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P是多业务传送平台

合集下载

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

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

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是指,基于SDH 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

随着不断增长的IP数据、话音、图像等多种业务传送需求使得用户接入及驻地网的宽带化技术迅速普及起来,同时也促进了传输骨干网的大规模建设。

由于业务的传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以承载话音为主要目的的城域网在容量以及接口能力上都已经无法满足业务传输与汇聚的要求。

于是,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应运而生。

MPLS是1997年由思科公司提出,并由IETF制定的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标准协议,它利用2.5层交换技术将第三层技术(如IP路由等)与第二层技术(如ATM、帧中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在同一个网络上既能提供点到点传送,也可以提供多点传送;既能提供原来以太网尽力而为的服务,又能提供具有很高QoS要求的实时交换服务。

MSTP-简要介绍MSTP(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是指,基于SDH 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除应具有标准SDH传送节点所具有的功能外,还具有以下主要功能特征。

(1)具有TDM业务、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接入功能;(2)具有TDM业务、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传送功能包括点到点的透明传送功能;(3)具有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带宽统计复用功能;(4)具有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映射到SDH虚容器的指配功能。

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节点可根据网络需求应用在传送网的接入层、汇聚层,应用在骨干层的情况有待研究。

城域网是当前电信运营商争夺的焦点,目前城域网组网技术种类繁多,大致包括基于SDH结构的城域网、基于以太网结构的城域网、基于ATM结构的城域网和基于DWDM结构的城域网。

其实,SDH、ATM、 Ethernet、WDM等各种技术也都在不断吸取其他技术的长处,互相取长补短,即要实现快速传输,又要满足多业务承载,另外还要提供电信级的QoS,各种城域网技术之间表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

MSTP与SDH技术比较

MSTP与SDH技术比较

与互联网隔离
网络时延变化 突发业务适合性 用户接入速率速率
可靠性
稳定性 安全性 兼容性 电路接口 适用业务

高 高 较高 v.35\E1\CPOS\

高 高 高 GE/FE/RJ45
点对多点连接、高速接入 , 图 多点互联、高速接入, 图像、
像、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
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
比较项
用户端 设备及投资
MSTP
FE/RJ45, GE/光模块
10M, 100M, 1000M/1G, 10000M/, 10G
好,SDH经 过升级改造 成为MSTP 后可与任何 TCP/IP快速 网络融合
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
应用: FE ->FE,
n*FE->FE, n*FE->GE, n*GE->GE业务汇聚, FE、GE以太环网
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
MSTP应用模型—以太网专线EPL
点到点传输,“物理专线”
透明传送,无需L2交换
核心层 汇聚层 接入层
链路带宽由VCG所决定 链路带宽调整:LCAS
2. MSTP优势体现于城域网的接入和汇聚层,不但提供IP、ATM和
3. MSTP能够开展电信级的以太网业务,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
4. MSTP主要解决数据分组的高效传输问题,是对数据网进行优化 和补充,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取代接入层的部分数据路由设备。
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
MSTP功能架构
PDH 接口 ATM 接口 ATM层处理 STM-N 接口
总部局域网
此核心路由器 成本大大降低
运营商传输网
IP带宽可调 (2M~100M) 更适合客户端使用 的盒式低端产品

联通SDH技术方案MSTP方式

联通SDH技术方案MSTP方式

1.1 MSTP 组网处理方案提议1.1.1MSTP技术简朴简介MSTP是Multi-ServiceTransportPlatform旳缩写,它可以将老式旳SDH、以太网、ATM、POS、RPR等多种技术有机融合,通过将多业务汇聚、并高效适配旳方式实现多种业务旳综合传送。

城域网具有覆盖范围广、投资大、业务种类多、竞争剧烈且顾客旳发展难以预测旳特性,基于SDH技术旳MSTP所具有旳多业务综合接入和传送旳特点使其可以在城域网灵活、廉价地提供多种业务。

MSTP技术源于SDH,通过近几年旳不停发展,已经囊括PDH、SDH、POS、以太网、ATM、RPR、SHDSL、DDN等技术于一体,它既可通过多业务汇聚方式实现城域网业务旳综合传送,又可通过自身对多类型业务旳适配性实现业务旳接入和处理,非常适应城域网多种技术相融合旳发展趋势,成为一套相对完善旳城域网技术体系。

从城域数据业务网规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SLA服务旳角度来看,MSTP具有受理各类高等级专线业务旳能力,并在实际旳网络应用中发挥作用。

根据租用业务旳SLA服务原则,运行商网络应当可以提供从最高等级到最低等级旳业务,以满足不一样类型客户对专线旳需求。

假如部分最终顾客对运行网络旳理解还不够透彻,以不信任机制来看待租用电路旳话,那么MSTP技术在处理大客户专线需求方面还具有数据网所不具有旳某些特性,如安全性、透明性和可管理性等。

对于真正基于SLA旳银行客户专线服务,MSTP除了提供数据网已经处理旳数据业务之外,还具有信息透明、带宽透明、高安全性和可管理旳高等级业务,更可以恰当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提高网络旳综合竞争力,防止IP网络同质化所导致旳价格战。

因此,从IP数据网旳现实状况和最终顾客对IP数据网旳认知来看,有机地将MSTP技术与IP数据网结合起来,将成为近几年内实现银行客户专线业务旳理想处理方案。

MSTP技术是基于SDH技术发展演变而来旳,因而它天生具有了SDH技术旳众多长处,如组网,业务保护等方面;另首先,MSTP又是对老式SDH技术旳革新,由于大量采用了GFP(通用帧映射规程)、虚级联和LCAS(动态链路调整)等新技术,又容纳了IP/以太网和ATM技术。

MSTP技术介绍

MSTP技术介绍

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专辑(一)本专辑内容提要:随着城域数据业务的高速发展,电信城域网正面临深刻的变革—既要保证传统电信业务的实现,又要确保基于数据通信的多业务的承载。

MSTP正是满足了电信宽带城域网迅猛发展的业务需求,才被电信运营商所认可。

本专辑摘录了一组有关MSTP技术发展动态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目录1、MSTP为城域网带来什么2、MSTP该用在哪里3、基于SDH的MSTP技术分析4、从城域传送网技术与组网策略看MSTP5、MSTP撑起城域数据业务的桥梁6、MSTP加速城域网盈利进程MSTP为城域网带来什么一、“城域裂缝”在过去的几年中,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宽带业务需求,人们投入大量的精力改造了用户侧的接入网,目前的各种宽带接入技术如xDSL接入、以太网接入、HFC 接入、LMDS接入等,都能够比较好地疏通接入网的瓶颈,具备提供各种宽带数据、视频、音频业务的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DWDM技术的广泛应用,长途干线网的容量正向着T比特级进军,核心路由器的处理能力也达到了T比特级,干线网的巨大传输容量已经成为网络发展的坚实基础。

但是,在接入网和干线网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本地网的容量和接口能力都难以满足业务疏导、汇聚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城域裂缝”。

二、MSTP的使命人们提出了多种方案来解决上述的“城域裂缝”问题,总的称之为MSPP(多业务提供平台,Multi-Service Provisioning Platform)。

在目前来说,MSPP主要包含三个流派:WDM流派、SONET/SDH流派、纯数据流派。

不论是哪一类的MSPP 技术,总的来说都具有多种业务承载能力集于一身的特点,而且容量普遍比较大,还有就是可解决网络的可靠性问题。

人们没有放弃目前的主流传输技术SDH,并对其作了各种改动,以期能够适应多业务的承载环境。

改动SDH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简化,另一个是增强。

简化的SDH在这里姑且称之为SDHlite。

地铁主要通信名词术

地铁主要通信名词术

地铁是多种专业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而通信是地铁各种专业中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最为活跃的专业,不要说非通信专业的地铁工作人员感到困惑,就是通信专业的地铁工作人员如果不继续学习也感到茫然。

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地铁主要通信名词术语作了比较严密的、准确的、通俗的解释,相信各种专业的地铁工作人员阅读本文后都会有所收获。

1. 通信网(TN—telecommynication network)由许多用户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相互连接成的通信组织总体,在网内任意两用户间能进行通信联络。

2. 时分多路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在一条信道的传输时间内,将若干路离散信号的脉冲序列,经过分组、压缩、循环排序,交织成时域互不重叠的多路信号一并传输的方式。

3. 准同步数字系列(PDH—piesiochronous digitai hierarcgy)只有基群信号采用同步复用,其余各高次群的复用均采用异步复用的时分多路复用方式。

4. 同步数字系列(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与准同步数字系列不同,各支路信号均采用同一时钟源,因而各级速率均实现同步的时分多路复用方式。

与PDH相比,具有世界统一的数字传输体系和光纤网络节点接口;简化了复接/分接过程和设备,可从高速多路信号中直接取出或接入低速支路信号,不必逐级解复用整个信号,因而上下话路灵活方便;具有充足的开销比特,增强了通信网运行、维护、监控和管理功能,有利于提高通信网的可靠性和效益;采用了交叉连接技术,可使电路整体进行转接和交换,提高了通信网的灵活性和对各种业务的适应性,便于组成自愈网,使通信网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传统SDH系统的基础上,面向应用开发、扩展的SDH系统,称为一体化SDH。

它克服了公网SDH设备在地铁和轻轨等专网中应用的不足,满足了地铁和轻轨等专网直接传输话音、宽带音频、数据、视频和LAN业务的要求。

MSTP 技术简介

MSTP 技术简介
第 2 章 MSTP 技术简介
• 2.1 MSTP 概述 • 2.2 MSTP 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2.3 MSTP 设备及组网
返回
2.1 MSTP 概述
• 2.1.1 MSTP 技术的发展状况
• MSTP 的完整概念首次出现于 1999 年 10 月的北京国际通信展。 2002 年年底,华为公司主笔起草了 MSTP 的国家标准,该标准于 2002 年 11 月经审批之后正式发布,成为我国 MSTP的行业标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MSTP 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2)弹性分组环(RPR)。 • RPR 是定义的一种专门为环形拓扑结构构造的新型 MAC 协议,它
的内容是如何在环形拓扑结构上优化数据交换,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处 理环形拓扑上数据流的问题。RPR 环由两根光纤组成,在进行环路 上的分组处理时,对于每一个节点,如果数据流的目的地不是本节点, • 就简单地将该数据流前传,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性能。通过 执行公平算法,使得环上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公平地享用每一段带宽, 大大提高了环路带宽利用率,并且一条光纤上的业务保护倒换对另一 条光纤上的业务没有任何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MSTP 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4. 智能适配层 • 为了能够在以太网业务中引入 QoS,第三代 MSTP 在以太网和
SDH/SONET 之间引入了一个智能适配层,并通过该智能适配层来处 理以太网业务的 QoS 要求。智能适配层的实现技术主要有多协议标 签交换(MPLS)和弹性分组环(RPR)两种。 • (1)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 MPLS 是 1997 年由思科公司提出,并由 IETF 制定的一种多协议标 签交换标准协议,它利用 2.5 层交换技术将第三层技术(如 IP 路由 等)与第二层技术(如 ATM、帧中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 得在同一个网络上既能提供点到点传送,也能提供多点传送;既能提 供原来以太网尽力而为的服务,又能提供具有很高 QoS 要求的实时 交换服务。

分组传送网IPRAN与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优劣对比

分组传送网IPRAN与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优劣对比

2017年8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August 2017第15 期总第385 期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my No. 15 Total No. 385今组#遠网IP R A N与多A务#遠年台M S I?优|对比李东起,辛茂荣(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分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要:分析了传统多业务传送平台M S T P和新兴分组传送网IP R A N两种技术各自的技术特点和实际的应用场景,通过对比总结出了两种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关键词:IPR A N;M ST P;MPLS中图分类号:T N915 文献标识码:八 文章编号:1007—6921 (2017) 15—0083—021理论介绍1.1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M S T P网络的技术基础就是S D H原理。

它基于S D H技术进行拓展,在S D H的基础上拓展为多业务传送平台,使网络接口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2M业务,更加适用于现在的以太网接口类型。

S D H技术(同步数字体系)是可进行同步信息传输、复用、分插和交叉连接的标准化数字信号结构等级。

与以往的信息传输技术不同,S D H是一个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叉功能结合在一起,由统一网管系统进行管理操作的综合信息网络技术。

在结构组成上,S D H是由终端复用器(T M)、分插复用器(八DM)、再生中继器(REG)和同步数字交叉连接设备(SDXC)基本网元组成,在光纤上进行同步信息传输、复用、分插和交叉连接,S D H通信技术结构组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S D H技术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完成编码。

①信息的映射;②定位;③间插复用。

1.2 分组传送网IPRANIP R A N的I P是指I P互联协议,R A N是指R ad io八ccess N etw ork,主要用于基站设备与基站控制器之间的传输网,将无线传输网I P化。

全国NOC技能竞赛学习课件-MSTP以太网业务与组网应用

全国NOC技能竞赛学习课件-MSTP以太网业务与组网应用

数据包 Tag
端口
Tag aware (入)
透传
Tag aware (出)
透传
Access (入)
丢弃
Access (出)
剥离VLAN ID
Hybrid (入)
透传
Hybrid (出)
如果VLAN ID相同,剥离VLAN ID,反之则透传
Untag
丢弃 - 添加默认VLAN ID - 添加默认VLAN ID
行,数据流所走的路径就是LSP; P/PE: P( Provider)为MPLS网络内部节点,PE( Provider Edge)为MPLS网络边缘。
EVPL-通道共享与MPLS标记
通道共享与MPLS标记:
➢ 共享通道:共享了VCTRUNK通道给多用户使用,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数据所携 带的VLAN或MPLS标识的不同而区分、转发数据。这样,多个用户虽然共享 了同一VCTRUNK,但却象得到了专线的业务品质一样的服务。
Internet 网络 NE1
A VLAN ID=22
NE2
B VLAN ID=22
EVPLAN
NE4
C VLAN ID=11
C VLAN ID=11
NE3
配置注意事项:
VCTRUNK需构成全MESH结构
谢 谢!
NE1 NE2 两纤双向复用段环 NE4
NE3
C(1)
PORT3
无保护链
C(2)
PORT4
NE5
VCTRUNK
C & C(1)业务
C & C(2)业务
EPL-VCTRUNK共享
T2000
通过VLAN ID在VCTRUNK内实现隔离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STP是多业务传送平台(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又别称(MSPP,NG-SDH)。

它是以SD H平台为基础,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的技术。

MSTP完整概念首次亮相于1999年10月北京国际通信展。

2001年底,信产部委托华为公司主笔起草了MSTP的国家标准,该标准于2002年11月经审批之后正式发布。

2003年3月开始,由北京权威机构组织了MSTP互通性测试。

RPR是弹性分组环(Resilient Packet Transport Ring) Resilient Packet Ring 。

它是一种新的链路层协议。

从1999年开始由IEEE 802.17工作组对其进行标准化。

RPR是一种基于环形的带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吸收了以太网的经济性和SDH的多种保护机制以及快速的倒换时间的优势。

在这里首先要声明的是,MSTP本身不是一种全新的网络,而是SDH的发展和延续。

众所周知,SDH原本是为传输话音业务而设计的,SDH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所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占据了非常大的份额。

有机构指出,在2001年时语音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为60%,而到2006年则为46%。

以北美市场为例,2001年到2006年,语音服务将由接近70%降低到52%左右,而SDH又是支持话音业务的最成熟最广泛的传输技术。

所以,取代SDH设备是要花费运营商无法承受的金钱。

所以从金钱上来讲,MSTP就已经注定了它作为SDH延续或发展的性质。

MSTP的兼容性是它最大的优点。

一方面它支持各种速率从155Mb/s到10Gb/s甚至更高的各种速率话音业务,同时它又提供ATM处理、Ethernet透传以及Ethernet或RPR的L2交换功能来满足数据业务的汇聚、整合的需要。

MSTP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1年国内行业标准《基于SDH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中已经包含了“第一代”和“第二代”,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对二层交换的支持。

而第三代就是基于RPR的MSTP,所增加的功能就在于增加了更公平的带宽分配、严格的业务分级CoS、服务质量QoS保障等功能。

由于RPR技术的保护功能是吸收了SDH保护方式,所以RPR技术和MSTP可以很好的融合,融合的形式也可以很简单,比如将RPR功能集成在一块单板上,并将RPR单板插入SDH设备的相应子架槽位。

但是正如外表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一样,它们的融合形式是为了实现功能:1、强大的保护能力:双环结构是这个能力的基石。

可以说这是完全的吸收SDH的优点。

采用双环结构,在双环结构中,可以有很多种的保护倒换方式,比较典型的就是二纤复用段共享保护环,由于这种保护方式使用广泛,并且效果很好,所以也成为了RPR的典型方式。

2、良好的可扩展性: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RPR的自动拓扑识别功能。

钻石,是一粒凝固了的阳光,神话,向来都是亿万年的积淀。

发表于:2005-10-28 15:23:00legend8179军衔等级:中尉中级技术员在RPR环中每个节点掌握着环的状态信息,平时节点没有任何拓扑更新的信息,当环初始化、新节点加入、环保护切换时,RPR自动识别模式启动。

节点触发器向环中的所有具有逻辑地址的节点发出消息,各个节点根据这个消息判断发生状态变化的节点以及链路状态。

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所有RPR环上的节点都收集到环的状态信息,从而实现环的变化的识别。

3、动态的带宽分配:这种功能的实现是基于LCAS(Link Capacity Adjustment Scheme)链路容量调整方案、Vcat虚级联和RPR的统计空间复用技术SRP(Spatial reuse protocol)LCAS这种方案提供了很优秀的容错功能:当虚级联组中的成员VC-n出现故障,那便根据相互的握手协议暂时将该VC-n删除,而其他成员继续传送业务。

待故障排除后,再根据协议连接起来。

这样已经将损失从逻辑上降到最低。

这样带宽就变成了可以调整的。

在这种设计思想下,VCG(虚级联组)可以参照业务需求来设定,带宽容量也因此改变。

虚级联是与LCAS相互配合的一种技术,它来源于SDH。

虚级联本身是相对于连续级联的一种技术,是虚容器的一种组合方式。

虚级联能比连续级联更好地利用带宽,提高了传送效率。

虚级联更应该说是逻辑上的连接,虚容器的连接是通过VC容器序列号SQ,传送的重点也就是这些虚容器的序列号。

虚级联实现了带宽颗粒度调整,通过虚级联实现业务带宽和SDH虚容器之间的适配。

RPR环通过空间复用技术SRP(Spatial reuse protocol)实现空间复用能力,SRP可以用于各种物理层技术之上。

SRP的基本思想是在空间上没有重复的业务流可以互不影响地利用各自线路的带宽。

这能够使业务从目的节点剥离下来,从而节省不必要的其他环路的占用,使空间的使用更接近最优化。

与传统SDH环相比,SDH环是依靠点对点连接实现的,每一条线路都分配了固定宽度的带宽,当该线路处于空闲状态的时候,这个带宽就闲置不用,而不会提供给网络运营者用于其他业务。

而RPR采用统计复用机制,在用户对带宽利用率很低的时候却可以对它进行重新利用,提高了网络利用率。

在MSTP发展的初期,由于没有非常完善、严格界定的封装协议,有三种可以使用PPP/LAPS/ GFP。

不同的厂家采取不同的协议,这样就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全网互联互通非常困难。

现在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第三代的MSTP全部采用GFP(GenericFramingProcedure)通用成帧封装协议(是一种将高层用户信息流适配到传送网络的通用机制),这样所有生产厂家就都遵从在ITU-TG.7041 GFP通用成帧格式封装定义的严格要求之下,互联互通也就迎刃而解了。

任何的运营商都无法忽视的还有网络的QoS(服务质量)。

在ITU-T建议E.800中把QoS定义为“决定用户满意程度的服务性能的综合效果”。

在此我们可略见QoS对于用户的重要程度。

对于QoS,新一代的MSTP吸收了IP数据网中的信号等级划分,并且由于RPR本身并不排斥二层交换功能,所以二层交换的对于端口和信号的QoS支持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层交换它通过识别信号中的IEEE802.1p帧结构,来判定信号的优先级,然后实现对信号的优先等级划分,需要补充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基于端口的QoS。

另外二层交换还有实现对VLAN标志的识别的功能。

所以R PR可以借二级交换实现所具有的这些重要功能。

RPR技术可实现VLAN地址扩展和重用,突破传统以太网二层交换的4096个地址的限制。

它通过实现双VLAN标签的强大功能,以区分运营商和用户自定义的VLAN标签。

而VLAN是以太网用来建立用户隔离的最有效手段。

MSTP的前景是美好的,它最终会结合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的标准,利用自动选路和指配功能增强自身的灵活性和传输能力。

钻石,是一粒凝固了的阳光,神话,向来都是亿万年的积淀。

发表于:2005-10-28 15:27:00legend8179军衔等级:中尉专业等级:中级技术员文章:320注册:2005-9-27大中小第4楼mstp技术的演进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刘册摘要:MSTP作为一种新兴的承载多种业务的SDH接入设备,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大量应用。

本文对MSTP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介绍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和不同阶段的特点。

关键词:SDH、MSTP、级联、LCAS、RPR、MPLS一、MSTP的引入在以话音业务为主体的通信时代,SDH作为承载网,通过时隙映射和交叉连接功能以及端到端的质量保证机制很好确保了话音业务的实时性。

然而,随着以包交换为传送机制的IP数据业务的大幅度、高速发展,以时分交换为机制的SDH网络很难在满足话音业务的同时,再实现高效率的承载IP业务。

摒弃SDH技术重新建设承载网还是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对SDH进行改造,将问题解决在网络的边缘(接入端),使IP业务在SDH网络中也能有良好的通过性,曾经是业界人士讨论的焦点。

无疑,后者具有更大的操作价值,因为这不仅可以使现有的网络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而且SDH 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也可以弥补以太网的一些不足,例如QoS问题。

于是MSTP的概念出现了,M STP(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基于SDH的多业务平台(基于SDH的多业务节点),还有人称其为新一代的SDH。

总之,它有别于传统的SDH设备。

从网络定位上讲,MSTP应处在网络接入部分,用户侧——面向不同的业务接口,网络侧——面向SDH传输设备;形象的讲,MSTP 就象一个长途客/货枢纽站,如何有效的将客货分离,按照不同的需求安全、快捷的运送到目的地,是其追求的目标。

二、第一代MSTP最初的MSTP只是为了解决IP数据包在SDH上实现端到端的透传,机理是将以太帧直接映射到SD H的容器(C)中。

众所周知,SDH的不同容器的净荷装载单元大小是固定的,如表1表1 SDH净荷装载单元C-111.600Mbit/sC-122.176Mbit/sC-26.784Mbit/sC-348.384Mbit/sC-4149.760Mbit/sC-4单元的级联C-4-4C0.599Gbit/sC-4-16C2.396Gbit/sC-4-64C9.584Gbit/sC-4-256C38.338Gbit/s从表1中不难看出,无论是10/100M Base-T还是GE(千兆以太网)都很难理想的装载到SDH的容器中。

而且作为端到端的透传机制,也无法实现流量控制、以太业务QoS、不同以太业务流的统计复用等功能,所以不具备任何商用价值。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实现SDH更有效的承载IP数据业务就是第一代MSTP要解决的。

1、虚级联技术的引入要是能将VC单元级联起来组成适合的装载单元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将5个VC-12单元绑定即可以很好的承载10M以太业务。

但新的问题同时产生,如果将相临的容器C级联形成VC-n-Xn,其只具有一列POH指示比特,级联后的装载单元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将不得不保持相同的路由和连续的带宽,同时还要求途径设备也必须支持级联功能,确保整个级联后的装载单元端到端的传输。

这无疑给长距离传输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并不利于业务的实际发展。

虚级联技术的引入使这个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它与相临级联技术不同之处在于:VC-n单元可分属于不同的STM-N中,具有自己独立的结构和相应的POH序列;通过虚级联的复帧标示符(MFI)、序列标示符(SQ)加以标示(其属于LCAS和VC控制帧),形成一个虚拟的大容器(VC-n-Xv)(或称为虚容器组)进行传输。

这样每个独自的VC-n作为虚容器组的不同成员,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传输,只要在目的端汇聚即可,无须途径设备提供级联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