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三峡》,回答小题。
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沿溯.阻绝(2)虽乘奔.御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选文①至③段主要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4.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时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选文第④段也写到了“猿声”。
两处“猿声”,作用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饿.其体肤(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文章开头连用6个事例,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8.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你身处逆境时,本文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采用修辞方法)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
(共8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1)有仙则名.名:(2)惟吾德馨..德馨: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1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三、三峡(郦道元) (9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3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3文段13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尢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非丝非竹无丝竹之乱耳B、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C、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D、锦鳞游泳滁人游也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夫”读为“fū”)B.野芳发而幽香(芳:花香)C.泉香而酒洌(洌:清洌)D.伛偻提携(伛偻:驼背,指老人)3.下列句子翻译下正确的一项是()A.晦明变化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B.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C.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白洁白。
)D.颓然乎其间(精神不振的坐在众人的中间。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清晰。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爱莲说》(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爱莲说》(附答案)阅读古文《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解:《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
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不蔓不枝。
()()④香远益清。
()()⑤亭亭净植。
()()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⑦陶后鲜有闻。
()⑧宜乎众矣。
()2.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说说文中作者对菊、牡丹和莲的态度,还有用菊、牡丹衬托莲有什么用意?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5.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比喻君子庄重令人敬爱的语句();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句子()。
6.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7.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备有哪些美好的品质?8.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附答案: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通“繁”,多。
②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③动词,长枝蔓长枝节④远播更加⑤耸立的样子立⑥亲近而不庄重⑦少⑧应当2.翻译句子。
①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③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④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⑤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测试题(含答案)时间:60分钟 满分:80分一、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15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虽乘奔御风 (2)属引凄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章第一段描写群峰遮天蔽日,只有正午、半夜才能看见日月光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4分)5.春冬之时,三峡趣味良多。
请从文章第三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3分)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13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四时俱备 (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幅画面?请找出来并赏析。
(3分)(1)我喜欢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我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9.请调动你积累的知识,写出连续的两句借自然之景抒发内心情怀的诗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

第1篇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段解】三峡的特点:山势高峻,连绵起伏。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段解】三峡夏水的特点:迅猛、湍急。
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段解】三峡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段解】三峡秋季特点:凄清肃杀。
每逢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肃杀,2知识清单文学常识1.郦道元,字善长,2.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3.重点词句通假字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不以疾.也。
古义:快。
今义:疾病。
一词多义 1.自绝.山献多生怪柏。
(绝:极,最)3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2.绝沿溯阻绝.。
(绝:断绝) 哀转久绝.。
(绝:消失) 3.清回清.倒影。
(清:清波) 清.荣峻茂。
(清:水清)重点词句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
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3.晴初霜旦。
霜:名词作动词,结霜,下霜。
4.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特殊句式省略句(两岸)重岩叠嶂。
4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三峡山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1.抓住特征,绘景写物。
2.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3.语言精练,形象生动。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题(含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行拂.乱其所为拂:(2)犹割股.以啖腹股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3.下列对文中句子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B.所以/动心忍性C.必须/先存百姓D.其/耳目皆为敝4.(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A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要B 。
5.(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13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2)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3)时闻.风铎( 听到)(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等到)2.用“/”给下列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 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独自前往更合我意。
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3分)月色美好;幽静。
【乙文参考译文】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独自前往更合我意。
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答案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石青糁之D、何怒之有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2、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应该是莲花,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3、选文第1节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4、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参考:梅花。
②喜爱的原因是: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又如: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7、甲文作者借选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联系你的志趣与追求,依托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以“出水芙蓉冰清玉洁”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如:疏篱黄花暗香浮动;雪中红梅坚贞不屈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回答后面的问题: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 )⑵遂至承天寺( 于是 )⑶怀民亦未寝( 睡觉 ) ⑷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上像积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四、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回答后面的问题: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 ⑵晓雾将歇(消散 )⑶夕日欲颓( 坠落 ) ⑷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 )⒉翻译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
五、阅读《桃花源记》下列语段,回答问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D )A.阡陌交通 B.无论魏普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落英缤纷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项( A )A、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C、武陵人捕魚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D、问今是何世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选出加线字的意义有错的一项( D )A.便要还家(要:邀请) B、鸡犬相闻(闻:听见)C.土地平旷(旷:空阔,宽阔)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属于)5、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C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翻译句子:(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界隔绝了(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3)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停留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面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
”7.第2段中,作者是从环境、衣着和心理等三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桃花源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安定平和的社会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和自由快乐的精神状况,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8、文中有个成语叫“豁然开朗”,这个成语的表意和我们学过的一句古诗“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意相近,除此以外,选文中还有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不愿意让外人知道,怕破坏这宁静和平的生活10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都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追求六、阅读《三峡》全文,回答: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虽(即使)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 快 )(2)晴初霜旦(早晨)(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正午)夜分,不见曦(太阳)月(4)属引凄异(连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B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B.故:故渔者歌曰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里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很有趣味。
4.第二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
5.第三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壮丽、奇伟。
描写泉、树、山、草的四个词是清、荣、峻、茂6.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手法,其作用是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三峡夏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可用①奔放美概括,春冬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可用②清悠美概括;秋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可用③凄婉美概括。
7.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
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8、对本文结构安排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A 本文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B 本文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从春夏一直写到秋冬,写出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