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水文地质学概论100分

2021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水文地质学概论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1.在等厚的承压含水层中,过水断面面积为400m2的流量为10000m3/d,含水层的孔隙度为0.25,含水层的实际速度和渗透速度分别是()。

A.25m/d,100m/dB.100 m/d,25 m/dC.25m/d,25m/dD.100 m/d,100 m/d用户答案:[B] 得分:6.002.在各向异性岩层中,水力坡度与渗透速度的方向上是()。

A.一致的B.不一致的C.基本一致D.有时一致用户答案:[B] 得分:6.003.自然界的液体运动状态通常有两种类型,()和紊流。

A.渗流B.流束C.流层D.层流用户答案:[D] 得分:6.004.某一松散的饱水岩层体积含水量为30%,那么该岩层的孔隙度为()。

A.大于0.3B.0.3C.小于0.3D.不能确定用户答案:[B] 得分:6.005.水文地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是岩土体空隙中的水,()和毛细水则是水文地质勘察研究的重中之重。

A.结合水B.重力水C.强结合水D.结晶水用户答案:[B] 得分:6.00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1.饱水带岩层按其透过和给出水的能力,可划分为()。

A.含水层B.渗水层C.蓄水层D.隔水层用户答案:[AD] 得分:8.002.裂隙水的埋藏、分布与运动规律,主要受岩体的相关因素控制,这些因素包括()。

A.裂隙类型B.裂隙性质C.裂隙发育程度D.裂隙比例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3.除人为因素外,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主要有()。

A.降水因素B.水文因素C.地质因素D.气象(气候)因素用户答案:[BCD] 得分:8.004.裂隙水按其介质中空隙的成因可分为()。

A.成岩裂隙水B.风化裂隙水C.构造裂隙水D.孔隙裂隙水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5.地下水中分布最广、含量较多的离子有()。

A.钠离子(Na+)B.钾离子(K+)C.钙离子(Ca2+)D.镁离子(Mg2+)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三、判断题【本题型共6道题】1.潜水的排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径流到适当地形处,以泉、渗流等形式泄出地表或流入地表水,为径流排泄;另一种是通过包气带或植物蒸发进入大气,即蒸发排泄。

海洋地质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海洋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实践意义: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与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三地质学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归纳为主野外调查传统野外调查的工具老三套:(锤子,罗盘,放大镜)现代三件(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持GPS)主要任务:确定地质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关系,采集典型的野外标本.室内研究:对岩石样品各种物理,化学指标的分析.,各分支学科的分析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如构造地质学通常要测地质事件发生时间,构造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岩石学通常要分析岩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特征等;石油地质学通常要分析孔隙度,渗透率,有机质含量和种类等.样品分析的精确度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地质学研究所使用的通常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常用仪器有等离子质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还会用到一些辅助工具来扩大人类的观察能力,如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及广泛使用计算机.2工作程序:证据---推理---模拟---结论证据:将野外的,室内的,前人的和相关学科的成果等各方面获得地质信息都综合起来,并且分门别类,去伪存真.推理:用合理的地学过程将所获得资料串联起来,对地质过程有个初步认识.模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推理过程进行模拟,再现地质过程的原貌,这也是结论是否成立的有力证据.结论:地质学的许多研究属于归纳式的科学. 质的飞跃3原则:将今论古------1830~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Charles Lyell)出版了第三卷本的<<地质学原理>>,把理智带进了地质学.赖尔从三个基本点出发:一: 改变地球面貌的力在全部地质历史中就其性质和强度看是一样的,即同一性原则.二: 这些力的作用缓慢,但从不间断;三: 这些缓慢的变化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的积累,就导致了地球面貌的巨大变化.(赖尔学识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地质学的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英国地质学家盖基概括的一句格言: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4基础:均变说: 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的简单重复.X灾变论: 将地壳的演变和发展归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以古论今The past is the key to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四地质学的特点1.归纳式的逻辑推理2.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尺度3. 结论的不确定性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基本特征一地球的表面形状及形态1形状: 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根据人造卫星的资料分析,地球南极与标准旋转椭球体相比约缩进30米,北极则凸出约10米.赤道半径:6378.160KM 两极半径:6356.755KM: 扁率:1/298.252 地球的地表形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部分:1) 大陆地势----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 断块山,褶皱山(成因)低山500---1000米; 中山1000----3500米高山>3500米(高程)丘陵: <500米相对高差200米以内原: 平原高原裂谷:2) 海底地势海岭洋脊(正在活动的海岭,伴有地震)两侧较低,中间高,中心最高部位有一条巨大裂谷海槽:海底中的长条型洼地海沟:较深,边坡较陡的海槽,最深度达6000米,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大洋盆地(深海丘陵,深海平原)岛屿海山:大洋底比较孤立的水下山丘岛屿与海沟及大陆边缘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二地球的物理特征.1 密度和压力平均密度为 5.518g/cm3, 实测地表岩石的密度为 2.27---2.8g/cm3, 地球内物质密度不均匀.地内各圈层间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某些层圈处的密度变化尤为明显.地心处可达13.0g/cm3.压力等于上覆荷重量2 重力物体所受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在离心力最大的赤道处,其大小也仅有重力1/298, 因而,可视为地心引力*重力异常:正异常,负异常地壳的重力异常:如果以十分接近地球大地水准面形状的扁球体代表地球,并假设地球内部的物质呈同心层状分布,每一层密度均匀。

海洋地质复习题

海洋地质复习题

一、填空1、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互相作用的地带,是海岸水动力和海岸带岩石圈互相作用的产物,海岸动力包括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等活跃因素。

2、海水的机械搬运是指海水对碎屑物质的搬运过程,按物质在海水中的移动状态有推移、跃移、悬移、三种。

3、根据礁体与海岸线之间的关系,珊瑚礁一般分为环礁岸礁岛礁三种。

4、河口是河流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河流下游的河口沿岸及海滨地带,根据萨莫伊洛夫的划分,河口区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

5、海底重要的地形单元有__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__.6、根据化合物的类型和化学键的性质,可将自然界的矿物划分为___自然元素矿物_____,__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______,____卤素化合物____,_氧化物和氢氧化物_______和_含氧盐______五大类。

7、根据SiO2的含量可将岩浆岩具体划分为__超基性岩_____,____基性岩____,____中性盐____,___酸性岩_____。

他们具体界线为<45%,45~52%,52~65% and >65%。

改变作用?8、褶皱的主要几何要素有__核______,__翼______,___轴面____,____枢纽____ and ____轴____。

9、按地震形成的成因,自然界中常见有_____构造地震___ _火山地震______ and ___塌陷地震_____三种类型。

10、矿物的相对硬度计是由是种矿物组成,硬度从1到10,对应的矿物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11、常用矿物硬度计为指甲和小刀,其中指甲的硬度为_2.5____,小刀为__4.5___。

12、矿物的光泽指的是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

一般将矿物的光泽分为四组_金属光泽_____ __,_ __非金属光泽____,__金刚光泽_____, and ____玻璃光泽____。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第⼀章1. 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2.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积70.8%的⼴阔海底,即被浩瀚⽆垠的海⽔所覆盖的这部分岩⽯圈,具体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陆架、⼤陆坡、⼤陆裙直⾄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洲,四⼤洋。

3.海洋地质研究调查⽅法(1)海⾯调查:1、定位:近岸导航定位(前⽅交汇、后⽅交会)、远海导航定位(天⽂导航、⽆线电导航)、卫星导航2、测深:重锤测深、回声测深3、取样:表层取样、柱状取样、钻探取样(2)海下调查(3)遥测遥感调查(4)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地震探测法、磁⼒探测法、重⼒勘探法、热流测量法第⼆章1. 固体地球可划分为⼏个⼀级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3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划分依据为莫和⾯和古登堡⾯(还可分为6个Ⅱ级圈层:⼤陆地壳、⼤洋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地壳:是莫霍⾯以上的地球表层。

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陆厚33km,⼤洋薄7km,平均16km。

⼤陆地壳(上地壳)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铝层;⼤洋地壳(下地壳)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镁层,⽐重较⼤,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陆地壳的下部。

地幔:莫霍⾯与古登堡⾯之间的⼀个巨厚圈层,约2850km。

次级界⾯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莫霍⾯⾄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

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个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

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圈层称为岩⽯圈。

下地幔:地下1000km⾄古登堡⾯之间,平均密度增⼤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地核:古登堡⾯以下地⼼的⼀个球体。

半径为3480km。

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

外核:为液态,其成分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物质。

海洋地质学概论思考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思考题及答案

思考题汇总第一章第二章1、分别简述大洋地貌、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大洋地貌: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中央裂谷,断裂带;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深海丘陵,海山与平顶海山,岛链,环礁。

大路边缘:稳定型: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活动型:大陆架,岛弧,海沟,边缘海盆。

2、稳定性大陆边缘和活动性大陆边缘区别大路边缘:稳定型: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活动型:大陆架,岛弧,海沟,边缘海盆。

3、简述东中国海的沟-弧-盆体系第三章1、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和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证据:a、大路边缘的形态;b、造山带与地层学;c、古冰川及气候的证据;d、古生物的证据;e、地磁学的证据。

基本论点:大陆是主动,水平活动的运动块体前缘收缩后缘拉张。

主要论点:1 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后者称为泛大洋;2 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缺点:大陆产生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动力问题没有得到满意地解决。

大陆漂移说最大的缺陷是漂移机制问题:(1)在力学上,将刚性的洋底硅镁层看作是塑性和可流动的,显然与事实不符;地球物理计算表明,潮汐摩擦力和离心力实在太小,既不可能驱动陆块漂移,也不可能在大陆前缘挤压形成高大的山脉;(2)二维表面几何特征不精确,例如北大西洋两岸的纽芬兰与欧洲就难以拼接;(3)构造布局,既然大陆经历了远距离漂移,大陆的构造布局应已打乱,为何大西洋两岸构造仍然吻合?(4)历史演化,地球有几十亿年历史,大陆的分裂为何始自中生代? (5)变形层次,既然洋底和地幔是塑性的,为什么在大陆漂移运动中发生褶皱形成山脉的却主要在大陆表层呢?2、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证据和要点。

《海洋地质学》填空题1-80(已整理).

《海洋地质学》填空题1-80(已整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思考题1.海洋地质学是研究被广袤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地球在时间上的发生、发展,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的科学。

既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当代地质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前沿学科(海洋、外层空间和深部地质之一。

2.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

具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四大洋。

3.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以及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

随着海洋调查技术的革新,海洋地质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古海洋学已成为该学科的前沿。

4.海底是正在进行并且长期接受沉积的场所,与陆上相比很少遭受侵蚀,因而保留了较为连续的沉积记录。

对现代海洋沉积作用和成岩机理的研究,不仅可以大大地丰富沉积学的内容,而且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还可以利用已知,推断未知。

5.海岸及近岸海底含有锡石、锆石、金红石、独居石、钛铁矿、磁铁矿、金刚石等砂矿床;在深海底表层还分布着大量锰结核、锰结壳,其成分除锰、铁外,还富含镍、钴、铜等,其数量远远大于陆地储量,而且至今仍在继续堆积生长着。

分布于海底裂谷或扩张中心附近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以块状或软泥状赋存于海底,富含铜、铅、金、银等多种金属,被称为“海底的金银库”。

6.海洋地质学的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重大,她是了解地球发展变化——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关键学科,是人类生命、生产与生活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海岸带:在波浪、潮汐、海面波动、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海岸线的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地带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地带称为海岸带,其宽度受地形影响各地段不等。

我国《简明规程》中定义:海岸带是指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界及其邻近陆地、潮间带以及海水运动对于潮下带岸坡冲淤变化影响的范围。

海岸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以及海涂。

2.海滩:海滨是与海直接接触的一狭条地带,介于海岸线与低潮海滨线之间,未固结的沉积物(砾、沙)所组成的海滨称为海滩(beach)。

(是以波浪作用为主要动力,由粗粒硅质碎屑组成的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3.河口湾:河口区被海水淹没时称河口湾,是“一个半封闭的近岸水体,与开阔海联系自由,其中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陆排出的淡水冲淡”4.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等。

稳定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比较稳定,地形宽缓,从滨外浅海至洋底,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单元。

稳定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边缘。

5.无震海岭: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

海岭上无中央裂谷,也没有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其地形不像大洋中脊那么崎岖。

无震海岭上现代活火山比较少见,尤其是没有频繁的地震活动。

6.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在河口附近的陆上和浅水环境中形成的碎屑沉积体。

其平面形态为尖顶朝向陆地的三角形,或者呈朵状,故名曰三角洲。

7.方解石补偿深度(CCD):CCD线又称深海雪线,海底一定深度之上存在碳酸盐沉积,而在此深度之下碳酸盐全部融解,这个深度即碳酸盐补偿深度。

CCD升降史及其事件—四次CCD升降事件(1)白垩纪时CCD线较浅,一般在3600m之下;(2)渐新世三大洋的CCD线变得很深;(3)中新世的CCD线又普遍变浅;到距今10~15Ma,CCD线又回升到3700m;(4)晚中新世至今,各大洋的CCD线一直在急剧增深,目前估计在4500~4900m,成为地质历史上CCD线的最大深度时期。

海洋地质学测验终极版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学测验终极版复习资料
,海洋沉积物及其土力学性质的研究可为海底电缆和输油管道的铺设、石油钻井平台的设计和施工等海洋开发前期工程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海洋矿产资源
顾名思义,它主要研究以各种形式产于海底的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海底矿产资源主要有6大类:石油和天然气、热液硫化物、铁锰钴多金属结核、滨海金属砂矿、煤铁等固体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
地幔柱估计至少来每年几厘米 。
我国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
海洋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海洋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
海与洋的主要差别在于:
大洋面积大,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海的面积只占11%;
大洋深度大,一般在3000米以上,海的深度一般小于2000米,有的只有十几米或更浅
大洋远离大陆,受陆域影响小,水文要素较稳定,有独立和强大的海流系统和潮汐系统。海与陆连接,受陆域影响大,水文要素通常随地理、气候等条件变化。
为板块构造理论、生命演化、气候演变提供必要的资料;也为寻找石油天然气、煤、海底锰结核、磷酸盐矿等沉积矿床提供环境指标。
深海沟系统——地球第4极
洋中脊:板块学说认为,是地幔对流上升形成的,是板块分离的部位,也是新地壳开始生长的地方。洋中脊顶部的地壳热量相当大,是地热的排泄口,并有火山活动,地震活动也很活跃。
海底地形的调查主要靠海底测深及侧扫声呐。应用现代高精度的声波测深技术和定位技术,已能查明海底的微地形。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构造的钥匙,对航海、军事及海底工程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地质学概论CH1 绪论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1)海洋地貌学;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成因为主要内容。

大洋地貌的研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做出过重要贡献。

2)海洋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支撑海洋地质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包括海洋重力、海底地磁场、海底地震学、海洋地电学和海洋地热学等。

3)海底构造地质学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发展中最辉煌的领域,板块构造模式不只是海洋构造,而且建立了全球构造体系。

4)海洋沉积学;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形成和演变机制为主要内容。

海洋沉积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并革新了传统沉积学的理论。

海洋沉积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很广的学科领域,例如海洋沉积矿物学、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海洋沉积动力学、碳酸盐沉积学、构造沉积学等。

5)海洋地层学;是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重建地质历史和解释历史是它的主要任务。

由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深海钻探计划和浅海钻探的开展,在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6)古海洋学;它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产物,以探索海洋环境和海水物理学、化学特征演变历史及研究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宏观演化为目的,它的主要研究材料是海洋沉积物,发展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高分辨地质信息的一切现代手段。

古海洋学已成为大洋钻探计划(ODP)、全球变化研究等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末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也是21世纪通过气圈/水圈/地圈探索地球历史的重要领域。

7)海底矿产地质学它是研究赋存于海底的矿物资源和有机物矿产的形成、富集规律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条件的科学。

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及浅海固体砂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磷块岩、块状硫化物矿和多金属软泥等热液矿产及天然气水合物等。

8)海洋灾害地质学;研究和揭示海岸与海底地质灾害分布与规模、灾害因素、形成与演化机制以及灾害预测与防治为主要目的。

最大的研究领域是海底不稳定性问题,涉及海底构造学、海底地貌学、海洋沉积学、海洋动力学及海洋工程地质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与综合研究。

9)海洋工程地质学。

随着海洋工程设施的建造及海洋开发的兴起而兴起的一门海洋分支学科。

是陆地工程地质学的延伸,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所以海洋工程地质与海洋灾害地质学特别是海底不稳定性的研究是紧密联系的。

由于海底沉积物具有高含水性、活动性强及易变的特点,以及海洋动力条件周期性载荷的变化,70年代以来,松散介质孔隙水压力理论和流变理论逐渐取代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成为海洋工程地质学的理论基础。

CH2 海底地貌1.名词解释: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

其在海底的展布一般居于大洋中部,也有的称为中央海岭,简称海岭。

形态特征:中脊顶部水深一般2000~3000m;中脊宽度变化较大,一般数百至几千公里;其面积约占大洋底的1/3,可谓世界规模最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中脊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内连续延伸,首尾相接,全长64000 km, 相互连贯构成全球大洋中脊体系。

成因:海底扩张的策源地。

断裂带(转换断层):大洋中脊体系在宏观上构成全球性海底山脉,但在微观上并非连续不断,它被一系列与脊轴垂直或近于垂直的横向大断裂带切割。

大陆边缘:从海岸线到大洋盆地底部,陆地与大洋底之间过渡带。

,大陆边缘有两类,一类为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

;另一类为活动大陆边缘。

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始自海岸线(多指低潮线),终于陆架坡折带(海底坡度突然增大的地方),坡度很小。

大陆坡:大陆坡是分隔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从陆架外缘(陆架坡折)向深海延伸至2000m左右水深。

较大的坡度是陆坡的最大特点,平均3-6度。

多数陆坡的表面发育育有次一级地形,如海底峡谷。

大陆隆:陆坡坡麓向大洋缓倾的、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巨大楔状沉积体,常由许多海底扇复合、改造而成。

岛弧:海沟向陆一侧,并且与海沟平行展布的弧形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常出现于大陆(或大洋)边缘,多呈弧形,大多由一系列深海洼地组成,其侧坡比较陡急,横剖面呈“V”形,或有狭长的平坦海底。

地球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22m。

2.简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研究手段(1)内部圈层(类似鸡蛋结构,主要为岩石固体),主要圈层有:上地壳、下地壳、上地幔(含软流圈)、下地慢、外核(熔融态)、内核(固体)、洋壳平均~ 7 km、陆壳平均~ 33 km(2)研究手段——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边界层反射和折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成分和物理性质,因此,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对于划分地球圈层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波间断面:1)康拉德间断面,K-面:上、下地壳界面,不连续,大陆地壳才有。

2)莫霍面(Moho),M-面:大洋5-12km深度,大陆30-75km深度,为地壳、地幔界面,纵波由7.0km/s突然升高到8.0km/s,横波从3.8km/s升高到4.6km/s。

3)软流圈:70~220km深度附近地震波的低速层。

4)拜尔勒面,B-面(软流圈底界)5)古登堡面,G-面(核、幔分界):2900km的深度上,波速发生间断性的变化,横波不能通过。

3.简述世界大洋地貌体系的地貌单元4.简述大陆边缘地貌体系的地貌单元1)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2)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海沟、岛弧、弧后盆地、沟-弧-盆体系5.稳定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的区别6.海洋划界的原则领海基线:沿海国家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

基线内向陆地一侧的水域称为内水,向海的一侧依次是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

领海:沿岸国对其领海、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上享有主权。

毗连区:沿海国在毗连区内有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海关、财政、移民、卫生的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专属经济区:沿海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和其他管辖权,而其他国家享有航行、飞越等自由。

两个或几个国家在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界限发生重叠时,一般采取的划界原则:1)中间线法(平分法、等分法)2)公平原则(岸线长度比例、人口比例)3)自然延伸原则(仅大陆架使用)4)参考已有条约或历史性权利5)我国大陆架权利: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CH3 海底构造1.名词解释:海底磁异常条带1961年,Moson和Raff首先发现在东北太平洋海底存在着条带状磁异常!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并对称地分布于大洋中脊两侧,大致平行于洋中脊轴线延伸;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形成解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地磁场南、北极的极性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发生着周期性的反转。

有的时期地磁南、北极方向与现在一致,有的时期则正好相反。

岩浆冷却时记录当时的地磁场,新岩浆将老岩浆推向两侧,若地磁倒转,被记录下来。

磁异常条带是海底扩张最重要的证据。

2.板块定义和划分定义:岩石圈被大型构造不连续面(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

这种呈刚性、相对于其它块体可以发生移动的岩石圈块体被称为“板块”。

板块之间通常有三种边界:汇聚型、离散型和转换断层型。

划分:1968年法国勒皮雄根据地震带、地形和地质等资料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3.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基本观点:1)大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增生带。

地幔物质由洋中脊涌出,冷凝成为最新洋壳;新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依次向两侧推开,洋壳年龄随着与洋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2)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海沟俯冲带又称为消减带。

洋底在不断的形成、运动、潜没和更新,运动速度为数cm/年,周期不超过200Ma3)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或汇聚带。

4)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之上运动,其驱动力是地幔对流。

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所基于主要事实:1)在大洋中存在有一贯穿全球的大洋中脊体系,大洋中脊轴部有强烈的火山活动;2)太平洋边缘的沟--弧体系及其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3)自中脊向两侧沉积物依次变厚;4)年轻的大洋地壳,且自大洋中脊向两侧年龄逐渐增大;海底扩张说的进一步论据:1)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2)深海钻探验证;3)转换断层的发现;4.贝尼奥夫地震带定义地震震源深度变化是很有规律的:在海沟附近都是浅源地震,离海沟较远出现中源地震,在更远的大陆内部则出现深源地震。

海沟附近的这种震源排列形式是50年代美国学者贝尼奥夫发现的,故称为贝尼奥夫地震带。

5.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1)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软流圈。

2)侧向上:岩石圈在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

板块内部稳定,边界为最具活动性的构造带。

3)板块是运动的,其边界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分离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平移剪切型。

4)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板块的旋回性:板块沿分离型边界的扩张增生,沿会聚型边界的压缩消亡。

5)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有可能的是地幔物质对流。

6.板块边界的类型根据板块间相互作用方式可以分为离散型(洋中脊、大陆裂谷)、汇聚型(消减带、碰撞带)和平错型(转换断层)等三种基本类型。

1.分离(离散)型板块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是岩石圈发生分裂和拉张的地方,是海底扩张的策源地,这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包括了洋中脊系统(大洋性板块-大洋性板块)及大陆裂谷系统(大陆性板块-大陆性板块)(如东非裂谷、贝加尔湖、莱茵地堑、红海等)!2.汇聚(挤压)型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相向挤压运动,以致老洋壳在这里俯冲和消减!密度相对大的板块俯冲潜没在密度相对小的板块之下。

遭受强烈挤压运动,可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形和相关的变质作用。

3.平错(剪切)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边界,在此类边界处板块既不增生也不消亡,而是相邻的两个板块通过转换断层滑动,同时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7.威尔逊旋回的演化阶段加拿大的威尔逊将大洋盆地的演化过程归纳为萌芽、幼年、成熟、收缩、结束及大陆碰撞造山等六个阶段。

其中,前三个阶段显示大洋的开张和生成,后三个阶段代表大洋的收缩和关闭。

威尔逊旋回:a)胚胎期:东非大裂谷b)幼年期:红海、亚丁湾c)成年期:大西洋d)衰退期:太平洋e)终了期:地中海f)遗痕期:印度河(地缝合线)CH4 海洋沉积1.试述海洋沉积物的来源1)陆源:来源于陆地的碎屑物质经河流、风、海流、波浪等输运入海;2)内源:溶于海水中的物质和陆源输入的溶解物质经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沉积物;3)生物源: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等死亡之后,遗体堆积在海底形成海洋生物沉积;4)火山物质和深部热液:火山喷发物质和深部热液携带的沉积物;5)宇宙源:陨石和宇宙尘埃;2.简述海洋沉积环境要素有哪些1)沉积动力环境:波浪+潮汐+洋流+河流(海洋水动力作用,是海洋发生一切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沉积物重力流(大陆架之上或大河流的河口前缘);河流(对河口地区意义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