传承和革新中国画学的演变不仅仅是简单的模拟或复制传统的画风。
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着创新、超越的想法和探索,不断地推进了中国画学的发展。
初唐时期的张萱便是中国画学中的杰出代表,他胆大妄为、充满创意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形式和意象,同时也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无尽的启迪;其中梅花、菊花、竹子等都成为了中国画艺术中的常见题材。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与变化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不断发展。
随着时代和地域变迁,中国绘画也经历了多次转变和发展,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和艺术的变革。
一、原始绘画中国古代绘画的开始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最早的绘画是在祭祀活动中出现的,主要是一些原始的涂鸦和简单的图像,如红山文化中的陶器和玉器上的图案和纹饰。
二、古代壁画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阶段。
在此期间,壁画逐渐取代了陶瓷,成为了绘画的主要载体。
商代的壁画大多描绘人物和动物,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象征性。
周代的壁画则更加逼近现实,强调了人物的动态和情感。
周的开端,城墙上的壁画也出现了,如昭君图和灌婴图等,这些壁画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广泛。
三、敦煌壁画隋唐时期,由于唐朝的强盛和繁荣,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唐代的壁画以敦煌壁画最为著名,敦煌壁画保存完好,一些色彩相当艳丽的壁画,是中国画中的珍品。
敦煌壁画内容丰富,涉及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各个领域,有佛教、造像、仙侣、仕女、宫廷、游戏和劳作等多种题材,其中佛教题材最为丰富。
四、画院绘画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另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画院成为绘画的重要场所,画家们开始借助院落里的自然光线和氛围进行创作,使绘画更加写实,宋代的绘画注重表现具体物品、人物和场景。
宋代的山水画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梅田派的北方山水画、宣和派的南方山水画、徽州派的建筑山水等各种流派重要的山水画家们都有所发挥。
五、明清画风明朝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时期,明代绘画注重写实和写人物的神态和情感,艺术成就非常高,代表作品有仇英、汪士慎、文征明、唐寅等。
清代的绘画风格则更加庄重严肃,注重形神合一,以纸本为主要绘画载体,代表画家有石涛、郎世宁、泼墨画家吴镇等人,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六、现代绘画20世纪,随着西方绘画理论的不断传入和学习吸收,中国绘画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思想和艺术革命运动,为中国现代画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出现了一整批代表画家,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等。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到唐宋时期的山水画,再到明清时期的花鸟画,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不仅在技法上不断创新,而且在表现主题和审美观念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古代绘画的起源、发展阶段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绘画的起源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岩画。
岩画是在山洞或岩石上绘制的图案,主要以动物、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为主题。
这些岩画不仅是古代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记录,也是他们对艺术的初步探索。
岩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步,为后来的绘画形式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绘画的发展阶段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初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绘画主要以壁画和丝织品上的图案为主。
壁画主要出现在宫殿和墓葬中,以描绘各种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为主题。
丝织品上的图案则以花鸟和人物为主,形式简练,线条流畅。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绘画逐渐从壁画和丝织品上转移到纸上。
绘画的主题也从宗教故事转向了山水和人物。
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和《千里江山图》等。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成为主流,艺术家们通过描绘山水的变化和气势来表达自然的壮丽和人的情感。
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图》和李唐的《竹石图》等。
4.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后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花鸟画成为主流,艺术家们通过描绘花鸟的形态和色彩来表达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代表作品有仇英的《百花图》和郎世宁的《鹦鹉图》等。
三、代表作品的特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古代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
其次,古代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通过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形态和气势。
最后,古代绘画注重构图的布局,追求画面的平衡和谐。
文化艺术: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

文化艺术: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1. 引言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演变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2. 起源和初期阶段中国传统绘画起源于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青铜器、甲骨文等古代遗迹中有一些最早的绘画形式出现。
初期阶段主要以壁画和陶器上的彩绘为主,内容大多与祭祀、宗教信仰相关。
3. 古代帝王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演变和王朝更替,古代帝王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绘画艺术,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发展和推广。
这个时期诞生了众多杰出的皇家宫廷画院,如唐朝的颜真卿和宋徽宗赵佶等皇帝本人也是著名书法家和绘画家。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是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宋代,绘画呈现出更加写实和精细的风格,重视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
元代由于蒙古族入侵,传统绘画有所衰退。
明代以山水画为主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清代则注重气韵生动、表达情感。
5. 不同流派和作品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至今涌现出许多不同流派和著名作品,如南宋文人画、元代马远的《临安春雨图》、明代唐寅的《醉酒图》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6. 当代传承尽管当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传统绘画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广泛传承与发展。
不仅有各种新颖创新的艺术形式出现,还有很多后辈艺术家致力于传承古老绘画技法与精神内涵。
7. 结论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审美观念,也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无穷的灵感与创作素材。
我们应该保护、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绘画,让它在当代继续闪耀光芒。
注:以上内容仅属于个人撰写而非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并未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
使用者可以将文本内容转为Markdown风格来满足要求。
东方艺术史论中国传统绘的演变

东方艺术史论中国传统绘的演变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东方艺术史的论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演变路径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1. 起源与发展初期中国传统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壁画和彩陶绘画。
这些早期作品多以人物、动物、神话和自然景观为主题,以简洁的线条勾画出形象,并使用明亮的色彩填充。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传统绘画的发展。
古代的书画艺术融合了文字和绘画,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
2. 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绘画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宫廷画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以皇帝和贵族为对象,创作了大量的宫廷画作。
这些作品注重细节、精致和寓意,常常表现皇权的荣耀和尊贵。
同时,在民间绘画方面,山水画和花鸟画逐渐兴起,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
3. 受外来文化影响随着与外国的交流和文化交融,中国传统绘画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在唐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使得佛教壁画成为一种重要的绘画形式。
佛教壁画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绘画艺术。
4. 理论与技巧的总结中国传统绘画在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技巧体系。
著名的绘画理论家如郑板桥、董其昌等提出了许多绘画的原理和技巧,对后世的艺术家影响深远。
例如,水墨画的四君子(梅、兰、竹、菊)象征了士人高尚的品德和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绘画中的经典主题。
5. 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绘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吸收外来艺术元素,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在现代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艺术家对传统绘画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实验,同时又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和精神。
例如,许多当代艺术家将传统水墨画与现代绘画媒介相结合,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绘画在东方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演变路径和发展历程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中方绘画发展历程简述

中方绘画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绘画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漫长的时间使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从古代到现代,可以将中国绘画发展的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古代绘画:古代中国绘画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最早出现的是以笔刷为主要工具的岩画和彩陶绘画。
随着社会发展,绘画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大量的书画作品开始出现。
古代绘画主题以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事件为主,风格以写实和装饰性为特点。
中古绘画:中古时期的绘画在艺术风格上受到佛教的影响,艺术家们开始注重意境和神韵的表达。
著名的山水画和仕女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以唐代的王维和宋代的贺知章为代表的文人画也开始兴盛。
近现代绘画:近现代时期,中国绘画迎来了新的变革。
西方绘画的影响开始进入中国,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出现,绘画材料、技法和题材也开始多样化。
折子戏、深圳画等新的绘画流派相继涌现,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当代绘画:进入21世纪,中国绘画实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
元化和全球化。
绘画作品呈现出更多的个人风格和艺术实验,同时也加强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融合。
数字绘画和立体绘画等新兴媒介的应用使中国绘画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前卫。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从传统的古代绘画到当代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中国绘画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缤纷多彩的。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艺术经历了数次大变革,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绘画风格。
周朝最早的绘画作品可以追溯到周朝,主要以壁画、青铜器上的雕刻和装饰为主,以宗教为题材,许多象征与宗教信仰相关的自然元素、图案和动物形象出现在了这些作品上。
汉朝汉朝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时期,主要形成了八部画的系统分类法。
八部画是古代绘画分类体系之一,包括人物、山水、鸟兽、花卉、器物、建筑、车船和书法。
《自然招隐图》是汉代画作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山丘蕴含着神秘之地,这种表现方法被认为是以后山水画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唐朝唐朝是中国艺术的黄金时期。
唐朝画家兼诗人王维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形式,在中国绘画和诗歌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
山水画在唐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表现技法逐渐丰富。
五代至宋朝五代时期,北方的画风清新豁达,擅长以线条表现景物。
南方的画风则更为细致,擅长以笔墨表现情感。
这种南派画风在宋代达到顶峰,被称为“文人画”。
文人画有着强烈的文化内涵,不同于宫廷画,它深受社会上士人们的喜爱。
文人画的画家以诗人、书法家、文学家为主,他们不仅追求画面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元朝元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转折点。
元时期汉族的艺术被蒙古人统治和引导,它的总体特点是将意象性放大,明显把线条画法划分为以“虚实”为主的风格。
元朝山水画家如王冕、贝雪明,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朝明朝时期,传统的构图体系、色彩技法和绘画理论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明朝著名的山水画家有沈周、文征明和唐寅等人。
他们的画风深受文人士子的爱戴,在整个明代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清朝时期绘画技法更趋精湛,注重画面细节的表现。
山水画中强调要把富有变化的移步换景和景物的势、气、营造刻画到一个整体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传统绪论: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
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
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有很好地学习。
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
"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
"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
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
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
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
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
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
充分了解了以上特点,我们作为现代设计师就可以明白,中国美学的发展史,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资料和新的启发。
这对把从理论上进行的设计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对实际工作中创作思想的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书画美学审美思想先秦魏晋南北朝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激烈的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审美文化最为活跃的开创时期。
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宣扬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
先秦儒家的审美观念最突出的是“中和”准则。
古人言“善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解释,即指出了儒家的“中和”审美观,也导致了儒家“中和”审美观。
孔子,儒家的开山祖师,以和为贵,要求文质彬彬尽美尽善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孟子荀子等在评价美丑时,同样也表现出孔子的“中和”的美学批评尺度。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这里固然是讲一个人的修养问题,"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指人的文饰。
但将孔子这个命题扩展到审美领域中,"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儒家美学这个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以至传统文化体系中影响很大。
历代的美学家、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多数人都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这两种偏向。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书画、戏剧、建筑、工艺产品)很少能发现文质不符的例子,艺术家们用一种十分含蓄而又优雅的手法将"文"和"质"融汇到一起。
根据这种"美善统一"的观点,儒家美学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标准。
《论语》记载: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族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儒家的审美标准。
这个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核心的。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两汉时期在汉代绘画中,与前代绘画艺术承传有密切联系者是壁画,而更富有艺术创造性和时代代表性,且数量众多的绘画艺术样式是画像石、画像砖。
两汉的画像石、画像砖,全国各地发现数千之多,而主要地区是在山东南部西部、河南南阳和四川岷江流域,另外,河北、安徽、江苏北部都有所发现,这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
这些地区在汉代都是工商业最发达的富庶之区,上层社会的统治者以及许多富商巨贾大多聚集在这里,所以修造坟墓多,规模大,遗物丰富。
两汉时期奖励耕战,认为“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
对于宫室建筑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如诸侯之墙不得施丹青之彩等。
但是,随着分封割据局面出现,诸侯王仍然大肆营建宫室。
如鲁恭王刘余“好宫室、台榭、苑囿、狗马”,造灵光殿,图画天地、山海、神灵〔 1〕。
广川惠王刘去更是荒淫暴虐,宫室房舍藻绘彩画。
《汉书》说他“师受易,论语、孝经皆通,好文辞、方技、博弈、倡优。
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
去好之,作七尺五寸剑,被服皆效焉”。
东汉反映现实、歌颂武功、奖励耕战的图画,在宫廷以至州郡都有所发展。
据记载 : “汉明帝雅好画图,别立画官。
诏博洽之士班固、贾逵辈,取诸经史事,令尚方画工图画,谓之画赞。
”〔 2 〕汉明帝刘庄又在永平年间 ( 公元 58 — 67 年 ) ,“追感前世功臣”,画邓禹、马成等建武时期的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
“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
”到汉灵帝刘宏也沿袭这种风气,诏 ( 蔡 ) 邕画赤泉侯一代将相于省,“兼命为赞及书”。
水陆攻战,山东嘉祥武氏祠前石室西壁画像石。
在汉代绘画中,与前代绘画艺术承传有密切联系者是壁画,而更富有艺术创造性和时代代表性,且数量众多的绘画艺术样式是画像石、画像砖。
两汉的画像石、画像砖,全国各地发现数千之多,而主要地区是在山东南部西部、河南南阳和四川岷江流域,另外,河北、安徽、江苏北部都有所发现,这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
这些地区在汉代都是工商业最发达的富庶之区,上层社会的统治者以及许多富商巨贾大多聚集在这里,所以修造坟墓多,规模大,遗物丰富。
在汉代,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这样两种基本绘画样式外,还有帛画、漆画、瓦当纹样等,构成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绘画艺术宝藏。
它深深扎根于汉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以恢宏广阔的胸怀,雄视古今的目光,大量吸收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内蕴着原始巫术文化遗存的楚民俗文化营养,广泛吸取从原始时代到春秋战国时代诸种绘画艺术的精华,从而创造出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不同于众的鲜明的艺术风格。
它对历史演进和现实世界的理性关注,它对神话天地和神仙世界的感性向往,它对雄强博大、质朴神秘美学风格的追求,对魏晋以后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绘画只是被认为百工里的一技而已,地位很低,根本就不能与被广泛重视的音乐和诗歌相比,但却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广泛重视,首先是绘画的名家栉次邻比;其次论述绘画的美学思想也大量出现,后代对其评价很高。
曹植说:“盖画者,鸟书之流也。
昔明德马后美于色、厚于德,帝用嘉之。
”(《曹集铨评·卷八》)又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
”(《曹集铨评·卷九》)曹植的这段话可知,绘画的功能还停留在教化伦理方面,他还是深受以前的礼乐只是教化伦理的载体这样一个观念的影响。
不过这样一个观念正在逐渐淡化,绘画本身的价值受到了重视。
陆机说:“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于画。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绘画的主要功能是存形,以形象来传达意蕴,这是对绘画功能认识的一个飞跃,即从对绘画某种功能的认识而认识到了绘画本身是什么。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的一些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
”(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从他这句话可以得知,当时绘画的种类还是很多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以及建筑的绘画都出现了。
第三是有关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也出现了。
在谢赫总结出绘画的六法之前,前人也已认识到了绘画中的方法和技巧问题。
比如说顾恺之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诸中。
”(《世说新语·巧艺》)宗炳认为“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宗炳:《画山水序》)当然,魏晋时期对绘画方法最成熟、系统的看法还是在谢赫那里。
谢赫说:“立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①这种认识不可不说是非常深刻的,他对绘画的认识不仅在于传形写神等抽象方面,还从形、彩、位置的设置、用笔方法等更加具体的方式去论述绘画。
事实上,谢赫在绘画史的崇高地位, 也在于这一点。
第四是画品的出现。
伴随着人物品比的潮流,对对画的高低、优劣的判断也逐渐进入时人的思考范围。
事实上,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可以算是最早的画品了,但还不系统;只有了到了谢赫那里画品才算是正式出现而南朝的姚最也对一些画家做了评比。
从绘画被认为是伦理教化的工具到“存形”这一本质功能的认识,从绘画只是圣贤或恶人的图像到扩大到人物、山水、动物等形象的描绘,从对绘画的技巧点滴的认识到系统化、知识化的总结,从对古往今来的绘画的点评进入系统的品比方式,可以这样说,在魏晋时期,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已经建立起来了,成为了“自为的存在”,不在如魏晋之前囿于道德等教化功能。
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何在魏晋时期,而不是先秦或两汉,绘画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登上了历史舞台?原因之一是绘画本身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绝非是凭空的创造,其出现都必须有某种历史连续性或者说历史中有其出现的萌芽。
这一点对于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绘画出现于魏晋,也是适用的。
我们知道,在魏晋之前,绘画只是作为百工里的技艺而存在,只是“小人”的事情,而且这种绘画本身的存在也只是作为一门工具,目的是为了再现圣贤的图像和某种生活上的实用,比如曹植说:“过虞舜庙,见娥皇女英……又前,见陶唐之像……”。
②王微也说:“古人之作画者,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③,从他这句话中其实暗示了绘画中有很多都只是为了“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等实用性目的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