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地域文化
三秦之文化作文

三秦之文化作文说起三秦大地,那可是一片充满着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神奇地方。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娃,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那真是深入骨髓。
在陕西,你随便走进一个村子,都能感受到那浓厚的历史气息。
就说我姥姥家所在的那个小村庄吧,虽然看上去普普通通,但细细探究起来,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姥姥家的老房子是那种传统的土坯房,一到夏天,屋子里就特别凉快。
房子的屋顶是用青瓦铺成的,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有些瓦已经破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的韵味。
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据姥姥说,这棵树在她小时候就已经在那儿了。
每到春天,槐树开花,那洁白的槐花挂满枝头,整个院子都弥漫着甜甜的花香。
姥姥会拿着长长的竹竿,把槐花打下来,给我们做槐花麦饭,那味道,真是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
村子里的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在雨后的路上踩水坑,溅得一身泥,然后被姥姥追着骂。
但就算被骂,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路的两边是一片片的农田,春天的时候,绿油油的麦苗像绿色的海洋;秋天,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那景色简直美极了。
村里的人们都特别淳朴善良。
农忙的时候,大家会互相帮忙,今天你帮我家收麦子,明天我帮你家种玉米。
谁家要是做了好吃的,也会给邻居们送一些。
记得有一次,隔壁的王奶奶做了油泼面,特意给我们端了一碗过来。
那宽宽的面条,上面撒着葱花、蒜末、辣椒面,用热油一浇,“呲啦”一声,香气扑鼻。
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王奶奶就在旁边看着,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
说起吃,陕西的美食那可真是数不胜数。
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每一样都让人垂涎欲滴。
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去县城,专门去吃了一家特别有名的肉夹馍。
那个馍烤得外酥里嫩,夹上剁碎的卤肉,咬一口,满嘴流油,那滋味,简直绝了。
还有凉皮,滑溜溜的凉皮配上辣椒油、醋、蒜水等调料,酸辣可口,让人吃了一碗还想再吃一碗。
陕西的戏曲文化也是独具特色。
秦腔那高亢激昂的唱腔,一开口就能震撼人心。
村里每逢有庙会或者重大节日,都会请戏班子来唱秦腔。
三秦文化

三秦文化文化来历公元前206 年,项羽统率各路诸侯西入关中灭秦。
随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地置西楚国自属,分封灭秦有功将领、旧六国贵族及秦降将十八人为诸侯王。
其中,他将函谷关以西,秦岭以北的原秦国疆土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这段历史记载在司马迁中。
三位诸侯王都是秦降将,故人们称他们为三秦王。
与之相应地,这三诸侯国之地称为三秦,沿袭下来,“三秦”也就成为了陕西的代称。
地域范围但是从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上考虑,以三秦来代表陕西,或以陕西的地域来局限三秦的文化都是不太合适的。
明显地,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自古至今,其地域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深;相反,陇中和宁南黄土丘陵地区倒是与关中、陕北在民俗文化上表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
由此可见,三秦文化区的范围仍应以楚汉之际的雍、塞、翟三国疆域为基本的地域范围,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则包括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和宁夏的南部。
这一地区,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文化传统上都比较相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蓝天黄土的自然环境是怎样孕育了三秦文化呢?产生条件地的自然经济环境决定其地域文化的发展。
在三秦大地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当然是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地貌,在地理特点上分为两类,一种是沟谷地貌,另一种是沟间地地貌。
沟谷地貌即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沟间地地貌有种主要类型:塬、梁、峁。
塬是平坦的黄土高地,四周为沟谷环绕,是高原面上受流水侵蚀最小的一种地貌。
面积较大的塬有陇东的董志塬、陕北的洛川塬等。
董志塬介于泾河支流蒲河与马莲河之间,长80 公里,宽40 公里,不仅面积广袤,而且黄土沉积达200 米,是黄土高原的厚度中心。
塬是黄土高原上较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域。
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两沟夹一梁”是当地人对这种地形的形象说法;峁是孤立的黄土丘。
峁和梁通常是互相联结在一起,间杂沟谷,也被称为黄土丘陵。
梁峁的地形支离破碎,自然环境不利,往往是相当贫困的地区。
在黄土高原的南部边缘,是一个断陷盆地——渭河谷地,也即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
三秦文化的优秀作文600字

三秦文化的优秀作文600字
嘿!大伙儿们好啊!今儿我可得说说关于三秦文化的那些事儿了。
三秦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发祥于陕西关中地区的那些古老而独特的文化瑰宝。
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哟,它孕育于几千年来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
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陕西仆街,三秦文化对我来说,就犹如家常便饭一般亲切。
从小接受的教育里,三秦文化就像一根根绳索,将我们这些陕西孩子紧紧系于祖先的文化之树。
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着三秦人的独有气质和生活智慧。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秦人好勇猛吧?这可不单单是军事作风如此,就连做人处世,也透着一股子干脆利落、爽朗直率的劲儿。
再说三秦人待客,那可真是绝了!别人家的"来客从优"哪儿比得上,一桌子酒肉菜,摆个大杀器,才算是款待到家了。
三秦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更有独树一帜的审美情趣。
三秦陶艺、三秦剪纸、三秦民歌,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三秦木雕了。
那精湛的技艺,栩栩如生的造型,每每看了都会心驰神往。
三秦文化就像一朵盛开在黄土高原上的奇葩,芳香四溢。
我为自己是三秦儿女而无比骄傲自豪。
今后的日子里,我定会继续好好学习和传承三秦文化,用生命唱响这壮阔悠远的乐章!。
形容三秦文脉

形容三秦文脉三秦,即陕西省,是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孕育了无数卓越的文化精品,铸造了富有人文底蕴的城市形象。
三秦文脉源远流长。
早在1500年前的汉武帝时期,长安成为了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随着东汉末年曹操侵攻,长安失陷,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洛阳、许昌等地。
不过,三秦人民并没有放弃文化的保存。
唐朝时期,长安再度恢复文化中心的地位,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华富有的都市之一,这里的文化繁荣之状,使之被誉为“会天下之文明”。
三秦文脉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书法、绘画、音乐、传统民间艺术等,都有着浓厚的三秦文化气息。
其中,壁画艺术尤为独特,那些生动的壁画世界,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中被誉为“东方素描的起源”、千年“壁画博物馆”——敦煌壁画,更是三秦文化的精髓之一。
此外,曲艺、民间音乐、舞蹈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表演,在陕西这片大地上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三秦文脉的基础之上,陕西文学更是如迎春花般绽放。
古往今来,这里产生了大量文学巨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白居易,就是出身陕西的杰出代表。
其创作的《琵琶行》、《长恨歌》等十余篇诗作,以其流畅的韵律和文学价值,铸造了千古文学佳章。
此外,大文豪鲁迅、巴金、老舍等也都有着陕西的文化渊源。
三秦文脉还孕育了许多历史文化遗存。
秦始皇陵、华清池、大雁塔、兵马俑等景点,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这些遗存凝聚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沿革,为人们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过去的辉煌。
如此璀璨的三秦文脉,是我们今天不断前行的坚实根基。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传承发扬三秦文化,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名词解释
1、 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先秦时期少数民族在河套地区活动的时期。这一时期活动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有山戎、猃狁、鬼方、林胡、楼烦等。
先秦时期活动在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诸奴隶制王朝的接触主要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的,而与南方地区的楚国婚姻关系的存在则说明当时河套地区的诸少数民族的社会影响力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这也显现出河套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即少数民族占据河套文化发展的主动地位。
9、 河套文化:产生于河套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其地域范围以今天的河套地区为中心,向西可以抵达银川一带,向东与山西省接壤,南跨黄河包括今鄂尔多斯,北依阴山山脉。河套文化包括河套地区所产生的一切社会人文现象。河套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色;共同构建起胡汉交融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具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特点。
3、 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三秦文化介绍

三秦文化介绍一、三秦文化的历史渊源所谓三秦是指,秦朝灭亡后,项羽三分过去的秦国之地,故称三秦。
到了近代,三秦泛指陕西所辖的关中,陕北,陕南地区。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包括中华文明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四个王朝!二、三秦文化艺术(一)建筑1、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陵园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
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2、兵马俑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世界第八大奇迹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3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4 陕北窑洞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二)雕塑绘画1 昭陵六骏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
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2 书法家欧阳修、诸遂良、欧阳通、颜真卿(三)戏曲、音乐1、秦腔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2 陶埙陶埙在古代主要为诱捕猎物所用,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
陶埙在八音中是属土音,3 陶哨陶哨是历史悠久的民俗玩具,产地颇多。
三 秦 文 化

三秦文化所谓三秦文化,是指三秦大地上存在的地方本土文化。
“三秦”原本仅指陕西关中及陕北南部地域。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朝灭亡以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有今陕西中部关中平原咸阳以西地方;封司马欣为塞王,领有今咸阳以东至黄河的地区;董翳为翟王,领有今关中以北陕北南部地方,将其合称为三秦。
今以“三秦”泛指包括关中、陕北和陕南在内的陕西全省。
三秦文化即陕西历史文化,是三秦自然环境养育的文明之花,是中华民族的地方文化之一。
三秦文化是三秦特定空间、特定地域的文化,它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三秦自然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等通过物质生产实践间接地影响并制约着该环境下三秦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且使其有了显著的地域特征。
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影响着三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在二者之中,地理环境是基础,它不仅影响着该环境下的地域文化,而且影响着该地的经济环境,与经济环境一起,共同作用于该环境下的三秦地域文化。
列宁说过:“地理环境的特征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
”地理环境决定着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社会环境的状况,进而影响着文化的生长。
一.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从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上考虑,以三秦来代表陕西,或以陕西的地域来局限三秦的文化都是不太合适的。
明显地,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自古至今,其地域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深;相反,陇中和宁南黄土丘陵地区倒是与关中、陕北在民俗文化上表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
由此可见,三秦文化区的范围仍应以楚汉之际的雍、塞、翟三国疆域为基本的地域范围,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则包括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和宁夏的南部。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在认识地域文化时,既要重视整体把握,也要注意微观分析。
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三秦文化感受与收获

三秦文化感受与收获
三秦文化,是指陕西省的文化,涵盖了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来自外地的人来说,感受三秦文化的同时也会有一些收获。
首先,感受到三秦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秦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秦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源之一,孕育了伟大的秦始皇帝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文化则以汉朝为代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陕西,可以参观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等重要历史遗址,深入了解三秦文化的历史底蕴。
其次,感受到三秦文化的独特风貌。
三秦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
陕西的面食文化闻名全国,如秦汉豆腐脑、陕西油泼面等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此外,陕西还有着丰富的传统工艺,如陕北窑洞、陕西剪纸等。
在体验三秦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陕西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真挚友善。
最后,感受到三秦文化的生活智慧。
三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如秦腔、陕西民歌等表达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在三秦地区,可以参观到不少传统艺术表演,如皮影戏、秦腔等,体验到陕西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三秦文化中也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准则,如"德行天下"的儒家思想,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人生智慧。
总的来说,感受和收获三秦文化,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体验到陕西人民的独特风貌和生活智慧。
同时,也可以从中
汲取一些人生智慧和思考,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专业行政管理学号1361001256880学生姓名胡洋2014年7 月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
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三秦地域文化一、概述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
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
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
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
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
29’~111。
15’、北纬31。
42’~ 39。
35’。
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
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
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
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
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
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
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
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原的封建农业的制约, 表现出更多的保守性。
陕南文化是秦地的山地文化, 它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 还兼有长江流域文化的某些特征。
三秦文化呈现出三个有一定差异的文化区域, 是直接受到了秦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 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 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
(一)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精神, 而后期逐渐倾向封闭保守三秦大地地处祖国的内陆, 地形较为封闭。
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 北有横山山脉, 西有子午岭, 东南是黄龙山, 另外, 向东以黄河与晋地分离, 交通极为不便。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位于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 虽山清水秀, 但交通极为不便, 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
关中有秦川平原, 但其封闭性则更为突出。
它三面环山, 东面临水, 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的隔离开来。
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在古代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不依赖外地, 进而为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
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更多的是倾向于封闭保守。
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于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来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
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11个政权建都关中, [5] 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达1225年。
由于政权的建立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 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 以长安为中心, 进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络。
三秦文化直接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盛世文化的积极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 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来开拓进取的积极精神。
例如, 司马迁出生于韩城, 他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开拓精神。
唐代之后, 国都迁出了关中, 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
这个时期, 三秦文化受国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 因而发展的速度也逐渐缓慢了下来, 同时文化也不及早期的繁荣发达。
与此同时, 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了出来, 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 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封闭保守。
(二)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如有些地方宜农, 有些地方宜牧, 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 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 这样, 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 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 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也较为肥厚, 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 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 南部以农业为主, 北部以牧业为主。
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 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 灌溉便利, 加之气候温暖湿润, 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
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 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
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 湿润多雨,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与关中不同, 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从总的情况来看, 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
秦地的农业经济对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色。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重农轻商, 农业生产发达, 这种经济环境对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耕文化。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表现为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重农轻商的社会传统和务实轻虚的思想倾向等。
(三)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还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使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 从而促进了秦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唐王朝, 其开放的先进的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三秦文化。
三秦文化早期阶段就如汉唐文化所表现出的气势一样, 充满朝气, 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
涌现出了像司马迁、张骞、班超、杜牧、韦庄、薛涛等心胸广阔, 才华横溢, 气质非凡, 开拓进取的伟大人物。
作为地域文化, 三秦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令世人注目的。
然而唐代以后, 秦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 文化的发展也不如早期的繁荣。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方面: 一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向东向南转移, 国都迁出关中, 关中丧失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 因而对秦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是关中平原虽然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宜于农耕, 但因面积所限, 不利于大规模发展, 而秦地南北部的宜于农耕的面积也比较有限; 三是战争的破坏, 不利于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 三秦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 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攻防的动荡地带, 这使得秦地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秦文化在经由唐宋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后, 于是在其文化之中便逐渐孕育出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这种历史惰性是三秦文化经过历史性转折之后, 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滋生成长的。
封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养育出来的文化, 使人多安于现状、重土乐天、知足常乐, 即使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 也不会去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 改变改造现实, 达到理想的目标; 与此相反, 更多的时候是自我在心理上消除不满, 以回想过去的满足和盛况求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安慰, 这有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阿Q 精神。
三秦文化的历史发展由盛而衰, 这种事实是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接受的, 人们想起了三秦大地昔日的盛况, 想起了汉唐盛世的开放气象, 想起了。
长此一往, 便在三秦文化中积淀形成一种怀旧恋古的历史惰性心理。
直至今天, 这种惰性心理还程度不同的存在于秦人的身躯之中, 千年帝都除留给今天人们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外, 还留给人们意识中的废都衰败倾向, 这些都是在振兴发展三秦文化中必须注意克服的问题。
四.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一)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天人合一。
从司马迁到张载, 从周秦文化到宋金元明清的关中学术, 都把人与自然看成是有机的统一体, 自然环境既能影响人生, 人生又能作用、影响于环境, 认为人有生命与灵气, 自然也有生命与灵气。
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 三秦父老生生不息, 发扬奋斗精神, 创造自己的文化, 描绘自己的理想境界。
(二)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与重视实用、讲究功利的文化心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 八百里秦川地处西北黄土高原, 东有潼关, 南有秦岭, 西部与北部有连绵的戈壁和沙丘。
如欲发展必须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向外开拓。
历史证明, 周秦汉唐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向全国开拓并且迅速地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另外,三秦文化是在吸收中原文化、东方儒道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
秦人在东进开拓的过程中, 自然地培养了重实用、讲功利的文化心态。
当然, 这一思想特征并不是凝固不变的。
三秦文化发展的前期, 明显地表现出其开放性和积极性, 明清以来, 由于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 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保守与封闭。
(三)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 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秦人尚朴古有定论。
从司马迁到张载都强调礼仪, 提倡务实。
张载: “关中学者用礼渐成俗。
”程熙则评价: “关中人刚劲敢为。
”果然, 江藩在国朝宋学渊源记中评价李因笃时称到“平生尚气节, 急人之难。
亭林在山左被诬陷, 因笃走三千里, 至日下泣诉当事而脱其难。
性慷直, 面斥人过, 与毛奇龄论古韵不合, 奇龄强辩, 因笃气愤填膺不能答, 遂拔剑斫之, 奇龄骇走, 当时相传为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