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逻辑判断:求异思维突破可能性推理.doc

合集下载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可能性推理迅速解题之求异论证模型.doc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可能性推理迅速解题之求异论证模型.doc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可能性推理迅速解题之求异论证模型公务员行测考试主要是考量大家的数学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可能性推理迅速解题之求异论证模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可能性推理迅速解题之求异论证模型在历年国考行测判断推理板块中,可能性推理中的削弱加强型一直是重点考察的题型,尽管这类题目在近几年的考试中比重有所下降,但这依旧不会影响其重要性。

削弱加强作为一种题型,我们有不少同学对此感到困惑,很多时候正确率得不到提升。

其实我们在之前就说过,削弱加强型的题目对于题干的逻辑主线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当你准确地分析出一道题目的逻辑主线,那么当中存在的逻辑漏洞也就呼之欲出了。

通过对多年题目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求异论证”这一模型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因而当你掌握了这一模型,将能够顺利地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一论证模型。

(一)含义“求异论证”指的是在一个相似的场景中出现了一个不同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去寻找这一相同似景中出现的不同因素书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举例来说,有一对龙凤胎,在同一个班级学习,而在同一场考试中女生的成绩却优于男生。

因而班主任就认为是因为性别的原因导致了他们成绩上的区别。

类似于上述例子的论证模型我们就将其称为“求异论证”的模型。

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们用公式表达如下:(二)削弱、加强角度削弱:找不同因素、另有它因、切断联系加强:找相同因素、排除它因、建立联系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来看看这一模型的具体运用。

【例】一项研究选取80名13岁到25岁出现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的年轻人作为被试对象,随机选取其中的一半人服用鱼油片剂3个月,另一半人都用安慰剂3个月。

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跟踪考察7年后发现,在服用鱼油片剂组中,只有10 %的人罹患精神分裂症;而在服用安慰剂组中,罹患这种疾病的人则高达40 %。

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服用鱼油片剂有助于青少年预防精神分裂症。

(完整版)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完整版)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分为三种题,形式推理、分析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形式推理考查基本的命题特点和推理规则,这种题的难点是理解这些推理规则。

切莫死记硬背,因为很容易忘记、混淆,我觉得应该举生活中最常见的,自己能够理解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推理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做题时直接运用推理规则,就无需纠结了。

分析推理可以说是逻辑判断中最难的,因为它不考知识,只考分析推理能力,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学习难得多,实在不能掌握复杂的技巧,那就学会代入法、排除法、假设法三大万能利器,学会借助列表、假设和列不等式做题。

具体技巧一、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

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

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

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口: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设的■ 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

女口: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

(假设的条件未确定)上海人不是医生。

(否定的条件未确定)例: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

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A.甲不是湖北人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C.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D.湖北人年龄最小答案:D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

(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

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

(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

如图:湖北人丙乙T右侧为年龄大者(甲)(河南人)(山东人)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

提示: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

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题解题技巧.doc

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题解题技巧.doc

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题解题技巧任何考试都是有一定的考试技巧的,当然平常的积累还是占据绝大部分的,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题解题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题解题技巧可能性推理题目是行测判断推理中的重要考查内容,大部分同学很容易可以判断出来可能性推理的选项是加强型还是削弱型,但是在强度的比较上却很容易犯迷糊,分不清哪个是最能加强或最能削弱的选项。

其实,只要大家熟练掌握力度比较的五条原则,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今天大家来了解一下两种常见的力度比较,让大家更快、更准确的解决可能性推理问题。

一、直接>间接第一个比较的角度就是“直接>间接”,意思就是与题干结论的话题相关性越强,加强或削弱的力度就越大。

我们来看一道例题:【例1】9月初大学入学报到时,有多家手机运营商到某大学校园进行产品销售宣传,有好几家运营商推出了免费套餐服务。

但是其中一家运营商推出了价格优惠的套餐,同时其业务员向学生宣传说:其他运营商所谓的“免费”套餐是通过出售消费者的身份信息来获得运营费用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该业务员的宣传?(1)有法律明确规定,手机运营商不得出售消费者的身份信息(2)免费套餐运营商是通过广告来获得运营费用的【答案】(2)。

题干结论为“其他运营商所谓的'免费'套餐是通过出售消费者的身份信息来获得运营费用的”,讨论的是运营收入的问题,(1)是法律规定不能出售消费者身份信息,以此来质疑结论中出售信息的可行性,(2)则是点出了运营收入的来源是广告,两个选项均能削弱题干推理。

但是(2)和结论讨论的是同一话题,更直接,力度更强,故我们选(2)。

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的(1)非常具有干扰性,很多同学会主观上认为法律规定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但是法律规定也是有些违法犯罪分子会违反的,所以(1)并不能等同于“运营商不会出售消费者信息”,故对结论的削弱力度较弱。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逻辑主线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逻辑主线

可能性推理是很多同学在备战公务员考试的时候比较头疼的一类问题,一般常考的有加强类、削弱类等等内容,可能性推理这种题目的核心,其实还是要理清楚题干的逻辑推理过程,即哪些信息是前提,哪些是推理得到的结论。

理清逻辑主线之后根据问题去选择削弱项或者加强项就可以,在这里新西南教育想给大家分享一种可以快速定位正确选项的经验,就是出题人通常是想考察大家前提到结论中的推理漏洞,那这个漏洞如何去找呢?其实大家需要找到前提到结论推理中跳跃的概念,如果问题是要求削弱,那我们就切断跳跃概念的联系(拆桥),如果要求加强,那我们就建立跳跃概念的联系(搭桥)。

【例题1】最近几年,外科医生数量的增长超过了外科手术数量的增长,而许多原来必须施行的外科手术现在又可以代之以内科治疗。

这样,最近几年,每个外科医生每年所做的手术的数量平均下降了四分之一。

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扭转,那么,外科手术的普遍质量和水平不可避免地会降低。

上述论证基于以下哪项假设?A.一个外科医生不可能保持他的手术水平,除非他每年所做手术的数量不低于一个起码的标准。

B.新上任的外科医生的手术水平普遍低于已在任的外科医生。

C.最近几年,外科手术的数量逐年减少。

D.最近几年,外科手术的平均质量和水平下降了。

【A】解析:【例题2】首先,我们要选的是假设,其次,理清题干的逻辑主线:外科医生、每年所做的手术的数量、平均下降、外科手术、普遍质量和水平会下降。

再次,找到前提到结论中跳跃的概念,这道题目中很明显是手术的数量和普遍质量和水平明显跳跃了。

最后,根据问题是要求找假设,那我们就要说两者有关系(搭桥),也就是“手术的数量”和“质量和水平”有关系。

选择A项。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支持上述结论?A.科学家认为增强Tet1活性最有可能的方法是使用某种药物,例如一种依然需要继续研发的活化剂等B.“记忆消除”可以治疗恐惧症,其过程是用新的记忆取代旧的记忆C.科学家将Tet1正常和这种基因遭破坏的老鼠放进一个笼子里,对它们轻微电击,让老鼠对笼子产生恐惧感,后将它们放回没有实施电击的同一个笼子时,有Tet1基因的老鼠并不害怕这个笼子,另一组老鼠则不然D.扩大Tet1活性可以让人更快地遗忘不好的记忆,摆脱记忆阴影【A】解析:解析:首先,我们要找不支持项。

2019年江西省考招警行测技巧——“求同求异”思维巧解可能性推理题

2019年江西省考招警行测技巧——“求同求异”思维巧解可能性推理题

2019年江西省考招警行测技巧——“求同求异”思维巧解可能性推理题【导语】中公江西招警考试网提供招警考试行测复习资料和备考技巧,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备考招警考试。

在行测判断推理的学习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规律:学习之初很多同学觉得必然性的知识点很难,学习的时候会尤为重视必然性的巩固和练习;反之学到可能性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松一口气,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能力的不断提升,绝大数同学在经过必然性的艰难过渡期之后会逐渐发现可能性正在进入瓶颈期。

可能性推理在行测考试中所占比例毋庸多言,今天中公教育专家主要教大家利用求同求异的思维解决可能性推理的加强和削弱题型。

(一)首先观察题干求异内容千差万别的题干在内在模型上很可能具有一致性。

因此优先观察题干。

一般题干的模型会这样呈现:比较一种现象出现和不出现两种场合,如果这两种场合其他条件都相同,有一个条件不同,且这个现象在有这个条件的场合发生,没有这个条件的场合不发生,那么我们最后可以得出结论:该条件就是该现象发生的原因。

模型可简单的描述为:(二)观察选项求同求异根据题干要求,如果削弱,则去求异即找不同;若是加强,则去求同即找相同。

例1:在一项针对216名6到12个月的婴儿进行的测试中,研究人员教给婴儿新的手指木偶玩耍的三个本领,有一半的宝宝在学习之后的四个小时就睡了一大觉,但是另外的宝宝则没有睡觉或者只小憩了不到30分钟。

研究显示,平均说来,有充足睡眠的宝宝能记住1.5个本领,但是没有怎么睡觉的宝宝则一项本领都没有记住。

可见,婴儿学习本领后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增强记忆。

下列哪项是上述论证最可能依赖的假设?A.该研究结果在青少年群体中同样适用B.充足睡眠有助于宝宝正常的身体发育C.实验前两组宝宝的智力水平状况相当D.有其他研究验证了这项结果的可靠性【中公解析】C:先观察题干:题干做了两组实验,区别是有一组有充足的睡眠,而另一组没有充足的睡眠,这就是不同。

由于有充足的睡眠所以宝宝能记住本领。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可能性推理迅速解题之求异论证模型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可能性推理迅速解题之求异论证模型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可能性推理迅速解题之求异论证模型 公务员行测考试主要是考量大家的数学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可能性推理迅速解题之求异论证模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数量关系技巧:可能性推理迅速解题之求异论证模型 在历年国考行测判断推理板块中,可能性推理中的削弱加强型一直是重点考察的题型,尽管这类题目在近几年的考试中比重有所下降,但这依旧不会影响其重要性。

削弱加强作为一种题型,我们有不少同学对此感到困惑,很多时候正确率得不到提升。

其实我们在之前就说过,削弱加强型的题目对于题干的逻辑主线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当你准确地分析出一道题目的逻辑主线,那么当中存在的逻辑漏洞也就呼之欲出了。

通过对多年题目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求异论证”这一模型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因而当你掌握了这一模型,将能够顺利地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一论证模型。

(一)含义 “求异论证”指的是在一个相似的场景中出现了一个不同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去寻找这一相同似景中出现的不同因素书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举例来说,有一对龙凤胎,在同一个班级学习,而在同一场考试中女生的成绩却优于男生。

因而班主任就认为是因为性别的原因导致了他们成绩上的区别。

类似于上述例子的论证模型我们就将其称为“求异论证”的模型。

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们用公式表达如下: (二)削弱、加强角度 削弱:找不同因素、另有它因、切断联系 加强:找相同因素、排除它因、建立联系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来看看这一模型的具体运用。

【例】一项研究选取80名13岁到25岁出现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的年轻人作为被试对象,随机选取其中的一半人服用鱼油片剂3个月,另一半人都用安慰剂3个月。

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跟踪考察7年后发现,在服用鱼油片剂组中,只有10 %的人罹患精神分裂症;而在服用安慰剂组中,罹患这种疾病的人则高达40 %。

2021国考行测技巧:找准“突破口”,巧解复杂逻辑推理难题

2021国考行测技巧:找准“突破口”,巧解复杂逻辑推理难题

2021国考行测技巧:找准“突破口”,巧解复杂逻辑推理难题在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题型中,经常考察这样一类题目,题干出现多个命题或者有关联的多个条件,要求进行推理选出正确选项。

这种题型因为题干命题或者条件众多,如果不选择合适的命题或者条件作为解题“突破口”切入解题,会非常耗费时间,对考生不利。

那么,这样的题目怎样选择“突破口”进行解题呢?可以用来当“突破口”切入解题的命题或者条件,主要有两种:确定性信息和关联性信息。

中公教育专家通过例题给大家讲解:一、“确定性”信息,“确定性”指命题或条件相对确定,也即命题或条件可能性少,因为可能性越少信息越确定,这样的命题或条件可以作为“突破口”,看下面例题。

例1:某县县委关于下周一几位领导的工作安排如下:①如果李副书记在县城值班,那么他就要参加宣传工作例会;②如果张副书记在县城值班,那么他就要做信访接待工作;③如果王书记下乡调研,那么张副书记或李副书记就需在县城值班;④只有参加宣传工作例会或做信访接待工作,王书记才不下乡调研;⑤宣传工作例会只需分管宣传的副书记参加,信访接待工作也只需一名副书记参加。

根据上述工作安排,可以得出以下哪项?A.张副书记做信访接待工作B.王书记下乡调研C.李副书记参加宣传工作例会D.李副书记做信访接待工作中公解析:此题题干出现五个命题,其中前四个都是假言命题,假言命题信息相对不确定,第五个条件可以表述为一个联言命题“王书记不参加宣传工作例会且不参加信访接待工作”,信息比较确定,适合作为“突破口”解题。

提及“王书记”和“宣传、信访”关系的另外一个命题是第四个,写出其推出形式:王书记不下乡调研⇒王书记参加宣传工作例会或做信访接待工作,由条件五可知“王书记不参加宣传工作例会且不参加信访接待工作”,否定了第四个假言命题的后件,由“否后推否前”可知,王书记并非不下乡调研,即王书记下乡调研。

答案选B项。

再看一道题目。

例2.某镇一共有六个自然村甲乙丙丁戊己,六个村子每年都会参加全镇生态文化村评比,今年的评比分数公布之后,按照分数高低评定为第一名到第六名。

判断推理:可能性推理“求异论证”模型

判断推理:可能性推理“求异论证”模型

职业能力测试中,逻辑判断部分会考察10道题目,此部分是判断推理中难度较大,也是考生失分率较高的板块。

其中可能性推理又是重中之重,通常会考察7道题左右。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种特殊的论证模型——求异论证。

一、求异论证的含义求异论证即题干出现求异法的论证。

求异法,是指在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情况不同,其他情况完全相同,而且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存在,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不存在,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二、求异论证的运用例1打乒乓球的人往往比不打乒乓球的人身体健康,因此,打乒乓球有助于增加健康。

下面哪一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A.打乒乓球通常不会造成运动伤害B.打乒乓球能增进人的反应能力C.打乒乓球没有打篮球运动量大D.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打乒乓球【答案】D。

解析:题干的结论为,打乒乓球能增加健康,D项说明只有健康的人才打乒乓球,因果倒置,最能削弱结论。

A项“运动伤害”、B项“反应能力”以及C项“运动量”均与题干结论无关。

故答案选D。

例2我们通常需要7~9小时的睡眠,过长的睡眠可能意味着健康隐患。

过去十多年的随访结果表明,每晚睡眠时间长期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患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是同龄人的两倍。

因此,长时间的睡眠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生物学指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A.一些参与随访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睡眠状况并不能准确描述B.因意外或其他疾病发生大脑损伤的老年人会出现过度睡眠C.一些研究发现,许多睡眠不足7小时的老年人也出现了老年认知功能障碍D.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大脑中聚集的一种蛋白有关,当人体试图清除这一蛋白时,需要更长的睡眠【答案】B。

解析:题干由“每晚睡眠时间长期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患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是同龄人的两倍”得出结论“长时间的睡眠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生物学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测逻辑判断:求异思维突破可能性推理求异论证的思维是行测逻辑判断考察的重点,怎样利用这种思维推理呢?我为大家提供行测逻辑判断:求异思维突破可能性推理,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行测逻辑判断:求异思维突破可能性推理
可能性推理削弱加强是属于行测逻辑判断题型中的常见题型,此类题目思维性强,难度大。

其中求异论证的思维是考察的重点。

何为求异论证,如何利用这种思维进行推理,且如何进行削弱加强,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以下进行学习:
何为求异论证,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通过查找不同,确定因果结论。

例如:小明和小华是双胞胎,遗传基因一样,长相一模一样,性格十分相似,在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就读,成绩也是一样。

其中小明参加了某著名大学的暑期集训营,小华没有参加,最后小明成功保研,而小华没有保研成功。

据此得出结论:因为参加暑期集训营,所以保研成功。

该结论是通过找二者身上的不同点,然后结合不同的结果,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找二者其他的不同点,从而进行削弱;找更多的相同点,从而进行加强。

例如:小明每天比小华多做100道题目,即另有他因,可以削弱;小明和小华每天做的题目是一样多,即排除他因,可以加强。

例1:某国的科研机构跟踪研究了出生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1万多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其间测试了他们在13岁至18岁时的语言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归纳能力。

结果发现,在此期间语言能力远低于同龄人水平的青少年,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较高。

研究人员认为,青少年期语言能力的高低将是预测成年后精神疾病的重要指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质疑上述观点?
A.青少年期激素分泌水平异常,影响大脑发育,导致语言能力发展迟缓
B.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其归纳能力相比语言能力的发展更加缓慢
C.许多精神健康的脑肿瘤患者在青少年时期也经常出现语言能力发展迟缓的问题
D.适当的教育可显著提高青少年的语言能力,但对中老年人影响不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通过求异论证,找到语言能力远低于同龄人水平的青少年,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较高,于是得出结论“青少年期语言能力的高低将是预测成年后精神疾病的重要指标。

”A项表明青少年时期语言能力发展迟缓及其原因,与成年后是否患精神疾病无关;B项,归纳能力与题干结论无关,排除;D项,提到了教育对语言能力的提高,但是与题干结论无关,排除。

C项,说明青少年时期语言能力的高低与精神健康无关,可能和脑肿瘤有关,为另有他因,削弱了题干。

答案选C。

例2:一项调查表明,某中学的学生对悠悠球的着迷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游戏,同时调查发现,经常玩悠悠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相对更好一些。

由此看来,玩悠悠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面的推论?()
A.悠悠球作为世界上花式最多最难、最具观赏性的手上技巧运动之一,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很有帮助
B.要想玩好悠悠球,必须不断练习,因此能够锻炼学生的毅力
C.玩悠悠球的同学在学校的有效指导下并没有荒废学业
D.学校与学生家长订了协议,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排在前十五名,双方共同禁止学生玩悠悠球
【答案】D。

解析:题目中通过求异思维,找到学生中存在经常玩悠悠球与否的两类学生,同时经常玩的成绩要好一些,据此认为因为玩悠悠球所以成绩好。

A选项与B选项均说明悠悠球对于学习有好处,可以加
强;C选项只能说明没有荒废学业,不能说明对成绩好;D选项说明之所以玩悠悠球的成绩都比较好,是因为成绩好才能玩悠悠球,而并非玩悠悠球导致成绩好,为因果倒置,削弱力度最强。

答案选D。

我认为,可能性推理是非常重视思维性的题目,通过对于上述题目的认识,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分析题干出现的不同元素,是求异论证推理的核心思维。

行测答题技巧:快速锁定答案靠什么
在行测考试题目当中,大部分考生都比较头疼,究竟怎么提高才能使行测分数达到满意程度,其实除了不断的刷题我们也是有也些小技巧的。

我在此为大家指点一二。

一、整除思想快速解题
例1:一单位组织员工乘车去泰山,要求每辆车上的员工数相等,起初,每辆车22人,结果有一人无法上车,如果开走一辆车,那么所有的旅行者正好能平均乘到其余各辆车上,已知每辆车最多乘坐32人,请问单位有多少人去了泰山?
A.269
B.352
C.478
D.529
答案:D。

“每辆车22人,结果有一人无法上车”这句话的含义是指总人数减一就是22的倍数。

所以我们带入选项直接选择D。

例2:某村进行村长选举,现有两名候选人,参与投票的男女村民比例为23:12,实际投票过程当中有两名男村民和三名女村民弃权,统计结果显示两名候选人票数之比为2:1,问实际共有多少人投票?
A.35
B.135
C.180
D.190
答案:B。

候选人得票之比为2:1说明实际参与投票的人数是3的倍数,排除A、D选项;根据参与投票的男女村民比例为23:12,可知参与投票人是35倍数,即实际参加投票的人数加上5可以被35乘除,结合选项排除C,选B。

二、尾数法巧解题
例一: 2013年中国社科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565元,是1978年的11.5倍,年均增长7.4%,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17元,是1978年的11.8倍。

问题: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水平相差:
A.16648
B.16689
C.16693
D.16637
答案:A。

问题所求时间是2013年与原文一致,因此求的是现期值,只要找到城镇与农村具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可:24565-7917观察选项发现选项尾数均不相同,因此我们仅计算结果的最后一位就可以选出答案了,选A。

三、朴素逻辑找突破口
例1:几位同学对物理竞赛的名次进行猜测。

小钟说:“小华第三,小任第五”。

小华说:“小敏第五,小宫第四”。

小任说:“小钟第一,小敏第四”小敏说:“小任第一,小华第二”。

小宫说:“小钟第三,小敏第四”。

已知本次竞赛没有并列名次,并且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

A.小华第一,小钟第二,小任第三,小敏第四,小宫第五
B.小敏第一,小任第二,小华第三,小宫第四,小钟第五
C.小任第一,小华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敏第五
D.小任第一,小敏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华第五
答案:C。

这道题我们可以采用多个方法去解题,第一个方法就是代入法,将四个选项往题干中代入,发现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

第二个方法找突破口,文中说“已知本次竞赛没有并列名次,并且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文中只有一个概念出现了,那么这个概念必然对,我们会发现题中五个人的对话第二名只被提到了一次,因此小华排第二,即直接选C。

拿到题目不要慌,注意审题,尤其是审选项,有些题其实只要简单的代入即可,我相信大家通过不断的积累,必能找到快速又适合自己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