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历史文化
关中文化资料

关中文化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关中地区丰富的历史、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历史上曾是许多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渊源关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区划,周围群山环绕、河流纵贯,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关中文化起源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关中文化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关中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繁荣。
艺术文学关中地区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古代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传统的关中绘画风格简洁明快,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
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如秦腔、秦腔、秦腔等。
而关中地区的戏曲表演更是充满了古韵古韵,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方面,关中地区孕育出许多文学巨匠,如杜牧、白居易、岳飞等,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建筑艺术关中地区的建筑多以宫殿、陵墓等为主,如秦始皇陵、大明宫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和精湛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风貌。
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既有秦汉建筑的古朴大气,又有唐代建筑的华丽恢弘,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
文化传承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不仅在历史上有所体现,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关中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结语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繁荣。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关中文化,才能让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平原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

关中平原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关中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平原上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关中平原拥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两个方面着手,探讨关中平原的旅游开发。
历史文化关中平原位于中国中部,始于黄河流域,南达秦岭,东接陕西渭河与山西吕梁山间的黄河沿岸区域。
这里是中原文化、西北文化和西南文化的交汇地带,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古代,关中平原曾是东周的都城,秦朝的都城,汉朝的都城,三国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唐朝的都城。
在这里,留下了汉中郡、洛阳、长安、杨凌、华山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名胜古迹,如秦始皇陵、华清池、兵马俑、法门寺、黄帝陵等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还有关汉博物馆、秦岭野生动物园、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自然景观。
现代,随着旅游行业的兴起,关中平原已成为国内外游客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游客可以体验到华夏文化的源头,感受到平原的浓厚历史气息。
走在关中平原的古城墙上,游人可以欣赏到宏伟的古建筑,感受到千年文化的沉淀;漫步在秦岭山脉之间,游人可以近距离接触山间美景,领略到壮丽的自然风光。
通过旅游的方式,游客可以在关中平原中领略到一个极具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变迁。
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关中平原的旅游潜力越来越被人们所看好。
但是,旅游开发也需要遵循可持续性的原则,不能仅仅从短期的利益出发,更要从长远的发展来考虑。
首先,在景区规划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自然保护和生态旅游,保证旅游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在旅游服务方面,要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使游客在旅行中享受到便捷和安全的服务。
再次,在文化传承上,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并加以利用,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保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原创性。
最后,在旅游管理方面,应该加强规范化管理,维护景区的市容环境和旅游秩序,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关中平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关中历史文化

关中历史文化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
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
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
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
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
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
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原创实用版)目录1.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2.关中文化的特点3.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4.关中文化的未来发展正文关中文化概论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本文将从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特点、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关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随着历史的演变,关中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辉煌文化。
尤其是周、秦、汉、唐四个朝代,都曾在关中建立都城,使关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关中文化的特点关中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悠久:关中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为关中文化提供了深厚的底蕴。
2.政治中心:关中地区在古代曾多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如周、秦、汉、唐等朝代,使关中文化具有显著的政治色彩。
3.民族融合: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关中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4.礼仪之邦:关中地区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关中文化讲究礼义仁信,注重道德修养。
三、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政治方面:关中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周朝的礼乐制度、秦朝的法制等,都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2.经济方面: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尤其是汉唐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繁荣达到了巅峰。
关中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文化方面:关中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关中文化中的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关中文化的未来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中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省中部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七大古都之一。
关中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宝库。
本文将对关中地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省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腹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 地形地貌:关中地区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有渭河、泾河等河流纵横交错,地势开阔,气候适宜。
3. 自然资源:关中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
渭河、泾河等河流的水资源丰富,适宜进行农业生产。
4. 经济发展: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发达,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为主,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二、历史知识点1. 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在西周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周文王、周武王等在这一地区开始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 秦朝时期:关中地区在秦朝时期成为中国统一的帝国的中心,秦始皇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和文化,并开始了长城的修建等工程。
3. 古代文化:关中地区在古代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学问和文化名人诸如孔子、孟子等在这一地区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4. 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了七雄争霸的战场,诸如秦国、赵国、魏国等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争夺。
5. 帝陵:关中地区著名的帝陵有秦始皇陵、汉武帝陵等,这些均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6. 名将:关中地区著名的名将有李牧、白起、王翦等,这些名将在古代的战争中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战斗力。
三、文化知识点1. 艺术文化:关中地区有悠久的艺术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壁画、彩塑、木雕等,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顶峰水平,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秦汉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非常活跃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
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入手,探讨其遗产保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古代,这里就是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汇处,东启灵武山,西达嘉峪关,南自秦岭,北与黄河流域相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这里设立了县官,标志着关中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中央政治和文化中心,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非常活跃。
后来,在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更是历经了数百年的辉煌和繁荣。
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中心,汉代的铜器、瓷器、纺织品、冶金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治方面,关中的长安成为海内外之间的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批文化人才前来。
在文化方面,汉朝时期陕西涌现出了很多著名文人墨客,代表有司马迁、班固、班昭、蔡伦、张衡等。
二、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逐渐失去保护和价值。
目前,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投入。
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旅游开发中,为了迎合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一些景区倾向于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更多智慧、时尚和艺术元素,这样做的后果是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正在失去原本的样貌和魅力。
另外,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管理部门的能力和精力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发展为了保护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对待其保护工作抱有足够的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思路是进行系统化经营。
这就意味着,对文物、景观、氛围等多重因素开展保护和经营,优化人流、车流的动线,清理服务设备等等,让景区有序、便捷地为游客提供服务、整合社会力量。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摘要:1.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3.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元素4.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传承正文:关中文化概论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对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起源与发展、代表性元素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传承进行概述。
一、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关中文化是指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了民间风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多个方面。
关中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历史悠久: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关中文化伴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和传承。
2.地域特色鲜明:关中文化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3.多元融合:关中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华,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关中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在商周时期,关中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周礼、儒家学说等。
秦汉时期,关中文化开始向全国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关中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绘画、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明清时期,关中文化逐渐融入全国文化体系,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仍然得以保留。
三、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包括:1.关中民间风俗:如关中民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等。
2.关中历史文化:如西安碑林、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
3.关中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在关中的传播与发展。
4.关中建筑风格:如关中民居、城墙、城楼等。
四、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传承在现代社会,关中文化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关中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
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
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
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
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
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
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
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
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加三点水,请拼字)、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
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关中地理环境的特点?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
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
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
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
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
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
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
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
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1] 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
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
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
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
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
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
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些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13]
3. 关中长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都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割据政权及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在关中建都,所以自古就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称誉,本文通过四个方面论述,说明优越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和政治因素,是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建都关中的原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因素
1、地形
关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地处我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平原西起宝鸡,东抵黄河,处渭河中下游地区,西窄东宽。
秦岭山脉,山峦叠障,雄伟壮观,构成关中南部天然屏障。
关中平原北临渭北山系,北山(崤山陇山)为黄土高原南缘受流水冲击,地形支离破碎崎岖。
2、河流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绝大多数属于黄河流域渭河水系,黄河流域占全区面积的90%以上,其中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中部。
由于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河网较密,加上地势西高东低,为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有利条件,为数众多的河流和水利工程提供了古代解决都城内生活用水,宫苑环境用水,漕粮运输用水,等方面用水问题。
众多的河流为水路交通提供了方便。
3、物产
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利灌溉工程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农业产品丰富;关中西北外围,畜牧业比较发达,加上地质构造运动,使秦岭山地出产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玉石、金、钼、银、铜、铁等为都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形成古都的经济因素
1、人口
在古代封建社会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多少是都城建设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2、农业、手工业
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平原广阔,这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又为这里经济提供了安全保障,使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相当发达,是古代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关中地区农业发达,加之关中西北外围牲畜发达,周围山中矿产资源丰富,为政府和民间手工业、商业发展提供原料,另外关中处于东西交流大道“丝绸之路”的起点上,因而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为古都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形成古都的军事因素
1、山河四塞,百二秦关
关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缘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从关中自身军事地理环境来看,关中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
在古代有曰“百二秦关”来形容关中隘要的说法。
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态势2、西北少数民族军事斗争中的有利地位
秦、汉、隋、唐,定都关中,不仅满足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而且在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军事政权的斗争中已占据有利地位,先后在我国西北地区兴起的匈奴、突厥厥军事政权,曾严重威胁上述王朝的安危,关中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大路的必经之地,又是西北地区到达中原的门户。
四、形成古都的政治因素
1、关陇集困
关陇贵族军事集团,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了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
自西魏至唐初关陇集团一直控制关中地区,
2、社会基础
关中地区开发,人口稠密。
自周人营关中以来,其民皆有周人遗风,好稼,务本业。
关中地区风俗劲肋,民皆习战。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关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经济、坚固的军事地理形势、重农尚武的民风、强大的地方势力构成了古代社会前期建立政权的主要条件,也是古代统治者在关中建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