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寺庙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独具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

一、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寺庙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两大类。

宗教建筑以佛教寺庙为代表,园林建筑则主要表现为道教寺庙和儒家祠堂。

虽然风格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1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是中国最为普遍且影响最大的宗教建筑,其建筑风格独具一格。

佛寺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佛塔等建筑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常常建立在具有山水优势的场所。

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结构一般采用重檐歇山顶和平顶,整体形状恢弘庄严。

1.2 园林建筑道教寺庙和儒家祠堂作为园林建筑的代表,注重体现自然山水的美感。

道教寺庙常常依山傍水,建筑布局灵活多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相融合。

而儒家祠堂则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筑造型简洁大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平和与宽容。

二、文化意义中国传统建筑寺庙除了在风格上有所体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寺庙建筑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诸多思想理念和宗教信仰。

2.1 宗教信仰佛寺作为宗教场所,提供了信众对佛教信仰的追寻和实践。

佛教倡导顺应自然和人伦,佛寺建筑的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内涵。

道教和儒家寺庙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2.2 艺术与文化寺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艺术与文化的结晶。

寺庙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造型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

寺庙作为文化活动的场所,还经常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佛事法会和庙会等,从而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2.3 社会功能中国传统建筑寺庙除了满足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动的需求之外,还承担着社会功能。

寺庙常常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社会关爱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与宗教文化中国是一个充满着古老文化积淀的国家,而寺庙建筑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同时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深邃内涵,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信仰、审美以及建筑艺术的演变历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寺庙建筑、寺庙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与宗教文化。

历史背景中国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期,中国人便已经开始崇拜神明。

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佛教、道教及众多地方信仰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的宗教信仰日趋丰富多彩。

尤其是唐朝时期,佛教由于得到王朝批准和国家资金的支持,发展得更加迅速。

在大量汉传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下,陆续修建了许多佛教寺庙,漆彩绚丽的佛塔、精美的石雕、彩绘和木雕等艺术瑰宝在这里诞生,使得佛教寺庙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寺庙建筑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代表,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寺庙建筑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象院、钟鼓楼、经堂、藏经阁等多个建筑组成。

其中,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的主殿,建筑高大宏伟,气势雄浑,是佛教信仰中非常重要的场所。

此外,寺庙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寺庙的环境也是一种建筑,常用的手法有石桥、亭子、廊道等等,举凡对寺庙环境的设计都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寺庙的感受和评价。

寺庙文化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与宗教文化密不可分,在这里肇始了智慧、修养、慈爱的根基,寺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寺庙中的诸佛、菩萨等神明不仅仅是美的象征,更是中国人孕育着的一种信仰和思想体系。

与此同时,佛教的“空无一物”、“因缘和合”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宗教文明。

结语寺庙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传递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世人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机会。

通过了解寺庙建筑、寺庙文化等多个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宗教的融合之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我们促进人类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的古代寺庙

中国的古代寺庙

中国的古代寺庙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寺庙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寺庙是佛教及道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以展示中国古代寺庙的独特魅力。

历史背景中国寺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最早的佛教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与当地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相融合。

中国的佛教寺庙逐渐兴起,成为佛教徒修行和礼佛的场所。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也不断演变和丰富。

建筑特点中国的古代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寺庙通常采用仿佛宫殿的样式进行布局和设计,建筑结构严谨,注重细节。

典型的寺庙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等。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象征着禅宗佛教修行的开始。

天王殿是供奉护法神的地方,大雄宝殿是佛像的所在地,而藏经阁则是保存佛经的地方。

这些建筑不仅在规模上宏大,雄伟壮观,更注重装饰和细节的精致。

寺庙的文化意义除了宗教意义外,中国古代寺庙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寺庙是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刻艺术的重要代表,通过建筑装饰、雕塑和壁画等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

另一方面,寺庙也是文化交流和学问传播的场所。

许多知名的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宫殿,同时也成为学术研究和文化底蕴的中心。

例如,我国著名的少林寺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和交流。

总结中国的古代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既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又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著称。

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杰作,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

无论是信众还是游客,都能在这些古代寺庙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文化寺庙感受宗教文化

文化寺庙感受宗教文化

文化寺庙感受宗教文化寺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寺庙都有其独特的宗教文化。

我曾经有机会参观了一座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寺庙,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我更加理解宗教对于文化的重要性。

寺庙的建筑风格非常庄重肃穆,给人一种宁静和神圣的感觉。

当我踏入寺庙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山门,上面镌刻着寺庙的名字和独特的图案。

山门的两侧是高耸入云的石柱,形成了一道道庄严的门扉。

这座山门象征着进入宗教领域的门槛,寓意着人们虔诚信仰宗教的心态。

走过山门,我来到了一个宽敞的院落。

院落里种满了高大的古树,树下摆放着石凳供游人休憩,清风拂过,带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凉意。

院落的中央是一座巍峨的主殿,这座主殿是寺庙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

主殿气势恢弘,它是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供奉着寺庙的主神。

主殿前有一片宽敞的广场,每逢节假日,这里会举行盛大的宗教庆祝活动,吸引了大批信徒前来参与。

进入主殿,我看到一个巨大的佛像镇守在殿堂的中央。

佛像庄严肃穆,散发着一股神圣的气息。

信徒们纷纷前来瞻仰,有的虔诚地合掌祈祷,有的静静地跪拜颂经。

主殿里弥漫着一股香气,那是信徒们燃起的香烛燃烧的味道,更添了一份神秘感。

除了主殿,寺庙内还有许多独特的建筑物。

比如僧房,僧房是供僧人修行和居住的地方,每个僧房里都有一个小小的园子,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

另外还有钟楼、鼓楼等建筑物,这些楼阁高耸入云,起到了通天峰的作用。

每当钟楼敲响的时候,整个寺庙都会沐浴在钟声中,让人产生一种超脱尘俗的感觉。

除了建筑,寺庙内的文化活动也非常丰富多样。

例如,每逢佛诞节,寺庙会举办盛大的佛诞庆典,信徒们会穿上盛装前来参与庆祝活动。

庆典上除了佛经的诵读和念诵,还有舞狮表演、道教武术等精彩的节目。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寺庙的内涵,也展示了宗教文化的魅力。

参观寺庙,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建筑和庄严的氛围,还能够感受到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寺庙中,我感受到了宗教信仰所带来的力量和安宁。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包含着先进的工艺、美学和哲学思想,不仅代表着建筑和艺术的高度,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建筑的起源与演变寺庙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成祭祀的场所,这些神圣的场所是人们向天地祖先祈求保佑和神灵庇护的场所。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升华,佛教文化在中国开始盛行,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随之崛起。

古代寺庙的建筑形态也随着祭祀和信仰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占地面积的变化,从宫廷式的单体建筑,逐渐演变成规模更大的复合式建筑,由多个殿堂、厅宇、花园、墓地以及其他附属建筑组成的整体建筑群。

寺庙的建筑风格也愈加丰富多彩,从北方的木结构建筑演变到南方砖木结构的建筑群落,并且在建筑颜色、材质、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创新和成就。

二、寺庙建筑的艺术与哲学寺庙建筑的艺术和哲学屡屡体现于其匠心独运的设计,既注重建筑技艺和细腻的装饰手法,又融合了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种社会因素。

寺庙建筑沿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哲学思想,如儒家的和谐思想、佛教的舍利子与道教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现了宇宙、人和自然之间的平等、协调与共存。

寺庙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和协调性极为突出,其建筑元素和规模符合正式的禅意美学,如大量运用石雕、木刻、画作、毛笔与墨线,使寺庙建筑在美学层面上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和丰富化的表现,颜色鲜明,线条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三、寺庙建筑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寺庙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对于一部分亟需重建的寺庙,也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提供恰当的保护方案。

一方面,改良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应在保护寺庙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探索新颖、高水平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法,注重传承和创新的结合。

在现代寺庙设计中,应尽量遵循传统风格和现代元素的融合,同时考虑保护寺庙和其周边环境及建筑的和谐,保持寺庙文化的纯正性。

文化苦旅寺庙解读

文化苦旅寺庙解读

文化苦旅寺庙解读文化苦旅:寺庙解读文化苦旅是指通过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探索和解读,从而体验其中的苦楚和痛苦,以达到教化和启迪自己的目的。

寺庙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人们拜神、祈福和忏悔的场所,其建筑、雕塑、绘画等表现形式,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也是文化苦旅中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建筑风格寺庙的建筑风格始于印度,发展至中国后,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气氛。

寺庙建筑中重要的元素包括了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大多数寺庙采用“金字塔”形状,建筑上下分为“檐、脊、牙、角”四层构造,穹顶上通常有一个“宝顶”的装饰。

二、寺庙文化寺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内容,与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等紧密结合,也因其“形、器、行、风、气”等诸多方面的特点而独具魅力。

寺庙文化中蕴含的佛教思想,凝聚了中国人民五十多个世纪以来的智慧和实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表现寺庙中的艺术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雕塑、绘画等表现形式常常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寺庙中的石刻、木刻、彩绘等均富有特色,颇具艺术价值。

寺庙除了进行佛教法事外,也孕育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四、精神追求在寺庙中,人们追求的并不只是物质的利益,更是心灵的满足。

文化苦旅者可以在寺庙中寻找灵感和觉悟,领悟生命的真谛和历史的脉络。

在这些寺庙中,您可以参与各类佛教法会,加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意蕴。

文化苦旅是当前文化旅游的一种新潮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寺庙文化已逐渐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更是对中国文化的艺术与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着力挖掘寺庙文化的特色、促进文化苦旅的发展,有望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与寺庙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与寺庙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与寺庙文化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与寺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瑰宝,凝聚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它们不仅是古代人们崇拜神灵、修行修养的场所,也是艺术的杰作和历史的见证。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特点、丰富多样的寺庙文化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来揭示其重要性。

首先,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道教、佛教、儒教,还是民间信仰,宗教建筑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建筑物包括庙宇、寺庙、塔院等,既拥有庄严威严的外观,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例如,中国寺庙通常以“”的形式呈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

建筑方面,寺庙的设计布局注重平衡和对称,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宇宙中。

建筑材料方面,则多使用木材、石料和瓦片等传统材料,凝聚着历史的沉淀和民族的智慧。

其次,中国古代寺庙文化的丰富多样彰显了宗教信仰的包容性与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佛教的兴盛使得寺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例如,乐山大佛、峨眉山金顶寺等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成为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寺庙往往以宗教信仰为核心,同时融入了文化、教育、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元素。

在寺庙内,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内涵。

此外,寺庙还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来源,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在寺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最后,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与寺庙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建筑和寺庙文化不仅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皇家建筑到民间的庙宇寺庙,它们在建筑风格、艺术形式、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对后来的建筑起到了指导作用。

例如,皇家建筑如北京的故宫、洛阳的白马寺等都借鉴了寺庙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方面,中国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与寺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与寺庙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人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宗教建筑与寺庙文化

古代宗教建筑与寺庙文化

古代宗教建筑与寺庙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倡导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文化、艺术、建筑等各个方面也开始有了宗教文化的影响,古代寺庙成为了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的寺庙对于人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集中地之外,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的承载,更是一种地标性极强的建筑。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宗教建筑与寺庙文化的相关知识。

一、古代寺庙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古代寺庙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但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则起源于战国时期。

那个时代,皇帝们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推崇鬼神信仰,也就是宗教信仰。

于是,在那个时代,大批寺庙、庙宇等宗教场所相继建立,气象恢弘,规模雄伟,堪比现代的城市广场或者公园。

在寺庙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不同寺庙建筑风格也逐渐形成。

二、不同的古代寺庙建筑风格中国南北地区地理环境差异比较大,这也导致南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发展也是有所不同。

北方地区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古代的道观建筑上,这些建筑多为木结构的,外观呈现出“古朴精神”的意涵。

南方的建筑风格则主要表现在佛教寺庙上,这些寺庙多为砖木结构的,具有结构严谨,装饰华丽的特点。

此外还有一种中原地区的特有寺庙建筑风格——建筑群。

建筑群是指一系列建筑结构都紧密联合在一起构建出来一整体,如洛阳龙门石窟就是一代代文人骚客返璞归真的圣地,蕴含着人们对寺庙文化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探究。

三、寺庙文化的神秘性和知识性在古代中国,寺庙是人们寻找宗教信仰、平静心灵的场所,也是文人学士修行之地,因此寺庙文化继承之下了双重属性——神秘性和知识性。

首先,寺庙文化的神秘性体现在很多寺庙都有相对封闭的环境,祭坛、道观、城隍庙等都是人们祷告、敬拜的重要场所,而这些地方常常被视为神秘的存在。

毕竟寺庙的神秘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信仰信念的场所,相信很多人来到寺庙,都会对其中的神秘感有所感悟。

除此之外,寺庙也是知识性质的场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寺庙也成为精神文化的中心地带,许多书院、诗社、阁楼等都被建于寺庙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寺庙文化”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00:00我们这一讲的专题是“中国寺庙文化”我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

中国寺庙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就是内容相当丰富,涉及方面很广,我准备分以下十个方面来讲,第一讲是导言,主要是讲“寺庙”一词的来源、界定与中国寺庙的类型;00:30第二讲、中国寺庙建筑概说,主要是讲中国各类寺庙的建筑布局及其象征意蕴;第三讲、中国寺庙政治概说,主要是讲中国寺庙的结构、管理及其在社会秩序中的角色;第四讲、中国寺庙经济概说,主要是讲中国寺庙经济的构成、运作以及捐赈活动;01:00第五讲、中国寺庙文学概说,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文学与寺庙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角色;第六讲、中国寺庙美术概说,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美术作品;第七讲、中国寺庙伎艺概说,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01:30第八讲、中国寺庙民俗概说,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展开的旅游、节祭、收藏等民俗活动;第九讲、中国寺庙文化的功能与效应,主要是讲中国寺庙文化的宗教、社会功能与社会文化效应;第十讲、中国寺庙文化的传播、承袭与涵化,主要是讲中国寺庙文化的传播、承袭方式与变迁情形。

寺庙——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不仅与佛教一家有关,02:00它涉及诸多宗教、原始与民间的分类和称谓,拥有不同的文化底蕴。

中国寺庙文化不仅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科学,在雕塑、壁画、题咏等方面,也都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本讲座让我们跟随段玉明老师一起走进中国寺庙,了解中国寺庙丰富多彩的文化。

02:30下面我们就开始第一讲“导言”,中国寺庙文化导言既然是讲中国寺庙文化,什么是“寺庙”?中国寺庙有多少种类型?它们各自的叫法怎样?这是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本讲主要讲3个问题:一、“寺庙”一词的来源;03:00二、“寺庙”一词的界定;三、中国寺庙的类型。

先讲第一个问题,“寺庙”一词的来源。

用“寺庙”一词泛称中国宗教活动场所,今天已被运用得非常普遍。

林林总总的04:00《寺庙大观》之类书籍,其“寺庙”一词都是宗教活动场所的泛称。

但在宋代以前,乃至明清时期,人们都很少这样运用。

把“寺庙”作为中国宗教活动场所的泛称,是非常晚近的事。

寺庙“寺庙”一词来源于“寺”和“庙”两个词的组合。

一、“寺”考04:30“寺”在先秦原是指官署。

“寺”之为字为“土”、“寸”二字之合:“土”为“之”字的篆写,表声;“寸”者,“十分也”,表意,意在分寸法度。

掌握分寸法度的地方就是官署。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05:00以周代的情形分析,“寺”在周时当是仅指内廷官署。

“寺”之官吏称为“寺人”。

《周礼·天官·寺人》说:“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相道其出入之事而纠之。

若有丧纪、宾客、祭祀之事,则帅女宫而致于有司,佐世妇治礼事。

掌内人之禁令。

05:30凡内人吊临于外,则帅而往,立于其前而诏相之。

”——《周礼·天官·寺人》由此可知,寺人在周时是一种专管内侍与女宫的小官,地位并不很高。

因此,《毛传》释之:“寺人,内小臣也,令使也。

”由于寺人得以自由出入后宫,06:00为防不测,其职往往以阉人充任,寺——宦官“寺”之一字又转而成为宦官的代称。

《经典释文》说:“寺人,奄人也。

”——《经典释文》因其失去了男性的尊严,阉人的地位等同于妇女,06:30被认为是不可教诲之人。

《诗经·大雅·瞻卬》:“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也就说不可以教诲的人就是妇女和寺人两类。

顾炎武《日知录·寺》说:“三代以上,凡言寺者,皆奄竖之名。

”但是,据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四考证:寺人在先秦尚不专指宦官,专指宦官是自东汉以后才开始的。

《新唐书·于志宁传》说:“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07:00轻忽高班,陵轹贵仕。

”昭裢的《啸亭续录·御前大臣》说:“本朝鉴明弊政,不许寺人干预政事,命内务府大臣监之。

”如是种种,“寺人”都是指的宦官。

08:00《管子·度地》:“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

”——《管子·度地》此之“官府寺舍”当指官署,而且是指都城的官署,这可以从“州中”并称看出。

应该指出的是“官府”、“寺舍”虽然同指官署,但是是内外有别:“官府”是指外廷的官署,08:30而“寺舍”是指内廷的官署。

秦代立国,以寺宦任外廷之职,寺——寺宦任职之所遂将寺宦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寺”的内涵由之扩大,遂不专指内廷。

至汉,推行“三公九卿”制度。

“九卿”又称“九寺大卿”,官署均以“寺”称,09:00《左传·隐公七年》孔颖达疏:“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

例如,太常的官署称为太常寺,廷尉官署称为大理寺,大鸿胪官署称为鸿胪寺,等等。

寺——朝廷所属政府机关的泛称“寺”之一词即不专指寺宦任职之所,而演变成为朝廷所属政府机关的泛称。

《汉书·元帝纪》颜师古注:09:30“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

稍后,随着意义的扩大,寺——一般官署的代称“寺”之一词又转而成为一般官署的代称。

《后汉书·马援传》称烧当羌迫狄道,令长惊慌无措,马援令其“归守寺舍”。

李贤注称:“寺舍,官舍也。

”“寺”义的逐步泛化,为佛教传入以后以此命名活动场所提供了前提。

10:00汉明帝时,中亚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应邀来华传教,居于专涉外交事务的鸿胪寺内。

后于洛阳城外修建居舍,遂以“寺”命名,称白马寺,开了佛教以“寺”命名活动场所的先例。

之后,由于政府官署以“寺”相称的淡化,习惯上,寺——佛教活动场所的专称“寺”即成为10:30佛教活动场所的专称。

隋唐而下,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先后传入中国,比照佛教,纷纷以“寺”命名活动场所,如摩尼教的活动场所称为礼拜寺、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为称清真寺、基督教的活动场所为称景寺,遂使“寺”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寺——以佛教活动场所为主的一切外来宗教活动场所的泛称11:00在这里,值得提请注意的是“外来宗教”的限定。

虽然后期“寺”之一词也被滥用于一些民间宗教的活动场所,但在早期,却基本上仅是用来指外来宗教,反映了它与鸿胪寺之间的渊源关系。

二、“庙”考11:30“庙”者,许慎《说文解字》说:“尊先祖皃(貌)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郑玄笺《诗经·周颂·清庙》:“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

”——《诗经·周颂·清庙》郑玄注《康熙字典》引历代字书:“《古今注》: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

《释名》:先祖形貌所在也。

《玉篇》:宗庙也。

”——《康熙字典》12:00由此可知,庙——奉祀祖先的祖庙“庙”之一词当是来自奉祀祖先的祖庙。

《诗经·大雅·思齐》:“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朱熹解释说:“言文王在闺门之内则极其和,在宗庙之中则极其敬,12:30虽居幽隐,亦常若有临之者,虽无厌射,亦常有所守焉。

”“肃肃在庙”之“庙”即是指奉祀祖先的祖庙。

庙号后世运用极滥的“庙号”之说,就是由此一意义的引申而来,指已死帝王在宗庙中的排序。

庙讳而所谓“庙讳”,也是由此本义发端而来。

三代之时,祭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13:00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几乎所有重大事务均需征得先祖的同意——先祀而后行,国之祖庙在国家事务中具有议事廷的性质。

由此引申,便出现了庙策、庙算、庙论、庙谋等等词语。

14:00三代之时,“庙”之所指概为祖庙。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庙”:“古者庙以祀祖先,凡神不为庙也。

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汉·许慎《说文解字》当时,奉祀天神地祇的场所郊另有称呼,称为“郊”。

《吕氏春秋·季春纪》:14:30“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堕。

”高诱注说:“郊,祭天;庙,祭祖。

”三代而下,“庙”之内涵逐渐扩大,庙——奉祀祖先的祖庙和奉祀神灵的地方除了仍指奉祀祖先的祖庙外,同时也用来指奉祀神灵的地方。

《史记·封禅书》说:15:00“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娩(冕)焉。

……于是作渭阳五帝庙。

”所谓“五帝”,即是青、赤、黄、白、黑五色帝,属于太一上帝的辅臣。

同书又称:雍有天神地祇“百有余庙”。

这些祠庙显然都不是祖庙,而是神庙。

“庙”义的此一泛化15:30意义十分重大,庙——中国土生土长的所有宗教活动场所事实上是把中国土生土长的所有宗教活动场所纳入了其中。

到了汉末,道教兴起,逐渐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称谓以名自己的活动场所。

虽然如此,因其发端于中国旧有信仰,生吞活剥原始崇拜的东西很多,它的一些活动场所仍然保持了旧有的“庙”称,16:00特别是在所谓的民间道教之中,像东岳庙、八仙庙等等。

三、“寺庙”合考以“寺”泛称所有外来宗教的活动场所,而以“庙”泛称所有本土信仰的宗教活动场所,就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宗教圣所可以逃逸在外。

寺庙因而,“寺”、“庙”二词连用以称中国的一切宗教活动场所,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6:30但在实际情形里,却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据《晋书·佛图澄传》记载:十六国时,石赵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

”——《晋书·佛图澄传》这是迄今所见的“寺”、“庙”二词的最早连用。

但在这里,“寺庙”一词很明显仅是指佛寺,而不是现在所理解的17:00一般意义上的词义。

佛教初入中国,释迦牟尼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老子并无太大区别,故其无僧侣居住的奉祀之地比照于老子祠,亦称浮图祠。

后来也称“塔庙”,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解释说:“正言窣睹波,此译云庙,17:30或云方坟,此义翻也。

”塔在印度是埋葬僧人舍利的地方,近于中国的坟墓。

按照中国汉晋习俗,坟墓起后,四周每立石祠以备祀守,如著名的武梁祠、郭巨祠等。

受此影响,汉晋之际的佛寺亦称塔庙,就是塔于其中而庙限其外,是以玄应称“庙”为“义翻”。

正是在此一背景下,18:00《佛图澄传》将“寺”、“庙”二词连用寺庙——所有的佛教活动场所称所有的佛教活动场所,而并未将佛教之外的宗教圣所包含其中。

“寺”、“庙”二词连用以称一切宗教活动场所,与晚唐以降政府借用宗教祈雨祈晴等活动有关。

最早的祈雨祈晴只在宫观和寺院。

但对于政府而言,18:30祈雨祈晴重要的是灵验,而与宗教本身无关。

故到后来,为了更灵验,祈雨祈晴扩大到了一切宗教活动场所。

《宋会要辑稿》“禮”一八之二记载了一段宋代的情形,他说:“京城玉清昭应宫、上清宫、景灵宫、太一宫、太清观、会灵观、祥原观、大相国寺、封禅寺、太平兴国寺、天清寺、19:00天寿寺、启圣院、普安院,以上乘舆亲祷或分遣近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