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生长曲线代表了单细胞微生物在新环境中从开始生 长、分裂直至死亡整个动态改变过程。
☆每种单细胞微生物都有各自经典生长曲线, 但它们 生长过程却有着共同规律性。普通能够将生长曲线划 分为四个时期。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21页
延对 滞数 期期
稳定时
衰亡期
经典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时期划分: 按照生长速率常数R(growth race constant)不一样
E.aerogenes
组合
37 29~44
B. Cereus(蜡状芽孢杆菌)
肉汤
30 18
B.thermophilus(嗜热芽孢杆菌)
肉汤
55 18.3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嗜酸乳杆菌) 牛奶
37 66~87
Streptococcus lactis(乳酸链球菌)
牛奶
37 26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25页
2.指数期中三个主要参数
❖ 繁殖代数(n)
❖ 指数生长方式: 1、 2、4.8… …2n
❖ 设接种时细胞数为x1, 时间为t1, 到时间t2后, 繁殖n代,细胞数为x2,它们之间相互关系为:
❖
x2 = x1·2n
❖ 以对数表示:㏒ x2 = ㏒ x1 + n㏒2
❖ ∴ n =㏒ x2 - ㏒ x1 = 3.322(㏒ x2 - ㏒ x1 )
群体生长——群体中个体数目标增加。能够用重量、 体积、密度或浓度来衡量。(因为微生物个体极 小, 所以惯用群体生长来反应个体生长情况)
个体生长 个体繁殖 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 = 个体生长 + 个体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每种单细胞微生物都有各自经典生长曲线, 但它们 生长过程却有着共同规律性。普通能够将生长曲线划 分为四个时期。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21页
延对 滞数 期期
稳定时
衰亡期
经典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时期划分: 按照生长速率常数R(growth race constant)不一样
E.aerogenes
组合
37 29~44
B. Cereus(蜡状芽孢杆菌)
肉汤
30 18
B.thermophilus(嗜热芽孢杆菌)
肉汤
55 18.3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嗜酸乳杆菌) 牛奶
37 66~87
Streptococcus lactis(乳酸链球菌)
牛奶
37 26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25页
2.指数期中三个主要参数
❖ 繁殖代数(n)
❖ 指数生长方式: 1、 2、4.8… …2n
❖ 设接种时细胞数为x1, 时间为t1, 到时间t2后, 繁殖n代,细胞数为x2,它们之间相互关系为:
❖
x2 = x1·2n
❖ 以对数表示:㏒ x2 = ㏒ x1 + n㏒2
❖ ∴ n =㏒ x2 - ㏒ x1 = 3.322(㏒ x2 - ㏒ x1 )
群体生长——群体中个体数目标增加。能够用重量、 体积、密度或浓度来衡量。(因为微生物个体极 小, 所以惯用群体生长来反应个体生长情况)
个体生长 个体繁殖 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 = 个体生长 + 个体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1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
同步培养法
诱导法
筛选法
化化化化 物物化化
过过过 区区区区区区区区过 膜膜膜过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环境条件诱导法:变换温度、光线、培养基等。 环境条件诱导法:变换温度、光线、培养基等。造成与正常细 胞周期不同的周期变化。 胞周期不同的周期变化。 机械筛选法:选择性过滤、梯度离心。物理方法,随机选择, 机械筛选法:选择性过滤、梯度离心。物理方法,随机选择, 不影响细胞代谢。 不影响细胞代谢。
☆以细菌为例介绍无分支单细胞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其结 以细菌为例介绍无分支单细胞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 论也基本适用于酵母菌。 论也基本适用于酵母菌。 ☆生长曲线代表了细菌在新的环境中从开始生长、分裂直至 生长曲线代表了细菌在新的环境中从开始生长、 死亡的整个动态变化过程。 死亡的整个动态变化过程。 ☆每种细菌都有各自的典型生长曲线,但它们的生长过程却 每种细菌都有各自的典型生长曲线, 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一般可以将生长曲线划分为四个时期。 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一般可以将生长曲线划分为四个时期。
二、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一)直接法
将待测样品制成菌悬液,适当稀释, 将待测样品制成菌悬液,适当稀释,加入血球计数板方 格网的计数室内,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 格网的计数室内,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因为计数室的 体积一定, 体积一定,所以能够计算出每毫升待测样品中的细胞个 数; 特点:全菌计数,不区分死菌与活菌; 特点:全菌计数,不区分死菌与活菌; 适用于单细胞微生物:细菌、酵母菌; 适用于单细胞微生物:细菌、酵母菌; 要点:菌悬液浓度应在 个细胞/毫升左右 毫升左右; 要点:菌悬液浓度应在108个细胞 毫升左右;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t2 - t1
3.322(lgx2-lgx1) t2 - t1
3.322(lgx2-lgx1)
2020/12/8
25
一些细菌的代时
菌名
培养基 培养温度 代时
E. coli(大肠杆菌) 肉汤
37℃ 17min
E. coli
牛奶
37
12.5
Enterobacter aerogenes(产气肠细菌)
肉汤或牛奶 37
一般连续培养器 固定化细胞连续培养器
实验室科研用:连续培养器 发酵生产用:连续发酵罐
2020/12/8
40
(1)恒浊器 — 恒浊连续培养
Ø特点:基质过量,微生物始终以最高速率进行生长 ,并可在允许范围内控制不同的菌体密度;但工艺 复杂,烦琐。 Ø使用范围:用于生产大量菌体、生产与菌体生长相 平行的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乙醇等。
2020/12/8
23
(二)指数期
1、特点: Ø 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即代时最短; Ø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 Ø酶系活跃,代谢最旺盛。
2020/12/8
24
x2
2、指数期中的的
三个重要参数
x1
t1
t2
u繁殖代数 n=3.322(lgx2-lgx1)
u生长速率常数R= u代时G=
2020/12/8
29
(三)稳定期
1、特点: (1)R=0,即处于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或正生长与负生长相等的动态平衡之中。 (2)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 (3)菌体产量与营养物质的消耗间呈现出有规律的比例关系。 (4)细胞内开始积聚糖原、异染颗粒和脂肪等内含物;芽孢杆菌一般在这时开始形成芽孢; (5)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合成各种次生代谢物。
微生物学课件第六章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指数期的实践意义 • 是代谢、生理研究的良好材料 • 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菌龄 • 是发酵生产中用作“种子”的最佳种龄 • G+染色鉴定时采用此期微生物
(三)稳定期
特点:
•活细胞总数维持不变,即新繁殖的细胞数与 衰亡的细胞数相等,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
•细胞生长速率为零
•细胞生理上处于衰老,代谢活力钝化,细胞 成分合成缓慢。
(一)多重环境因子影响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1、Liebig 最低浓度定律:即微生物总生物量由环境中满 足于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最低浓度所决定。当环境 中某种营养物质被消耗饴尽或至一定浓度以下时,可使微 生物的生长停止,即使此时培养基中没有任何毒性物质存 在,而且其他营养物质仍很丰富,当添加少量这种营养物 质时则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重新开始。
• ③ 用生活力旺盛的对数生长期细胞接种,可以 缩短延迟期,加速进入对数生长期。
• ④ 补充营养物,调节因生长而改变了环境 pH 、 氧化还原电位,排除培养环境中的有害代谢产物, 可延长对数生长期,提高培养液菌体浓度与有用 代谢产物的产量。
• ⑤ 对数生长期以菌体生长为主,稳定生长期以 代谢产物合成与积累为主。根据发酵目的的不同, 确定在微生物发酵的不同时期进行收获。
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与实践意义
• 接种龄:
对数期“种子”,延滞期较短
;
延滞期或衰亡期“种子”,延滞
期
较长;
• 接种量: 接种量大,延滞期较短;
接种量小,延滞期较长;
• 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丰富的, 延滞期较
短;
培养基成分与种子培养基一致,
影响指数期的因素
• 菌种: 不同菌种的代时差异极大 • 营养成分:营养越丰富,代时越短 • 营养物浓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 • 培养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
(三)稳定期
特点:
•活细胞总数维持不变,即新繁殖的细胞数与 衰亡的细胞数相等,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
•细胞生长速率为零
•细胞生理上处于衰老,代谢活力钝化,细胞 成分合成缓慢。
(一)多重环境因子影响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1、Liebig 最低浓度定律:即微生物总生物量由环境中满 足于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最低浓度所决定。当环境 中某种营养物质被消耗饴尽或至一定浓度以下时,可使微 生物的生长停止,即使此时培养基中没有任何毒性物质存 在,而且其他营养物质仍很丰富,当添加少量这种营养物 质时则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重新开始。
• ③ 用生活力旺盛的对数生长期细胞接种,可以 缩短延迟期,加速进入对数生长期。
• ④ 补充营养物,调节因生长而改变了环境 pH 、 氧化还原电位,排除培养环境中的有害代谢产物, 可延长对数生长期,提高培养液菌体浓度与有用 代谢产物的产量。
• ⑤ 对数生长期以菌体生长为主,稳定生长期以 代谢产物合成与积累为主。根据发酵目的的不同, 确定在微生物发酵的不同时期进行收获。
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与实践意义
• 接种龄:
对数期“种子”,延滞期较短
;
延滞期或衰亡期“种子”,延滞
期
较长;
• 接种量: 接种量大,延滞期较短;
接种量小,延滞期较长;
• 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丰富的, 延滞期较
短;
培养基成分与种子培养基一致,
影响指数期的因素
• 菌种: 不同菌种的代时差异极大 • 营养成分:营养越丰富,代时越短 • 营养物浓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 • 培养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2) 恒化器:
与恒浊器相反,恒化器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 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最高 生长速率下进行生长繁殖的一种连贯培养装 置 在恒化器中,一方面菌体密度会随时间的增 长而增高,另一方面,限制因子的浓度会随 时间的增长而降低,(使菌体生长慢),两 者相互作用,会出现生长与流速相平衡,这 样,即可获得一定生长速率的均一菌体,又 可获得虽低于最高菌体产量,却能保持稳定 菌体密度的菌体。
3、 防腐:(Antisepsis)
是指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从而达到防止食品等发生霉变的措施。
措施:
(1) 低温: (2) 缺氧: (3) 干燥: (4) 高渗: (5) 高酸度: (6) 防腐剂:
4、化疗:(Chemotheraph)
即化学治疗,它是利用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对 宿主细胞无显著毒性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在目的。
连续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 A、高效,简化了装料、灭菌,出料、清洗等 程序。 B、产品质量较稳定。 C、自控,可利用各种仪表加以控制。 D、节约人力、动力、资源(水、汽等) 缺点: A、菌种易于退化 B、易遭杂菌污染。
第二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外界因素很多,除一些营养 条件外,还有许多物理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有 温度,PH、氧气等。 一、 温度: 微生物的生长T有宽窄,但总有最低生长T,最 适生长T,最高T。并称为生长温度三基点。 最低生长T:一般-5---10。C,极端为-30。C 最适生长T:嗜冷菌;中温菌;嗜热菌。 最高生长T:一般为80—95。C,极端为105— 300。C。
三、 影响加压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

恒化连续培养
随着细菌的生长,限制性因子的浓
度降低,致使细菌生长速率受限,但同 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来保持限制因子的 恒定流速,不断予以补充,就能使细菌 保持恒定的生长速率。 常见的限制性营养物质有作为氮源 的氨、氨基酸;作为碳源的葡萄糖、乳 酸及生长因子,无机盐等。
三、同步培养
微生物细胞极其微小,但它也有一个自小到大 的过程,即个体生长。要研究微生物的个体生 长,在技术上是极为困难的。 目前主要使用的方法是: 同步培养技术分析细胞各阶段的生物化学特性 变化。 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超薄切片。
死亡原因? 营养短缺;代谢毒物增 多;pH、Eh改变;溶氧 不足。
t
时间
稳定期与生产实践
指导思想:延长稳定期。 措施: 1.调节pH; 2.注意降温、通风; 3.中和排除有毒代谢产物; 4.稳定期是生产收获时期,注意把握好收获时机。
(4)衰亡期(老年)
死亡率>出生率 ? 细胞畸形 细胞死亡,出现自溶 有的微生物细胞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 如氨基酸、转化酶、抗生素等。现象。
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
生 长 速 + 率 0 指 数 期
延滞期 指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
_
菌 数 目 的 对 数 值
延 滞 期
总菌数
稳定期
衰 亡 期
活菌数
0 时间t
微生物的数量很大,都是10的n次方,取对数作图时 方便,0-10代表1~1010
(1)延滞期-“万事开头难”
特征: 代谢活跃,个体体积、重量增加,
(2)指数期(青年)
快,平均代时(繁殖一代的时间)最短, 生长速率常数最大。 细胞的化学组成、形态、生理特性比较一致。
沈萍微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

2021/6/7
23
2. 丝状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
2021/6/7
19
影响衰亡期的因素及实践意义
•与菌种的遗传特性有关: 有些细菌的培养经历所有的 各个生长时期,几天以后死亡, 有些细菌培养几个月乃 至几年以后仍然有一些活的细胞;
•与是否产芽孢有关:产芽孢的细菌更易于幸存下来;
•与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有关:补充营养和能源,以及 中和环境毒性,可以减缓死亡期细胞的死亡速率,延 长细菌培养物的存活时间。
菌丝球不等。
2021/6/7
21
图示 丝状真菌的沉淀生长
起始培2养021/6时/7 菌丝体
培养18小时后的菌丝体 22
影响因素:
接种体积的大小、接种物是否凝集、以及菌丝体是 否易于断裂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着丝状微生物是 丝状生长还是沉淀生长。
工业发酵意义:
丝状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的生长方式在工业生产中 很重要,因为它影响发酵过程的通气性、生长速率 、搅拌能耗及菌丝体与发酵液的分离难易等。
2021/6/7
7
达到 生物 量阈 值
DNA 复制 启动
间隙期G
达到 长度 阈值
细胞 分裂 过程 启动
DNA复制与分离
染色体复制期C
分裂蛋白和 横 隔前体成分
横隔 形成
细胞 分裂
分开的 DNA拷贝
分裂期D
时间(min)
三、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细胞周期各期启动机制(以大肠杆菌为例):
DNA复制启动:细胞必须达到某一阈值体积或起始物质量。
2021/6/7
3
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
•单细胞微生物个体生长表现为细胞体积的增加 和细胞内物质含量的增加两个方面, 当细胞生 长到一定时期,就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多细胞微生物个体生长则反映在构成个体的细 胞数目增加和每个细胞个体生长两个方面。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5
恒化器
恒浊器
01
菌体浓度↑,浊度↑, 控制使流速↑; 菌体密度恒定;生长速率最快
恒化器
02
限制性营养物浓度恒定,流速恒定; 生长速率恒定;
建议理解图表:
01.
微生物温度生长范围(宽温、窄温微生物)
02.
最适生长温度
03.
嗜冷菌:-10~20℃
04.
中温菌:20~45℃
05.
嗜热菌:45~95℃
●生产实践中保证M生长处在较稳定和合适pH, 方法:
pH调节措施
治标(酸碱中和)
治本
过酸:适当N源(尿素、NaNO3、NH4OH等) 通气量↑
过碱:糖、乳酸、油脂等C源;通气量↓
01
3.微生物培养方法
1
2
磺胺与病原菌生长因子(PABA)结构类似,可竞争与另一底物
二氢喋啶酰焦磷酸)结合→假二氢叶酸·病原菌无法合成叶酸,
二氢叶酸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COF,转移-碳基的重要辅酶)
磺胺类药物(PABA类似物)
人类缺四氢叶酸合成有关酶类,必须在营养 物中直接提供。因此,磺胺对人 类无毒。
GasPak 产气袋工作原理
2)厌氧手套箱
高层琼脂柱(液柱)
5.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概念 灭菌:除去或杀灭所有的微生物。 消毒:除去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防腐:抑制食品或生物制品霉腐微生物 的生长。 化疗:利用高选择毒力的化学物质抑制病原 微生物的生长而达到治疗染病的措施。
常压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间歇灭菌法。 加压法‑‑常规加压灭菌法,连续加压灭菌法(连消法)
02
好气菌的培养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浊法 测含碳量
生理指标法 测含氮量 其它(P 、 DNA)
计繁殖数
直接法 间接法
比例计数法 血球计数法 液体稀释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 细 胞 数
延滞期 指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延滞期的特点
• 生长速度为零 • 细胞体积急剧增大 • 细胞内的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细
主要的生长参数
• 迟缓时间:实际达到对数生长期所需时间与理想条
件下达到对数期所需时间之差。延缓生长量反映了迟 缓期给细胞物质的工业化生产造成的损失。
• 比生长率:表示生长速度与生长基质浓度之间的关
系,当营养物质浓度很低时,比生长率与营养物质浓 度成正比。
• 总生长量:通过培养获得的微生物总量与原来接种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 个体生长 • 群体生长
个体繁殖
群体生长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由于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所以常用群体 生长来反映个体生长的状况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
一、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
• 纯培养的概念:微生物学中将从一个细胞得到的后
代称为纯培养
• 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
稀释倒平板法 划线法 单细胞挑取法 利用选择培养基培养法
胞呈嗜碱性 • 合成代谢活跃,易产生诱导酶 • 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敏感
• 接种龄 • 接种量 • 培养基成分
发酵工业上需尽量缩短该期,以降低生 产成本 在食品工业上,尽量在此期进行消毒或 灭菌
指数期的特点
• 生长速度常数R最大 • 细胞进行平衡生长 • 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增代时间的因素
二、 微生物的同步生长
• 同步生长的概念: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分 裂步调一致的状态,称为同步生长
通过环境条件诱导同步生长群体
•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 (温度、培养基成分等)
通过物理方法选择同步生长群体
(离心方法、过滤分离、硝酸纤维素滤膜)
三、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测生长量
测体积 直接法
称干重
间接法
干热灭菌法 火焰灭菌法
高温灭菌
湿热灭菌法
干燥加热空气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2)
常压下 煮沸消毒法 间歇灭菌法 常规加压灭菌法
加压下 (高压蒸汽灭菌法) 连续加压灭菌法
影响加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
• 灭菌物体的含菌量 • 灭菌锅内空气的排除程度 • 灭菌物体的pH值 • 灭菌对象的体积 • 加热与散热的速度
• 影响微生物对热抵抗力的因素: 菌种的遗传特性 菌龄 微生物的数量 基质的特性(组成、浓度、理化条件) 加热的时间与温度
• 灭菌与消毒的概念:
灭菌是指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 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消毒是一 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中病原微生物 的措施
• 加热灭菌和加热消毒的方法:
胞内酶耐低温;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
• 低于冰点的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的微生物量之差值。
• 产量常数:总生长量与消耗基质总量之比。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温度
氧气 辐射 干燥 渗透压 超声波与微波
酸、碱与pH
表面消毒剂 化学治疗剂
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酚类、醇类、醛类) 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杜灭芬) 染料 抗代谢药物:磺胺类等 抗生素 中草药有效成分
温度
不同的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不同,根据生长与温度的
关系,微生物的生长有三个温度基点,即最适、 最高、最低生长温度,根据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 度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低温微生物、中 温微生物和高温微生物,它们的生长温度如
下表
最适生长温度 最低生长温度 最高生长温度
低温菌 10-20 -10-5 25-30
中温菌 25-30,37-40 10-20,10-20
40-45
高温菌 50-55 25-45 70-80
高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嗜热微生物的生长特性
高温菌在高温下生长的原因:
抗热的酶,膜中的高饱和脂肪酸
高温菌的生长特性:
生长曲线的各个时期均短暂,因此常会在腐败食品中 检测不到,这在食品检验中要特别注意
• 微生物耐热性大小的几种表示方法:
热力致死时间:在特定的温度及其它条件下, 杀死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F值:在一定的基质中,温度为121.1℃,加热 杀死一定数量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D 值:利用一定温度进行加热,活菌数减少一 个对数周期(即90%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
Z值:在加热致死曲线中,时间降低一个对数 周期(即缩短90%的加热时间)所需要升高的 温度
高温对培养基的影响及其防止措施
• 高温对培养基的不利影响: 形成沉淀物(有机沉淀物如多肽类,无机沉淀物如磷 酸盐);破坏营养;提高色泽(褐变如产生氨基糖 等);改变培养基的pH值;降低培养基的浓度
• 消除有害影响的措施 采用特殊的加热灭菌法 过滤除菌法 加入螯合剂
低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低温微生物耐低温的原因:
➢ 菌种 ➢ 营养成分 ➢ 营养物的浓度
发酵工业上尽量延长该期,以达到较高的菌体密度 食品工业上尽量使有害微生物不能进入此期
细菌研究中常用的三个参数
• 繁殖代数(n) 指数生长方式: 1 2 4 8… …2n
设接种时细胞数为x1, 时间为t1, 到时间t2后,繁殖n代, 细胞数为x2,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
x2 = x1*2nFra bibliotek以对数表示:㏒ x2 = ㏒ x1 + n㏒2
㏒ x2 - ㏒ x1
∴n=
= 3.322(㏒ x2 - ㏒ x1 )
㏒2
n
R=
=
t2 – t1
㏒ x2 - ㏒ x1 t2 – t1
• 代时(G) 1
G= = R
t2 – t1 3.322(㏒ x2 - ㏒ x1)
• 特点:
1 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0 2 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值 3 合成次生代谢产物 4 细胞内出现储藏物质,芽孢菌内开始 产生芽孢
• 产生原因:
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 营养物的比例失调,如碳氮比不合适 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酸、醇、毒素等) 物化条件(pH、氧化还原势等)不合适
衰亡期
• 特点:
1 R为负值 2 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出现不规则的衰退形 3 释放次生代谢产物,芽孢等 4 菌体开始自溶
• 产生原因:
生长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使细胞内的分解代谢大大超 过合成代谢,继而导致菌体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