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礼仪的基本知识大全
问候礼仪基础知识

问候礼仪基础知识闲谈是社会和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问候礼仪基层学问,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问候礼仪基础学问和基础技巧闲谈是社会和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下面就来说说问候礼仪基础学问和基础技巧,千万别错过。
问候看似简洁,其实一个人品行,往往在一见面就能看出来。
因此,商务人员在社交场合的问候语应多用,擅长运用礼貌用语,这是敬重他人和自己的手段,是显示个人风度和力量的必要途径之一。
问候型1.礼貌问候。
如:“你好”,“早上好”,“节日欢乐”等。
2.思念问候。
如:“好久不见”“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你了!”等。
3.关怀问候。
如:“最近怎么样?”,“最近还好吗?”等。
4.友好问候。
如:“生意怎么样?”“你在干什么?”等。
言他型“今日是个好日子”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话,可以打破尴尬的局面。
这个是初次见面较好的问候方式。
触景生情型情景问候语是一种基于特定谈话场景的临时性问候语,比如他们刚刚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
赞美型最简洁的就是赞美;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需要别人的确定和认可,需要真诚和赞美。
攀认型在初次见面时,问候的沟通和对某种关系的认可,一见如故,马上转化为建立联系、进展友情的机会。
在沟通的过程中,擅长查找机会,挖掘双方的共同点,在情感上拉近彼此是特别重要的。
观赏型这是对初次见面的人表示敬重、敬佩、热忱和礼貌的表现,寒暄或礼貌用语的使用要依据环境、条件、对象和双方的感情来选择和调整。
留意事项1. 态度真诚,言语得体:礼貌用语要使用得当,自然,真诚,为彼此的交谈建立和谐的气氛,避开粗话和过分的赞美。
2. 对象:不同的人应当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在社交场合中男女是不同的,彼此熟识程度也不同,问候语的语气、语言、话题也应不同。
3. 场合: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问候语,庄重场合要更加谨慎。
礼貌、礼节与礼仪礼貌是指人们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侧重于表现人的基本品质。
5种问候礼仪

5种问候礼仪嘿,小伙伴们!今天给大家聊聊5种日常常见的问候礼仪哦。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掌握这些规矩总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种是打招呼,随便说声"早啊""嗨"之类的就行了,最重要的是态度要友好哦。
比如当你和同事打招呼时,可以说一声"早上好,今天天气真不错啊!"带着微笑和一丝关心,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友好和热情。
又或者当你遇到老朋友时,可以说一声"嗨,好久不见!最近怎么样?"用轻松愉悦的语气表达你的喜悦,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
所以,打招呼时体现友好、关心的态度很重要,让双方的交流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积极轻松的基础之上。
第二种是握手,伸出手稳稳地握住对方,别太激动也别太松。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打招呼方式,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使用。
比如在正式会议中,我们需要用一个稳重有力的握手来表示尊重和专业;而在与朋友或熟人见面时,则可以用一个更轻松友好的握手方式。
无论在哪种场合,握手时都要保持眼神交流,适当的力度和时间长度,这样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
此外,即使是陌生人,也要用温和有礼的态度去握手,因为第一次见面的握手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握手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第三种是鞠躬,低头的幅度要适中,别太夸张就行。
适当的鞠躬可以表达尊重和谦逊的态度,示人以礼仪。
比如在正式场合与长辈或上级打招呼时,适度的鞠躬可以表现出自己的谦逊有礼。
又如在向他人道谢时,稍微低头鞠个躬,可以加深道歉的诚意。
但是切忌鞠躬过头,显得做作生硬,反而不自然。
保持恰到好处的鞠躬幅度,能体现出内心的谦逊和尊重。
第四种是拥抱,亲密朋友之间可以试试,不过要注意场合哦。
拥抱是一种表达亲密情感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常见于家人、情侣或是很要好的朋友之间。
比如,当朋友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能够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支持。
又或者,在久别重逢时,给予朋友一个拥抱,能够表达你对重逢的喜悦之情。
问候礼仪的内容

问候礼仪的内容
1. 早上起来,见到家人,一句亲切的“早上好呀”,这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能瞬间温暖彼此的心呀。
比如我每天早上都会跟爸妈说声“早上好呀”,他们也会开心地回应我,这简单的问候让一整天都有了美好的开始呢。
2. 见到好久不见的朋友,热情地喊出“嗨,好久不见呀”,哇,那种喜悦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
就像上次我遇到好久没见的同学,我大喊“嗨,好久不见呀”,我们立刻就热聊了起来,仿佛时间从未流逝。
3. 出门遇到邻居,微笑着说声“您好”,这小小的举动不就像给生活加了一点甜吗?有次我跟邻居打招呼说“您好”,他也笑着回应我,之后每次见面我们都特别亲切呢。
4. 在公司,对同事说一句“早啊”,是不是感觉就像给工作注入了活力呀?我每天到公司都会和同事们说“早啊”,大家也都回应我,办公室的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5. 对帮助你的人,真诚地说句“谢谢”,这难道不是像送给对方一朵盛开的鲜花吗?上次我忘带钱包,陌生人帮我付了钱,我连忙说“谢谢”,他笑着说不客气,让我心里暖暖的。
6. 回到家,跟家人说“我回来啦”,那种归属感就像船回到了港湾。
我每次回家一进门就喊“我回来啦”,爸妈就会从屋里出来,感觉特别温馨。
7. 当别人难过时,轻声说“别难过啦”,就如同给人一个温暖的拥抱。
有次朋友遇到挫折哭了,我搂着她说“别难过啦”,她的情绪慢慢就平复了。
8. 分别的时候,道一句“再见”,这就如同给这次相聚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每次和朋友分别,我们都会相互说“再见”,然后期待着下一次的见面。
我的观点结论:问候礼仪真的很重要呀,它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让生活更美好呢!。
文明礼仪之见面问好

文明礼仪之见面问好见面问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社交礼仪,也是展示个人修养和教养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不同的场合和文化中,见面问好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都需要体现尊重、友好和互动。
以下是关于见面问好的一些常见习惯和礼仪规范。
首先,在文明礼仪中,见面问候要注意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对于上级或者长辈,应站起身来向其行礼致以问好,如敬礼或鞠躬。
对于平辈或者晚辈,可以简单地握手或微笑并问好。
对于服务人员,如服务员、保安等,也要礼貌地向其问好,表示尊重和感谢。
其次,要注意见面问候的语言表达。
在问候中,应使用客气、友好、尊重的语言,避免使用随便、粗鲁或冒犯性的话语。
常见的问候语有“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很高兴见到您”等。
同时,要注意正常的语调和音量,以确保对方能够清晰听到并理解。
另外,见面问好还需要注意仪态和表情。
在见面问候中,要保持自信、开朗的面容,微笑是增加亲和力的重要方式。
此外,要注意身体姿势的端正,站立或坐立时,要保持直立和自然的姿势,不要交叉手臂或者翘腿。
此外,要注重对方的感受和反应。
见面时要主动询问对方的近况,表达关心和体贴。
在问候过程中,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和回应,给予适当的回应和反馈。
例如,当问候“您好”的时候,对方回答“谢谢”时,可以回答“不客气”、“别客气”等,以表达友好和关心。
最后,要根据不同场合和文化要求,灵活运用合适的见面问候方式。
在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宴会等,见面问候要更加庄重和正式。
在非正式的场合,如朋友聚会、家庭聚餐等,可以更加亲切和轻松。
同时,要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了解和尊重当地的习惯和惯例,避免因不懂礼仪而引起冲突或尴尬。
总之,见面问好是一种体现文明礼仪的重要行为,通过合适的问候方式,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是展示自己教养和修养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提高对见面问候的重视和注意,遵循礼仪规范,展示出自己的关心和尊重,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
中国打招呼的礼仪

中国打招呼的礼仪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打招呼可不仅仅是张嘴说声“你好”那么简单,它里头藏着咱们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情味。
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中国打招呼的那些个讲究,用咱老百姓的话,让您感受那份温暖和亲切。
一、见面三分笑,礼多人不怪走在大街上,不管是熟人还是半熟脸,一张笑脸总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您瞧,“早啊,吃了没?”这话听着简单,里头可含着关心呢。
就像是邻里间的温馨问候,不问别的,就问您肚子填饱了没,朴实中透着亲切。
1.1 点头哈腰,不是谄媚是礼貌遇见长辈或者尊敬的人,咱还得来点“肢体语言”。
轻轻点头,稍微弯弯腰,这可不是做作,是咱们对长辈的尊敬,也是中华礼仪的体现。
老一辈常说,“礼多人不怪”,这礼,就在这一举一动之中。
1.2 称呼有讲究,亲切又得体打招呼时,称呼也得注意。
对同龄人,可以直呼其名或者小名,显得亲近;对长辈,得用上“叔叔”、“阿姨”这样的尊称,让人听着心里暖洋洋的。
这称呼里头,藏着的是咱对人际关系的细腻把握。
二、地域差异,打招呼也多样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人打招呼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2.1 北京人爱说“您”在北京,您要是听见人家跟您打招呼时说“您吃了吗?”、“您忙呢?”可别觉得奇怪,这“您”字一出,就是满满的敬意和客气。
2.2 广东人的“饮茶先”到了广东,人们见面可能先来一句“饮茶先”,意思是“先喝杯茶吧”。
这不仅仅是一句问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告诉你悠闲地享受生活才是正道。
2.3 东北人的豪爽而到了东北,打招呼可能就直接多了,一句“干啥去啊?”听着粗犷,实则热情似火,透着东北人的直率和豪爽。
三、与时俱进,打招呼也创新虽然传统的打招呼方式经久不衰,但咱们中国人也懂得与时俱进。
现在,年轻人之间流行用“嗨”、“哈喽”这样的英文词汇打招呼,甚至在网络上,表情包、动图也成了打招呼的新宠。
这些新颖的方式,让打招呼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总而言之,中国打招呼的礼仪,就像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
问候礼仪

论问候礼仪问候礼仪(2)打招呼。
就是在和别人相见时,以语言或动作向对方致意的一种方式,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我们每天重复多次的某些问候语和一些非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出自本能的表现。
心理学家彼得·科利对此也做过论述说:“在长期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的问候方式逐渐形成两大类:一种是表达敬意;另一种是在同等地位的人之间传达友情。
”问候虽然只是打招呼、寒暄或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却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
再问候时我们需要注意问候礼仪规范,主要包括问候的次序、态度、方式等方面。
关键词: 握手礼见面问候问候的方式一、握手礼握手礼是人际交往礼仪中最常用的动作问候礼节。
初次见面,朋友重逢,会谈结束,谈判成功,告辞,颁奖,赠送礼品等等,都可以用握手礼来表达对对方的友好、谢意、祝贺、信任和尊敬。
它是源于我国的一种传统礼节,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问候礼节。
1、握手礼的渊源握手礼起源于久远的古代,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人们用以防身和狩猎的主要武器就是棍棒和石头,传说当人们在路上遭遇陌生人时,如果双方都没有敌意,就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开双手让对方抚摸掌心,以示亲善。
这种表示友好的习惯沿袭下来,就成为今天的握手礼。
另一种说法认为,握手礼渊源于中世纪。
当时打仗的骑兵都披戴盔甲,全身除了两只眼睛外都包裹在盔甲中,如果想表示友好,互相接近时就脱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没有武器,消除对方的戒心,互相握一下右手,即为和平的象征。
沿袭下来到今天,它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
行握手礼时如何握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自如的,这里面还真有许多学问哩。
美国著名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特曾写道:“我接触的手,虽然无言,却极有表现力,有的人握手能拒人以千里之外,也有些人的手充满阳光,他们伸出手来与你相握时,你会感到很温暖”。
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握手人对对方的不同礼遇与态度。
因此,我们在行握手礼时要十分注意握手礼的技巧和礼仪。
问候礼仪的基本知识

问候礼仪的基本知识寒暄和问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各种场合中,这是一种互相表现友好的方式,那么问候有哪些礼仪呢?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看看问候礼仪的基本知识吧。
一、问候的内容:问候内容分为两种,分别适用不同场合:直接式:所谓直接式问候,就是直接以问好作为问候的主要内容。
它适用于正式的交往场合,特别是在初次接触的陌生商务及社交场合,如:“您好”、“大家好”、“早上好”等。
间接式:所谓间接式问候,就是以某些约定俗语成的问候语,或者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引起的话题,主要适用于非正式、熟人之间的交往。
比如:“最近过得怎样”、“忙什么呢”、“您去哪里”等,来替代直接式问好。
二、问候的态度:问候是敬意的一种表现,态度上一定要注意:主动:向她人问候时,要积极、主动。
那同样当别人首先问候自己之后,要立即予以回应,千万不要摆出一幅高不可攀的样子。
热情:向她人问候时,要表现得热情、友好、真诚。
毫无表情,或者拉长苦瓜脸表情冷漠的问候不如不问候。
大方:向她人问候时,主动、热情的态度,必须表现得大方。
矫揉造作、神态夸张,或者扭扭捏捏,反而会给人留下虚情假意的坏印象。
而且一定要专注。
问候的时候,要面含笑意,与她人有正面的视觉交流,以做到眼到、口到、意到。
不要在问候对方的时候,目光游离、东张西望,这样会让对方不知所措。
三、问候的次序:在正式场合,问候一定要讲究次序。
一对一的问候:一对一,两人之间的问候,通常是“位低者先问候”。
即身份较低者或年轻者首先问候身份较高者或年长者。
一对多的问候:如果同时遇到多人,特别在正式会面的时候。
这时既可以笼统地加以问候,比如说“大家好”;也可以逐个加以问候。
当一个人逐一问候多人时,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长”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远”依次而行。
四、称呼礼仪称呼对方时要遵循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女士后男士,先疏后亲的礼遇顺序进行。
1、亲缘性称呼:爸爸、妈妈、叔叔、大爷、大哥、二姐、姑妈、舅舅、姨妈、表哥、表姐之类。
文明礼仪问候语及基本礼仪

文明礼仪问候语及基本礼仪导语: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文明礼仪问候语:您好!早晨好!晚上好!晚安!早安!最近过得好吗?你还好吗?基本礼仪仪容仪表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一个人的卫生和修养习惯。
服饰、形象与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个人卫生: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不管长相多么标致,服饰多么华贵,若蓬头垢面,满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外在形象。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和勤更衣勤洗手等个人的卫生。
不要在人面前打扫个人卫生。
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
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最好不要太大,对人口沫四溅。
2、穿着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
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
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不破坏自己的形象和品味。
言谈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等,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
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候礼仪的基本知识大全
1、问候的内容:
问候内容分为两种,分别适用不同场合:
直接式:所谓直接式问候,就是直接以问好作为问候的主要内容。
它适用于正式的交往场合,特别是在初次接触的陌生商务及社交场合,如:“您好”、“大家好”、“早上好”等。
间接式:所谓间接式问候,就是以某些约定俗语成的问候语,或者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引起的话题,主要适用于非正式、熟人之间的
交往。
比如:“最近过得怎样”、“忙什么呢”、“您去哪里”等,来替代直接式问好。
2、问候的态度:
问候是敬意的一种表现,态度上一定要注意:
主动:向她人问候时,要积极、主动。
那同样当别人首先问候自己之后,要立即予以回应,千万不要摆出一幅高不可攀的样子。
热情:向她人问候时,要表现得热情、友好、真诚。
毫无表情,或者拉长苦瓜脸表情冷漠的问候不如不问候。
大方:向她人问候时,主动、热情的态度,必须表现得大方。
矫揉造作、神态夸张,或者扭扭捏捏,反而会给人留下虚情假意的坏
印象。
而且一定要专注。
问候的时候,要面含笑意,与她人有正面
的视觉交流,以做到眼到、口到、意到。
不要在问候对方的时候,
目光游离、东张西望,这样会让对方不知所措。
3、问候的次序:
在正式场合,问候一定要讲究次序。
一对一的问候:一对一,两人之间的问候,通常是“位低者先问候”。
即身份较低者或年轻者首先问候身份较高者或年长者。
一对多的问候:如果同时遇到多人,特别在正式会面的时候。
这时既可以笼统地加以问候,比如说“大家好”;也可以逐个加以问候。
当一个人逐一问候多人时,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长”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远”依次而行。
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
比如,老北京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
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
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
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一句与“吃过饭没有”异曲同工的问候语:“牲口好吗?”你可别生气,人家这样问候您,绝不是拿您当牲口,
而是关心您的经济状况如何。
在以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
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您“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您的日子过
得怎么样。
为了避免误解,统一而规范,商界人士应以“您好”、“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
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
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
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跟朋友
吹了没有”,或是“现在还吃不吃中药”,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问候礼仪要注意什么
两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时,你应主动介绍一下这些人与你的关系,如这是我的同事,但没必要一一介绍,然后应向同伴们介绍一下你
的这位熟人,也只要说一下他(她)与你的关系即可,如这是我的邻居。
被介绍者应相互点头致意。
如果男女两人一同上街,遇到女士的熟朋友,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绍给对方,男士在她俩寒暄时,要自觉地隔开一定距离等候,待
女伴说完话后继续一同走;女士对男伴的等候应表示感谢,且与人交
谈的时间不可太长,不应该让同伴等很长时间。
如果遇到男士的熟
朋友,男士应该把女伴介绍给对方,这时女士应向对方点头致意。
如果是两对夫妇或两对情侣路遇,相互致意的顺序应是:女士们首
先互相致意,然后男士们分别向对方的妻子或女友致意,最后才是
男士们互相致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路上遇到不很熟悉的异性很觉尴尬,不打招呼显得不礼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对方误会。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遇见不很熟悉的男士,理应
点头招呼,但不要显得太热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来点头;一位
男士偶然在路遇见不太相熟的女士,应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过
分殷勤。
见到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不要大声惊呼,也不要隔着几条马路或隔着人群就大声呼唤,如果边喊边穿马路,那就可能会有危险了。
寒暄之后,如果还想多谈一会儿,应该靠边一些,避开拥挤的行人,不要站在来往人流中进行攀谈。
总的来说,路上遇到熟人,谈话时间不可过长。
如果有很多话要说,可以找一个交谈场所,或另约时间、地继续交谈。
称呼礼仪
称呼对方时要遵循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女士后男士,先疏后亲的礼遇顺序进行。
1、亲缘性称呼:爸爸、妈妈、叔叔、大爷、大哥、二姐、姑妈、舅舅、姨妈、表哥、表姐之类。
这在家庭生活、亲族聚会时候常用,按辈分身份称呼,显得亲切温馨。
2、职场性称呼:与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等相称,如“孙院长”、“林教授”、“郑老师”、“陈经理”、“李博士”、“王
医生”之类,以示身份有别、尊敬有加,这是一种常见的称呼。
3、姓名性称呼:其一,连名带姓称呼(单字名的另当别论),显
得比较生硬,只在开会等少数场合使用。
其二,只呼其姓,并在姓
前加上“老、小”等前缀,如“老张”、“小黄”,比较尊敬随和,也较常用;姓加后缀,如“王老”、“林公”之类则尊敬有加,只能
对德高望重者。
其三,只称其名,比较亲切,常用于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同事、邻里之间使用。
4、泛称性称呼:对未知其姓名职务身份者,可用泛尊称。
在公司、服务行业对男士称“先生”、未婚女性称“小姐”、已婚女性称“女士”;购物、问路等场合常用同志、师傅、老板、服务员、小姐、小妹、小朋友之类的泛称,也可用“大爷”、“大娘”、“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之类带亲缘性的称呼,显得更为亲切。
5、称呼注意三因素:关系、场合、动听。
人际关系随着场合变更而有所不同,称呼也要相应改变。
称呼要让对方感到动听,觉得受到重视尊重,一般以“就高不就低”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