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人物平生蜡烛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4 年开始写作。

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 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 ,, 》和《蜡烛》拥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代表作品战争早期的抒怀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 》《打死他》《请你记着,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 》,在士兵中广为流传。

剧本《俄罗斯人》颂扬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篇小说《日昼夜夜》,描绘苏联红军在捍卫斯大林格勒战斗中的勇敢事迹。

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战后到过美国。

剧本《俄罗斯问题》揭穿美国统治公司发动新战争的妄图。

还发布诗集《友与敌》。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昼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

小练习、依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合的动词。

老太婆跪在那坑里,用手掌_______出那些水。

德国人还在轰击, 但是没有一颗炮弹_______ 在老太婆的近旁。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_______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2、阅读下边一段话,达成问题。

巴以矛盾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齐心声。

在一次结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布了一篇有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示了阿拉法特对此后巴以关系的鲜亮态度,每一句都语重心长。

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知识点、读准字音炙烤zhuó桥头堡 bǎo地窖ji ào爬行 púfú腋下 yè破晓 f ú瓦砾 l ì颤巍巍 wēi鞠躬 j ūgōng舀 yǎo2、解说词语精疲力竭形容特别疲惫,一点力气也没有。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蜡烛》阅读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蜡烛》阅读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蜡烛》阅读附答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蜡烛》阅读附答案篇1蜡烛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

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

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

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

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

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

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做出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4分)谦虚── 黑暗──2.在文中找出三个反映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6分)台灯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句子写完整。

(6分)蜡烛具备的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把短文分成两段,并写出段意。

(4分+6分《蜡烛》答案1.骄傲;明亮;2.(2);(1)。

3.高傲;炫耀;趾高气扬;谦虚;惭愧,默默无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2)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

(2)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交流预习课文的感受,导入新课。

3.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3)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4)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和解读。

4.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5.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点评课后练习答案,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读后感。

3.预习下一节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蜡烛》教案结束。

教案设计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及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及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战争年代人们崇高的精神风貌。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战争年代人们崇高的精神风貌。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感悟战争年代人们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年代的人们是如何度过艰难时刻的吗?他们有哪些崇高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2.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蜡烛的象征意义。

(四)课堂小结2.指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哪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起到了关键作用?(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蜡烛的燃烧、人们的坚守等。

2.讨论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战争年代人们品质的作用。

(三)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战争年代人们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四)写作训练1.以“战争年代的坚守”为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战争年代人们品质的认识。

2.教师批改并点评学生作文。

(五)课堂小结2.强调战争年代人们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情节最令你们感动?(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感人情节,如蜡烛的燃烧、人们的坚守等。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核心知识人教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核心知识人教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核心知识:人教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初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

为大家准备了初1、文章中的蜡二上册语文蜡烛核心知识内容,欢迎阅读与选择!ﻪﻭ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ﻪ(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ﻪ(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ﻭ(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ﻪ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

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ﻪ文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

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

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1、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ﻪﻭ文章特色ﻪﻭ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ﻪﻭ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ﻪ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核心知识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ﻪﻭ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核心知识:人教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因为开始面临升学压力所以老师们对于学生们的学习都抓得很紧,为大家准备了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核心知识。

ﻭ1、生字生词穿梭(suō):像织布的梭子来往频繁.ﻪ转弯抹(mò)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ﻪ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ﻭ飒飒(sà):形容风响的声音。

央(yāng)告:恳求。

ﻭ月明风清:月光明朗,微风爽人。

形容美好的月夜。

2本课导学ﻭ走进作者ﻪﻭ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蜡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蜡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蜡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教师朋友们,大家好!我今天要为大家说的是《蜡烛》,这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必修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学作品,理解文章的文学技巧和情感表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我的授课。

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生字词汇,掌握文法用法,将作者的语言转换为现代语言。

2.能识别文学手法,如对仗、对称、排比、比喻等,并能理解其用意和效果。

3.能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表达情感的方式。

4.能够把文本中的情感意境与身边的生活互通,理解其中的道理及价值,培养感恩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分析其用意和效果。

2.感知文章的蕴含情感,掌握它的表达方式,并且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与此相关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知识点讲解法:详解文章中的语言特色,考查生字词汇的语法用法。

2.成组讨论法:提问教师或成员,共同探讨文中难点。

3.理解与抒情法:以情感体验为出发点,理解作者的情感,与自身情感体验连接,促进学习者自身情感体验的产生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Step1.引入我会给学生们一个问题:你们曾经在黑暗中点亮了蜡烛吗?是什么感觉?与熄灭的感受相比,有什么区别?Step2.预习讲解老师会请学生们预习文章,注意文中的字词含义和文法句式。

在预习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出一些问题:1.何谓“燃烧”,它是如何发生的?2.蜡烛熄灭后,烟雾是如何形成的?3.文中蜡烛的拟人化方式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Step3.深入讨论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便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导大家深入探讨文章中想表达的主题。

例如:1.文中作者使用了“张扬、燃烧、陶醉、灿烂、渺茫”的形容词,他们意味着什么?2.比喻是传递情感和意象的重要手法,它们如何在文中体现?3.文中用“相遇十分有趣”来描述蜡烛燃烧的过程,这是什么比喻?有什么隐含?Step4.情感理解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文本中获取情感的信息,并与自身生活中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习者自身情感体验的产生和表达。

初二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

初二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

初二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第3课《蜡烛》知识点一、文学常识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代表作有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二、重点字词烧灼(zhuó) 桥头堡(bǎo) 地窖(jiào)匍(pú)匐(fú) 腋(yè)下拂(fú)晓瓦砾(lì) 颤巍(wēi)巍育乞(qǐ)西契(qì)柯(kē)拉耶(yē)夫舀(yǎo) 鞠(jū)躬(gōng)烧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颤巍巍:抖动摇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三、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①(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②(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③(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四、内容概括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赞美反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五、课后练习答案一、阅读全文,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

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答:老妇人饱受德国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知识点:《蜡烛》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知识点:《蜡烛》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知识点:《蜡烛》
1、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2、主题: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赞美了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战斗的友谊。

3、感动的原因:①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②环境很危险,炮火连天③点在坟头的蜡烛有特殊意义④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记叙的线索:炮火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国人的疯狂,突出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5、黑色大围巾表示了沉痛哀悼的感情
6、老妇人的动作爬跪说明了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知识点:《蜡烛》,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相关标签搜索:八年级期中复习
相关链接:
初二上册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分析:文言文阅读
有关科技文阅读的考试要点:初二上册语文期中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语句
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
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
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
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
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
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
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
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边,在坟
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
显然是一对。老妇人___________身去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
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
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
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
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
——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
朽。

3.在第1段文字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4.请概括第1段文字的段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2段加黑的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含蓄地表达了老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自始至终“红军战士没有说话”,“老妇人也没有说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
垂不朽。”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