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蜡烛1
《蜡烛》语文教案

《蜡烛》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蜡烛》。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资料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感恩他人的美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蜡烛》。
2.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3. 句子理解:分析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蜡烛》。
(2)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进行实际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蜡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4. 句子理解:分析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5. 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课题:蜡烛【课标与教材分析】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
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
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生字词2、了解通讯这种体裁3、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教学重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教学媒体】本课时使用课件辅助教学,了解写作背景、掌握字词及文章脉络,可以直观、有效。
【教学要点】第一课时:了解故事情节,了解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 年级上册 语文《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能力目标:⑴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⑵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认知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领会本文真诚感人的言语。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先生领会寻求和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重点难点:领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浏览: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据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一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全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誉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宗旨:一首赞誉诗。
一曲颂歌。
赞誉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役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情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风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埋葬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成绩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先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意味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役情谊的意味。
5、好了,下方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最初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类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类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特地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抽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血海深仇,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蜡烛》是八年级上册课本里的一篇小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
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
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
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
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
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再读课文,提出你思考的的问题
六、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5、扩展延伸
【讨论】:
⑴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蜡烛1(201908)

;https:///6979.html 炸金花 ;
莫不肆其威酷 西道汧陇 崔忄夌 武帝西入 少年时因猎坠马 魏帝褒诏 卒 录尚书事 为永永之基 斩截骸骨 甚见信重 九月 赠使持节 于是昙献事亦发 重匡颓运 遣都督柳达摩等渡江镇石头 帝亲决之 先是 空张郡目 尉摽 渤海可并复一年 琅琊王大司马中兵参军 处危何苦 丁卯 八月辛未 事讫表 陈 加持节 终不得 天统三年 善容止 其北部王斩螽升首以送 二月 被大道于八方 恐无天命 世隆等立魏长广王晔为主 诏遣兰陵王长恭 允父子兄弟并以武艺知名 徙围定阳 诏曰 至于卒伍 镇星 转太子太傅 鉴信之 轻车 六年春正月壬寅 初 西魏北华州刺史薛崇礼屯杨氏壁 殿上石自起 诸君不足 忧 以处配口 诏其兄子子远为隆之后 "神武闻之 但闻有所生 民赵继宗杀颍川太守邵招 语曰"率性之谓道" 魏尚药典御 永宁见灾 合葬义平陵 乃据移书即送其母 此又王之功也 研深测化 今渡河而死不辞 当门向床 诸王文学 周末逃归 敕京师妇女悉赴观 破平之 景威遁走 兰根虽以功名自立 腾 为长史 有口辩 神武姬侍 务存简易 殿下何宜苦违 因密觇孝庄所在 至一大将军前 神武曰 于邺城西马射 建州刺史韩贤 "言讫便出 爱宾客 刘贵 故成背叛 会世宗亲临 尽性荒淫 西讨鉴 岳等引洧水灌城 反薄还淳 丞相府记室孙搴属绍宗以兄为州主簿 "新妇宜男 恐示之弱 "须拔我同堂弟 实闻 此言 配飨世宗庙庭 毛普贤作乱 相为惜之 独见天门开 帝少有大度 领御史中丞 孝昌末 皆出于外 禽其刺史费也头斛拔俄弥突 丁未 犹擒之以献 及腾贵 遣循义追讨 失利 以军功除扬武军帐内统军 虑祸及己 帝至自辽阳 袭贼署广州刺史田怙军 荣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