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复习过程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优质教案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燕歌行》,主要围绕高适的《燕歌行》一诗展开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整体感知与理解;3. 诗歌的意象、意境分析;4. 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探讨;5.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燕歌行》的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史的认知;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 通过对《燕歌行》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意境分析,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的探讨;2. 教学重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朗读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的氛围,引出本课《燕歌行》;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4. 诗歌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阅读并理解诗歌;5. 意象、意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探讨其意境;6. 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构思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简介:边塞诗、唐代诗人4. 教学内容:a. 诗歌整体感知b. 意象、意境分析c. 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朗读并背诵《燕歌行》;b. 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体会其意境;c. 结合课文,探讨《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2. 答案:a. 课后自主完成;b. 课下练习;c. 课后思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边塞诗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边塞诗的特点及背景知识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全文,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韵律、意境等方面分析诗歌。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燕歌行》的韵律、意境及情感表达的分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边塞诗的背景知识出发,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燕歌行》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燕歌行》原文及译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边塞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3. 诗歌解读:带领学生逐句解读《燕歌行》,分析韵律、意境,讲解生僻字词。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进行鉴赏,指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另一首边塞诗进行鉴赏,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五言律诗4. 诗歌意境:边塞风光、豪情壮志5. 情感表达:忧国忧民、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边塞诗鉴赏方法,对《凉州词》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燕歌行》的理解程度,以及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诗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意境及情感表达的分析。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生平等信息。
1.1.2 分析并欣赏《燕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1.2.2 通过分析诗句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3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燕歌行》中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1.3.2 理解诗歌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意义。
1.3.3 培养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燕歌行》的诗意和主题。
2.1.2 《燕歌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1.3 《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生平等信息。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的难懂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2.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3 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开场介绍:《燕歌行》是一首描写边疆战事和士兵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高适。
3.1.2 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对于边疆战事和士兵生活的了解和想象。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注意诗句的意义和韵律。
3.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3 讲解和分析3.3.1 讲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生平等信息。
3.3.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难懂词语的含义。
3.4 朗读和背诵3.4.1 学生集体朗读《燕歌行》,注意语气和节奏。
3.4.2 学生个人尝试背诵《燕歌行》,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5 总结和拓展3.5.1 学生总结本次学习的收获和感悟。
3.5.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024年度高适《燕歌行》(优质课)配套课件

2024/3/24
23
学生提问环节,解答疑难问题
学生可以就《燕歌行》的背景、主题 、艺术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 力。
2024/3/24
教师将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4
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学生将被分成若干小 组,每组选取一个主 题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 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 体会,互相交流和学 习。
2024/3/24
讨论主题可以包括诗 歌的意境、情感表达 、语言特色等。
25
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将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同时,教师将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024/3/24
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 斗精神,为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大的精 神动力。
2024/3/24
18
05 知识拓展:唐代边塞诗其 他代表作品
2024/3/24
19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诗中描绘了边塞壮丽雪景,表达 了离愁和乡思的情感。
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 手法,将离愁和乡思融入对边塞
向往和追求。
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思考
03
诗人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和思考,提出了对人类社会未来
走向的深刻关切和忧虑。
17
当代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1 2
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当代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激发人们 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 力。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适的《燕歌行》,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字词句,熟读并背诵全文;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3. 掌握高适的创作背景,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燕歌行》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2. 学具:教材,《燕歌行》字词句解析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诵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解析:对《燕歌行》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艺术特色;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为例,详细讲解其意义和修辞手法;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解读其他句子;7. 背诵与复习:让学生课后熟读并背诵《燕歌行》,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创作背景:边塞风光4.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对仗等5. 主题思想:边塞战士的忠诚与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同时对战争带来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 课后练习:熟读并背诵《燕歌行》,默写其中的生僻字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诗歌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中的《燕歌行》,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
本诗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表现了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和敬意。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背景、诗句解析、意境赏析、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诗句含义及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壮美风格。
3.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背景的了解、诗句的深入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意境的赏析、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燕歌行》诗句解析资料、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讲解背景:介绍诗人高适及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边塞戍卒的生活。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体会诗人的敬意和同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赏析讨论。
6. 例题讲解:讲解练习册中的典型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句解析:“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4. 教学重点:意境赏析、爱国主义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燕歌行》全文,并进行赏析。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全文解读,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具体章节为教材第二单元《唐代诗歌》中的第三节《边塞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燕歌行》全文,掌握其文学背景和创作情境。
2. 分析高适在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3.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燕歌行》的整体意境的把握,以及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描绘边塞风光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高适及《燕歌行》的历史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诗歌全文朗读(5分钟):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4. 诗意解读(20分钟):逐句解析诗中的难懂词汇,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燕歌行》2. 诗人的时代背景及创作情境3. 诗歌结构分析4. 重点词汇解释5. 主要修辞手法6. 诗歌意境概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感受最深的意象,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之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在于《燕歌行》的意境把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到高适在诗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之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唐代诗歌》的第二节《边塞诗》,详细内容为对《燕歌行》的解读、分析以及诗歌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诗意、背景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感受边塞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中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将士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详细讲解《燕歌行》的每一句,分析诗中的意象、背景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两个典型例题,深入剖析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现场创作一首关于边塞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七言古诗4. 诗意解读:边塞风光、将士英勇、离别之情5. 表达技巧: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边塞印象》为题,写一首七言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王昌龄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