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京剧《金锁记》有感

合集下载

金锁记的个人观后感

金锁记的个人观后感

金锁记的个人观后感我觉得读某个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场恋爱,最初颇觉惊艳,一读再读,便生出些许别扭。

这正如和恋人日日厮守,总归会碰触到对方一些顽固的个性。

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金锁记的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金锁记的观后感1毫无疑问,张爱玲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13岁时便在校刊发表小说,但真正使她崭露头角的作品,是在1943年在上海发表的《沉香屑第一炉香》。

此后,她的诸多重要的作品相继发表,使她成为沦陷区最走红的作家。

张爱玲出生于世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使她的创作迥异于当时锋芒凌厉的左派作家,而近于古典式的冷静沉着的特征,语言也更加纯粹。

同时,大量近乎精致的心理描写,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局限,将人物的特征从里到外得以的彻底呈现,加之她创作主题的悲情色彩,因此评论者也常说她“不动声色地揭开人物血淋淋的.伤口”。

在选择推荐她的作品时,我一直在《金锁记》和《秧歌》之间犹豫。

前者是她在沦陷区时的作品,写法结合了中西方小说各自的特长,在叙事方法和风格上承袭中国旧小说路子,而心理方面则有明显西洋小说的特征。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其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秧歌》的创作则在张爱玲离开大陆以后,这部用英文创作的小说,放弃了以往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叙事方式,风格和题材也都发生了改变,不再局限于布尔乔亚生活的上海,而延伸到了乡村。

这显然与共产主义席卷中国大陆有关,而评论者也乐于解读其中的政治远见,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然而,尽管《秧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但就创作风格和中文语言的应用,《金锁记》无疑更具有代表意义。

金锁记的观后感2《金锁记》通过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攀附权贵。

七巧出身卑微,嫁到公侯人家,他的大哥是高兴的,而可怜的七巧以身相许的却是一个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三岁孩子高的残疾人,即使这样公侯姜家老小上下全然不待见她,让她在家族的宗法礼教和人伦纲常双重无形的枷锁下,不敢越雷池一步,无形的枷锁不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时也压抑着她的情欲自由,这为她以后扭曲的病态人性和悲催的命运深埋下伏笔。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金锁记》用了倒叙手法,由此刻的月亮联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很自然地写到三十年前的事。

文章先从风萧和小双大谈论着手,她们谈论下人的衣着基本上拣上头人穿剩下的衣服。

那么金锁记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金锁记读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读《金锁记》有感范文一看完金锁记后,心里真的好压抑好难过,除了以前看穆斯林的葬礼和三毛的黑奴让我情绪很沉重以外,这是第3篇文章。

感染读者的作品很多,为什么我唯独对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呢原因自己或许是清楚的吧。

对于曹七巧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吧。

对于她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她儿女悲惨命运的延续,是该抱着憎恨还是同情的心态呢。

曹七巧的杯具也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她本身也是个十足的受害者。

原本的她也单纯可爱,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可人生的晚年确实那么的不可理喻,让人无法忍受,直至敬而远之。

本以为杯具能够完结,但谁都明白,因果是循环的。

因为曹七巧杯具的原因最终也就导致了长安长白的不幸。

长白我就不去做什么评论喽。

至于长安,我真的好同情她。

同情她的症结所在呢除了她这个人物本身值得同情以外,还掺杂着别的情愫吧……如果换做是我,我或许同她的选取一样吧,或许她还比我坚强,即使在那样黑暗的时代背景之下。

她的无奈,她的泪水,她的妥协,她的任命……总觉得自己能够感同身受,只因为自己痛彻心扉的经历过呵呵,或许是自己太过于小提大作,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太过于懦弱。

但情形和感情或许能够称得上是雷同的吧。

为什么每个时代每个国度每个地点都会上演这么多让人心寒而又无奈的故事!读《金锁记》有感范文二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

读《金锁记》之感

读《金锁记》之感

读《金锁记》之感——浮华背后的苍凉浮华世界,匆匆逝去,留得住的是最真,留不住的是最美。

然而当口琴声响起,她的生命却始终是个苍凉的手势。

初读《金锁记》时,一下就被里面的苍凉的意境与浓厚的底蕴所吸引,对主人公曹七巧的人生命运充满好奇与期待。

然而,读罢过后,一种沉重的思绪与感伤的情怀遍跃然而起。

是对这个女人恶毒的憎恨,还是对她一生的惋惜与同情,抑或是对压抑后人性扭曲的反思?我想更多的还是那份苍凉的感受吧。

曹七巧,出生于麻油店的贫苦人家,却攀上了富裕的大户人家,也正是因为这一错误的安排才铸就了她不可挽救的一生。

如此卑微的身份,自然可以想象得到她在姜家的地位。

犹如《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其在大观园的地位还不及王熙凤房中的大丫鬟平儿。

在姜公馆中,连丫鬟都瞧不起这位地位的姨太太,由此可见,她受人歧视之深不言而喻。

也许她人性的扭曲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的吧。

其次,曹七巧所嫁之人虽是大户人家,但却只是一位患有骨痨的姜二爷,因此从一开始,她就注定只能拥有一段没有幸福的婚姻。

没有爱情,没有情感,她满心压抑,精神上的折磨让她痛苦不堪。

于是,三少爷姜季泽的出现,使她的生命暂时有了一丝光亮,但也只是苍白的那抹光亮。

尽管姜季泽对她也有妄想,可事实却是“季泽看着她,心里动了一动,可是那不行,玩尽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时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眼前,是个累赘。

”作为她的小叔,同时姜季泽又是一个行为放荡、为了钱而不惜一切的伪君子,七巧的爱情梦逐渐破灭,因而也导致了她向着金子开始向前迈进,黄金的枷锁已将她套住,而她却浑然不知。

不幸是会传染的,不只是曹七巧自己的人生,她也控制了儿女的人生,将儿女也套上了黄金枷锁。

七巧在姜家熬过了那么多年,终于到了丈夫和婆婆的死,她也有了自己的一份实实在在的财产,带着她财产和纸糊似的儿女离开了那所谓的家,重新建立一个真正属于她自己的家。

在这个家里,她才是真正的主人,主持一切的家常。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金锁记》用了倒叙手法,由此刻的月亮联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很自然地写到三十年前的事。

*先从风萧和小双大谈论着手,她们谈论下人的衣着基本上拣上头人穿剩下的衣服。

那么金锁记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整理的金锁记读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读《金锁记》有感范文一看完金锁记后,心里真的好压抑好难过,除了以前看穆斯林的葬礼和三毛的黑奴让我情绪很沉重以外,这是第3篇*。

感染读者的作品很多,为什么我唯独对这篇*感触颇深呢原因自己或许是清楚的吧。

对于曹七巧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吧。

对于她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她儿女悲惨命运的延续,是该抱着憎恨还是同情的心态呢。

曹七巧的杯具也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她本身也是个十足的受害者。

原本的她也单纯可爱,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可人生的晚年确实那么的不可理喻,让人无法忍受,直至敬而远之。

本以为杯具能够完结,但谁都明白,因果是循环的。

因为曹七巧杯具的原因最终也就导致了长安长白的不幸。

长白我就不去做什么评论喽。

至于长安,我真的好同情她。

同情她的症结所在呢除了她这个人物本身值得同情以外,还掺杂着别的情愫吧……如果换做是我,我或许同她的选取一样吧,或许她还比我坚强,即使在那样黑暗的时代背景之下。

她的无奈,她的泪水,她的妥协,她的任命……总觉得自己能够感同身受,只因为自己痛彻心扉的经历过呵呵,或许是自己太过于小提大作,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太过于懦弱。

但情形和感情或许能够称得上是雷同的吧。

为什么每个时代每个国度每个地点都会上演这么多让人心寒而又无奈的故事!读《金锁记》有感范文二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

金锁记读书感悟(三篇)

金锁记读书感悟(三篇)

金锁记读书感悟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她写尽了大上海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最早是那一道白玫瑰与红玫瑰的永远没有答案的选择题。

再后来,便是战火纷飞中流苏和柳原的倾城之恋,芬芳却沉重的第一炉沉香屑,以及苦却不能忘怀的茉莉香片。

每个故事都令我感慨万千。

而最爱的便是那读了千百遍的《金锁记》。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洪荒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她是一个被罪恶欺骗的少女,被一个封建的旧家庭和一个残废的男人无辜的夺去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的青春,可她仍得不到甚至是一个丫鬟的正视。

于是,活泼动人的天性在绝望中窒息成一种乖戾,演变成一种粗鲁与泼辣。

她在一个纸醉金迷奢靡华丽的旧家庭,亦是一个旧社会中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愤怒到无力。

分家是她最后的一点点希望,可命运仍不罢手。

走出大家庭,她终于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对于她早已动了情弦的季泽,她仍惴惴不安的担心着他的意图。

人心的恶在她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已亦是被命运的黄金网丝缠的无从挣脱。

她强悍的骂跑了季泽,内心却确是那般空虚无助;于是,她越发疯癫了起来,可又有谁知道,她只是在掩饰内心最无力的脆弱。

“她捏着自己的脚,想起了想她钱的一个男人;却又冷笑了起来……”她自将堕落,却把命运的恐怖梦魇又带给了她的女儿;她本是一个善良而又胆怯的女人,可在宏大的宗法伦理构架中储存着恶,见习着恶,只等时间一到便向着更年轻一代的女孩泼洒。

她的女儿便是悲剧的延续。

面对心爱的世舫,长安是渴望幸福的,可她却无力把握幸福,亦没有勇气去承受这份幸福;她向母亲屈服了,向这个丑陋的社会屈服了,只是将自己的爱情与青春,又托付给了曹七巧式的命运。

在她的臆想中,也许七巧会因为她的自我牺牲这个“美丽苍凉的手势”而觉得感动、快乐,于是她便在这空虚的假想中获得了一种凄楚的甜味。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10篇)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10篇)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10篇)读《金锁记》有感篇1张爱玲笔下那个的纸醉金迷的旧上海,奢靡华丽,有着当时中国最时新的东西却也还保留着旧社会腐朽僵化的渣滓。

《金锁记》为反映其中现象的典型。

曹七巧,一个麻油店主的女儿,嫁给一个身患“骨痨”残疾的世家大户姜家的二少爷,自身粗俗不堪,不得人缘,哥嫂又不争气,这一切使她时刻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

*围绕着她对于“黄金”和“情欲”的追求,就如她对女儿长安说的:“你自己要晓得担心,谁不想你的钱?”她将自己锁在那黄金做的枷锁中,也许这便是张爱玲“金锁记”书名的由来吧。

如果不是为省下那笔嫁妆,当她高高挽着大镶大滚得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时,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

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以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

可因为家里贪财,她嫁给了身患“骨痨”的瘫痪少爷,正常的生理情欲的不到满足并为其所折磨。

她试图勾引姜家三少爷,忍不住地哭诉着“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她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着。

”“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

她不像在哭,简直像在翻肠倒胃地呕吐。

”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她的眼直勾勾的向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

终于,她戴了丈夫的孝,又戴了婆婆的孝,等到了分家的那一天,那是她一切幻想的集中点。

这些年,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却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

但之后却没有什么改变,她仍然戴着那副黄金的枷锁,她不允许女儿长安跟她表哥玩在一起,郑重地告诫她:“表哥岁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账。

你自己要晓得,谁不想你的钱?”当她先前唯一存着些感情的三少爷上门并对她调情时,“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她甚至觉得“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锁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金锁记读后感篇1对于张爱玲老师,我是久闻大名的,但一直没有读过她的东西。

读《金锁记》也是因为疯狂的爱上了电视剧《金锁记》。

起初读觉得有点空洞,应该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

而且,语言上有点《红楼梦》的味道,显的与当时的背景格格不入。

好在大致的情节还是和电视剧一样的。

细读下来才发现,张爱玲老师的文笔是真的好。

开场就用两个丫头的偷偷对话,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

不费笔墨,不重浓彩,更懒得絮烦。

而七巧的一出场就把她的性格和家庭的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大方向来说,《金锁记》的电视剧和书,所表现的中心不同。

虽然都是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写了一个爱情故事,除了七巧的人物性格没变,其它的人物都变了。

电视剧中,我看到的,是封建社会对爱情的摧残,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抹杀,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

而书中的《金锁记》,我看到的,是人性最本来的面目,他们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人性最原始的一面。

那么,之所以要把它改成电视剧那样,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个龌龊的姜季泽让我觉得七巧可怜、可悲、可叹;而一个痴情的姜季泽让我觉得可惜、可感、可痛。

书中的《金锁记》,找不到一个正面角色,所有的人,都以反面的表现为主。

连主人公七巧也是从弱点出发去描写的。

给全书增加了悲剧色彩。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书版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有推陈出新的另类味道。

从感情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电视剧版有更高的论说性,反映了大方向的社会问题。

各中滋味,就只有自己细细品味了。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我个人比较偏爱电视剧版,不是说书版不好。

只是我觉得,人性的优点比人性的弱点更值得宣扬。

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说:“人文学科的东西,它没有一个终极真理,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结论不重要。

论《金锁记》舞台虚实结合

论《金锁记》舞台虚实结合
中国戏曲在舞 台表现手法上 ,往往用 以虚拟实 、以简代 繁 、以神传真 、以少胜多 的手法来解决这个矛盾 。当然戏 曲韵 最大特点就 是她 的虚拟性 ,毫不受空 间 、时间 ,以及 环境 的限 制 ,她能虚拟掉 客观对象及环境 ,留下有 指示 意义 ,暗示简练 的事件 ,因陋就简 。不但能清晰地 表达 出事件 ,还很精炼 。在这 部戏中就尤为突出。编导很准确地抓住 了戏 曲的这一特点 ,并 充分得体地加以运用 ,使得舞台上 显示 出既是梦境又是幻境 , 更是七巧另一种人 生选择 的可能 。
神 州 文学
对州
论《金锁记》舞台虚实结合
吴 芳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戏曲的最 大特 点就是她 的虚拟性 ,毫不受空 间、时 间 ,以及 环境的 限制 ,她能虚拟掉客 观对 象及环境 ,留下有指 示意义,暗示简练的事件 。以虚拟 实也是 中国戏 曲在舞 台上 的 重要表现 手法。本 文详细论述 了台湾 国光京剧 团所呈现 的京
戏曲和话 剧 ,对表现同一题材 同一 主题 ,及戏剧 冲突如何 安排 ,都有 自己的创作窍门。有些情节很难 演 ,而戏 曲则 可以 大显身手。如我认 为最有戏剧看点的 当属那场豪 门家宅 的麻 将牌戏。在传 统戏 曲里 ,几根马鞭 可以表演万 马奔腾 ;一条木 浆 ,可以表演 惊涛骇浪 ;舞 台上 的一桌一椅都能展现一个宫 殿。而该 戏不仅搬 上了真实 的麻将桌 ,还摆 上了麻将 ,巧妙地 运用了话 剧的写实性 。虚掉周边 的客观物件摆设 ,突显 了此刻 麻将 的重要性 。表现 了当时社会 的风貌 ,深宅大院的腐朽及空
虚实交错延续在第二场婚礼。三爷 的婚礼红晕满堂 ,而七 巧却一身青 白 ,形成视 觉上鲜 明对 比,也暗示 着七巧此刻心境 的抽离。婚礼巧妙地呈现在舞 台场面里 ,即作为 当场正在发生 的事件 ,又作为想象中的事件 ,拥有多重含意。舞台中间摆 有 一 面大镜子 ,虚掉镜面只留有镜框 。这一处理 即不妨碍演员表 演 ,又有视觉美感 ,且更好地服务 了剧情审视 了人物 自身 ,即 紧凑又深入地刻 画了人物 。与此场面相对应 的该 是曹七巧儿 子长 白的婚礼 。此时 的七巧 已是刻薄吝 啬 、逝去年华 ,满腹 心 酸换来的锦衣玉食 ,花冠珠翠 已不能抚慰她那颗残缺 的心 。于 是她那一腔忧愤 已积淀成无端 的残忍 ,极端扭 曲的心灵 ,最终 阉割了儿女的精神 ,扼杀了儿女 的命运 。儿子长 白的婚礼显得 的非常诡谲 ,似乎是一个没有婚礼 的婚礼 ,而此时的长 白也只 剩一具躯壳 ,在七巧的一手安排下 ,颓靡 地成婚。舞台上整个 基调阴暗 昏沉 ;给人营造出沉 闷压抑恐惧 的感觉。暗示 了人物 精神的颓废 ,灵魂的丧失 ,心里 的扭 曲变态及悲哀 的命 运。后 半场从故事结构上虽显平淡 ,却也深入 了七巧逐渐扭曲的心 理物。这一虚实结合 ,使得观众更有 冲击力及真实感 。这场戏每个人物的背景及 人物间的关 系都 在麻将 桌上表现得淋淋尽致 、清晰可见 。不难看出 ,在 桌面上 七巧难 以融人大家庭而建立 自我防御 的战略 ,(七 巧黑 暗的性 格也在人物互动 中逐步建立起 来。)而桌下 隐藏着三爷对七 巧 的情爱 调笑 与暖 昧,在攻 防探测 间,她的丈夫—— 又瞎叉瘫 的 二爷 ,他 的身影始终处 于阴暗佛堂一角 ,二爷并未露脸 ,却 始 终以二爷那沉重 的木鱼声 、恐怖 的咳嗽声穿插在麻将声 中,像 是监控 ,似乎也是七巧心灵一处的阴郁 怨怒 ,阴魂不散的噩 梦。同时 ,这木鱼声 、咳嗽声 、麻将声取代 了传统京剧 中的锣鼓 声。一样起承转合 、跌 宕起伏 ,节奏鲜 明。小小 的麻将桌却隐含 了人物之间这么大 的信息 内容 ,这一 出既精练又清晰 ,着实精 彩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台湾国光剧团新编《金锁记》有感
我在张爱玲小说研究课上看到了这个版本有些特别的《金锁记》京剧,被它的舞台、演出、表现形式和演员的表演所折服。

于是在网上找来了下半部分一口气把它看完了,我以前从未认真看过一部戏,更没有对京剧产生过兴趣,仍旧从这个过于精彩的剧里窥见了一丝传统艺术在现代所绽出的光辉。

写这篇文章时,我全程都抱着一种“我今天就要好好吹一吹这个戏.jpg”的心情,也没有任何专业知识来辅助我评价,因此相当容易有缺漏错误之处。

首先我想要吹一吹的就是整个剧团。

在题目中我提到它是一部由台湾剧团表演的京戏,在剧中也偶尔会听到其他无名角色略带口音的念白。

但是在其他方面几乎将京剧的艺术传统、唱法全部保留了下来。

尤其女主演饰演的曹七巧,她的表演收放自如,从歇斯底里到冷漠的突然转变都很自然,配合上舞台的灯光和音乐效果,使得观众的心绪随着剧情不断地上下起伏。

这个剧做的很令人震撼和喜爱的部分就是它将传统京剧艺术保留下来的同时,非常合适、顺顺当当地融入了不少现代的舞台技术,尤其是灯光效果方面。

比如在前期的一个场景切换中:曹七巧和大嫂、小妹绵里藏针的对话;曹七巧与重病暴力丈夫要银两用于打牌;七巧回到牌桌。

这之间灯光是由大范围的黄白色光,到集中于曹七巧的蓝色光束,再到整个舞台亮起的黄色光,这样的转变使得舞台的氛围产生热闹到冷清再到热闹的变化。

另外灯光也是体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式之一,比如在曹七巧唱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时,周围的灯光会完全暗下,仅留一束刺眼的白色灯光打在曹七巧身上。

在剧情的最后,曹七巧给自己的女儿缠足时,随着她的内心在犹豫和狠绝中摇摆不定时,灯光也在惨白色和血红色之间变幻,当红色的灯光打在曹七巧身上时,她仿佛真的变成了从地狱里走出来的“修罗”。

表现方式上,该剧的剧情有几段是曹七巧回忆婚前的往事和自惜容貌,在舞台中央便竖起了一个镜子形状的圆环,曹七巧的很多唱段都是在这一面“镜子”前展现的。

(结合主演的很多表演都被“框在”这个环之内,我猜想它还有喻指“锁”意思)在三少爷娶亲的片段中,舞台是喜庆的红色调,曹七巧一边诉说着自己对三爷的爱和三爷大婚的悲痛,一边把一块红色的绸面手绢盖在头上;新人身着喜服拜堂时,她站在两人中间同三爷一起弯下腰来。

新人步入洞房时,曹七巧一身青衣,紧贴在新娘身旁,死死攥住三爷的手,“形如鬼魅”。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演出设计。

在表现病痨鬼丈夫对七巧的暴力和压力时,躺在床上的男演员几乎隐没在黑暗之中,手中的木鱼敲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响……我想每个观众的心情都会如同曹七巧一样逐渐紧张、喘不过气来。

这部京剧对小说的大多数改动和增加,都令我惊艳不已,如果能亲临现场,想必会更为震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