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题一

合集下载

一元一次不等式典型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典型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典型例题(一)类型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问题1.若不等式﹣3x+n>0的解集是x<2,则不等式﹣3x+n<0的解集是.2.已知实数x、y满足2x﹣3y=4,并且x≥﹣1,y<2,现有k=x﹣y,则k的取值范围是.3.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2的解集为x≥4,则m的值为________4.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x﹣m+2=0的解是负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类型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无解的情况1.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2.已知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3.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类型三:明确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范围1.若不等式的解集为x>3,则a的取值范围是2.若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为x<2,则a的取值范围是.3.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5,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4.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1,那么(a+1)(b﹣1)的值等于5.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2,则(m+n)2008=类型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解求未知数的范围1.若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2.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有实数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3._______类型五: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整数解求范围1.不等式组有3个整数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2.不等式组有3个整数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3.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仅有三个整数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4.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所有整数解的和是﹣7,则m的取值范围是.5.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中至少有5个整数解,则正数a的最小值是______6.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恰好有两个整数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7.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有四个整数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类型六: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1.分配问题(1)学校现有若干个房间分配给初三(1)班的男生住宿,已知该班男生不足50人,若每间住4人,则余15人无住处;若每间住6人,则恰有一间不空也不满(其余均住满).那么该班的男生人数是多少人.2.一堆玩具分给若干个小朋友,若每人分3件,则剩余4件,若每人分4件,则最后一人最多分3件,问小朋友的人数至少有多少人。

环形行程问题1

环形行程问题1

典型例题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址出发,同向绕一环形跑道赛跑,甲每秒跑 4 米,乙每秒跑 6 米,过了 4 分钟,乙追上了甲,问跑道一周长多少米贯通融会11、小玲和小兰绕一环形跑道赛跑,她们同时同地同向起跑,小玲每分钟跑80 米,小兰每分钟跑 50米,过了20 分钟小玲追上了小兰,问跑道一周的长是多少米2、王叔叔和李叔叔同时从体育场的同一地址出发,同向绕体育场跑道赛跑,王叔叔每分钟跑 300 米,李叔叔每分钟跑 280 米,过了 20 分钟,王叔叔追上了李叔叔,问跑道一周长多少米3、两名运动员同时同地出发,同向绕周长为1000 米的环形广场竞走,已知第一位运动员每分钟走125 米,第二位运动员的速度是第一位运动员的 2 倍。

第二位运动员追上第一位运动员需要多少分钟典型例题2兄妹二人在周长60 米的圆形水池边玩,从同一地址同时背向绕水池行走,兄每秒走米,妹每秒走米。

他们第 10 次相遇时需要多长时间贯通融会21、姐弟二人在周长 420 米的圆形花园边玩,从同一地址同时背向绕水池行走,姐姐每分钟走 60 米,弟弟每分钟走 40 米。

他们第五次相遇时需要多长时间2、小红和小玲绕一环形跑道骑自行车。

她们从同一地址背向绕水池行进。

小红每分钟行 200 米,小玲每分钟行 160 米。

已知环形跑道一周的长为 1080 米。

他们第 8 次相遇小红走了多少米3、甲、乙二人绕圆形场所跑步。

场所一周的长是而行。

甲每分钟行80 米,乙每分钟行70 米,他们第300 米,他们从同一地址出发背向6 次相遇时甲比乙一共多走多少米典型例题3一个圆形荷花池的周长为 400 米,甲、乙两人绕荷花池顺时针跑步。

甲每分钟跑 250,乙每分钟跑 200 米,此刻甲在此后边 50 米,甲第二次追上乙需要多少分钟贯通融会31、甲、乙二人绕一环形跑道顺时针跑步,圆形跑道的长是600 米,甲每分钟跑米,乙每分钟跑280 米,此刻甲在乙后边40 米,甲第二次追上乙需要多少分钟3002、绕湖一周的长是 500 米,小许和小张顺时针绕湖竞走。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典型例题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典型例题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典型例题例1 (古典题)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分析如果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那么,46只兔里应该换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显然,56÷2=28,只要用28只鸡去置换28只兔就行了.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兔的只数是46-28=18。

解:①鸡有多少只?(4×6-128)÷(4-2)=(184-128)÷2=56÷2=28(只)②免有多少只?46-28=18(只)答:鸡有28只,免有18只。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假设它们全是兔.于是根据鸡兔的总只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相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一只鸡;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鸡.我们称这种解题方法为假设法.概括起来,解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鸡数=(每只兔脚数×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鸡兔总数-鸡数当然,也可以先假设全是鸡。

例2 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分析这个例题与前面例题是有区别的,没有给出它们脚数的总和,而是给出了它们脚数的差.这又如何解答呢?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有鸡(100-20)=80(只)。

机械原理第1章典型例题

机械原理第1章典型例题

2)计算其机构自由度。由机构运动简图可知,该机构具有三个活动构件 )计算其机构自由度。由机构运动简图可知, 1、3、4三个转动副 、B、C、一个移动副和一个高副,没有局部自由度 三个转动副A、 、 、一个移动副和一个高副, 、 、 三个转动副 和虚约束,故此机构的自由度为: 和虚约束,故此机构的自由度为:
2)高副低代 用附加杆DB GK及转动副 DB和 及转动副B 用附加杆DB和GK及转动副B和D 、G和K来代 替两高副,代换后的机构为仅含低副的机构。 替两高副,代换后的机构为仅含低副的机构。
n = 9, p5 = 13, p5 = 0 F = 3n-2p5- p4 = 3×9-2×13-0 = 1
第1章典型例题
绘制图示机构运动简图, 例9 绘制图示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
第1章典型例题
绘制图示机构运动简图, 例9 绘制图示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
第1章典型例题
绘制图示机构运动简图, 例10 绘制图示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0 绘制图示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
第1章典型例题
例14 计算图示机构的自由度,作出仅含低副的替代机构。 计算图示机构的自由度,作出仅含低副的替代机构。
1)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处为复合铰链, 处为局部自由度, F 处为复合铰链,G 处为局部自由度,则
n = 7, p5 = 9, p4 = 2 F = 3n-2p5- p4 = 3×7-2×9-2 = 1
F = 3n − 2 P5 − P4 = 3 × 6 − 2 × 8 − 1 = 1
第1章典型例题
计算图示运动链的自由度,判断是否能称为机构。 例15 计算图示运动链的自由度,判断是否能称为机构。
n = 5 , p5 = 7 , p4 = 1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系列之第一单元:行程问题专项练习(解析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系列之第一单元:行程问题专项练习(解析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系列之第一单元:行程问题专项练习(解析版)1.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客车比货车早到2小时,客车到达乙地时,货车行了440千米,客车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答案】5.5小时【分析】根据题意,货车2小时可以行驶(600-440)千米,据此先利用除法求出货车的速度,再用总路程600千米除以货车速度,求出货车行完全程需要的时间。

最后,用货车行完全程的时间减去2小时,即可求出客车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

【详解】货车速度:(600-440)÷2=160÷2=80(千米/时)货车时间:600÷80=7.5(小时)客车时间:7.5-2=5.5(小时)答:客车行完全程需要5.5小时。

【点睛】本题考查了行程问题,灵活运用“速度×时间=路程”是解题的关键。

2.一列货车前往疫区运送抗疫物资,2小时行驶160km。

从出发地到疫区有1000km,按照这样的速度,全程需要多少小时?【答案】12.5小时【分析】根据题意可得出货车速度,运用路程=速度×时间,进行计算可得出答案。

【详解】全程需要的时间为:÷÷1000(1602)=÷100080=(小时)。

12.5答:全程需要12.5小时。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路程问题及小数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小数相关运算,进而得出答案。

3.随着旅游景区公路的改造。

从市区到景区的路程由原来的28.8千米缩短到22.4千米。

现在小明和小刚骑车到景区的速度比原来快了多少?【答案】7千米/时【分析】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分别求出现在和原来的速度,再求差即可。

【详解】22.4÷1.4-28.8÷3.2=16-9=7(千米/时)答:现在小明和小刚骑车到景区的速度比原来快7千米/时。

【点睛】解答此题应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高考数学一轮经典例题 棱柱 理

高考数学一轮经典例题 棱柱 理

典型例题一例1 设有四个命题:①底面是矩形的平行六面体是长方体;②棱长都相等的直四棱柱是正方体;③有两条侧棱都垂直于底面一边的平行六面体是直平行六面体;④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六面体是直平行六面体.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分析:命题①是假命题.因为底面是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才是长方体.底面是矩形,侧棱不垂直于底面,这样的四棱柱仍是斜平行六面体;命题②是假命题.底面是菱形,底面边长与棱长相等的直四棱柱不是正方体;命题③是假命题.因为有两条侧棱垂直于义面一边不能推出侧棱与底面垂直.命题④是真命题,如图所示,平行六面体1111-D C B A ABCD 中所有对角线相等,对角面11BDD B 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D B BD 11=,所以四边形11BDD B 是矩形,即BD BB ⊥1,同理四边形11ACC A 是矩形,所以AC AA ⊥1,由11//BB AA 知⊥1BB 底面ABCD ,即该平行六面体是直平行六面体.故选A .说明:解这类选择题的关键在于理清各种棱柱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紧扣底面形状及侧棱与底面的位置关系来解题.下面我们列表来说明平行四边形与平行六面体的性质的“类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许多知识是可以进行类比的.见表表 平行四边形 平行六面体 ①对边平行且相等①相对的侧面平行且全等 ②对角线交于一点,且在这一点互相平分 ②对角线交于一点且在这一点互相平分 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③十二条棱的平方和等于四条对角线的平方和例2 如图,正四棱柱1111-D C B A ABCD 中,对角线81=BD ,1BD 与侧面C C BB 11所成角为 30,求:(1)1BD 与底面ABCD 所成角;(2)异面直线1BD 与AD 所成角;(3)正四棱柱的全面积.分析:正四棱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底面ABCD 、1111D C B A 是正方形,长方体中有比较多的线面垂直关系,而线面垂直关系往往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条件.题中无论是已知线面成角,还是求线面成角,都要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角,落实线面成角,先要找线面垂直关系.异面直线1BD 与AD 所成角通过11//D A AD ,落实为具体的B D A 11∠.正四棱柱各个面都是矩形,求面积只要用矩形面积公式.解:(1)在正四棱柱C A 1中,∵⊥11C D 面C C BB 11,∴11BC D ∠是B D 1与侧面C C BB 11所成角,即 3011=∠BC D .∵ 81=BD ,∴ 411=C D ,341=BC ,∵ 1111D C B A 是正方形,∴41111==C D C B ,⊥D D 1平面ABCD ,∴ BD D 1∠是B D 1与底面ABCD 所成角,在Rt △DB D 1中,2411==D B BD ,81=BD , ∴22cos 11==∠BD BD BD D ,∴451=∠BD D ,即1BD 与底面ABCD 所成角为 45.(2)∵11//D A AD ,∴B D A 11∠是1BD 与AD 所成角(或补角).∵⊥11A D 平面B B AA 11,∴ B A A D 111⊥,Rt △B D A 11中,411=D A ,81=BD , ∴21cos 11=∠B D A ,∴ 6011=∠B D A ,即异面直线AD 与1BD 所成角为 60.(3)Rt △11C BB 中,411=C B ,341=BC . ∴241=BB , ∴ ()()12232244244442+=⨯+⨯+⨯=全S . 说明: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棱柱,充分感受其中丰富的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关系是灵活解题的关键,各种垂直关系是解决立体几何中证明和计算的重要条件.典型例题三例3 如图,已知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棱长51=AA ,12=AB ,求直线11C B 与平面11BCD A 的距离.分析: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首先要找直线上的点到平面的垂线,而找平面的垂线的一个很有用的思路是,找平面内一条直线与某一平面垂直,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长方体中有⊥CB 平面11BB AA ,这样,只要作B A H B 11⊥,又有CB H B ⊥1,得到⊥H B 1平面11A BCD .解:长方体1AC 中,有⊥BC 平面11BB AA ,过1B 作B A H B 11⊥于H ,又有H B BC 1⊥, ∴ ⊥H B 1平11A BCD ,即H B 1是11C B 到平面11BCD A 的距离.在Rt △11A BB 中,由已知可得,51=BB ,1211=B A ,∴ 131=B A ,∴13601=H B .即H B 1是11C B 到平面11BCD A 的距离为1360.说明:长方体中有棱与面的线面垂直关系,正方体除此之外,还有对角线与对角面的线面垂直关系,比如,求正方体1AC 中,11C A 与面BD C 1所成角.这里,要找11C A 与BD C 1所成角,必须找1A 到平面BD C 1的垂线,因为⊥BD 面C C AA 11,在对角面1AC 内,过1A 作11OC H A ⊥于H ,则H A BD 1⊥,所以⊥H A 1面BD C 1,可以得到O C A 11∠为11C A 与面BD C 1所成角,在对角面C C AA 11中可计算2arctan 11=∠O C A .典型例题四例 4 如图,已知直三棱柱1111-D C B A ABCD 中,AC AB =,F 为侧棱1BB 上一点,a BC BF 2==,a FB =1.(1)若D 为BC 的中点,E 为AD 上不同于A 、D 的任一点,求证:1FC EF ⊥;(2)若a B A 311=,求1FC 与平面B B AA 11所成角的大小.分析:E 点在AD 上变化,EF 为平面ADF 内变化的一组相交直线(都过定点F ),要证明F C 1与EF 垂直,必有⊥F C 1平面ADF .求1FC 与平面11A ABB 所成角的关键是找1C 到面11A ABB 的垂线,从而落实线面成角,直三棱柱中,侧棱⊥1AA 平面111C B A 给找点1C 到面1AB 的垂线创造了方便的条件.解:(1)∵AC AB =,且D 是BC 的中点,∴BC AD ⊥,又∵ 直三棱柱中⊥1BB 平面ABC ,∴1BB AD ⊥,∴ ⊥AD 平面C C BB 11,∴F C AD 1⊥.在矩形C C BB 11中,a BC BF 2==,a F B =1, ∴a DF 5=,a FC 51=,a DC 101=,∴21212DC FC DF =+,∴ 901=∠DFC ,即DF FC ⊥1,∴⊥1FC 平面ADF ,∴EF FC ⊥1.(2)过1C 作111B A H C ⊥于H ,∵⊥1AA 平面C B A 11,∴H C AA 11⊥,∴⊥H C 1平面B B AA 11,连接FH ,FH C 1∠是F C 1与平面1AB 所成角.在等腰△ABC 中,a AC AB 3==,a BC 2=,∴a AD 22=,在等腰△111C B A 中,由面积相等可得,a a H C 22231⨯=⨯,∴a H C 3241=,又a F C 51=, 在Rt △HF C 1中,15104sin 1=∠FH C ,∴15104arcsin 1=∠FH C ,即F C 1与平面1AB 所成角为15104arcsin . 说明:由于点E 在AD 上变化,给思考增加了难度,但仔细思考,它又提供了解题的突破口,使得线线垂直成为了1CF 与一组直线垂直.本题的证明还有一个可行的思路,虽然E 在AD 上变化,但是由于⊥AD 平面C C BB 11,所以E 点在平面1BC 上的射影是定点D ,EF 在平面1BC 上射影为定直线DF ,使用三垂线定理,可由DF F C ⊥1,直接证明EF F C ⊥1.三垂线定理是转化空间线线垂直为平面内线线垂直的一个有力工具,再看一个例子,正方体1AC 中,O 是底面ABCD 的中心,E 是11B A 上动点,F 是1DD 中点,求AF 与OE 所成角.我们取AD 中点G ,虽然E 点变化,但OE 在面1AD 上射影为定直线G A 1,在正方形D D AA 11中,易证AF B A ⊥1,所以,OE AF ⊥,即AF 与OE 所成角为 90.典型例题五例5 如图,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底面边长为4,侧棱长为a ,过BC 的截面与底面成 30的二面角,分别就(1)3=a ;(2)1=a 计算截面的面积.分析:要求出截面的面积,首先必须确定截面的形状,截面与底面成 30的二面角,如果a 较大,此时截面是三角形;但是如果a 较小,此时截面与侧棱不交,而与上底面相交,截面为梯形.解:截面与侧棱1AA 所在直线交于D 点,取BC 中点E ,连AE 、DE ,△ABC 是等边三角形,∴BC AE ⊥,∵⊥1AA 平面ABC ,∴BC DE ⊥.∴DEA ∠为截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30=∠DEA .∵等边△ABC 边长为4,∴32=AE . 在Rt △DAE 中,2tan =∠=DEA AE DA .(1)当3=a 时,D 点在侧棱1AA 上,截面为△BCD ,在Rt △DAE 中,422=+=AE AD DE ,∴8442121=⨯⨯=⋅=∆DE BC S BCD . (2)当1=a 时,D 点在1AA 延长线上,截面为梯形BCMN ,∵2=AD ,11=AA ∴MN 是△DBC 的中位线,∴684343=⨯==∆DBC BCMN S S 梯形.说明:涉及多面体的截面问题,都要经过先确定截面形状,再解决问题的过程,本例通过改变侧棱长而改变了截面形状,我们也可以通过确定侧棱长,改变截面与底面成角而改变截面形状.典型例题六例 6 斜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平面⊥C C AA 11底面ABC ,2=BC ,32=AC , 90=∠ABC ,C A AA 11⊥,且C A AA 11=.(1)求1AA 与平面ABC 所成角;(2)求平面11ABB A 与平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3)求侧棱1BB 到侧面C C AA 11的距离.分析:按照一般思路,首先转化条件中的面面垂直关系,由C A A A 11=,取AC 的中点D ,连D A 1,则有AC D A ⊥1,从而有⊥D A 1平面ABC ,在此基础上,A A 1与底面所成角以及平面11ABB A 与底面所成二面角都能方便地找到,同时⊥D A 1底面ABC 也为寻找B 点到面C C AA 11的垂线创造了条件.解:(1)取AC 的中点D ,连接D A 1,∵C A A A 11=,∴AC D A ⊥1,∵平面⊥C C AA 11底面ABC ,∴⊥D A 1底面ABC ,∴AC A 1∠为A A 1与底面ABC 所成角.∵C A AA 11=且C A AA 11⊥,∴ 451=∠AC A .(2)取AB 中点E ,则BC DE //,∵ 90=∠ABC ,∴AB CB ⊥,∴AB DE ⊥.连E A 1,∵⊥D A 1底面ABC ,∴E A 1在平面ABC 上射影为DE ,∴AB E A ⊥1,∴ED A 1∠为侧面B A 1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在等腰Rt △AC A 1中,32=AC ,∴31=D A .在Rt △ABC 中,2=BC ,∴1=DE .在Rt △DE A 1中,3tan 11==∠DE D A ED A ,∴ 601=∠ED A ,即侧面B B AA 11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 60.(3)过B 作AC BH ⊥于H ,∵⊥D A 1底面ABC ,∴BH D A ⊥1,∴⊥BH 平面C C AA 11,在Rt △ABC 中,32=AC ,2=BC ,∴22=AB ,∴632=⋅=AD BC AB BH ,即1BB 到平面C C AA 11的距离为632.说明:简单的多面体是研究空间线面关系的载体,而线面垂直关系又是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立体几何中的证明与计算往往都与线面垂直发生联系,所以在几何体中发现并使用线面垂直关系往往是解题的关键.典型例题七例7 斜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底面△ABC 是直角三角形,90=∠C ,cm 2=BC ,1B 在底面上的射影D 恰好是BC 的中点,侧棱与底面成60角,侧面B B AA 11与侧面C C BB 11所成角为 30,求斜棱柱的侧面积与体积.分析:1B 在底面ABC 上射影D 为BC 中点,提供了线面垂直⊥D B 1平面ABC ,另外又有 90=∠C ,即BC AC ⊥,又可以得到⊥AC 平面C C BB 11,利用这两个线面垂直关系,可以方便地找到条件中的线面角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解:∵1B 在底面ABC 上,射影D 为BC 中点.∴⊥D B 1平面ABC .∴BD B 1∠为侧棱B B 1与底面ABC 所成角,即 601=∠BD B ,∵ 90=∠C ,即BC AC ⊥,又D B AC 1⊥,∴⊥AC 平面C C BB 11,过A 作B B AE 1⊥于E ,连接CE ,则B B CE 1⊥.∴AEC ∠是侧面B B AA 11与侧面B B CC 11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30=∠AEC ,在直角△CEB 中,∵ 60=∠CEB ,2=BC ,∴3=CE , 在直角△ACE 中,∵ 30=∠CEA ,3=CE ,∴130tan ==EC AC ,22==AC AE , 在直角△DB B 1中, 601=∠BD B ,121==BC BD ,∴221==BD BB ,360sin 11== BB D B . ∴侧面积为111AA AC BB AE BB CE S ⋅+⋅+⋅=侧()()()2cm 3322332123+=⨯+=⨯++=. 体积为311cm 33212121=⨯⨯⨯=⋅⋅=⋅=∆D B BC AC D B S V ABC .说明:本例中△ACE 是斜棱柱的一个截面,而且有侧棱与该截面垂直,这个截面称为斜棱柱的直截面,我们可以用这个截面把斜棱柱分成两部分,并且用这两部分拼凑在一个以该截面为底面的直棱柱,斜棱柱的侧面积等于该截面周长乘以侧棱长,体积为该截面面积乘以侧棱长.典型例题八例8 如图所示,在平行六面体1111D C B A ABCD -中,已知a AD AB 2==,a AA =1,又︒=∠=∠=∠6011AB A DAB AD A .(1)求证:1AA ⊥截面C D B 11;(2)求对角面11ACC A 的面积.分析:(1)由题设易证111D B AA ⊥,再只需证C B AA 11⊥,即证11CD CC ⊥.而由对称性知,若C B CC 11⊥,则11CD CC ⊥,故不必证111D B AA ⊥.(2)关键在于求对角面的高.证明:(1)∵a AD C B 211==,a A A CC ==11,︒=∠=∠60111AD A C C B ,∴在C C B 11∆中,由余弦定理,得2213a C B =.再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C B C C 11⊥.同理可证:11CD C C ⊥.∴C C 1⊥平面C D B 11.又A A C C 11//,∴1AA ⊥平面C D B 11.解:(2)∵AD AB =,∴平行四边形ABCD 为菱形.AC 为BAD ∠的平分线.作O A 1∴⊥平面AC 于O ,由AB A AD A 11∠=∠,知AC O ∈.作AB M A ⊥1于M ,连OM ,则AB OM ⊥. 在AM A Rt 1∆中,a A A AM 2160cos 1=︒⋅=,在AOM Rt ∆中,330sec a AM AO =︒⋅=.在AO A Rt 1∆中,a AO A A O A 322211=-=. 又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 AC 32=. ∴212211a O A AC S ACC A =⋅=.说明:本题解答中用到了教材习题中的一个结论——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如果斜线和这个角两边的夹角相等,那么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结论就是: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典型例题九例9 如图所示,已知: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90ACB ,︒=∠30BAC ,1=BC ,61=AA ,M 是1CC 的中点.求证:M A AB 11⊥.分析:根据条件,正三棱柱形状和大小及M 点的位置都是确定的,故可通过计算求出M A 1与1AB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因为C C C B 111⊥,1111C A C B ⊥,所以11C B ⊥侧面C C AA 11.1AC 是斜线1AB 在平面C C AA 11的射影,设1AC 与M A 1的交点为D ,只需证得︒=∠901MDC 即可.证明:∵C C C B 111⊥,1111C A C B ⊥,C C 1与11C A 交于点1C ,∴11C B ⊥面C C AA 11.∵M 为1CC 的中点,∴262111==C C MC . 在111B C A Rt ∆中,︒=∠30111C A B ,∴221111==C B B A ,311=C A .在M C A Rt 11∆中, ()22332622211211=+⎪⎪⎭⎫ ⎝⎛=+=C A MC M A . 在11C AA Rt ∆中,33622211211=+=+=C A AA AC .又1MDC ∆∽DA A 1∆且21=MC AA ∶,∴22122331311=⨯==M A MD ,13313111=⨯==AC D C .在1MDC ∆中,23122122212=+⎪⎭⎫ ⎝⎛=+D C MD , 2326221=⎪⎪⎭⎫ ⎝⎛=M C ,∴︒=∠901DM C ,11AC M A ⊥,∴11AB M A ⊥.说明:证明两直线垂直,应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是重要方法之一.证明过程中的有关计算要求快捷准确,不可忽视.本题证明两异面直线垂直,也可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在侧面C C AA 11的一侧或上方一个与之全等的矩形,平移M A 1或1AB ,确定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在有关三角形中通过计算可获得证明.典型例题十例10 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十二条棱长度之和为24,求这个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 分析:要求长方体对角线长,只要求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的长即可.解:设此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x 、y 、z ,对角线长为l ,则由题意得:⎩⎨⎧=++=++②①24)(411)(2z y x zx yz xy由②得:6=++z y x ,从而由长方体对角线性质得:5116)(2)(22222=-=++-++=++=zx yz xy z y x z y x l .∴长方体一条对角线长为5.说明:(1)本题考查长方体的有关概念和计算,以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能力.在求解过程中,并不需要把x 、y 、z 单个都求出来,而要由方程组的①②从整体上导出222z y x ++,这需要同学们掌握一些代数变形的技巧,需要有灵活性.(2)本题采用了整体性思维的处理方法,所谓整体性思维就是在探究数学问题时,应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对问题的数的特征、形的特征、结构特征作出整体性处理.整体思维的含义很广,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需对代数式作整体变换,或整体代入,也可以对图形作出整体处理.典型例题十一例11 如图,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a AB =,b BC =,c BB =1,并且0>>>c b a .求沿着长方体的表面自A 到1C 的最短线路的长.分析:解本题可将长方体表面展开,可利用在平面内两点间的线段长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来解答.解:将长方体相邻两个展开有下列三种可能,如图.三个图形甲、乙、丙中1AC 的长分别为:ab c b a c b a 2)(22222+++=++bc c b a c b a 2)(22222+++=++ac c b a b c a 2)(22222+++=++∵0>>>c b a ,∴0>>>bc ab ab .故最短线路的长为bc c b a 2222+++. 说明:(1)防止只画出一个图形就下结论,或者以为长方体的对角线2221c b a AC ++=是最短线路.(2)解答多面体表面上两点间,最短线路问题,一般地都是将多面体表面展开,转化为求平面内两点间线段长.典型例题十二例12 设直平行六面体的底面是菱形,经下底面的一边及与它相对的上义面的一边的截面与底面成︒60的二面角,面积为Q ,求直平行六面体的全面积.分析:如图,由于⊥'DD 面AC .作出截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HD D '∠后,因DH D Rt '∆中︒=∠60'HD D ,可分别求出D D '、DH 和H D '的值.又上下底面的边长是相等的,便可进一步求出全面积.解:设平行六面体为''''D C B A ABCD -,过D 作AB DH ⊥,H 为垂足,连结H D '. ∵⊥'DD 平面ABCD ,∴AB H D ⊥',︒=∠60'HD D , ∴H D D D ''23=,H D DH '21=.又在菱形ABCD 中,有CD BC AB AD ===,∴截面''D ABC 的面积为:Q AB H D S =⋅='1. 侧面''DCC D 的面积为:Q AB H D AB D D DC D D S 2323'''2=⋅=⋅=⋅=底面ABCD 的面积为:Q AB H D AB DH S 2121'3=⋅=⋅=. 所以Q S S S )132(2432+=+=全.典型例题十三例13 设有三个命题:甲: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是平行六面体;乙:底面是矩形的平行六面体是长方体;丙:直四棱柱是直平行六面体.以上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 .0B .1C .2D .3解:甲命题是真命题,因为它就是平行六面体的定义;乙命题不是真命题,因为平行六面体的侧棱不一定垂直于底面; 丙命题也不是真命题,因为四棱柱的底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应选B .说明:要认真搞清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特殊四棱柱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典型例题十四例14 如图,ABC C B A -111是直三棱柱,︒=∠90BCA ,点1D 、1F 分别是11B A 、11C A 的中点.若1CC CA BC ==,则1BD 与1AF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A .1030B .21C .1530D .1015解:可将异面直线所成角转化为相交直线的角,取BC 的中点E ,并连结1EF 、EA . ∵11F D BC 21BE =,∴11//BD EF ,∴A EF 1∠是1BD 与1AF 所成角.设a BC 2=,则a CC 21=,a CA 2=.∴a AB 22=,a AF 51=,a AE 5=,a D B B B BD EF 62112111=+==.∴1030652)5()6()5(2cos 22211221211=⨯⨯-+=⨯⨯-+=∠a a a a a EF AF AE EF AF A EF ∴应选A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棱柱的性质,以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勾股定理、余弦定理等内容:对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典型例题十五例15 如图,已知ABC C B A -111是正三棱柱,D 是AC 的中点.(1)证明://1AB 平面1DBC ;(2)假设11BC AB ⊥,求以1BC 为棱,1DBC 与1CBC 为面的二面角α的度数.(1)证明:∵ABC C B A -111是正三棱柱,∴四边形11BCC B 是矩形.连结C B 1交1BC 于E ,则E 是C B 1的中点.连结DE .∵D 、E 分别是AC 、C B 1的中点,∴1//AB DE .又⊄1AB 平面1DBC ,⊂DE 平面1DBC ,.∴//1AB 平面1DBC .(2)解:作BC DF ⊥于F ,则⊥DF 平面C C BB 11,连结EF 则EF 是ED 在平面C C BB 11上的射影.∵11BC AB ⊥又ED AB //1.∴1BC ED ⊥.根据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1BC EF ⊥.从而DEF ∠是二面角C BC D --1的平面角,即α=∠DEF ,设1=AC ,则21=DC ∵ABC ∆是正三角形,∴在DCF Rt ∆中,有4360sin =︒=DC DF ,4160cos =︒=DC CF取BC 的中点G , ∵EC EB =,∴BC EG ⊥.在BEF Rt ∆中,FG BF EF ⋅=2而43=-=FC BC BF ,41=GF ,∴41432⋅=EF ,∴43=EF , ∴在DEF Rt ∆中,14343tan ===∠EF DF DEF .∴︒=∠45DEF ,即︒=45α.从而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45.说明:(1)纵观近十年高考题,其中解答题大多都是以多面体进行专利权查,解答此类题,有些同学往往忽略或忘记了多面体的性质,从而解题时,思维受阻.今后要引以为戒.(2)本题考查空间的线面关系,正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本题涉及到的知识面宽,有一定的深度,但入手不难,逐渐加深;逻辑推理和几何计算交织为一体;正三棱柱放倒,与课本习题不同,加强了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在解答过程中,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不仅考查了识图,而且考查了作图.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较深入和全面地考查了各种数学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求同学们有较高的数学素质.。

第一章 集合典型例题(1)(含答案及解析)-苏教版人教版必修1高一数学上册同步培优训练

第一章 集合典型例题(1)(含答案及解析)-苏教版人教版必修1高一数学上册同步培优训练

专题01 集合中的典型题(1)(满分120分时间:60分钟)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各式中,正确的个数是:①{0}∈{0,1,2};②{0,1,2}⊆{2,1,0};③⌀⊆{0,1,2};④⌀={0};⑤{0,1}={(0,1)};⑥0={0}.()A. 1B. 2C. 3D. 42.已知非空集合A,B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ⅰ)A∪B={1,2,3,4,5,6},A⋂B=⌀;(ⅰ)若x∈A,则x+1∈B.则有序集合对(A,B)的个数为()A. 12B. 13C. 14D. 153.已知集合A=(1,3),集合B={x|2m<x<1−m}.若A∩B=⌀,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A. 13⩽m<32B. m⩾0C. m⩾32D. 13<m<324.设M,P是两个非空集合,规定M−P={x|x∈M,且x∉P},根据这一规定,M−(M−P)等于()A. MB. PC. M∪PD. M∩P5.若集合M={x|x≤6},a=2√2,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A. {a}⫋MB. a⫋MC. {a}∈MD. a∉M6.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下卷有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现有如下表示:已知A={x|x=3n+2,n∈N∗}, B={x|x=5n+3,n∈N∗},C={x|x=7n+2,n∈N∗},若x∈A∩B∩C,则整数x的最小值为()A. 128B. 127C. 37D. 23二、多选题7.设P是一个数集,且至少含有两个数,若对任意a、b∈P,都有a+b、a−b、ab、ab∈P(除数b≠0)则称P是一个数域,例如有理数集Q是数域,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数域必含有0,1两个数B. 整数集是数域C. 若有理数集Q⊆M,则数集M必为数域D. 数域必为无限集∈A,则称集合8.若集合A具有以下性质:(1)0∈A,1∈A;(2)x,y∈A,则x−y∈A,且x≠0时,1x A是“完美集”,给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A. 集合B={−1,0,1}是“完美集”;B. 有理数集Q是“完美集”;C. 设集合A是“完美集”,若x,y∈A,则x+y∈A;D. 设集合A是“完美集”,若x,y∈A,则xy∈A;9.对任意A,B⊆R,记AⅰB= { x|x∈A∪B,x∉A∩B},并称AⅰB为集合A,B的对称差.例如,若A={1,2,3},B={2,3,4},则AⅰB={1,4}.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若A,B⊆R,且AⅰB=B,则A=⌀B. 若A,B⊆R,且AⅰB=⌀,则A=BC. 若A,B⊆R,且AⅰB⊆A,则A⊆BD. 存在A,B⊆R,使得AⅰB=(∁R A)ⅰ(∁R B)三、单空题10.已知集合M={a2,0},N={1,a,2},且M∩N={1},那么M∪N的子集有______ 个.11.已知集合M={x|x2−2x−8=0},N={x|ax+4=0},且N⊆M,则由a的取值组成的集合是_________.12.已知集合A={x|ax+1=0},B={x|x2−3x+2=0},若A⊆B,则a的取值集合为_______.13.设集合A={1,a2−3},B={−4,a−1},若A⋃B中恰有3个元素,则a=________.四、解答题14.已知集合A={x∈R|mx2−2x+1=0},在下列条件下分别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1)A=⌀;(2)A恰有两个子集;.15.设集合A={x|x2−3x+2=0},B={x|x2+(a−1)x+a2−5=0}.(1)若A∩B={2},求实数a的值;(2)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16.已知全集,集合M={x|−2≤x≤5},N={x|a+1≤x≤2a+1}.(Ⅰ)若a=2,求;(Ⅱ)若M∪N=M,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17.已知集合A={x|a−12<x<a2},B={x|0<x<1}(Ⅰ)若a=12,求A⋃(∁R B).(Ⅱ)若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一、选择题:1.下列各式中,正确的个数是:①{0}∈{0,1,2};②{0,1,2}⊆{2,1,0};③⌀⊆{0,1,2};④⌀={0};⑤{0,1}={(0,1)};⑥0={0}.()A. 1B. 2C. 3D. 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空集这一概念在题中的特殊性,根据集合中的相关概念,对每个命题进行一一判断.【解答】解:对①,集合与集合之间不能用∈符号,故①不正确;对②,由于两个集合相等,任何集合都是本身的子集,故②正确;对③,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故③正确;对④,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而{0}是含有1个元素的集合,故④不正确;对⑤,集合{0,1}是数集,含有2个元素,集合{(0,1)}是点集,只含1个元素,故⑤不正确;对⑥,元素与集合只能用∈或∉符号,故⑥不正确.故选B.2.已知非空集合A,B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ⅰ)A∪B={1,2,3,4,5,6},A⋂B=⌀;(ⅰ)若x∈A,则x+1∈B.则有序集合对(A,B)的个数为()A. 12B. 13C. 14D. 1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交集、并集及其运算,考查了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分别讨论集合A,B元素个数,即可得到结论.根据元素关系分别进行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答】解:若集合A 中只有1个元素,则集合B 中有5个元素,则A 可以为{1},{2},{3},{4},{5},有5种; 若集合A 中只有2个元素,则集合B 中有4个元素,则A 可以为{1,3},{1,4},{1,5},{2,4},{2,5},{3,5},有6种;若集合A 中只有3个元素,则集合B 中有3个元素,则A 只能是{1,3,5},只有1种,则共有有序集合对(A,B)12个,故选A .3. 已知集合A =(1,3),集合B ={x|2m <x <1−m}.若A ∩B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13⩽m <32B. m ⩾0C. m ⩾32D. 13<m <3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与应用,交集及其运算等基础知识分类讨论m 的取值,得出使A ∩B =Ø成立时m 的取值范围.【解答】解:由A ∩B =Ø,得:①若2m ≥1−m ,即m ≥13时,B =Ø,符合题意;②若2m <1−m ,即m <13时,需{m <131−m ≤1或{m <132m ≥3,解得0≤m <13,综合可得m ≥0,∴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0.故选B .4. 设M ,P 是两个非空集合,规定M −P ={x|x ∈M ,且x ∉P},根据这一规定,M −(M −P)等于() A. M B. P C. M ∪P D. M ∩P【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集合新定义问题,属于较难题.分M ∩P =⌀与M ∩P ≠⌀讨论,可证明M −(M −P)=M ∩P .解:当M∩P=⌀时,∵任意x∈M都有x∉P,∴M−P=M,∴M−(M−P)=⌀=M∩P;当M∩P≠⌀时,M−P表示了在M中但不在P中的元素,M−(M−P)表示了在M中但不在M−P中的元素,∵M−P中的元素都不在P中,所以M−(M−P)中的元素都在P中,∴M−(M−P)中的元素都在M∩P中,∴M−(M−P)=M∩P.故选D.5.若集合M={x|x≤6},a=2√2,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A. {a}⫋MB. a⫋MC. {a}∈MD. a∉M【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由a=2√2<6即可求解.【解答】解:因为集合M={x|x≤6},a=2√2<6,所以{a}⫋M.故选A.6.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下卷有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现有如下表示:已知A={x|x=3n+2,n∈N∗}, B={x|x=5n+3,n∈N∗},C={x|x=7n+2,n∈N∗},若x∈A∩B∩C,则整数x的最小值为()A. 128B. 127C. 37D. 23【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集合的应用,描述法的定义,交集及其运算,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先从四个选择中最小的数开始进行检验是否满足x∈A∩B∩C,即x属于A,B,C中每一个集合,找出最小的一个即可.【解答】解:∵23=3×7+2=5×4+3=7×3+2,∴23∈A,23∈B,23∈C,∴23∈A∩B∩C,所以23是四个答案中最小的一个,故选:D.二、多选题∈P(除数b≠0)则7.设P是一个数集,且至少含有两个数,若对任意a、b∈P,都有a+b、a−b、ab、ab 称P是一个数域,例如有理数集Q是数域,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数域必含有0,1两个数B. 整数集是数域C. 若有理数集Q⊆M,则数集M必为数域D. 数域必为无限集【答案】AD【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新运算类的题目,其特点一般是“新”而不“难”,处理的方法一般为:根据新运算的定义,将已知中的四个命题代入进行检验,要满足对四种运算的封闭,只有一个个来检验.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新定义概念的理解能力.我们可根据已知中对数域的定义:设P是一个数集,且至少含有两个数,若对∈P(除数b≠0)则称P是一个数域,对四个命题逐一进行判断即任意a、b∈P,都有a+b、a−b、ab、ab可等到正确的结果.解:当a=b时,a−b=0、ab=1∈P,故可知A正确.当a=1,b=2,12∉Z不满足条件,故可知B不正确.当M中多一个元素复数i则会出现1+i∉M,所以它也不是一个数域,故可知C不正确.根据数据的性质易得数域有无限多个元素,必为无限集,故可知D正确.故选AD.8.若集合A具有以下性质:(1)0∈A,1∈A;(2)x,y∈A,则x−y∈A,且x≠0时,1x∈A,则称集合A是“完美集”,给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A. 集合B={−1,0,1}是“完美集”;B. 有理数集Q是“完美集”;C. 设集合A是“完美集”,若x,y∈A,则x+y∈A;D. 设集合A是“完美集”,若x,y∈A,则xy∈A;【答案】BC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定义,利用条件进行推理,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完美集”的定义,分别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A.∵1,−1∈B,1−(−1)=2∉B,不满足性质(2),∴A不正确;B.∵0∈Q,1∈Q,x、y∈Q,∴0−y=−y∈Q,∴x+y=x−(−y)∈Q,且x≠0时,1x∈Q,∴B正确;C.∵0∈A,x、y∈A,∴0−y=−y∈A,∴x+y=x−(−y)∈A,故C正确;D.x,y∈A时,①若x=0,或1,则x2∈A;②若x≠0,且x≠1,则x−1,1x−1,1x∈A,∴1x−1−1x=1x2−x∈A;∴x2−x∈A,x2−x+x=x2∈A;∴x∈A得到x2∈A;∴同理可得y2∈A,x2+y2∈A,(x+y)2∈A;∴2xy=(x+y)2−(x2+y2)∈A;若x,y有一个为0,则xy∈A,若x,y都不为0,则:1 xy =12xy+12xy∈A,∴xy∈A;∴x∈A,y∈A,能得到xy∈A,故D正确.故选BCD.9.对任意A,B⊆R,记AⅰB= { x|x∈A∪B,x∉A∩B},并称AⅰB为集合A,B的对称差.例如,若A={1,2,3},B={2,3,4},则AⅰB={1,4}.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若A,B⊆R,且AⅰB=B,则A=⌀B. 若A,B⊆R,且AⅰB=⌀,则A=BC. 若A,B⊆R,且AⅰB⊆A,则A⊆BD. 存在A,B⊆R,使得AⅰB=(∁R A)ⅰ(∁R B)【答案】AB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定义,属于较难题.根据新定义,逐一判断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可得:,故正确;,所以正确;若A,B⊆R,且A⊕B⊆A,则B⊆A,故不正确;存在A,B⊆R,使得A⊕B=(∁R A)⊕(∁R B,)如A=B,故正确.故答案为ABD.三、单空题10.已知集合M={a2,0},N={1,a,2},且M∩N={1},那么M∪N的子集有______ 个.【答案】16【解析】解:∵M={a2,0},N={1,a,2},且M∩N={1},∴a=−1,∴M∪N={−1,0,1,2},故M∪N的子集有24=16个.故答案为:16.由题意先确定集合M,N,再求M∪N={−1,0,1,2},从而求子集的个数.本题考查了集合的运算及集合的化简,同时考查了集合的子集个数问题,11.已知集合M={x|x2−2x−8=0},N={x|ax+4=0},且N⊆M,则由a的取值组成的集合是_________.【答案】{0,−1,2}【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集合关系中参数取值问题,根据集合M={x|x2+x−8=0}写出集合M最简单的形式,然后再根据N⊆M,求出a的值,【解答】解:∵集合M={x|x2−2x−8=0}={−2,4},∵N⊆M,N={x|ax+4=0},∴N=⌀,或N={−2}或N={4}三种情况,当N=⌀时,可得a=0,此时N=⌀;当N={−2}时,−2a+4=0,可得a=2;当N={4}时,4a+4=0,可得a=−1.∴a的可能值组成的集合为{0,−1,2}.故答案为{0,−1,2}.12.已知集合A={x|ax+1=0},B={x|x2−3x+2=0},若A⊆B,则a的取值集合为_______.【答案】{−1,0,−12}.【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集合的包含关系及应用.根据A⊆B,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求解即可,特别要注意A=⌀不可忽略.【解答】解:当a=0时,A=⌀,满足A⊆B;当a≠0时,A={−1a }⊆B,−1a=1或−1a=2,解得a=−12或−1,}.综上实数a的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为{−1,0,−12}.故答案为{−1,0,−1213.设集合A={1,a2−3},B={−4,a−1},若A⋃B中恰有3个元素,则a=________.【答案】−1【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并集及其运算,熟练掌握交集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由A,B,以及A与B的交集恰有3个元素,确定出a的值即可.【解答】解:因为a2−3≥−3>−4,所以由题意得a2−3=a−1或a−1=1,解得a=2或a=−1.当a=2时,集合A中的两个元素重合,舍去,所以a=−1.四、解答题14.已知集合A={x∈R|mx2−2x+1=0},在下列条件下分别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1)A=⌀;(2)A恰有两个子集;.【答案】解:(1)若A=⌀,则关于x的方程mx2−2x+1=0没有实数解,则m≠0,且△=4−4m<0,所以m>1;(2)若A恰有两个子集,则A为单元素集,所以关于x的方程mx2−2x+1=0恰有一个实数解,,满足题意;讨论:①当m=0时,x=12②当m≠0时,△=4−4m,所以m=1.综上所述,m=0或m=1;,2)≠⌀,(3)若A∩(12,2)内有解,则关于x的方程mx2=2x−1在区间(12这等价于当x∈(12,2)时,求m=2x−1x2=1−(1x−1)2的值域,∴m∈(0,1].【解析】本题考查空集的概念、子集的个数问题以及含参数的集合运算问题,综合性较强,属于拔高题.(1)若A=⌀,则关于x的方程mx2−2x+1=0没有实数解,则m≠0,由此能求出实数m的取值范围.(2)若A恰有两个子集,则A为单元素集,所以关于x的方程mx2−2x+1=0恰有一个实数解,分类讨论能求出实数m的取值范围.(3)若A∩(12,2)≠⌀,则关于x的方程mx2=2x−1在区间(12,2)内有解,这等价于求m=2x−1x2,x∈(12,2)时的值域.15.设集合A={x|x2−3x+2=0},B={x|x2+(a−1)x+a2−5=0}.(1)若A∩B={2},求实数a的值;(2)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答案】解:(1)由题意得A={x|x2−3x+2=0}={1,2}∵A∩B={2},∴2∈B∴22+(a−1)×2+a2−5=0,即4+2a−2+a2−5=0化简得:a2+2a−3=0,所以(a+3)(a−1)=0,解得:a=−3或a=1.检验:当a=−3时,B={x|x2−4x+4=0}={2},满足A∩B={2},当a=1时,B={x|x2−4=0}={−2,2},满足A∩B={2},∴a=−3或a=1;(2)∵A∪B=A,故B⊆A,①当B=⌀,则(a−1)2−4(a2−5)<0,即a2−2a+1−4a2+20<0,即−3a2−2a+21<0,即3a2+2a−21>0,即(3a−7)(a+3)>0,解得:a>73或a<−3,②当B为单元素集,则,即(a−1)2−4(a2−5)=0,得a=73或a=−3当a =73时,B ={−23}⊄A ,舍当a =−3时, B ={2}⊆A 符合,③当B 为双元素集,则B =A ={1,2}则有{1+2=1−a 1×2=a 2−5无解, 综上:a >73或a ≤−3【解析】本题主要查了交集、并集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考查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1)由A ∩B ={2},知2∈B ,将2代入求出a ,进而进行检验,得出集合B ,得出结论.(2)由A ∪B =A ,知B ⊆A ,再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讨论B 的情况,得出a 的取值范围.16. 已知全集,集合M ={x|−2≤x ≤5},N ={x|a +1≤x ≤2a +1}. (Ⅰ)若a =2,求;(Ⅱ)若M ∪N =M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答案】解:(Ⅰ)若a =2,则N ={x|3≤x ≤5},则或x <3}; 则;(Ⅱ)若M ∪N =M ,则N ⊆M ,①若N =⌀,即a +1>2a +1,得a <0,此时满足条件;②当N ≠⌀,则满足{a +1≤2a +12a +1≤5a +1≥−2,得0≤a ≤2,综上a ≤2,故a 的取值范围是(−∞,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根据集合的基本关系以及基本运算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属于拔高题.(Ⅰ)根据集合的基本运算进行求解即可;(Ⅱ)根据M ∪N =M ,得N ⊆M ,讨论N 是否是空集,根据集合的关系进行转化求解即可.17. 已知集合A ={x |a −12<x <a 2},B ={x |0<x <1}(Ⅰ)若a =12,求A⋃(∁R B ).(Ⅱ)若A⋂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答案】(Ⅰ)当a =12时A ={x|0<x <14},C R B ={x|x ≤0或x ≥1},∴A ∪(∁R B)={x|x <14或x ≥1};(Ⅱ)当A =ϕ时,即a −12⩾a 2解得a ⩾1,当A ≠ϕ时,需满足{a <1a −12⩾1或{a <1a 2⩽0,解得a ⩽0,综上a ⩽0或a ⩾1 .【解析】本题考查集合的运算以及集合的关系(1)当a =12时,得到集合A ,C R B 利用并集概念即可求出A ∪(∁R B); (2)分A =Φ和A ≠Φ两种情况即可求解,然后再求并集.。

第一章概率论典型例题

第一章概率论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一.排列1.特殊排列相邻、彼此隔开、顺序一定和不可分辨例1.晚会上有5个不同的唱歌节目和3个不同的舞蹈节目,问:分别按以下要求各可排出几种不同的节目单?①3个舞蹈节目排在一起;②3个舞蹈节目彼此隔开;③3个舞蹈节目先后顺序一定。

例2.4幅大小不同的画,要求两幅最大的排在一起,问有多少种排法?例3.5辆车排成1排,1辆黄色,1辆蓝色,3辆红色,且3辆红车不可分辨,问有多少种排法?2.重复排列和非重复排列(有序)例4.5封不同的信,有6个信箱可供投递,共有多少种投信的方法?3.对立事件例5.七人并坐,甲不坐首位,乙不坐末位,有几种不同的坐法?例6.15人中取5人,有3个不能都取,有多少种取法?例7.有4对人,组成一个3人小组,不能从任意一对中取2个,问有多少种可能性?4.顺序问题例8.3白球,2黑球,先后取2球,放回,2白的种数?(有序)例9.3白球,2黑球,先后取2球,不放回,2白的种数?(有序)例10.3白球,2黑球,任取2球,2白的种数?(无序)二.概率1. 一批产品由90件正品和10件次品组成,从中任取一件,问取得正品的概率多大.2. 甲、乙两人各自向同一目标射击,已知甲命中目标的概率为0.7,乙命中目标的概率为0.8 求:(1)甲、乙两人同时命中目标的概率;(2)恰有一人命中目标的概率;(3)目标被命中的概率.3. 甲、乙、丙三人同时对飞机进行射击, 三人击中的概率分别为0.4、0.5、0.7. 飞机被一人击中而击落的概率为0.2,被两人击中而击落的概率为0.6, 若三人都击中, 飞机必定被击落, 求飞机被击落的概率.4. 有一批产品是由甲、乙、丙三厂同时生产的.其中甲厂产品占50%,乙厂产品占30%, 丙厂产品占20%,甲厂产品中正品率为95%,乙厂产品正品率为90%, 丙厂产品正品率为85%, 如果从这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一件, 试计算该产品是正品的概率多大.1.7 一个小孩用13个字母T T N M M I I H E C A A A ,,,,,,,,,,,,作组字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01 选择题:对n np mp m 22+++运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分组正确的是() (A )mp np n m +++)22((B ))2()2(mp n np m +++(C ))()22(nm mp n m +++ (D )np mp n m +++)22(分析 本组题目用来判断分组是否适当.(A )的两组之间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而(A )不正确;(B )的两组,每一组第一次就没有公因式可提,故(B )不正确;(D )中两组也无公因式可提,故(D )不正确.(C )中第一组可提取公因式2,剩下因式)(n m +;第二组可提取p ,剩下因式)(n m +,这样组间可提公因式)(n m +,故(C )正确.典型例题二 例02 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1)x xy y x 21372-+-;(2)22441y xy x -+-.分析 本题所给多项式为四项多项式,属于分组分解法的基本题型,通过分组后提公因式或分组后运用公式可以达到分解的目的.解 ⑴x xy y x 21372-+-)3()217(2xy y x x +-+-=(合理分组))3()3(7-+-=x y x x (组内提公因式) )7)(3(y x x +-=(组间提公因式)⑵22441y xy x -+-)44(122y xy x +--=(注意符号)2)2(1y x --=(组内运用公式)[][])2(1)2(1y x y x ---+=(组间运用公式))21)(21(y x y x +--+=说明 分组分解法应用较为灵活,分组时要有预见性,可根据分组后“求同”——有公因式或可运用公式的原则来合理分组,达到分解的目的. 另外在应用分组分解法时还应注意:①运用分组分解法时,可灵活选择分组方法,通常一个多项式分组方法不只一种,只要能达到分解法时,殊途同归. ②分组时要添加带“-”的括号时,各项要注意改变符号,如⑵的第一步.例03 分解因式:315523+--x x x分析 本题按字母x 的降幂排列整齐,且没有缺项,系数分别为5,15-,1-,3.系数比相等的有31155-=-或31515-=-,因而可分组为)5(3x x -、)315(2+-x 或)155(23x x -、)3(+-x . 解法一 315523+--x x x)3()155(23+-+-=x x x (学会分组的技巧) )3()3(52---=x x x )15)(3(2--=x x解法二 315523+--x x x)315()5(23+-+-=x x x )15(3)15(22---=x x x )3)(15(2--=x x说明 根据“对应系数成比例”的原则合理分组,可谓分组的一大技巧!典型例题四例04 分解因式:x xy y x 21372-+-分析 本例为四项多项式,可考虑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见前例,可用“系数成比例”的规律来达到合理分组的目的.解法一 x xy y x 21372-+-)3()217(2xy y x x +-+-=)3()3(7-+-=x y x x )7)(3(y x x +-=解法二 x xy y x 21372-+-)213()7(2x y xy x --++=)7(3)7(y x y x x +-+= )7)(3(y x x +-=说明 本例属于灵活选择分组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的应用题,对于四项式,并不是只要所分组的项数相等,便可完成因式分解.要使分解成功,需考虑到分组后能否继续分解.本小题利用“对应系数成比例”的规律进行巧妙分组,可谓思维的独到之处,这样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分解的速度.典型例题五例05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22z yz y xz xy -+--; (2)122222+----a bc c b a ; (3)1424422+--++y x y xy x .分析 此组题项数较多,考虑用分组法来分解. 解法 (1)222z yz y xz xy -+--)2()(22z yz y xz xy +---=2)()(z y z y x ---=))((z y x z y +--=(2)122222+----a bc c b a)2()12(222c bc b a a ++-+-= 22)()1(c b a +--=)1)(1(c b a c b a ---++-=(3)1424422+--++y x y xy x1)42()44(22++-++=y x y xy x 1)2(2)2(2++-+=y x y x 2)12(-+=y x说明 对于项数较多的多项式合理分组时,以“交叉项”为突破口,寻找“相应的平方项”进行分组,这使分组有了一定的针对性,省时提速.如⑴中,“交叉项”为yz 2,相应的平方项为2y 、2z ;⑵中,“交叉项”为bc 2,相应的平方项为2b 、2c .典型例题六例06 分解因式:(1)652+-a a ;(2)1032-+m m .分析 本题两例属于pq x q p x +++)(2型的二次三项式,可用规律公式来加以分解. 解 (1)Θ)3()2(6-⨯-=,5)3()2(-=-+-,∴)3()2()32(6522-⨯-++-=+-a a a a(2)Θ5210⨯-=-,352=+-,∴=-+1032m m [])2()5()2(52-⨯++-++m m)2)(5(-+=n m .说明 抓住符号变化的规律,直接运用规律.典型例题七例07 分解因式:(1)4)(5)(2++++b a b a ; (2)22127q pq p +-.分析 对(1),利用整体思想,将)(b a +看作一个字母,则运用pq x q p x +++)(2型分解;对(2),将其看作关于p 的二次三项式,则一次项系数为p 7-,常数项为212q ,仍可用pq x q p x +++)(2型的二次三项式的规律公式达到分解的目的.解 (1)4)(5)(2++++b a b a)4)(1(++++=b a b a(2)Θ)4()3(122q q q -⋅-=,q q q 7)4(3-=-+-,∴22127q pq p +-22127q pq p +-=)4)(3(q p q p --=.典型例题八例08 分解因式:⑴134-+-x x x ;⑵q p q pq p 36522++++;)3)(2(--=a a⑶)1)(1()1)(1(-+--+b b b a a a ; ⑷c c bc b a b a --+++-222424.分析 本组题有较强的综合性,且每小题均超过三项,因而可考虑通过分组来分解. 解 ⑴法一:134-+-x x x)1()(34-+-=x x x )1()1(3-+-=x x x)1)(1(3+-=x x (13+x 可继续分解,方法很简单:)1()(3++-x x x ,对于13-x 方法类似,可以自己探索))1)(1)(1(2+-+-=x x x x法二:134-+-x x x)()1(34x x x +-+-=)1()1)(1(222--+-=x x x x )1)(1(22x x x -+-= )1)(1)(1(2+--+=x x x x法三:134-+-x x x)1()(34--++=x x x )1()1(33+-+=x x x )1)(1(3-+=x x)1)(1)(1(2-+-+=x x x x⑵q p q pq p 36522++++)3()65(22q p q pq p ++++=(看作ab x b a x +++)(2型式子分解))3()3)(2(q p q p q p ++++= )12)(3(+++=q p q p⑶)1)(1()1)(1(-+--+b b b a a a)1()1(22---=b b a ab b a a +--=33 )()(33b a b a ---=)())((22b a b ab a b a --++-= )1)((22-++-=b ab a b a⑷c c bc b a b a --+++-222424)2()44(222c b a c bc b a -+++--= )2()2(22c b a c b a -++--=[][])2()2()2(c b a c b a c b a -++---+=)2()2)(2(c b a c b a c b a -+++--+= )12)(2(++--+=c b a c b a说明 ⑴中,虽然三法均达到分解目的,但从目前同学们知识范围来看,方法二较好,分组既要合理又要巧妙,使分组不仅达到分解目的,又能简化分解过程,降低思维难度.⑵式虽超过四项,但通过分组仍可巧妙分解,只是分组后不是通常的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而是利用了ab x b a x +++)(2型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将2265q pq p ++看做关于p 的二次三项式q q q 3262⋅=,2265q qp p ++q q p q q p 32)32(2⋅+++=.⑶式表面看无法分解,既找不到公因式,又不符合公式特点,对待此类题目,应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来解决.即先做多项式乘法打破原式结构,然后寻找合适的方法.⑷式项数多,但仔细观察,项与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可通过巧妙分组以求突破.但应注意:①不可混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意义.如⑶小题中做乘法的目的是为了分解因式,不可在分解中,半路再返回做乘法.②善于将外在形式复杂的题目看做熟悉类型,如⑵小题中2265q pq p ++.典型例题九例09 分解因式:(1)6)2)(1(---x x x ;(2))()1(222b a x x ab +++分析 本组两个小题既无公因式可提又不符合公式特点,原题本身给出的分组形式无法继续进行,达到分解的目的,对此类型题,可采用先去括号,再重新分组来进行因式分解.解 ⑴6)2)(1(---x x x6)23(2-+-=x x x62323-+-=x x x (乘法运算,去括号) )62()3(23-+-=x x x (重新分组))3(2)3(2-+-=x x x )2)(3(2+-=x x⑵)()1(222b a x x ab +++x b x a ab abx 222+++=(乘法运算去括号) )()(222x b ab x a abx +++=(重新分组))()(a bx b a bx ax +++= ))((bx a b ax ++=说明 “先破后立,不破不立”.思维的独创性使表面看来无法分解的多项式找到最佳的分解方式.典型例题十例10分解因式673+-a a分析 因式分解一般思路是:“一提、二代、三分组、其次考虑规律式(十字相乘法)” .即: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可提,若有公因式,先提取公因式;其次考虑可否套用公式,用公式法分解;再考虑是否可以分组分解;对形如二次三项式或准二次三项式可以考虑用“规律式”(或十字相乘法)分解.按照这样的思路,本题首应考虑用分组分解来尝试.解 7176733+--=+-a a a a)77()1(3---=a a)1(7)1)(1(2--++-=a a a a )71)(1(2-++-=a a a)6)(1(2-+-=a a a)3)(2)(1(+--=a a a说明 当1=a 时,多项式673+-a a 值为0,因而)1(-a 是673+-a a 的一个因式,因此,可从“凑因子” )1(-a 的角度考虑,把6拆成71+-,使分组可行,分解成功.运用“凑因子”的技巧还可得出以下分解方法. 法二:673+-a a663+--=a a a)1(6)1()66()(23---=---=a a a a a a)1(6)1)(1(--+-=a a a a )6)(1(2-+-=a a a)3)(2)(1(+--=a a a法三:673+-a a14873+--=a a)147()8(3---=a a (凑立方项) )2(7)42)(2(2--++-=a a a a )742)(2(2-++-=a a a )32)(2(2-+-=a a a)3)(1)(2(+--=a a a法四:673+-a a212773-+-=a a (与3a 凑立方项) )217()27(3+-+=a a)3(7)93)(3(2+-+-+=a a a a (套用33b a +公式) )793)(3(2-+-+=a a a )23)(3(2+-+=a a a)2)(1)(3(--+=a a a法五:673+-a a6343+--=a a a (拆a 7项) )63()4(3---=a a a)2(3)4(2---=a a a)2(3)2)(2(---+=a a a a )32)(2(2-+-=a a a)3)(1)(2(+--=a a a法六:673+-a a6293++-=a a a (凑平方差公式变a 7-项) )62()9(3++-=a a a )3(2)9(2++-=a a a)3(2)3)(3(++-+=a a a a )23)(3(2+-+=a a a)2)(1)(3(--+=a a a法七:令1+=x a 则(1-a 为多项式一个因式,做变换1+=a x )673+-a a 6)1(7)1(3++-+=x x67713323+--+++=x x x x (做乘法展开) x x x 4323-+=)4)(1()43(2+-=-+=x x x x x x)31)(21)(11(++-++-=x x x )3)(2)(1(+--=a a a (还原回a )说明 以上七种方法中,前六种运用了因式分解的一种常用技巧——“拆项”(或添项),这种技巧以基本方法为线索,通过凑因式、凑公式等形式达到可分组继而能分解的目的.“凑”时,需思、需悟、触发灵感.第七种运用了变换的方法,通过换元寻找突破点.本题还可以如下变形:673+-a a =)6)(1()1()67()(2223--+-=+-+-a a a a a a a a =……典型例题十一例11若2542++kx x 是完全平方式,求k 的值.分析 原式为完全平方式,由22)2(4x x =,2525=即知为2)52(±x ,展开即得k 值.解 Θ2542++kx x 是完全平方式∴应为2)52(±x又Θ25204)52(22+±=±x x x ,故20±=k .说明 完全平方式分为完全平方和与完全平方差,确定k 值时不要漏掉各种情况.此题为因式分解的逆向思维类,运用222)(2b a b ab a ±=+±来求解.典型例题十二例11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1682++x x ; (2)63244914b b a a +- (3)1)2(6)2(92+---b a b a解:(1)由于16可以看作24,于是有222442168+⋅⋅+=++x x x x2)4(+=x ;(2)由幂的乘方公式,4a 可以看作22)(a ,649b 可以看作23)7(b ,于是有2332226324)7(72)(4914b b a a b b a a +⋅⋅-=+-232)7(b a -=;(3)由积的乘方公式,2)2(9b a -可以看作2)]2(3[b a -,于是有1)2(6)2(92+---b a b a 11)2(32)]2(3[2+⋅-⋅--=b a b a2]1)2(3[--=b a2)136(--=b a说明(1)多项式具有如下特征时,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作因式分解:①可以看成是关于某个字母的二次三项式;②其中有两项可以分别看作是两数的平方形式,且符号相同;③其余的一项恰是这两数乘积的2倍,或这两数乘积2倍的相反数. 而结果是“和”的平方还是“差”的平方,取决于它的符号与平方项前的符号是否相同.(2)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中,再次体现换元思想的应用,可见换元思想是重要而且常用思想方法,要真正理解,学会运用.典型例题十三例12 求证:对于任意自然数n ,1322323+++-+-n n n n 一定是10的倍数.分析 欲证是10的倍数,看原式可否化成含10的因式的积的形式.证明 1322323+++-+-n n n n)22()33(132++++-+=n n n n)22(2)13(332+-+=n n102103⨯-⨯=n n)23(10n n -=Θ)23(10n n -是10的倍数,∴1322323+++-+-n n n n 一定是10的倍数.典型例题十四例13 因式分解(1)y b x b y a x a 2222+++; (2)nx n mx mx --+2解:(1))()(22222222y b x b b a x a y b x b y a x a +++=+++)()(22y x b y x a +++=))((22b a y x ++=或 )()(22222222y b y a x b x a y b x b y a x a +++=+++)()(2222b a y b a x +++=))((22y x b a ++=;(2))()(22nx n mx mx nx n mx mx +-+=--+)1()1(x n x mx +-+=))(1(n mx x -+=或)()(22n nx nx mx nx n mx mx -+-=--+)()(n mx n mx x -+-=)1)((+-=x n mx说明:(1)把有公因式的各项归为一组,并使组之间产生新的公因式,这是正确分组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