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同步培养法
诱导法
筛选法
化学诱导
过滤法
物理诱导
区带密度梯度离心法 膜洗脱法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环境条件诱导法:变换温度、光线、 培养基等。造成与正常细胞周期不同的周 期变化。 选择法:选择性过滤、梯度离心。物 理方法,随机选择,不影响细胞代谢。
一、单细胞微生物的群体生长曲线
单细胞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酵母菌,其群 体生长是以群体中细胞数量的增加来表示的, 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细胞的时间间隔称 为世代,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就是代时,代时 也就是群体细胞数目扩大一倍所需 时间,有时 也称为倍增时间。单位时间内繁殖的代数成为 生长速率。
一、直接计数法
1、显微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法) 原理:将1cm2×0.1mm的薄层空间划分为400小格, 从中均匀分布地选取80或100小格,计数其中 的细胞数目,换算成单位体积中的细胞数。
适用范围:个体较大细胞或颗粒,如血球、 酵母菌等。不适用于细菌等个体较小的细胞, 因为(1)细菌细胞太小,不易沉降;(2)在 油镜下看不清网格线,超出油镜工作距离。
在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 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在微生物学中培养和发酵两个概念是相同。在 工业上大规模的进行微生物培养称为微生物 发酵。
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测定
描述不同种类、不同生长状态的微生物生长情况, 需选用不同的测定指标。
(一)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检测法 直接法(血球计数板、比例计数法) 间接法(活菌计数法、液体稀释法、膜过滤法) (二)微生物生长量和生理指标测定法 直接法(干重法,堆体积法) 间接法(比浊法,碳、氮含量法,其它生理指标)
发育——从生长到繁殖,是生物的构造和机能从 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称为发育。 个体生长——微生物细胞个体吸收营养物质,进 行新陈代谢,原生质与细胞组分的增加为个体 生长。 群体生长——群体中个体数目的增加。可以用重 量、体积、密度或浓度来衡量。(由于微生物 的个体极小,所以常用群体生长来反映个体生 长的状况)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 = 个体生长 + 个体繁殖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culture),而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纯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因此把特定的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一、无菌技术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
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试管、玻璃烧瓶、平皿(culture dish,petri dish)等是最为常用的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合任何生物。
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culture medium)]可以加到器皿中后一起灭菌,也可在单独灭菌后加到无菌的器具中。
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有些玻璃器皿也可采用高温干热灭菌。
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它们只可让空气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
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而设计的。
2、接种操作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离微生物,或在无菌条件下把微生物由一个培养器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容器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
由于打开器皿就可能引起器皿内部被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污染,因此微生物实验的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其要点是在火焰附近进行熟练的无菌操作,或在无菌箱或操作室内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第二章微生物纯培养

毛细管法:用毛细管提取微生物个体,适合于较大微 生物。
显微操作仪:用显微针、钩、环等挑取单个细胞或孢 子以获得纯培养。
小液滴法:将经过适当稀释后的样品制成小液滴,在
显微镜下选取只含一个细胞的液滴来进行纯培养物的
分离。
第二章微生物纯培养
五、选择培养
为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某种 微生物,可以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 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的方 法进行分离。
1、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
步骤: 制板 稀释 加菌液 涂布 特点:简单易行,但易造成机械损伤
培养 挑菌落
第二章微生物纯培养
2、稀释倒平板法
步骤: 稀释 加菌液 浇培养基 培养
挑菌落
第二章微生物纯培养
1.取样
25g或25ml 检样
稀释样品的取样和倾注平皿
1mL
1mL
第二章微生物纯培养
2、富集培养
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 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 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更 容易从混杂的群体中分离到特定的微生物。
富集条件可从多方面选择,如温度、pH、紫外 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等。
例如:分离产芽孢细菌,可以对样品进行高温处 理,然后再进行培养。
第二章微生物纯培养
第二章微生物纯培养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基本要求:
保证菌种经过较长时间后仍保持生活能力,防止被 杂菌污染,形态特征和生理形状尽可能不发生变异。
用于长期保藏的原始菌种称为
保藏菌种或原种(stoch culture)。
第二章微生物纯培养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课件

纯培养技术可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 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 提供依据。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02
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的分离
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将混合的微生物群体分离成单一的微 生物个体。
微生物的纯化
通过反复划线、稀释接种等方法,获 得纯培养的微生物,即同一菌种或纯 种微生物的培养。
微生物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组成
培养基是由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等组成,根据不同微生物的需求,培 养基的成分和比例会有所不同。
培养基的制备
根据配方和操作步骤,将各种成分混 合在一起,经过灭菌处理后,制成适 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温度
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需求不同,适宜的 温度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测定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如氧化酶试验 、糖发酵试验等。
应用前景探讨
探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在生产、科研等领域 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价值。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04Fra bibliotek的应用实例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抗生素生产
01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用于分离和培养具有抗生素产生能力的菌株
,为医学领域提供大量抗生素。
疾病诊断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ppt课件
目 录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概述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实验操作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应用实例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挑战与展望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01
概述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定义
01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指通过一定 的物理、化学手段,将自然界中 混杂的微生物群体分离出来,获 得纯种微生物的技术。
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影响因素先介绍如何在实验室或生产实践中使微生物生长,即如何培养微生物;然后介绍微生物生长的规律(包括个体和群体);以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最后讨论控制微生物生长特别是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生长:微生物个体重量的增加和体积增大的现象。
繁殖:微生物数量增多的现象。
第一节微生物生长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一)微生物的纯培养及获得方法1.纯培养:微生物学将从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叫作纯培养。
2.获得方法(分离方法):只有分离到微生物的纯菌种,才能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目前常用的分离方法有:①释倒平板法:按不同的稀释度将待分离的材料进行稀释(10倍稀释法),然后分别倒平板,培养得到单一菌落,挑取,分离,纯化即得。
②平皿划线法:在培养基表面用接种环平行或连续划线,培养可得单菌落,分离纯化得纯培养。
平行扇形连续③单细胞挑取法:用单细胞挑取仪(显微镜挑取器)在显微镜下直接挑取单个细胞(菌体)进行培养,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④选择培养基分离法:用只适于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培养,结果只有一种微生物生长,挑取即得。
⑤涂抹培养皿分离法:平板上滴0.2ml菌悬液,用玻璃刮棒涂抹,培养后挑取菌落,纯化即得。
另外,有煮沸法分离芽孢杆菌;利用致死温度的不同分离噬菌体。
(二)微生物的培养方法1.好氧培养法:a.实验室:试管斜面,平板。
b.工业:半固体物料(浅盘法,转桶法,厚层培养法)c.食用菌:袋栽法,床栽法。
2.固体培养法:a.实验室:摇瓶培养法,试管液体培养法,三角瓶浅层培养法,小型台式发酵罐等。
b.工业:发酵罐(通用型搅拌发酵罐,气泡塔型发酵罐,其他形式的发酵罐)。
3.厌氧培养法:a.验室:厌氧培养皿,厌氧试管,厌氧罐。
b.工业:液体静置培养法。
二、微生物的同步生长及同步培养方法1.同步培养法:能使培养物中所有的微生物细胞都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成为同步培养法。
2.同步生长:培养物中的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实验四微生物的纯培养

微生物纯培养的原理
01
无菌操作
在微生物纯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是关键。通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样品
的采集、分离、纯化、培养等步骤,确保获得的微生物菌落是单一的、
纯净的。
02
选择性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和生长特点设计的培养
基,通过选择性培养基能够促进所需微生物的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
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纯化
通过反复的分离、移植和纯培养过 程,逐步淘汰其他杂菌,最终获得 纯种的微生物。
鉴定
对纯化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生理 生化及遗传学等方面的鉴定,以确 认其种属和特性。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微生物的培养结果观察与记录
观察与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并记录 了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 情况,包括菌落形态、颜色、大 小、生长速度等特征。
微生物纯化
通过反复划线分离或稀释分离 的方法,将微生物逐渐纯化, 获得单一的菌落。
样品采集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样品,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微生物分离
通过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 等方法将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 出来。
微生物培养
将纯化的微生物接种到适宜的 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观察其生 长情况并进行记录。
03
改进建议2
寻找成本较低的替代品或国产试剂, 降低实验成本。同时,合理规划实验 材料的使用,避免浪费。
实验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应用前景
随着微生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微生物的纯培养 技术在农业、工业和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某些特殊微生物可用于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 的开发,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某些具有特殊功能 的微生物可用于工业发酵生产;某些药用微生物可用 于抗生素和生物药物的生产。
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与培养

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1)营养物质组成合理,浓度适当,满足菌体 生长需要; (2)在一定条件下,各原料之间不发生化学反 应,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3)粘度适中,具有适当渗透压; (4)生产中选用的原材料尽量因地制宜,以降 低成本; (5)理化性质适宜,pH、氧化还原电动势也要 满足一定的要求。
样。
在微生物培养和发酵研究中,也需要研究微生物
培养的最佳氮源
生理酸性盐:
微生物代谢后形成酸性物质的某些无
机氮源 如(NH4)2SO4
生理碱性盐: 微生物代谢后产生碱性物质的某些无 机氮源 如 KNO3 生理酸性盐和生理碱性盐具有稳定调节发酵过程中 PH的积极作用。
表 氮源对恶臭假单胞菌 NA-1 菌株生长和酶形成的影响 氮源 硫酸铵 氯化铵 蛋白胨 酵母粉 尿素 谷氨酸 肉汁 硝酸钠 生物量(mg/mL) 1.45 1.33 3.88 4.07 2.53 5.07 3.74 2.62 烟酸羟基化酶活性(unit/mL) 0.002 0.000 0.301 0.288 0.111 0.045 0.371 0.114
②液体好氧培养方法
a. 摇瓶震荡培养箱
b. 台式磁力搅拌不锈钢发酵罐
c. 工业通用型搅拌发酵罐
2.厌氧培养方法
微生物厌氧培养箱
(二)微生物纯培养与混合培养
含有一种以上微生物的培养称作混合培养。自 然环境如土壤和水中,通常栖息着的是许多不同微 生物混杂在一起的群体。 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 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研究微生物生长通常采用微生物纯培养。
成分中,可以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一般不需要 额外添加。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其原理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三、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几个基本概念: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复式显微镜)
机械装置: 镜座、支架、载物台、调焦螺旋等 光学系统: 物镜、目镜、聚光镜等
使用油镜时加镜油的目的: (1)增加照明亮度 (2)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线 照射后可激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 不能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 体染色后,经紫外线照射亦可发荧光,荧 光显微镜就是对这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 研究的工具之一
105
荧 光 显 微 镜 观 察
5、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原理:用一束电子作为它的能源,电子的波长很短,能够 检测极细微的物体,如病毒和分子。
应用:通过细胞超薄切片,观察细胞内部的详细结构如细 胞膜、细胞核等。(可放大几万倍)
6、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原理:类似于电视或电传真照片。即利用电子“探针”,在 样品表面进行“扫描”,激发样品表面放出二次电子,二次电子由 探测器收集,并转变为光信号。
光学显微镜
光学理论依据
德国理学家Ernst Abbe,在19世纪70年代建立的 在Abbe的公式中,两物体之间的最小可分辨距 离被称为最小距离(d)
最小距离=0.5/nsin= 0.5/NA
分辨率(R) ∝ 1/d
分辨率(最小可分辨距离)=0.5λ∕ n sinθ = λ∕2NA
波长与分辨率
高压蒸汽灭菌锅
2、接种操作
接种工具: 白金or镍铬合金接种针/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8、液体稀释法
液体稀释法
对 样 品 做 10倍 连 续 稀 释 , 从 适 宜 的 3个 连 续 稀 释 度 中 各 取 5m l试 样 , 接 种 3组 共 9支 装 有 培 养 液 的 试 管 中 ( 每 管 接 入 1m l) 。 经 培 养 后 , 记 录 每 个 稀 释 度 出 现 生 长 的 试 管 数 , 然 后 查 M .P .N .表 ( m ost probable num ber, 最 大 可 能 数 ) , 根 据 样 品 稀 释 倍数就可计算处其中的活菌含量。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3.平板菌落计数法
技术要求:样品充分混匀,操作熟练快速 (15~20min完成操作),严格无菌操作;
注意事项:每一支吸管只能用于一个稀释度,样品 混匀处理,倾注平板时的培养基温度;
适用范围:中温、好氧和兼性厌氧、能在营养琼脂 上生长的微生物;
误差:多次稀释造成的误差是主要来源,其次还有 由于样品内菌体分布不均匀、以及不当操作。
在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 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在微生物学中培养和发酵两个概念是相同。在 工业上大规模的进行微生物培养称为微生物 发酵。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测定
描述不同种类、不同生长状态的微生物生长情况, 需选用不同的测定指标。
(一)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检测法 直接法(血球计数板、比例计数法) 间接法(活菌计数法、液体稀释法、膜过滤法) (二)微生物生长量和生理指标测定法 直接法(干重法,堆体积法) 间接法(比浊法,碳、氮含量法,其它生理指标)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4、干重测定法
将一定量的菌液中的菌体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 出来,然后烘干(干燥温度可采用105℃、100℃或 80℃)、称重。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而 一个细菌细胞一般重约10-12—10-13g。
该法适合菌浓较高的样品。 如大肠杆菌一个细胞一般重约10–12~10–13g,液体培
1、测定细胞的组分含量进行估算 (1)测定DNA的含量 (2)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3)测定ATP的含量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2、从培养基中的某营养物的消耗来估算 3、从菌体代谢产物来估算 4、从发酵液的黏度来估算 5、从发酵的放热量估算 6、从发酵液的酸碱度来估算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一、直接计数法
1、显微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法) 原理:将1cm2×0.1mm的薄层空间划分为400小格,
从中均匀分布地选取80或100小格,计数其中 的细胞数目,换算成单位体积中的细胞数。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适用范围:个体较大细胞或颗粒,如血球、 酵母菌等。不适用于细菌等个体较小的细胞, 因为(1)细菌细胞太小,不易沉降;(2)在 油镜下看不清网格线,超出油镜工作距离。
1ml 1ml 1ml
1m l1ml×39l 9ml 1ml×3
9ml 1ml
9ml
×3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9、薄膜过滤计数法
常用该法测定含菌量较少的空气和水中的微 生物数目。 将定量的样品通过薄膜(硝化纤维素薄膜、 醋酸纤维薄膜)过滤,菌体被阻留在滤膜上, 取下滤膜进行培养,然后计算菌落数,可求 出样品中所含菌数。
特点:快速,准确,对酵母菌可同时测定出 芽率,或在菌悬液中加入少量美蓝可以区分死 活细胞。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2、比浊法(比色发)
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菌悬液中的细胞 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即与光密度成正比, 菌数越多,光密度越大。因此,借助于分光 光度计,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 就可反应出菌液的浓度。 特点:快速、简便;但易受干扰。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10、涂片染色法
应用:可同时计数不同微生物的菌数,适 于土壤、牛奶中细菌计数。
方法:用镜台测微尺计算出视野面积;取 0.1ml菌液涂于1cm2面积上,计数后代入公式: 每ml原菌液含菌数= 视野中平均菌数×涂布面积/视野面积 ×100
×稀释倍数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二、间接测定法
养物中细胞浓度达到2×109个/ml时,100ml培养 物可得10~90mg干重的细胞。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5、菌丝长度测定法
该法适用于对丝状真菌生长长度的测定。 方法:将真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平皿中央,定
时测定菌落的直径或面积,直到菌落覆盖整个 平皿。 缺点:不能反映菌丝的纵向生长,不能计算菌落 的厚度和培养集中的菌丝。接种量也能影响结 果,不能反映菌丝的总量。 也可用U型管培养法,该法方便不易污染,但通 气不良。
个体生长——微生物细胞个体吸收营养物质,进 行新陈代谢,原生质与细胞组分的增加为个体 生长。
群体生长——群体中个体数目的增加。可以用重 量、体积、密度或浓度来衡量。(由于微生物 的个体极小,所以常用群体生长来反映个体生 长的状况)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 = 个体生长 + 个体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生长与繁殖的概念
——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 当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时,生命个体的重量和体 积不断增大的过程。
繁殖——生命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 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 加的生物学过程。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发育——从生长到繁殖,是生物的构造和机能从 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称为发育。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6、细胞堆积体积测定法
方法:将细胞悬浮液装入毛细沉淀管内,离心, 根据堆积体积计算含菌量。
该法快速、简便,培养液中如有其他固体颗粒, 则误差较大。
也可以用有刻度的离心管离心,通过所得的沉淀 体积推算出细胞的质量。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7、电子计数器法
方法:在计数器中放有电解质及两个电极,将电 极一端放入带微孔的小管,通电抽真空,使含 有菌体的电解质从小孔进入管内。当细胞通过 小孔时,电阻增大,电阻增大会引起脉冲变化, 则每个细胞通过时均被记录下来。因样品的体 积已知,故可以计算菌体的浓度,同时菌体的 大小与电阻的大小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