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实验】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方案解析一、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实验器材:光聚座(支架)、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实验步骤:1、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放在光聚座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调整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能在纸屏上看到蜡烛的像。
3、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4、研究:对比每次成像后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变化,像的大小变化,像的位置的变化。
实验现象:在纸屏上看到一个倒立的蜡烛的实像。
实验结论:(1)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2)当凸透镜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3)当凸透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二、实验名称: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器材: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模、橡皮筋、火柴(棉球)、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1、把纸筒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棍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
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实验现象: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棍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动着火柴棍跳动。
实验结论: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鼓膜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名称:体验嗅觉和味觉的相互影响实验目的:体验嗅觉和味觉的相互影响实验器材:眼罩、苹果、橙子等实验步骤:1、蒙上眼睛,品尝苹果的味道。
2、嗅橙子的同时吃苹果,感受苹果的味道。
3、两次吃苹果时,味觉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第一次吃苹果味道甜甜的,第二次吃苹果味道比第一次淡。
实验结论:嗅觉器官指的主要是鼻子,而味觉器官主要指的是舌头,当嗅橙子与吃苹果同时进行时,从人体感觉上来讲嗅觉就会影响到味觉。
四、实验名称: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度实验目的:感受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度。
实验器材:眼罩、棉棒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全册实验目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六年级上册分 组 演 示选 做教材 页码 序号 章节 1.2实验名称主 要 器 材1 2 √5 7 开瓶器、铁片、夹子、剪刀、钳子等 较3 4 6 小杆秤的研究 小杆秤9 研究轮轴的作用 大、小轮轴、支架、金属钩码 10 12 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动滑轮、支架、钩码、细绳 滑轮组作用的研 滑轮组及支架、钩码、条形盒测力计 究 8 9 15 16 19斜面的作用 斜面、小车、条形盒测力计寻找自行车上的 简单机械11纸的宽度、厚度抵 抗弯曲能力的测试12 2.127垫圈纸的形状与抗弯 T 形、U 形、L 形、“工”形的纸梁、瓦14 16 19 29 31 37 楞纸板 拱形的力量 做一个坚固的正 方体框架筷子、铁丝建造不容易倒的 “高塔” 202.63.13.1 3.2 3.3 3.4 3.5 3.5纸板、大小各异的饮料瓶√39 48 49 50 54 57 58 59√针指南针通电线圈和指南 针21 22 24 25 26 27有绝缘皮的导线、大铁钉、砂纸、电池 制作铁钉电磁铁 √盒、电池、大头针、指南针 电磁铁磁力与线 圈圈数关系研究 设计制作一个强 磁力电磁铁 同上 同上小电动机里面有 什么电动玩具车中的小电动机、√ √研究小电动机转 玻璃杯、橡皮筋、铁丝、导线、电池、 动的秘密电池盒、小电动机中的转子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六年级下册教材 页码 序号 1 章节 1.1 1.2 1.3 1.3 1.4 1.5 1.6 1.7 2.1 2.3 2.4 2.5 2.6 2.7实验名称主 要 器 材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放大镜√2 2 奇特的身体构造 放大镜、蝴蝶、蟋蟀5 3 放大镜、食盐、碱面、味精颗粒 √7 4 玻璃杯、浓盐水、烧杯、细线、食盐晶体8 5 做个简易显微镜 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纸筒、胶带√ 10 12 15 1728 30 3234 36 396 叶片气孔装片、口腔粘膜细胞裝片、人血 生物细胞的观察细胞装片、显微镜7 观察水中的微生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 8 物9 √10 11 12 13 14酒小苏打和白醋的 小苏打、白醋、集气瓶、火柴、细木条、 变化√硫酸铜溶液、铁钉、镊子、烧杯√边长 50cm 的正方形纸板、2 根 15cm 、2153.65716 174.6 4.7√ √81 84考察家乡的自然 水域1。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全册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黄柏中心小学许林峰一、实验教学总目标:1、打开学生新的视野,拓宽学生观察、研究认识世界的窗口,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激发学生们对科学更大的兴趣;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引导学生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适当加大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物质变化方面取得的成果。
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对小学生阶段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和梳理,对科学探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更深入的理解;3、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自然,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了解和关注人类面临的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并引导他们开展考察家乡环境、制定保护环境的班级活动方案和个人环保行动计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科学素养理念。
二、本学期目标:本学期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获取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饲养、栽培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等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并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具体要求: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7: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实验器材:显微镜1台、烧杯2只、鱼缸1只、滴管1支、载玻片2片 盖玻片2片、 医用棉球若干个 我的猜测:大自然水域里的水,生活着众多微生物 步骤: 1、取一烧杯校前东西大沟里的自然水,存放在教室里,由于是不流动的水,水中的微生物
数量较多; 2、用滴管吸取一滴池沼水,放在载玻片上, 3、盖上盖玻片,用棉球吸去多余的水, 4、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自然水域里的水里,微生物种类较多,我们观察到的就有草履虫、喇叭虫 结论:我认为自然水域的水,微生物较多,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它们都是生命体
实验名称15:建一个“星座”模型 实验器材:硬纸板、尼龙线、橡皮泥、直尺、剪刀、投影仪及屏幕
我的猜测: 组成星座的各个星星,大小不一,没有联系,看到的星座
只是在地球上观察的形状
步骤:1、在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上,按图打上7个小孔【图一】
2、在 号小孔上,分别挂上 15cm、12cm、15cm、17cm、27cm、 27cm、14cm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小球【图二】
观察到的现象:米饭、淀粉滴上碘酒之后,颜色变成了蓝色。 结论:我认为滴上碘酒后的米饭、淀粉颜色变成了蓝色,这种蓝色的 物质是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实验名称1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实验器材:白醋20ml、小苏打30ml、玻璃杯3只、玻璃片3片 我的猜测: 液体的白醋和固体的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变化。 步骤:①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汤匙醋,然后倒入一汤匙小苏打, ②在杯子口上盖上一块玻璃片, 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马上产生反应,平静的液体产生大量的气泡,等小苏打在液体中完 全消失后,气体气泡也观察不到了。 ④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觉比原来温度要低; ⑤将玻璃片从玻璃杯□平移开,把点燃的火柴伸入玻璃杯当中,火柴马上就熄灭了 ⑥将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熄灭 观察到的现象: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反应后的液体温度 比原来要低, 用产生的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火焰会熄灭。 结论:我认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会产生新的物质,它们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手册整理

六年级下册册科学实验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实验研究的问题: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是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名称: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报纸、书本、树叶、布、邮票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
3.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4.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规范使用放大镜。
1.手持放大镜镜柄。
2.调节放大镜与观察物的距离,直到看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
实验记录:用画图方式记录放大镜下的发现。
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计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结论: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
2.同一放大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一定的。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昆虫实验研究的问题:放大镜下的昆虫是什么样子的实验器材名称:放大镜、蚂蚁等昆虫及蝴蝶、、蚕蛾标本。
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用肉眼直接观察。
2.观察昆虫的身体。
3.观察昆虫的生活。
实验记录:用文字和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昆虫身体结构和昆虫的生活实验信息数据整理:比较几种昆虫触角的形状。
实验结论: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昆虫身体的细微结构。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实验名称: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实验研究的问题: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玻璃片等晶体在放大镜下的样子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观察分辨几种常见的小颗粒物质。
2.用放大镜观察白糖、食盐、味精颗粒特点。
3.观察了解更多物质晶体的形状。
4.观察自制食盐等晶体5.用放大镜观察食盐晶体。
实验记录:用绘图方式记录观察结果,画出并比较几种物质的晶体形状。
实验结论: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自然界中许多物质是晶体结构。
四、怎样放得更大实验名称: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研究的问题:怎样调试让显微镜最清晰实验器材名称: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或双面胶带、铅笔、橡皮、花粉标本、棉布纤维标本、昆虫标本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1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一、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三张32开的白纸、两个木块、数个垫圈。
实验目的:拱形的物体比平面的物体承重力大。
实验步骤:1、用一张32开的白纸,两个大小相同的木块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平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2、再用另一张32开白纸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拱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3、用最后一张白纸折成波浪形,搭在相距10厘米的两个木块上,看看此时最多能放多少垫圈。
4、比一比哪种桥上放的垫圈多。
实验结果:波浪形桥上放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无数个拱形叠加在一起承受的重力最大。
二、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三张32开的白纸、两个木块、数个垫圈。
实验目的:拱形的物体比平面的物体承重力大。
实验步骤:1、用一张32开的白纸,两个大小相同的木块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平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2、再用另一张32开白纸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拱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3、用最后一张白纸折成波浪形,搭在相距10厘米的两个木块上,看看此时最多能放多少垫圈。
4、比一比哪种桥上放的垫圈多。
实验结果:波浪形桥上放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无数个拱形叠加在一起承受的重力最大。
三、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三张32开的白纸、两个木块、数个垫圈。
实验目的:拱形的物体比平面的物体承重力大。
实验步骤:1、用一张32开的白纸,两个大小相同的木块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平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2、再用另一张32开白纸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拱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3、用最后一张白纸折成波浪形,搭在相距10厘米的两个木块上,看看此时最多能放多少垫圈。
4、比一比哪种桥上放的垫圈多。
实验结果:波浪形桥上放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无数个拱形叠加在一起承受的重力最大。
四、实验名称:建筑物的结构与力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木棒(或小塑料棒)6根、橡皮筋4根。
实验目的:证明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最稳固。
实验(素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1.什么是能量(1)实验名称:通过游戏,观察、分析、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实验目标:通过撞棋游戏和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动能。
实验器材:棋子实验步骤:1.把A棋子弹向B旗子,看谁能使B棋子移动的距离更远。
2.通过撞棋游戏,让学生感受手指运动的能量,可以传递给A棋子,接着A棋子运动的能量传递给B棋子,并且A棋子运动速度越大,B棋子被撞开的距离越远。
运动的手指、棋子等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就动能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的关系进行研讨。
3.知道了什么是动能,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事物的动能表现在哪里,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动能存在的事例,不断丰富学生对动能的认知。
实验结论:1.龙卷风的动能表现在:空气的高速运动形成猛烈旋风,会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等,甚至把人卷至空中带往他处。
2.泥石流的动能表现在:大量石块、泥沙,伴随着洪水从高处急速流下。
泥石流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常造成严重灾害。
3.保龄球的动能表现在:保龄球沿滑道向前滚动,将球瓶撞倒。
4.钱塘江大潮的动能表现在:海潮倒灌时具有巨大的动能,会把大量泥沙带进河口,掀翻船只,拍打礁石,卷走岸边物体。
注意事项:动能是个抽象的概念,要通过大量的事例分析来让学生感知、理解,教学时不能“硬塞”概念。
1.什么是能量(2)实验名称:小球反弹实验,观察拉长橡皮筋、压缩弹簧等现象,知道什么是势能。
实验目标:让学生感知、理解、接受势能的概念。
实验器材:小球,尺子1.固定尺子。
从低、中、高三处位置,让小球自然下落,记录小球反弹高度。
2.势能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
通过做小球反弹实验,分析小球反弹的原因:位于高处的小球具有能量,释放后能量显现;位置越高,能量越多,小球反弹越高。
3.除了位于高处的小球、跳板上的跳水运动员、拉长的橡皮筋、被跳水运动员压着的跳板、拉开的弓、压缩的弹簧都具有势能。
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具体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细胞)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我的材料:显微镜、洋葱、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碘酒。
我的方案:1、准备好显微镜。
2、将洋葱切开,掰下一块嫩的鳞片,用刀片在麟叶表面轻轻画个井字,用镊子在井字中间轻轻撕下一块洋葱鳞片表皮。
3、在载玻片上滴几滴水,用镊子夹住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中展平,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盖上,注意不要有气泡。
4、在盖玻片的左边有水处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右边将碘液吸过来,给洋葱表皮染色。
5、将经过上述步骤做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夹好。
6、利用低倍镜进行观察。
我的结论:发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二、(6、摆的秘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摆幅大小、摆线长度不变)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我的方案: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
(测三次,保证准确性)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增加。
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
(三次)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再增加。
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
(三次)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
(表格)我的发现:在改变摆锤重量的情况下,10秒内摆动次数相同。
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二)、改变摆幅大小的实验(摆锤重量、摆线长度不变)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我的方案: 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
(测三次,保证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
(三次)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再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
(三次)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
(表格)我的发现:在改变摆幅的情况下,10秒内摆动次数相同。
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幅无关。
(三)改变摆线长度的实验(摆锤重量、摆幅大小不变)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我的方案: 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
(测三次,保证准确性)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线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
(三次)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线再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
(三次)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
(表格)我的发现:摆线长摆动慢,摆线短摆动快。
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
三、(7、钻木取火)摩擦生热实验方法一:我的材料:木板,手钻。
我的方案:1、一同学用双手将木板固定好。
2、另一同学双手持手钻在木板上钻。
3、一段时间后,用手摸钻头的温度。
我的发现:钻头发热我的结论: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注意:1、注意安全。
2、用手摸钻头时防止烫伤。
)方法二:我的材料:双手我的方案:两手相互摩擦,我的发现:感觉手发热我的结论: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方法三:我的材料:砂纸、铁条。
我的方案:用砂纸包住铁条反复快速摩擦一段时间,然后用手摸铁条。
我的发现:铁条发热我的结论: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注意:手摸铁条以防烫伤)方法四:我的材料:火柴我的方案: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头我的发现:火柴能燃起来我的结论: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四、(8、通电的线圈(一))制作电磁铁我的材料:电池、电池夹、包皮细电线、铁钉、大头针、小刀、胶带。
我的方法:1、用绝缘包皮细电线在铁钉一端打结,然后将包皮细电线缠绕在铁钉上。
2、如果想缠绕圈数增加,可缠绕几层,方向必须一致。
3、将绝缘包皮细电线两端去掉绝缘皮,分别接电池的两极,电磁铁即成。
4、用电磁铁去吸大头针,检验是否有磁性。
五、(9、通电的线圈(二))(一)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我的材料:电池、绝缘包皮细电线、铁钉、大头针。
我的方案: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绝缘包皮细电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并记录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绝缘包皮细电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并记录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我的发现:1、绝缘包皮细电线缠绕相同圈数,串联电池多的吸起大头针多。
2、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绝缘包皮细电线缠绕圈数多的吸起大头针多。
我的结论:串联电池节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
(二)影响电磁铁极性的因素我的材料:电池、电池夹、包皮细电线、铁钉、小刀、指南针。
我的方案:1、组装电磁铁。
2、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接近指南针,找出电磁铁的两极。
3、改变电池的正负极,观察电磁铁两极变化情况4、改变线圈胡缠绕方向,观察电磁铁两极变化情况。
我的发现:改变电池的正负极,电磁铁两极改变;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电磁铁两极改变。
我的结论: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和线圈的缠绕方向,能改变电磁铁的极性。
六、(10、无处不在的能量)能量的转化实验(目的:能量就在身边,无处不在,可以相互转化。
)实验一:我的材料:铁条我的方案:反复弯折一段铁条,摸摸弯折处的温度。
我的发现:铁条弯折处变热。
我的结论:在反复弯折铁条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了热能。
实验二:我的材料:瘪了的乒乓球、水杯、热水。
我的方案:1、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在水杯里。
2、往水杯里倒入热水,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观察一段时间后,瘪了的乒乓球慢慢鼓起来了。
我的结论:用热水烫瘪了的乒乓球,乒乓球鼓起来,热能转化成机械能。
实验三:我的材料:塑料梳理、碎纸屑。
我的方案:1、用塑料梳子在头上来回梳头。
2、立即拿梳子靠近或放入碎纸屑,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发现一些碎纸屑粘到了塑料梳子上。
我的结论:用塑料梳子在头上来回梳头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实验四:我的材料:烧瓶、橡皮塞、热水。
我的方案:1、先湿润橡皮塞,把橡皮塞塞进烧瓶口。
2、把烧瓶浸在热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发现橡皮塞被顶出。
我的结论:瓶中空气受热膨胀,橡皮塞被顶出,热能转化成机械能。
(注意:瓶塞不要塞得太紧)实验五:我的材料:双手我的方案:双手来回搓,体会感觉。
我的发现:手掌发热我的结论: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七、(13、风从哪里来)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盒)我的材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纸条、蚊香、蜡烛、胶带。
我的方案:1、用小刀将大可乐瓶的底部裁去。
2、用小刀从大可乐瓶底部向上大约6厘米处刻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圆孔。
3、在瓶子的开口处用胶带粘上一张折叠的小纸条。
4、点燃蜡烛、蚊香。
5、用可乐瓶罩住蜡烛,将蚊香冒烟处置于离可乐瓶底部圆孔约1厘米处,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蚊香冒出的沿被吸到瓶子里去了,瓶口处的纸条在上下摆动。
我的结论:空气被蜡烛加热后变热变轻,上升,外面的冷空气会由底部小孔流进来补充,这样就形成了风。
八、(14、降落伞)(一)制降落伞方法一:我的材料:塑料薄膜,细绳、螺母、剪刀、(胶带、)。
我的方法:1、将塑料薄膜剪成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作为伞包。
2、剪好长短相同的4根细绳作为伞绳。
3、将细绳分别用胶带固定在塑料薄膜的4个角上。
4、捏住伞面的中间,将4根绳捋直。
5、将螺母拴在细绳的另一端。
6、将线理顺,伞包打开,降落伞即成。
(注意:使用剪刀注意安全)方法二:我的材料:手绢、细绳、螺母、剪刀。
我的方法:1、剪好长短相同的4根细绳作为伞绳。
2、将细绳分别拴在手绢的4个角上。
3、捏住手绢的中间,将4根绳捋直。
4、将螺母拴在细绳的另一端。
5、将线理顺,伞包打开,降落伞即成。
(注意:使用剪刀注意安全)方法三:我的材料:一次性台布、细绳、螺母、剪刀、(胶带)。
我的方法:1、将一次性台布对折3次,用力挤压折缝。
2、用剪刀剪成八边形作为伞面3、剪好长短相同的8根细绳作为伞绳。
4、将细绳分别用胶带固定在台布的8个角上5、捏住伞面的中间,将8根绳捋直。
6、将螺母拴在细绳的另一端。
7、将线理顺,伞包打开,降落伞即成。
(二)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我的材料:(自制的降落伞)螺母多个,细绳,不同材质的伞面、剪刀。
我的方案:1、选取悬吊物重量、绳长、绳子数量、伞面材料相同,伞面大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将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记录降落伞降落时间。
2、选取伞面大小、绳长、绳子数量、伞面材料相同,悬吊物重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将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记录降落伞降落时间。
3、选取悬吊物重量、伞面大小、绳长、绳子数量相同,伞面材料不同的两个降落伞,将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记录降落伞降落时间。
我的发现:1、悬吊物重量、绳长、绳子数量、伞面材料相同,伞面大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伞面大的降落伞下降的慢。
2、伞面大小、绳长、绳子数量、伞面材料相同,悬吊物重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悬吊物重量轻的降落伞下降的慢。
3、悬吊物重量、伞面大小、绳长、绳子数量相同,伞面材料不同的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伞面透气性差的降落伞下降的慢。
我的结论:伞面越大,在空气中张开面积越大,受到的空气阻力就越大,降落伞下降的就慢;悬吊物越重,受到向下拉的力就大,降落伞下降的就快。
伞面透气性差的降落伞,受到空气阻力大,降落伞下降的慢。
(注意:为取得数据准确,每种多做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