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蜡烛

合集下载

教案八年级语文蜡烛说课稿

教案八年级语文蜡烛说课稿

教案:八年级语文蜡烛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蜡烛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2.通过阅读《蜡烛》一文,学会分析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对艺术细节的敏感度和情感共鸣能力4.加深学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认识二、教学内容1.文学常识:文章中的蜡烛意象2.展示文学艺术魅力:阅读《蜡烛》一文,探究细节之美3.人生感悟:从《蜡烛》中看到人类命运的转折和弱小三、教学重难点1.文学艺术的组织与表现2.文字细节的分析与理解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思考一下用什么样的物品或符号可以代表人们内心中好或者坏的想法和情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出本课的主题:文章中的蜡烛意象。

2. 文学常识环节介绍蜡烛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向学生解释蜡烛作为文学艺术中常用的意象,通常代表着生命、温暖、思考、细节等等。

同时,让学生思考其他常见的文学意象有哪些?3. 阅读环节让学生阅读《蜡烛》一文,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氛围,读懂作者通过蜡烛这一细节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细节解析环节分小组讨论文章中的各个细节,并尝试理解这些细节所包含的意义和象征。

例如,文章中的“柴薪”、“黑夜”等等细节,都代表着什么?5. 思考环节通过对文章的细节解析,引出学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认识。

让学生自由发挥,思考自己对人类命运的看法和主张。

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作家和文学作品,让他们补充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6. 课堂总结本节课的核心:通过阅读《蜡烛》一文,学生了解蜡烛在文学中的意义和象征,加深对艺术细节的敏感度和情感共鸣能力,思考人类命运的转折和弱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分析蜡烛意象和文章中的细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命运的话题,帮助学生对生命、命运有了新的认识,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待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更好的把握,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八年级语文教案:蜡烛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八年级语文教案:蜡烛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八年级语文教案:蜡烛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一、蜡烛的照亮与温暖蜡烛,最原始的照明设备,是一个可用的光源。

在存储器材和电能充足的现代社会里,蜡烛的使用早已不再普及,但人们对蜡烛的感觉却始终不会消逝。

蜡烛有一种独特的闪烁的光芒,无疑是其中一种吸引人们眼球的美丽。

蜡烛的照亮和温暖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在生活中总是给人们带来前进的动力。

教材中我们学过的《黎明之前》中,蜡烛的温暖和光芒象征着信仰和希望。

特别是当主人公累得睡不着的时候,蜡烛的光芒浅浅的在黑暗中闪耀,给了她无尽的勇气和支撑。

如《黎明之前》中的人物一样,当人们失去了光明和希望时,蜡烛的光芒总是可以给他们指引前进方向的信仰。

二、长寿与繁荣蜡烛不仅有一种美好的象征意义,还有和长寿和繁荣相关的文化内涵。

在雕塑艺术中,常常可以看见描绘“祈求圣母”或是“护卫无辜者”的形态。

这些作品通常是圣母像或是天使像举着蜡烛,蜡烛的光芒和举灯者的姿态传达出庄严肃穆的意义。

相信在民间文化中,对蜡烛的看法也会有某些扭曲和不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并不影响蜡烛长寿和繁荣的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灵之中。

三、光明和生命力在基督教、佛教等宗教中,蜡烛被视为一种象征,这种象征是光明和生命力的。

在基督教中,蜡烛意味着神的出现和光芒的充沛。

在佛教中,蜡烛意味着智慧和祈求。

无论是在哪种宗教中,蜡烛一直被作为人们宣传、追求良善和智慧重要的仪式之一。

四、祈求和献上蜡烛的另一种象征意义是祈求和献上。

在各种宗教里,燃蜡烛都是一种表达信仰和祈愿的行为。

就好比一个人求神灵保佑自己顺利完成某些事情,可能就会献上蜡烛点燃,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佑。

蜡烛作为人类古老的文明之物,一直潜伏着着多种美好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它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照明、温暖、信仰、希望、长寿、繁荣、光明、生命力、祈求和献上等多种角色。

蜡烛虽然已经不再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最常见的照明设备,但其在我们生活中的形象,却始终被人们怀念,因为其背后的涵义和人的内心的共鸣。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3课 蜡烛(共38张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3课 蜡烛(共38张PPT)

1943年6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这是苏联 卫国战争中的大型战役之一。
57600德国法西斯战俘被押送着经过莫斯科。 1944年6月17日。摄影:特拉赫曼。
诺 曼 底
苏 联 红
登 陆
军 攻 克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俄罗斯纪念苏联 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
课文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 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 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 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 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 开 始 了 长 达
月 德 国 法 西 斯

天临
的列
围宁
困格
战争期间法西斯共毁坏了1710座苏联城市 和7万多村庄。克拉斯诺格勒。1943年。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德 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150万人,3000 多辆坦克与3000多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军由防御转为反攻。 这是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 “休息”
对炮火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 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 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课文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 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 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 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 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 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人教八年级上语文观摩课《蜡烛》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八年级上语文观摩课《蜡烛》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八年级上语文观摩课《蜡烛》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理解《蜡烛》这篇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蜡烛燃烧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蜡烛的用途吗?蜡烛在生活中有哪些象征意义?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蜡烛为线索的课文《蜡烛》。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并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三)合作学习(1)文章通过蜡烛这一线索,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如何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四)课堂活动1.演讲比赛:以“我对生活的热爱”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2.写作练习:以“蜡烛”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背诵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

2.课后收集关于蜡烛的资料,了解蜡烛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蜡烛”为题材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蜡烛》为载体,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重点:1.理解《蜡烛》中蜡烛作为象征物的深层含义。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蜡烛》课文原文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将珍藏了四十五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青年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那炮火,去目睹那幕感人的场景,去感悟那份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战士的死,没有人知道更多的细节,但毫无疑问,他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而牺牲的。

他的死重如泰山,他的精神将永存于人们心中。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这意味着战士们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任务不仅是对战士们的考验,也是对他们的磨砺。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用无畏的勇气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坚韧。

《蜡烛》一文以“蜡烛”为线索,通过描写南斯拉夫母亲在战场上点燃花烛的场景,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和超越国界的关爱。

花烛的点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

同时,文章也通过描绘战场上的场景和战士们的英勇表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了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人性与爱的沉重话题。

它不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战争题材作品,更是一首对人性光辉的赞歌。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范文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蜡烛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并记录下来。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的大意和收获。

2. 学生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作文,锻炼写作能力。

3.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思路、语言表达和创意发挥。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蜡烛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背诵课文《蜡烛》。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词语解释。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战争的残酷,体会和平的珍贵。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默写。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文主题的深层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中的蜡烛象征着什么吗?2.课文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重点句子的语气、情感。

3.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进行点评。

4.课文理解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各段落的中心思想。

5.课文修辞手法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课文默写学生自主默写课文,检查记忆情况。

教师批改,进行点评。

7.作业布置背诵课文《蜡烛》。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修辞手法。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组织学生参观战争纪念馆,了解战争历史,感受和平的珍贵。

3.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关爱战争受害者,传递正能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时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默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中情感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