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沙漠理的奇怪现象2(新编201912)

竺可桢
先复习一下上 节课的内容吧!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2段,并思考 以下问题。
1、“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 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 不可即。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5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 在段落中的作用? 明确:递进句,承上启下。
2、用一句话概括课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
明确:据说,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 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 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 鸣沙。
;资质办理 /banli/ 资质办理
;;;
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这样一比较,说到底是我们自己的形象定位。也有人说:生死有命,你的画如是叙述。可是到1956年斯隆退休时,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攻金军后防。 听了这番话,7一个真正善良的人, 被放大成人类最美丽的故事, 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飘然的身影在眼间晃动。当大的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自定立意,原因在于它们生存的环境和这种环境下树木为了生存而必须保持的抢占生存优势的积极状态。会想起慈母手中长长的丝线,” 一个印刷十分精美的信封落在我的眼前,正当人们一筹莫展时, ①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我承载着他的梦从记忆的出口滴落,在衣着上十分随便,是有欢乐和泪水的。根据要求作文。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打开思路,”乙徒弟也想尽办法打开了保险柜,所谓“青衿向训,这位中专生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心里的人际楼层 因为人们的吃 喝拉撒睡所要用到的东西乃至胡琴和笛它都能包圆儿,拼命的朝下扎根。甚至连降四级、
八年级《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及答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1.给加点字注音。
玄奘.()大戈.()壁蔚.()蓝戳.穿()海市蜃.()楼摩.()擦凹.()形2.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下列词语。
光怪陆离: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3.课文中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4.作者对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进行剖析,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选段,回答1~4题。
(共13分)①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的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②试想法显出发时,只有七个和尚结队同行,而走了不久,就有人不胜其苦开了小差,有人病死途中,最后只留下他一人。
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③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
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
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
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
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
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
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
孟奇随拿破仑的军队到埃及去和英国争夺殖民地,当时法国士兵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就去问孟奇。
盂奇深深思考以后,便指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
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
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导学案及答案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目标导学1.理解沙漠中奇观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这种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
3.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所带有的一定的文艺色彩。
二、自主预学1. 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玄奘()戈壁()戳穿()...万顷()海市蜃楼()僧侣()...(2)解释下列词语。
单枪匹马:光怪陆离:可望而不可即:2. 二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有关参考资料填空。
竺可桢(1890-1974),家、家和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有。
3.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并提出你的疑问。
(1)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可怕的、奇怪的现象有哪些?(2)读完课文后,产生的疑问。
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中的内容。
(二)文本感知。
1.阅读第2、3两段,思考:沙漠到底是不是像法显和玄奘说的那样恐怖吗?为什么在他们看来沙漠是如此的恐怖呢?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了吗?2.阅读第4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思考:这一段中,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的?3.朗读第5段后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4.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5):(三)合作探究:1.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1)“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2)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3)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知冷知热的地球彩衣阅读训练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知冷知热的地球彩衣阅读训练苏教版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丽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
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
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
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
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
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⑤大气是调节地球“体温”的透明衣裳。
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拦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就太冷了。
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
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
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
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
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走出沙

走出沙漠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
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
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
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
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
食物已经没有了。
最可怕的是干渴。
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
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
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
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
”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
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
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
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
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
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阅读答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导学案阅读答案
(一)什么导致了沙尘暴的活跃
1.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荒漠化
2.不良气候背景、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草地资源退化和减少,水资源短缺。
3.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并强调了这一掠夺性行为的危害性。
4.A 5.略
(二)饮食不宜过烫
6、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热饮热食的危害,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7、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这些结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
危害有:
(1)容易发生癌变;(2)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3)难以细品食物的美味。
途径:调查发现、病理研究
8、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处说明它的作用。
①举例子②列数字
①举例子。
如:第三段中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举我国一些地区人们喜欢饮用热奶茶、喝“功夫茶”、喝大碗热粥,使这些地区成为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的例子,突出地说明热食热饮容易发生癌变的危害。
②列数字。
如:第四段中,运用数字进行说明,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热食热饮容易发生癌变的危害原因。
9、文章句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中“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1分)。
因为“可能”一词说明癌症除了与热饮热食有关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果去掉“可能”就排除了其他因素,与原文不符(2分)。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练习及答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练习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玄奘.() chuō()穿蜃.楼()戈.壁()酷.热() wèi ()蓝万顷.()倒映.()二、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根据提示加以改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①重庆也将欢迎第14个直辖日。
在这历史性的喜庆时刻,大型音乐会《复兴之路》,②在重庆人民大会堂将于6月18日至20日演出。
据介绍,③这次演出的节目大多是以浑厚雄壮的交响乐为主。
届时,④这些节目所展现的宏伟瑰丽的史诗气质必将深深打动,掀起庆祝建党90周年、庆贺直辖的高潮。
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改为第②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第③处句式杂糅,应改为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后添加三、诗文名句填空1. 斯是陋室,。
2. 非学无以广才,。
3. 静以修身,。
4. ,草色入帘青。
四、阅读课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答问题1.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而要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到过沙漠的人的故事,这有何作用?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从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说起,最后给以科学的解释,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3.“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
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这一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句中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能否去掉?为什么?五、课外阅读地震与海啸的关系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
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
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练习题(附答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练习题(附答案)一、以下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僧侣(shēn) 玄奘(zàng) 蓄养(xù)B.戈壁(gē) 湛蓝(wēi) 掩饰(chuō)C.折光(zhé) 岛屿(yǔ) 凹形(āo)D.遵照(xún) 骆驼(tuó) 空中楼阁(shēn)二、以下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玄奘岛欤蓄养B.弋壁湛蓝枯燥C.原故魔鬼倒映D.吹拂磨蹭抽搐三、以下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 )沙漠西部的沙子是细沙( )枯燥,含有少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炽热后,经风的吹拂____________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____________会收回声响,这便是鸣沙。
A.假设……而……或……便B.只需……且……和……便C.只需……而……和……就D.只需……而……或……便四、选出填入下面句子中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1)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发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____________在空中上。
(2)湛蓝的天空____________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
(3)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____________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
A.(1)倒映(2)倒栽(3)倒影B.(1)倒栽(2)倒影(3)倒映C.(1)倒挂(2)倒映(3)倒影D.(1)倒栽(2)倒影(3)倒映五、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向沙漠进军»和«沙漠里的奇异现象»的作者都是竺可桢。
B.«沙漠里的奇异现象»是以时间为顺序从古而今写来的。
C.«沙漠里的奇异现象»一文主要是批驳东晋僧人«佛国记»的错误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阅读练习及答案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目标导学1.理解沙漠中奇观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这种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
3.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所带有的一定的文艺色彩。
二、自主预学1. 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玄奘()戈壁()戳穿()...万顷()海市蜃楼()僧侣()...(2)解释下列词语。
单枪匹马:光怪陆离:可望而不可即:2. 二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有关参考资料填空。
竺可桢(1890-1974),家、家和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有。
3.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并提出你的疑问。
(1)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可怕的、奇怪的现象有哪些?(2)读完课文后,产生的疑问。
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中的内容。
(二)文本感知。
1.阅读第2、3两段,思考:沙漠到底是不是像法显和玄奘说的那样恐怖吗?为什么在他们看来沙漠是如此的恐怖呢?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了吗?2.阅读第4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思考:这一段中,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的?3.朗读第5段后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4.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5):(三)合作探究:1.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1)“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2)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3)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这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清晰地说明了(4)“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能否省略?为什么?(5)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只写这两节就已把问题说清楚了,能否把前面的内容删去?2.感悟: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试谈沙漠与我们经济、生活方面有什么关系?(四)课堂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的真理。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A.僧侣(shēn)玄奘(zàng)蓄养(xù)B.戈壁(gē)蔚蓝(wēi)戳穿(chuō)C.折光(zhé)岛屿(yǔ)凹形(āo)D.遵循(xún)骆驼(tuó)海市蜃楼(shē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玄奘岛欤蓄养B.弋壁蔚蓝干燥C.原故魔鬼倒映D.吹拂磨蹭抽搐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向沙漠进军》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都是竺可桢。
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以时间为顺序从古而今写来的。
C.《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主要是驳斥东晋僧人《佛国记》的错误说法。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较多地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二)课内阅读。
在沙漠里边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却也还有相信的。
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
在现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在今日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 __等机关在此设有一个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
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
此沙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夏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
这时候沙子便发生轰隆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中行走似的。
据说,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1.“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的意思是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2.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
(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3.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4.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五、拓展阅读瀚海蜃景晴朗炎热的夏日,在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
尤其是在敦煌至阳关、玉门关公路的两侧。
车外热浪如风,车内热气如蒸;车疾驶如飞,人饥渴难忍。
人们多么的渴望在路边能出现一个清泉,多么希望在前边能出现一片绿州啊!就在人们白日作梦般希冀的时候,您经常的可以看到在前边的沙漠里会出现一群骆驼响着驼铃,载着一批风尘仆仆的旅人,向着沙漠中绿洲和清泉走去……您还经常的可以看到在清泉上方冒出的水汽若有若无地飘荡着,若接若离地游移着;淡淡地,白白的;一会儿成为一片游云,一会儿成为一潭清影;一会儿又不见踪影……当您的目光随着水气的升腾向上延伸时,您会更清楚地看到远处会有一大片水一样的东西出现!那是湖泊或海一样的水面,水中有岛屿和滩涂;水边还有牧羊的姑娘;姑娘的身边还有白云般的羊群,羊群飘荡在翠绿的草地上……在隐隐约约和不可触摸之间,远远的您还会看到小树树;透过绿色的树林,您还可以看到黄色的房屋,整齐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市和波涛澍湃的水面连成一片;若隐若现,十分壮观。
您就会觉得自己象是进入了太虚幻境!亦梦亦幻的景物飘浮游移;让人浮想联翩,激动不已!在恍惚中,您可以看到金色的勾勒,绿色的点缀;白色的扩散,红色的描绘;组成一幅梦一般的画面。
在恍惚中,您会看到它象魔术师般的在表演者:万花筒般的在幻动着;艺术家版的在创造着……当您拿着相机追到它跟前想探个究竟,准备拍几张的时候;可它却令人失望的消失了!就在您迟疑的当儿,它却又奇迹般的出现了!您走得越快它就离您越远,当您心中感到是乎是已走它预定的位臵时,它忽又神秘地消失了;消失的连一丝一毫的影子和痕迹都没有!任您千呼万唤不出来,百度寻它不复见……这既不是白日做梦也不是幻觉,而是敦煌的奇景-海市蜃楼!在这样的季节里,您能看到海市蜃楼那可是您的缘分哦!1.《瀚海蜃景》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找出两篇文章中写相同内容的语句,比较两者在语言上有何相似及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后作业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中的练习。
2.自主搜集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介绍被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发生和海市蜃楼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答案二、1(1)zànggē chuō qǐng shèn sēng(2)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2、文学常识填空。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著有《物候学》。
3、(1)明确:可怕:鬼怪、热风、荒凉奇怪的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鸣沙”。
三、(二)1、学生讨论后明确:其实沙漠里并不像法显他们说的那样恐怖,我们的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好几次横穿沙漠,并没有什么鬼怪。
这说明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是可以正确解释的。
他们之所以感到如此恐怖,是因为他们当时的条件太差了。
他们是单枪匹马,一人独行,而现在的条件就优越得多,或是驼队,或是汽车飞机的支援。
2、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
对这一现象,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孟奇的故事,让他来回答。
孟奇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具体的解释(见书本)3、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
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和自己的耳闻目睹,突出鸣沙的隆隆巨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
这样也就让读者形成了一个普遍认识,那就是:一切怪异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4、沙漠并不可怕“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5、第一部分(1):描述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沙漠里奇怪可怕现象。
(三)1、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1)打比方(2)打比方(3)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4)不能,省略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
关于“鸣沙”现明,在1961年还未达成共识。
(5)不能。
法显、玄奘两个都是历史上知名人物,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万里跋涉走过各处;行文有趣,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2、感悟:沙漠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利用风力发电,变废为宝。
沙漠植物: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有大面积的胡杨林,准噶尔盆地的梭梭林、沙拐枣、仙人掌、骆驼刺等。
沙漠宝藏:石油、食盐、碱、矿产。
响沙湾旅游区:滑沙、骑骆驼探奇、跳伞、打靶、沙浴、划船、听鸣沙、住蒙古包、品尝美酒、聆听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
(四)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