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漫谈论文

合集下载

论述遥感原理的应用论文

论述遥感原理的应用论文

论述遥感原理的应用论文一、引言遥感技术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手段。

其原理是通过遥感传感器收集地球表面的辐射能量,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或数据。

遥感原理的应用广泛,包括环境监测、自然资源调查、农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

二、遥感原理遥感原理主要包括辐射传输原理和光谱原理。

辐射传输原理指的是遥感能量在大气、地表和传感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光谱原理是指地球表面反射、辐射和吸收的能力与物体的光谱特性有关。

三、遥感应用领域3.1 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质变化、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等环境因素,帮助环境管理者及时获取信息并进行决策。

3.2 自然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得地表植被、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信息,为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3 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湿度、气候变化等因素,帮助农民进行生产管理和农业灾害预警。

3.4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建筑物高度、交通状况等数据,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四、遥感原理的应用案例4.1 水质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水体的水质变化。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水体的溶解氧浓度、水色指数等信息,为水质监测提供前期数据。

4.2 面积测量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各种地物的面积进行测量。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地物的边界信息,并利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测量,为土地调查和管理提供参考。

4.3 灾害监测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监测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范围和影响程度,为救援和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4.4 空气质量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和空气质量。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大气的颗粒物浓度、气体污染物浓度等数据,为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小学生写关于遥感技术的作用作文

小学生写关于遥感技术的作用作文

小学生写关于遥感技术的作用作文遥感技术是个超级酷炫的东西!它就像是我们在天上放了一对神奇的眼睛,可以看到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有一次,老师告诉我们,遥感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查看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哇!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
首先,遥感技术能帮助我们了解天气。

比如,气象卫星可以从太空里看到云朵和风向,告诉我们明天是晴天还是下雨。

有一次,我问妈妈说:“为什么天气预报总是对?”妈妈就告诉我,是因为他们用了遥感技术,能看到天上的云朵,所以才能准确预报。

其次,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农民种庄稼。

我们学校有个农场,老师说农民们可以用红外线照相机看地里的植物是否需要水。

我听了以后超级好奇,就问老师:“那他们怎
么知道植物需要多少水呢?”老师笑着说,遥感技术能告诉他们植物的健康程度,就像
是医生给植物做检查一样,太厉害了!
再有,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保护地球。

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说有些人用遥感技术查看森林火灾的情况,可以及时通知消防队员来救火。

我当时就感叹说:“如果地球是
一个大家庭,遥感技术就像是我们的眼睛,能保护家园。


最后,遥感技术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地球以外的宇宙。

我听说NASA发射了好多卫星去外太空,它们用遥感技术研究其他星球和宇宙中的奥秘。

我和小伙伴们都觉得这太酷了!有一次我跟小明说:“我们要不要也做个遥感卫星去太空看看?”小明笑着说:“好主意!我们可以发现新星球!”
总之,遥感技术虽然听起来很高级,但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真的大!它不仅能帮我们预测天气、帮助农民种庄稼,还能保护地球和探索宇宙。

我觉得将来肯定还有更多更厉害的遥感技术出现,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遥感概论论文

遥感概论论文

遥感概论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狭义):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的情况下,使用特定的探测仪器来接受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再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判读,从而识别目标物体的技术。

二、遥感平台:用来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三、遥感的原理:1.物理依据: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征是不同的。

2.原理:利用传感器接收地物反射或辐射出的电磁波,通过分析电磁波的特性区分不同的地物及其环境,主要基于两点: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同类地物的光谱是相似的,但随着该地物的内在差异而有所变化。

四、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五、遥感技术特点:1.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便于发现和研究宏观现象(平台越高,视角越广,同步探测范围越大)2. 时效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有利于发现地球表面事物的动态变化,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的灾害监测等非常重要。

3.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性包括:自然和人文信息的综合、多层空间的综合、多波段的综合、多时相的综合;可比性指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并且不同传感器具有兼容性。

4. 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遥感可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同时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局限性:一方面,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段很有限;另一方面,已利用的电磁波段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

六、遥感分类:1.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

2.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分为: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3.按照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遥感测绘技术应用论文 (1)

遥感测绘技术应用论文 (1)

遥感技术应用论文遥感技术是指从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这里我主要谈到的是遥感在环境方面的应用。

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上既可宏观观测空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也可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

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

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

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

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

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①、气候变化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昼夜不停地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参数、海洋参数、地表状况、辐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

②、臭氧层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25~30千米的平流层中,对0.3米以下紫外区的电磁波有较大吸收,可用紫外波段来测定臭氧层的变化。

臭氧层在2.74毫米处也有一个吸收带,可用频率为11O83兆赫兹的地面微波辐射计来测定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

另外臭氧层会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可使用红外波段来探测,如用7.75~13.3微米热红外探测器测定臭氧层的温度变化,参照浓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推算出臭氧浓度的水平分布。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摘要遥感(Remote Sensing)是当今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支撑技术,成为信息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简要介绍遥感的基本方法、原理及其特点,讨论遥感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RS;应用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现代物理学、空间科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球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先进的、实用的探测技术。

它从以飞机为主要的航空遥感,到以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为运载工具的航空遥感,大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观察视野及观测领域,形成了对地球资源和环境进行星空—地监测得立体观测体系。

遥感技术具有先进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它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林业、渔业、地理水文、气象、环境监测等领域。

随着近些年对遥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遥感技术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1 遥感的简介1.1 遥感的概念遥感,远的感知,从广义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狭义的遥感是指对地观测,即从空中和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地物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过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现在实用的遥感技术绝大数是以电磁波为信息传播媒介,以飞机、人造卫星等飞行器为平台的,可以将其定义为:利用飞机、人造卫星或其它飞行器作运载工具,以电磁波来监测、量度远距离目标的一种技术手段。

1.2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及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具有反射和辐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

遥感探测所使用的电磁波波段是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到微波的光谱段。

太阳作为电磁辐射源,它所发出的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当太阳光从宇宙空间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面上的物体就会对由太阳光所构成的电磁波产生反射和吸收。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关键字:遥感技术遥感,既遥远的感知,指的是通过传感装置,并不直接与被检测的对象进行直接的接触,而获得检测对象的相关信息(如电磁波,电场,磁场等),并分析这些信息,对此进行加工和表达,遥感技术是新型的尖端技术。

广义的遥感是指用间接的手段来获取目标状态信息的方法。

但一般多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进行分析的技术。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 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1. 5S技术的联合应用遥感本身就是多学科的综合,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将大大拓宽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具有代表性的是智能引导系统。

系统本身是在国际先进的超图数据结构(HBDS)理论基础上,实现遥感 (RS)、全球定位系统 (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系统 (IS)和多媒体系统 (MMS)即五“S”的联合。

在电子地图的支持下可对光盘 CD- ROM进行检索,采用分层技术,为用户提供自定义、多层次目标库,用户可自己定义起点、终点、绕行点、必经点。

智能模块为用户提供最佳路径及最短距离。

2.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指既能对目标成像又可以测量目标物波谱特性的光学传感器,其特点是光谱分辨率高、波段连续性强。

其传感器在0.4μm-2.5μm范围内可细分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波段,光谱分辨率将达到 5nm-10nm。

但目前其发展仍停留在航空实验和应用阶段,预计下个世纪将会在轨道高度崭露头角,如澳大利亚的资源信息与环境卫星(ARIES-1)。

美国一些公司或组织及空军、海军等部门也都在研制和发射自己的成像光谱卫星。

美国Geosat Committee 目前正在对高光谱传感器Probe-1 进行矿产、油气、环境及农业等 4 大领域的应用试验。

关于遥感测绘技术的探究

关于遥感测绘技术的探究

关于遥感测绘技术的探究遥感技术在测绘领域中的应用,是测绘事业的一次重要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测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此,地理测绘工作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文章围绕遥感技术及其在地理测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简要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技术特点,阐述了遥感作业的实现流程,最后对遥感技术在地理测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标签:遥感测绘;概念;技术特点;应用分析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利用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都需要大规模的资源供给。

由此,促进了资源开发相关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遥感技术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航空摄影是遥感技术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遥感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航空摄影,对目标区域资源分布信息予以全面、快速、立体、有效地采集,而将遥感技术应用到地质测绘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测绘事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地图精度和准确性,满足人们生产、科研、军事、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 遥感技术概述1.1 遥感技术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当前的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地基系统、空基系统和研究技术支持系统三大单元。

三个单元分工明确,各有作用,彼此间协调配合,首先籍由传感器对目标区域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目标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判断,从而实现遥感技术的应用目的。

1.2 遥感技术的技术优势遥感技术凭借航空拍摄等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极大地拓宽了信息采集的范围,数据采集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由于信息采集单元位于高空,所受限制相对较少。

因而能够获取更加全面、丰富的信息。

凭借着上述技术优势,应用遥感技术的领域越来越多。

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和军事国防等领域都能够见到遥感技术的身影。

1.3 遥感技术的实现渠道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于自然的勘测工作愈加繁重,信息采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的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探讨

我的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探讨

我的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探讨卫星遥感技术是一项高精度、高效率的科技,通过对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可以有效的揭示自然、人文地理信息,它建立了地学领域中的“新视野”,其广泛应用遍布于农业、地质勘探、气象预报等领域。

在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我也经常使用卫星遥感技术,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的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心得。

首先,我将谈到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众多因素,如道路布局、供水、排水系统、建筑用地、防火安全等等,只有在充分了解城市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出全国各地的统一规划。

而卫星遥感技术因其覆盖范围广、时间分辨率高等特点,可以提供准确的、可靠的地表信息,为制定城市规划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使得规划结果不断地向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我将探讨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领域的应用。

海洋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能源、矿产、生物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

而卫星遥感技术因其可以远程监测、高效识别等特点,为研究海洋资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比如,卫星遥感可用来获得海洋污染程度、浪潮高度、海藻茁壮生长等各种信息数据,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海洋生态及其资源分布的重要数据。

最后,我将讨论卫星遥感技术在固体废物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料、住宅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识别各种废弃物的存在及其分布,监测垃圾堆积的情况,还可以帮助监察机构及时发现和治理江河污染状况,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卫星遥感技术虽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但由于其技术含量较高、数据处理复杂等问题,还存在着很多未知或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提高卫星遥感数据的分辨率,提高图像质量等,这些都是挑战和潜在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技术漫谈论文—遥感的发展,现状及前沿综述姓名:***班级:艺术设计0902班学号:U*********指导老师:***论遥感的发展,现状及前沿综述选修遥感技术漫谈的原因起初是由于遥感技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空间信息科学,而它的应用范围触及到了很多行业,特别是在资源勘测,环境管理,全球变化,动态监测,甚至在我们所触及到的专业遥感技术也有其应用比如说遥感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这使我对这种随着时代发展获得越来越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产生了好奇.学了这门课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对遥感技术的发展,应用等方面有了进一步了解。

由此我写了这篇关于遥感技术发展现状的论文。

触及遥感这个话题,首先要解释的就是什么是遥感?遥感的英文是“remote sensing”,意即“遥远的感知”,在日本叫“远隔探知”或“远隔探查”。

其科学含义一般理解为:在遥远的地方,感测目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不与目标物接触,凭借其发出来的某些信息识别目标。

所以有人将遥感技术作为一项侦察技术。

根据遥感的这一概念,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遥感本领。

比如说:人的眼睛在识别物体的过程就是一种遥感的过程,它是靠物体的一些信很多有息比如说:色调,亮度,外在特征等,借此来了解物体的属性,与此类似的还有能发出超声波的蝙蝠,它们能在接收到的回波里判断障碍物的距离,方位和其他相关的信息,遥感在国内国外有很多不同的定义,目前比较一致的定义是: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受,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释,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遥感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它的形成是与传感技术,宇航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相联系,与军事,环境勘测,资源开发利用和全球化的需要相适应。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普通照相机和飞机的基础上,一些新的信息勘测系统相继出现。

人类观测电磁辐射的能力从可见光扩展到了紫外,红外,微波等,对目标物信息的收集方式从摄影到非摄影;资料由像片到数据;平台由汽车,飞机发展到卫星,火箭;应用研究从军事,测绘领域扩展到了农,林,水,气象,地质,地理,环境和工程等部门。

这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术语,以便概括这种信息探测系统及其过程。

1960年美国学者伊林L.布鲁伊特提出“遥感“这一科学术语,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的《国际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这一名词被正式通过,从此就标志着遥感这门新学科的形成。

在遥感一词出现以前,就已产生了遥感技术。

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航空遥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

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这段时期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根据遥感的概念,1826年摄影技术的发明就标志着遥感技术的诞生。

但在1839年以前主要是进行地面摄影。

1858年法国人G.F.图纳乔用系留气球摄取了巴黎“鸟瞰“像片,1859年J.W.布莱克乘气球在空中拍摄了波士顿的像片。

此时所用的平台为气球,风筝,鸽子等,影响质量较差。

1903年W.莱特和O.莱特发明了飞机,为航空摄影创造了条件,1903年4月24日意大利人威尔伯莱特驾驶的飞机拍摄了第一张航空像片,1913年根据摄影像片制作了地形图并研制出了立体制图仪,1915年开始生产航摄相机。

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摄影测量仪器相继出现,如蔡斯的精密立体测图仪,多倍仪,1924年产生彩色胶片,航空摄影正式问世。

初期,航空摄影主要用于摄影测量和军事,后来资料应用逐渐向民用部门发展,像片判读技术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起,航空像片除用于军事外,被广泛应用于地学领域中,以认识地理环境和编制各种专题地图。

1930年美国开始进行全国航测,编制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和为农业服务的大比例尺专题地图。

其后,西欧,苏联等也开始了全国性的航测,与此相应的航测理论和技术有了迅述发展。

1931年出现了感红外的航摄胶片,首次获得了目标物的不可见信息,1937年进行了首次彩色航摄,生产出假彩色红外胶片,并探索进行光谱和紫外航空摄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应用雷达和红外探测技术,到了20世纪50年代,非摄影成像的扫描技术和侧视雷达技术开始产生并应用,打破了用胶片所能响应的波段范围限制,使遥感技术发展到了航空遥感阶段。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培养专业人员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1941年A.J.厄德莱的《航空像片:应用与判读》,J.W.巴格莱的《航空摄影与航空测量等著作的出版》;美国于1949年在大学中开始开设航摄和像片判读课程,1949年国际地理学会设立了航片应用委员会,1945年美国就创刊出版了《摄影测量工程学》杂志,1975年改名为《摄影测量工程和遥感》。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遥感平台从飞机发展到了卫星和飞船。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从“云雨“,”泰罗斯“等气象卫星和双子星座,阿波罗飞船上,拍摄了地面像片。

后来发射了陆地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

同时,在传感器方面,继红外片后,多光谱相机,多波段扫描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电视摄像机等新型传感器陆续问世,使得遥感技术由航空遥感发展到了航天遥感阶段。

在获得遥感资料的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遥感资料的分辨率和精度不断提高,遥感图像的分析解译与资料处理技术也取得了飞跃的进步,遥感理论的研究获得了重大成就,培养遥感专业人才的工作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资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

遥感技术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我国在极少数城市进行过航空摄影,系统的遥感技术发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主要是引进常规航空摄影技术,进行了大面积航空摄影,并开始航测成图和航空像片的综合利用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的勘测,到了60年代航空摄影与航空像片的应用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开始引进和研究现代遥感技术,一方面是从国外购进一批陆地卫星影像,和少数仪器设备,开展图像的解译应用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我国自己的遥感研究工作,多次发射和回收地球卫星,开展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航空遥感试验和地物波谱测试工作,研制成功了多光谱相机,多光谱扫描仪,红外扫描仪,微波辐射计,激光测高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彩色合成仪和密度分割仪,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也研制成功;建立了地面接收站,发射了一系列对地观测卫星。

在遥感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一些应用部门陆续成立了遥感研究,教育机构,从事理论研究和应用工作,设置了专门培养遥感技术人才的遥感专业和学科,许多专业开设了遥感课程,国家成立了空间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遥感中心,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的遥感工作,积极开展与国外的技术与人才交流。

1998年特大洪水时,遥感照片成了水情分析、预测和应对的重要依据,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洪灾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国家在制定“西气东输”等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政策时,也都以遥感所西部矿产、发展容量等探测数据为参考依据。

美国国际遥感研究报告提出,“在未来10年遥感工业强壮发展”。

从遥感影像的普及性看主要的发展方向:1、携带传感器的微小卫星发射与普及。

为协调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对矛盾,小卫星群计划将成为现代遥感的另一发展趋势,例如,可用6颗小卫星在2-3天内完成一次对地重复观测,可获得高于1m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

除此之外,机载和车载遥感平台,以及超低空无人机载平台等多平台的遥感技术与卫星遥感相结合,将使遥感应用呈现出一派五彩缤纷的景象。

2、地面高分辨率传感器的使用商业化的高分辨率卫星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已有亚米级的传感器在运行。

未来几年内,将有更多的亚米级的传感器上天,满足1比5000甚至1比2000的制图要求。

如美国的OrbView-5、韩国的KOMPSAT-2等3、高光谱/超光谱遥感影像的解译。

高光谱数据能以足够的光谱分辨率区分出那些具有诊断性光谱特征的地表物质,而这是传统宽波段遥感数据所不能探测的,使得成像光谱仪的波谱分辨率得到不断提高。

从几十到上百个波段,光谱分辨率也向更小的数量级发展。

从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和应用水平上看,主要发展方向:1、多源遥感数据源的应用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遥感数据源的极大丰富,每天都有数量庞大的不同分辨率的遥感信息,从各种传感器上接收下来。

这些数据包括了光学、高光谱和雷达影像数据。

2、定量化:空间位置定量化和空间地物识别定量化,遥感信息定量化,建立地球系统科学信息系统,实现全球观测海量数据的定量管理、分析与预测、模拟是遥感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遥感技术的发展,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但是仅靠目视解译和常规的计算机数据统计方法来分析遥感数据,精度总提不高,应用效率相对低,寻找应用的新突破口也非常困难。

尤其对多时相、多遥感器、多平台、多光谱波段遥感数据的复合研究中,问题更为突出。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遥感器在数据获取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仪器老化、大气影响、双向反射、地形因素及几何配准等,使其获取的遥感信息中带有一定的非目标地物的成像信息,再加上地面同一地物在不同时间内辐射亮度随太阳高度角变化而变化,获得的数据预处理精度达不到定量分析的高度,致使遥感数据定量分析专题应用模型得不到高质量的数据作输入参数而无法推广。

GIS的实现和发展及全球变化研究更需要遥感信息的定量化,遥感信息定量化研究在当前遥感发展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因而是当前遥感发展的前沿。

3、信息的智能化提取。

影像识别和影像知识挖掘的智能化是遥感数据自动处理研究的重大突破:遥感数据处理工具不仅可以自动进行各种定标处理,而且可以自动或半自动提取道路,建筑物等人工建筑。

目前的商业化遥感处理软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如ERDAS的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模块Feature Analyst、ENVI的流程化图像特征提取模块——FX和德国的易康等。

4、遥感应用的网络化Internet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它已演变成为一种经济方式--网络经济。

人们的生活也已离不开Internet。

大量的应用正由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向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转移。

Google Earth的出现,使遥感数据的表达和共享产生了一个新的模式。

三:遥感的应用,遥感技术自本世纪60年代初兴起并迅速得到发展以来,遥感应用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展。

遥感应用从其内容上可概括为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及全球宏观研究四大领域。

一、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遥感在资源调查中可发挥很大的作用,特别在自然资源调查中,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可观的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