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美术(人美版)】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教学设计 (1)

合集下载

人美版高中绘画教案全集

人美版高中绘画教案全集

第一周、第二周中国古代山水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2、过程与方法: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师堂上示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

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

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

第十三课 生机盎然的艺术——居住空间的设计元素-人美版《设计》教案

第十三课 生机盎然的艺术——居住空间的设计元素-人美版《设计》教案

第十三课生机盎然的艺术——居住空间的设计元素一、概述生机盎然的艺术设计是居住空间的一种基本要素。

它可以为居住空间注入新鲜的空气,同时也能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在家庭居住空间的设计中,融入生机盎然的艺术元素可以营造出一个舒适、宜居、舒心的居住环境。

二、自然元素的应用自然元素作为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元素之一,可以很好地营造出一个融入自然色彩的居住空间。

在颜色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温暖的色调,并且这些色彩也要与自然环境相呼应,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然元素的应用。

在家中摆放一些植物,既能增加自然元素的感受,又能有效地净化空气。

三、材质的应用与自然元素类似,使用自然材质也是居住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自然材质的应用可以使居住空间不仅更具纯粹的质感,更具有自然的美感。

在选用自然材料时,我们需要选择一些与环境相呼应的材质,这样才能让家庭的居住空间更具有整体性。

四、光线设计光线设计是居住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光线的设计,可以使每个房间的空间更具有美感。

在光线设计方面,我们应该注重自然光的利用,选择一些透光性较好的材料来增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在家里增加一些落地窗,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家庭居住空间的采光面积,增加室内的明亮度。

五、家具的选择家具的选择也是居住空间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选择家具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自然材质的家具,这样可以使家庭居住空间更加自然美好。

我们需要注重家具的整体搭配效果,选择一些与整个居住空间相呼应的家具。

家具的选择除了考虑整体美感外,还需要注意它的舒适度和实用性。

六、整体设计的规划整体设计的规划是居住空间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规划整体设计时,我们要注重实际的居住需求,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偏好。

如果不确定整体设计方案,可以寻找专业的室内设计师的帮助。

七、结语生机盎然的艺术设计是居住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可以使家庭的居住环境更加宜人舒适。

高一【美术(人美版)】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设计

高一【美术(人美版)】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师生主要活动3分钟课堂导入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居住在高楼大厦中,节假日我们会去附近公园甚至外出旅行拥抱自然,我们的家里也会摆放花卉盆景引入自然元素。

同学们你们理想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是王维《桃源行》里的诗句取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古人对理想家园的描述。

出示主题: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对比图片园林的组成要素都有哪些呢?同学们你会写繁体字“园”吗?繁体的园都包含哪些内容呢?建筑、水池、山石和花木。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有哪些区别与共同之处呢?共同之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0分钟新课部分一、中国园林里的建筑任务一:欣赏图片中园林里的建筑,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呢?它们在园林里的作用是什么?教师解读:厅、堂、馆、斋—生活起居;楼、阁、亭、台、榭、轩、舫—游览、赏景;廊、桥—联系交通、联结景点;园墙、园窗、园门——围护、分隔空间拙政园嘉实亭豫园卷雨楼拙政园芙蓉榭颐和园石舫拙政园松风水阁颐和园十七孔桥任务二:观赏寄畅园的亭子,请你展开想象亭子在园林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解读:园林是开放性的艺术,亭子突破了建筑的封闭性。

在调动观赏者的想象力时,也会达到空间意境的飞动之美。

任务三:观看拙政园、留园俯瞰图,说说园林建筑的布局有何特点?教师解读:园林建筑根据周围的环境条件、园林总体布局、地形地貌等客观因素以及人在游憩中的功能需要和情感、精神追求来确定,是心灵、建筑、自然的融合。

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赏析,帮助学生了解园林建筑形制的多样,以及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

建筑在园林中自由灵活的布局感受古人在有限中体味无限的美学境界。

二、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任务一:叠山理水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造园手法。

请学生观赏环秀山庄假山、扬州个园说说古人造园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叠山的?个园的假山用的是什么石头?这个石头有什么特点?对比古代中国山水画,园林里的叠石与绘画作品中的石头有何相似之处?教师解读:所谓叠山就是随形就势、削低垫高、筑土为山; 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融造园法狮子林 假山 扬州个园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教案反思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教案反思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教案反思
在教授“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这一主题时,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

以下是我的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的主题是探讨人居与环境的关系,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诗意的栖居。

我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这个概念,并激发了他们对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兴趣。

2. 教学方法和手段: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

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和讨论,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的栖居的含义。

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人居与环境的关系。

3. 学生反馈和参与:在课程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对他们的观点给予反馈。

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

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教学效果和评估: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我发现学生们对人居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也更加认识到诗意的栖居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的讨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提高。

5. 改进和提升: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同时,我也会进一步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学习材料。

总的来说,这次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能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高中美术_合理的布局 居住空间的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合理的布局 居住空间的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美课标版设计第11课合理的布局—居住空间的设计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课型】欣赏、评述、实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居室设计的表现形式;重点掌握居室设计的分类,学生要树立空间的概念,知道我们的家主要是由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构成的,并了解它们的功能要求;掌握设计的要点主要是功能完备、组织丰富;动静明确、主次分明,便于学生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以及优秀作品的赏析,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划分出各个功能空间,对居室的设计风格能进行辨识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理论与实际练习相结合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设计素养和设计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对居室的了解也使得他们更好的关注自己的居家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树立空间、功能分区等概念,学会从专业设计角度学会从专业设计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环境,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领悟空间的能力。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功能和空间的关系,领会“功能决定一切”的道理。

以及投影制图的产生过程及基本画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人美课标版设计第11课《合理的布局—居住空间的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居住空间的设计,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学生对于住宅空间都比较熟悉,他们有1/2或2/3的时间都在住宅中度过,对住宅设计有一定的认识,加之高中学生积累的艺术常识,对于本课的学习有了充分的知识作为基础。

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居室设计的特点,更好理解掌握本课内容。

作为高中生虽然已具备良好的思维和辨析能力,但仍然需要掌握正确鉴赏设计作品的方法,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在建构这一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培养其探索研究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在了解世界多元化和多样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审美意识,从不同角度理解和鉴赏设计作品,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件】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课件】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 文化价值:古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
● 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如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价值:古建筑所承载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
民风民俗
古建筑是民风民俗的载体,反映了一
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01
历史传承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一个地
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历史传承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 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 艺术和科技发展水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美学价值
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 风格和优美的形态,展 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 学魅力。
文化传承
古建筑不仅是物质文化 遗产,更是精神文化遗 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信息和文化内涵。
科学价值:古建筑所体现的古代科学技术和建筑 智慧
● 古代建筑技术
● 文化传承
● 在诗意家园的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推广传统手工艺等,使诗意家园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生态保护
● 在诗意家园的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如保护自然景观、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等,使诗意家园成为一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之地。
古当
战 与 机 遇
建 筑 保 护 的
代 城 市 发 展
● 融合地域特色
● 在建设诗意家园时,要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如气候、地理、文化等,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 诗意家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追求可持续发展
●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可持续发展
03 鼓励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古建筑保护,提高公众对古建筑保 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共同维护文化遗产。

诗意的栖居(素养立意新课例)

诗意的栖居(素养立意新课例)

诗意地栖居——指向审美情趣的《饮酒(其五)》教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①了解陶渊明生平主要经历及其理想人生。

②学习通过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诗人情怀的鉴赏方法。

2、审美情趣的素养目标①通过多角度赏析,领悟陶渊明返朴归真的人生境界,培养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②通过艺术表达和创意描绘,培养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

【教学过程】诗歌是最优美最凝练的语言,审美感受是诗歌的共性。

本课时围绕审美情趣的核心素养,通过“导---品---绘”三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使情知对称与语感审美相结合,引领学生学会审美鉴赏,从富有特征的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环节一:以情激美,亲近酒诗人【设计】本环节着重创设情境解读背景,明确诗歌鉴赏的方法之“知人论世”,了解陶渊明及其主要经历,同时,用诗意的语言,铺设审美的基调,为学生“架桥铺路”,使学生有更多贮备图式去建构新的图式,在教学中沿着“曲径”逐层“探幽”,使他们思路畅通,跳出“旧框”,激发学习潜能,促进对审美对象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激活课堂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和开展张好本。

【现场】(PPT显示1)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位流芳千年的大诗人是谁呢?学生齐答:陶渊明。

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生1:他是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号“靖节先生”。

课文注释有的。

生2:他写过一篇《桃花源记》,里面有个“世外桃源”。

生3:记得以前学过一篇课文,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说明他非常爱菊花。

生4:我还听说过一个故事,说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然后就辞官回家了。

第十三课 生机盎然的艺术——居住空间的设计元素-人美版《设计》教案

第十三课 生机盎然的艺术——居住空间的设计元素-人美版《设计》教案

第十三课生机盎然的艺术——居住空间的设计元素一、引言居住空间的设计是指以人的生活为中心,利用设计手段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

在设计中,设计元素是构成设计的基本单位,决定了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本节课将介绍居住空间的设计元素,帮助学生了解设计元素在居住空间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居住空间的设计元素1. 空间形态空间形态是指房屋的基本形状和布局。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居住者的实际需要和使用习惯,创造出合理、实用的空间形态。

例如,在设计卧室时,要考虑到床铺的摆放位置、衣柜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创造出符合居住者使用习惯的空间形态。

2. 色彩色彩是指图像的色泽和色彩的变化。

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

不同的色彩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在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空间或者使用者的特殊需求,选择不同的颜色,以提高设计的效果和品质。

3. 光线光线是指空间中的光线分布和光源的位置。

它不仅影响着空间的明暗度,还能产生独特的氛围效果。

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光源的位置、光线的分布、采光效果等因素,把光线运用得恰到好处,产生美观舒适的效果。

4. 材料材料是指设计中所使用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在居住空间中,不同的材料会带来不同的质感、颜色和触感,能够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和表现力。

在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的要求和空间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创造出充满生机的居住空间。

5. 家具家具是指在居住空间中使用的各种家具装饰品。

它不仅是居住空间中的设计元素之一,还是居住者的生活必需品。

在设计中,应考虑到家具对空间的利用和布局,并且根据居住者的不同需求和品味进行不同的选择。

三、结语居住空间的设计元素对于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居住体验非常重要。

在设计中,设计师应针对不同的需求和空间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居住空间。

希望本节课对学生有所启发,能够更好地应用设计元素,提高设计水平和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德胜门国家汉办旁,掩映于城市玻璃幕墙中的一座古代未知民居遗址的实拍图片作为本课导入。

图片显示的是授课教师偶然亲见的一个场景:四梁八柱的房子,只剩下梁柱构架,一看就是一座传统建筑的遗址。

它的周围都是现代建筑,使它看上去像是一个巨大的盆景,虽然没有被拆除,却也没有被特别保护。

这个现象,令人沉思,这或许曾是一座民居院落的中心建筑。

这类建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可能批量消失,被人为拆除;也可能迄今为止依然屹立在某处,孤独而强烈地昭示着它曾经辉煌的存在。

1950年前后,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屡次发出要保护和整理北京文物古迹的呼吁,先生说:“北平的整个形制既是世界上可贵的孤例,而同时又是艺术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物是历史上、建筑史上、艺术史上的至宝。

”提出问题一:传统古建筑,在我们当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何去何从?【设计意图】在当代城镇化进程中,每个人的身边多多少少都会有在过去记忆里屹立至今的传统建筑。

它们历尽时间的磨洗,穿过空间的桎梏,延续至今,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它们或完整或残破,被呵护或被遗忘,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风貌或格格不入,或惊鸿一瞥,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选取身边亲见的一个古建遗址与学生交流,也想要借此传递一个理念:人与环境共生,每个人都应该从关注与思考身边的事物做起,环境变化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提出问题二:衣食住行,与每个人休戚相关。

时间行进到当代,现代人在居家生活中由实用出发而产生的对住宅的通风、采光、用水等要求也比古人更苛刻。

换句话说,古代建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居住需求,我们为何还要保存它们呢?(一)技术之巧通过本单元前面两个主题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我国的传统建筑之精工细作、园林之优雅唯美有了清楚的认知了。

我国的木构建筑体系独步世界,并成为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学习范本。

凭借传统建筑中的榫卯连接、木柱承重、立柱位于高出地表的石座之上等工艺技术,屹立千百年而不倒,成为当今国内外不懈研究的课题。

深宅大院凭借房高、墙厚、通风好;土坯、窑洞、地坑院、火炕则凭借泥土结构保温隔热成为冬暖夏凉的调温能手;马头墙的设计和水缸的广泛放置,有效阻断火势,保护生命财产安全;门栓和门锁在防盗技巧上也优势明显……这些都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的因地制宜与技术巧妙。

(二)艺术之美朝代更迭之下,南宗北派特色分明。

技术满足实用需求,艺术满足审美需要。

无论是古朴醇厚的北京四合院,还是饱满圆融的客家土楼,无论是精致秀美的苏州园林,还是洁净素雅的皖南民居,无一不在展现令人称奇的建筑工艺之上,表达个性丰富的审美诉求。

各式大门、门墩门环、斗拱飞檐、屋顶墙脊,乃至各类雕梁画栋,都充满中式审美情愫,令人称奇。

(三)思想之深古人爱家,别称众多。

有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也有草庐、寒舍、陋室等谦称。

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所建居室,即为“陋室”,因刘刺史所作著名短篇《陋室铭》而流传至今。

山水之间,一间陋室,却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文中末尾处还谈到了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由此可见,不仅如孔子所云:何陋之有?简直可以说道尽了中国人对家的向往:山水为依,气韵天成,文化相生,天人合一。

简直是精神境界的大丰足,令人羡慕,这景象犹如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可游亦可居。

家因人而聚烟火气,建筑因人而营造生活情境。

中国的院子呈现出房屋与院落围合而成,内外空间合为一体的形制,如臂环绕,古香古色,温暖厚重。

虽然都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与西方人谈论的“生态”不同,中国古人讲求“自然”,人们亲山近水,与自然交流,与环境相融,安居的精神追求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设计意图】人对建筑的整体追求是文化内化的表现。

古代人居的建筑设计,闪动着智慧的火花。

古人对人居环境的追求,已经自然地点明了课题:诗意栖居。

通过技术——艺术——思想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说明:传统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依然具有保存价值,它们不仅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代发展的创作之源,它们具有的深层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栖息地和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保护它们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提出问题三:如此看来,精神家园不可离弃,文脉不可断,传承经典,才能再创辉煌。

那么,如何协调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呢?(一)明确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文物建筑“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具体而言:1.古建筑传递深厚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前人生活的时代;2.古建筑具有优美而凝重的形态,能给我们美的熏陶;3.古建筑具有坚固合理的结构和独特的材料用法,体现了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4.古建筑具有体现民风民俗的文化价值,唤起当地人们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情感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被继续居住、研究和游览等价值。

(二)举例说明1982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精美绝伦的古建筑和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巴黎城市轴线的延伸与新区建设上看,巴黎城的改造工作重新规划并开辟了宽敞笔直的道路系统,使这个中世纪的核心城市能够做到四通八达。

由于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空间搭建、社会功用等不同,导致保护风格也不尽相同,但对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进行积极保护却是共识。

我国同样不遗余力。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民居建造讲究因地制宜,体现自然之美。

《周易》有言:“适形而止。

”那么,保护与改造,也必然要因地制宜,遵循合理的原则才是。

晚唐诗人杜荀鹤曾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曾经游览过周庄水乡古镇的同学想必并不陌生。

在这里,江南水乡的宁静优雅与兴盛繁华的商业气息相互渗透,条条水巷与片片民居形成独有的意趣。

由此可见,所谓保护,并不是对古建筑进行博物馆式的冻结保护,而是一种传承中的发展。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内罗毕建议》,对城市发展和古建筑保护提出了一些措施,重点是:第一、对建筑群首先要鉴定,对其空间演变以及它的考古的、历史的、建筑的、技术的各种资料要进行整体分析。

第二、若建筑群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要素,要把这些时期都显示出来。

第三、要预防过量旅游对建筑群造成的破坏,避免各种污染。

第四、在保护修缮的同时,要采取恢复生命力的行动,使它们能长期存在下去。

【设计意图】古建筑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

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作为子孙后代我们有责任去保护。

此处择取古建筑保护的实例,从适当挖掘古建筑的当代实用功能、古为今用并统筹安排、延续古建原有用途与适度商业化的成功保护角度说明保护成效。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因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的需要,标准化、模式化的所谓“现代建筑”大规模出现,这在短期内的确高效地解决了居住需求,却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景观。

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理念,是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建设构想。

他说:“我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微观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

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是建筑学家吴良镛在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更新问题时的实践。

这里2至3层的新“街坊体系”取代了局部的危旧平房和老院落,色彩及细部造型遵从旧有文脉,灰瓦和简化的檐脊表达出该地区的传统历史风貌。

院落是中国人的向往与情愫,是安顿生命、家人和精神休憩的场所,代表了民族性格中的秩序感,且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中和内敛”和“不事张扬”的处世哲学。

自古即今,不曾改变。

作为中国第一位曾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王澍决定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乡村。

他的文村改造以保护老房子为前提,有三种方案:一是保旧换新,遵循传承创新原则;二是深度改造,按原本的夯土建筑、砖结构进行改造;三是自然生长,沿着老村的肌理和密度,采用新的做法,保留与旧居的血脉关系,保持类型的多样性。

在他看来,未来的乡村,其实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化的生活。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的流水别墅,不仅是他本人的代表作品,也是艺术史上精妙的一笔。

他利用环境本身作为建筑元素,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完全体现在其中。

位于日本的美秀美术馆,是建筑师贝聿铭的傲世之作。

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同在浙江富阳的东梓关村回迁房,一排背靠青山、面朝田野、错落有致的三层小楼连绵成片。

薄雾中,白墙黛瓦,宛若吴冠中先生笔下的水墨江南。

整体设计完美体现了人、村落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提出问题四: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和建议吗?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诗意家园呢?【设计意图】引发学生互动思考,增强民族责任感。

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启课后探究学习的路径。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

在当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建构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意义重大,承载了人类的精神追求。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历史的敬重才是人类前行的动力。

《宅经》有言:“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注:本视频课程中的部分图片、视频引自有关图书、网络,特向这些图片、视频的制作者和有关图书的出版者和相关网络表示感谢!因多种原因,事先未与作者和出版社取得联系,特此表示歉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